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试验在中国

更新时间:2023-09-12 19: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巴伐利亚试验的中国模式

—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为了生活更好,农民是应该进入城市,还是应该留在土地上?

15年前,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在德国一家基金会的帮助下,开始进行?巴伐利亚试验?,也称?城乡等值化试验?。15年的试验给南张楼村带来了巨变。不管试验的结果是否有违德国人的初衷,但它肯定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案例。

严谨的德国人与纯朴的山东人,自15年前起,合作开始了一场旨在证明?在农村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的试验。

试验技术—来自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所倡导的?等值化?理念,以及在德国的成功经验;试验内容—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试验地点—山东省青州市的南张楼村,一个发展水平属中等偏下的中国北方农村。

据说德国人当时看中的就是南张楼村具有的?天然劣势?:不靠城、不靠海、没有大企业、不靠近交通要道、没有矿产资源、人多地少等。

如此?匪夷所思?的选择标准,源于?巴伐利亚试验?的目的就是要证明: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中国农民是否一定要涌入城市,留在土地上是否也同样可以实现幸福生活?

项目实施15年来,南张楼村人亲眼目睹和领教了德国人的

严谨作风—?无偿的资金援助?绝非只是 ?给钱了事?,而是身体力行了?受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的中国古训,试图建立一个宁静温和、安守乡土、自给自足的?田园牧歌?式的中国新型农村,?甚至连房子墙上贴瓷砖都不允许?。他们投入的资金只是用于当地教育、土地整合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村里的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则一分钱都没投过。

但是,文化差异、对中国现实理解的差异,也曾让中外双方在合作期间?天天吵架?,村里建造的用于证明?富起来?的欧式建筑也被德国人嗤之为?建筑垃圾?……

?巴伐利亚试验?来到中国山东:南张楼村以?先天劣势?获选

该实验项目的官方称谓是?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1988年,山东省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共同把青州市南张楼村确定为?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试验区?。该项目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很多项措施。

?这是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在中国农村做的一个试验,就是怎样能把农民留在土地上而不是一股脑儿涌向城市。?该项目经理袁祥生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而德国人的经验来源和根据,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府通过改善农村设施,将农民成功地留在土地上的?巴伐利亚经验?。

二战结束后的德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大量农业人口离

开农村涌入城市,城市也因此不堪重负。赛德尔基金会所倡导的?等值化?理念此时开始发挥作用,它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了?在农村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的目的,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这一计划自50年前在巴伐利亚开始实施后,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也开始出现了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甚至是耕地荒芜的现象。此时此景,德国人希望把在其本土成功运行的农村发展模式运用到中国来,复制到南张楼村。

在该项目落户之前,南张楼村在青州属于中等偏下的农村,而德国人看中的正是该村当时的这些天然劣势:一不靠城、二不靠海、三不靠大企业、四不靠交通要道、五没有矿产资源、六是人多地少。南张楼村村委副书记袁行友向《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说,当时青岛和烟台有两个更发达的村子也想竞争这个项目,但最后都败给了南张楼村,因为在德国人看来,南张楼村更符合他们心目中的典型中国北方农村的形象。

争到了这个项目,对朴实的南张庄户人来说,不异于?天上掉下来馅饼?。

对项目落户后的第一次讨论,袁祥生记忆犹新:?妇女组要拖拉机;学生组要求改善学校条件;工业组要新设备、要接受培训;老年组要求整修道路,改造房屋……?代表们提的全是?要

钱的事?。

?无偿的资金援助?,这是村里人当时对项目的本能理解。 ?德国人听了咱讨论的那些要求,也不表态,只是笑,估摸听出全是在要钱。?事后大家猜度着。

而赛德尔基金会对在山东农村进行试验的目标也很明确:改造环境,改善生产条件,完善基础设施。

据当时参与项目讨论的村民回忆,项目的德方代表是赛德尔基金会中国/蒙古处处长维尔克,维尔克在讨论会上说,别人曾经给他看过一段录像,内容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农民提着大包小包挤火车、进城务工的镜头,于是他说:?这是中国今天的现实,德国已经走了弯路,希望中国不要再走。?而当时在场的该项目的经理袁祥生对村民补充说:?做这个试验,德国人不要求任何回报。?

随着项目的最终落户和启动,这一古老村庄的村民们兴奋异常,并充满期待:德国人将给我们带来什么?会让我们变成什么样?

?实验?重建南张楼村:清晰、完备的四大功能区 1990-2005,15年过去了,作为中德合作试验区,南张楼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05年8月份,《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先后两次前往该村实地调查。

从地理位臵看,南张楼村偏居山东省青州市西北一隅,距离

青州市区20多公里,有人家1021户,人口4000。

?如今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州,许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个南张楼村,?该实验的项目经理袁祥生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而15年来南张楼村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其按照功能定位划分明晰的村容村貌上。??南张楼村的村貌很清晰,共四个功能区。?袁祥生指着全部为德语说明的全村规划图描述说:?村南边是已有50多家企业的工业区,村东是大田区,村北是文化教育区,村子中心地带则是生活区。?

记者在村子内步行浏览,全部柏油化的街巷把这个大村分割得井井有条;村民住房多为简朴、舒适的平房,记者经过的街道上也有七八座新建的粉红色三层小楼;每户的大门上都有统一的门牌编号,路两边都有路灯,并设臵了垃圾箱。

袁祥生介绍说,现在村里大部分农民所住的房子,结构和功能基本都与城里的一样,如卧室与客厅分设、室内卫生间以及有沐浴设施等。

记者来到村子的北头,村小学就建在这里,一座清新典雅的红色三层教学楼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接受被德国人称为?双元制?教育的素质教育。据介绍,学校设有微机室、木工室、图画室、玩具室、实验室。学校的老师说,德国人特别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当其他地方的一些农村小学还在为筹集建造校舍资金发愁,或者是因为告别危旧教学楼而欣喜时,我们这里的农村孩子已经开始接受真正的素质教育了。?学校的

层次的目标,形成好的发展机制、建立好的村庄治理结构、营造好的制度环境应该是更加根本的问题,更为重要的目标。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目前的改革而言,不论是企业改革、银行改革,还是村庄改革,我认为?软指标?的意义要远大于?硬指标?的意义,形成好的制度与机制远比多赚一点钱和多增加一些设施重要。这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转型期所特有的历史性特征所决定的。

第三,我认为?试验?的某些提法需要改进,应该根据中国的定义来界定试验的一些概念。如果完全将德国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中国来的话,那就不是中国的试验了,而且容易引起许多理论研究与各方人士对话与沟通之间的误解。?试验?所使用的?土地整理?概念就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希望使我们中国人也都明白?试验?的内容的话,可能采用一个类似于?村庄综合发展?的概念要更合适一些。

最后,我必须表达我本人对于?试验?设计、组织、指导者和资助者 — 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赛德尔基金会的敬意。将中国农村逐步建设成为宁静祥和的?田园牧歌?式的新型农村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但实行这一美好愿望的现实选择至少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而且正如负责?试验?的维尔克先生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项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的长期事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oj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