新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3-10-11 19: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王银苹 指导教师:靳岑

教师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学前11班

[摘要]随着对幼儿园教育研究的深化,目前区域活动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本研究以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

的同伴互动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以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的分析了对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类型、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并且就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小班幼儿 区域活动 同伴互动

一、幼儿同伴互动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进行有关同伴互动问题的研究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从同伴关系对于幼儿发展的影响,到同伴互动的发展特点的探索,到影响同伴互动的影响因素这些方面都有涉及,所以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作简单的综述。

1.幼儿同伴互动的意义

所谓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心理的交互作用,它是使一个儿童的行为或者价值因另一个儿童的行为而改变的任何过程。

国外对于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相对较早,最早是始于19世纪末。外国的一位学者库利认为“儿童同伴和最初的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儿童自我系统的发展极其重要。依此可见,同伴互动对于幼儿社会化的意义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受人关注了。除此之外,学者哈洛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些幼猴和同伴隔离开来,竟然发现被隔离的幼猴表现出了攻击性、极端警惕性等病态行为。由此也证明了同伴互动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同伴互动中所获得的社会技能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在此基础上,70年代的时候同伴互动的研究迅速崛起。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班杜拉指出,儿童在成长时所获得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他们与别人相互作用的结

[2]

[1]

果。这里的“别人”指的不仅仅是成人,更是幼儿的同伴。儿童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当中,获得了社会交往技能。同伴成了幼儿模仿的对象,更加强化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幼儿同伴互动的发展特点

从互动的性别差异来看,麦克比的研究指出,3岁以前幼儿就偏爱和同性别游戏。而究竟有哪些不同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班纳森进行两项实验研究,根据结果,他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小组互动,而且拥有的人际关系网也更大。Crick和Dodge的研究则表明了男孩和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在本质上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表达或者展现的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会更多的采取试图破坏同伴的声誉或同伴关系等间接的对抗方式来表现,而男孩则多直接采用欺辱、殴打等直接对抗的方式来展现。在互动的方式上,相对来说比较年长的幼儿会更擅长采取语言的方式与同伴交流。

[3]

3.幼儿同伴互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幼儿的行为、个性特征是影响同伴互动的重要因素

谢弗的研究结果证实,具有外向且友好的人格特征的幼儿更容易被同伴接受,而且,他们在同伴互动中擅长群体互动和双向互动,并且很少有攻击性行为。然而,那些在比较内向或是比较不明智的幼儿则往往受到同伴的拒绝,而此时他们就会发出一些社会性的攻击行为。

[4]

第二,幼儿早期的人际关系也会对同伴互动产生影响

幼儿和父母形成的亲子关系状况对于幼儿日后的同伴关系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帕克认为,父母在指导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游戏和交往时使用的方式、营造孩子与同伴接触的机会等方面,他们之间所形成的亲子关系状态对孩子如何与其他幼儿交往、和什么人交往等方面都发挥着主动的作用。除此之外,师幼关系也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米勒总结了部分相关的研究之后总结出,教师对一个儿童特点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幼儿同伴对其的接纳。

第三,情境因素同样也是影响同伴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在拥挤的空间内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适量的玩具能够使得幼儿

与同伴游戏的增加”;“玩具的性质及其环境也会影响幼儿的交往”。

总而言之,国外对于同伴互动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个是考察同伴互动所形成的静态的关系的状态;另一个方面则是考察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的表现,比如合作行为或者攻击性行为等等。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于同伴互动的研究又开拓了新的视野,从更多其他的角度比如情感、跨文化角度来考察,这些研究使得同伴互动的研究理论得到更大的融合和拓展。

(二)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同伴互动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晚,研究的基础也尚薄弱,不过近年来关于同伴互动的研究中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在幼儿同伴互动的意义方面

许多研究都表明,同伴互动有利于儿童语言、认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同伴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儿童在和同伴互动交往的过程当中,交换着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和见解,相互作用,培养了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同伴互动对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都起着积极的作用。若同伴间互动关系良好,则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较多;若同伴间互动关系不良,则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增多等。

[5]

周宗奎认为同伴是幼儿模仿学习的对象,行为的强化物,以及社会性发展的老师。而徐湘荷则从幼儿品德发展方面论证了同伴互动的积极意义。总之,同伴互动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6]

[7]

2.在同伴互动的发展特点方面

武建芬的研究发现,从同伴互动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总次数和交往的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而不同年龄之间的同伴互动也存在差异,从小班到中班幼儿他们运用发起策略的行为显著增加,而从中班到大班却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也同样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同伴互动的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除此之外,从同伴互动的方式来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运用语言接

[9]

[8]

近同伴的频率远高于身体和其他方式的接近。武建芬的研究也同时表明了,幼儿同伴互动的方式在年龄和性别之间都存在差异,四岁幼儿比三岁幼儿更多使用语言进行互动,而且在互动的次数方面,女孩比男孩会更多的使用语言进行互动,另外,随年龄增长,他们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同性作为伙伴。

[10]

3.在影响同伴互动的因素方面

第一是性别因素。幼儿相对来说更倾向于和同性别伙伴交往。王春燕、卢乐珍分析了同伴互动的性别影响因素,她们认为性别因素在大班幼儿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通过观察发现,大班的男孩和男孩在一起互动的频率超过了他和女孩的互动频率,而且大多是进行一些活动量大、较为男性化的游戏;而女孩与女孩在一起互动的次数也远远超过了她与男孩的互动频率,更多地选择进行一些安静或偏女性化的游戏。

[11]

第二是幼儿的社交经验与策略。幼儿的交往能力和互动策略对于幼儿获得他们的社交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掌握有效的交往策略的幼儿,在同伴互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那些经常采取退缩性、依赖性策略的幼儿,一般会被同伴忽视。

[12]

第三是幼儿的个性品质。在同伴群体当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和其他幼儿相比具有不同品质的领袖型幼儿,他们凭借出众的能力和才智,得以在同伴互动中处于领导地位,他们发出的互动行为同样也影响着其他幼儿的行为,导致同伴互动呈“向心式”态势。

[13]

最后,教师也对幼儿同伴的互动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同伴对于一个其他幼儿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是间接的受到这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会在同伴互动中幼儿对同伴的接纳性上有所表现。张元的研究分析了教师类型对同伴互动的影响,他认为“‘权威’型和‘放任’型比‘民主’型更容易导致团体成员产生激怒或攻击行为”。同时,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学生最强有力的人物”。

[14]

所以,作为一名幼

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幼儿互动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关于同伴互动方面的研究,虽然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研究内容上,对于同伴互动的功能讨论研究的比

较多,具体到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少。在研究对象上,对不同年龄组合的幼儿同伴互动行为研究的比较多,而单独对某一班级段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充分的关注。在研究范式上,对同伴关系的静态分析较多,然而对同伴互动的动态研究却不多。也就是说,现有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幼儿同伴间互动的原因与结果,而对其互动的过程的关注较少,互动中“如何开启互动”、“进行着什么,如何进行”、“如何结束互动”等问题较少涉及\因此,深入到幼儿互动的动态过程当中,帮助我们进入幼儿的“自然”世界。因此,基于各种学习或心理理论,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对同伴互动行为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三、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策略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当个体使用不同的同伴互动策略时会导致不同的互动结果。

[15]

一项研究提出了儿童在交往过程中会采取的恰当的策略和不恰当的策略,

恰当策略包括:主动交往、考虑他人、亲社会行为、尊重自己和他、提供社会支持等5项;不恰当策略包括:心理攻击、消极自我表现、反社会行为等3项。使用恰当的策略相对来水较容易易得到同伴的接纳,所以策略的使用在同伴间的互动当中是非常重要的。

[16]

如何成功加入同伴区域活动的行列,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策略。柯萨洛研究发现,平行游戏是幼儿成功加入别人游戏的最佳方式,而直接干扰或者打扰同伴游戏,则是最失败的策略。

[17]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语言能力都已经得

到较好发展,儿童互动策略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相应的增长。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儿童社交策略的类型和策略的复杂程度等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发展,但儿童社交策略的数量却没有显著的变化。另外,有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与不受欢迎儿童在同伴互动策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决定儿童社交地位的关键因素就在于儿童与其同伴互动策略的使用和策略的质量。

(二)国内研究综述

研究有关于同伴互动策略的国内学者已经做了比较丰富的研究,其中一部分学者通过实验法了来考察幼儿在具体条件下互动策略的特点。黄琼、庞建萍通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on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