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数学西师大版全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27 06: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测 量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 教师提问:

(1)我们侧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用什么单位?我们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

( 2 )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

( 3)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做单位?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2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3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设计 1、 填空。

1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5分米+( )厘米 70分米=( )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粉笔长75( )。 一支铅笔长20( )。 文具盒长约( )分米。 一座楼房高约20( )。 脚趾甲20天约长1( )。

3、把你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三门峡市外环线76千米的含义,

4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三门峡外环线7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想在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

课堂作业设计 1 、填空。

4千米=( )米 7000米=( )千米 13000米=( )千米 37千米=( )米 35000米= ( )千米 43千米=( )米 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1)大树高约10( )。

(2)火车每小时行100( )。 (3)马拉松比赛全程约44( )。 (4)大桥长约6( )。 (5)双人床长2( )。

(6)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

5

3、爸爸每天早晨跑800米,4天跑多少米?合多少千米?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体验1千米有多远。学会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进

行简单的换算。

2、 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6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学会根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

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 正确解答与千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 3米、5000米、 5米、3000米。

7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设计 1、 换算

3千米=( )米 5000米=( )千米 7公里=( )米 4000米=( )千米 2、 计算。

13千米—3千米=( )米 4000米—2000米=( )米 1千米—800米=( )米 7600米—2600米=( )米

48千米—40千米=( )千米=( )米

2千米—300米=( )米=( )分米=( )厘米

3、 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这列火车3小时可行多少

千米?

第 六 课 时 吨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

8

教材第11页至14页。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及进率,1吨的计量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9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设计 1、填空。

8吨=( )千克 6吨=( )千克 5000千克=( )吨 6000千克=( )吨 ( )克=3千克 ( )千克=9吨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一袋大米重25( ) 一小塑料袋白糖重500(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载重3( ) 3、计算。

2吨100千克—800千克=( )千克 5吨—400千克=( )千克 3吨600千克+400千克=( )吨 1吨+50千克=( )千克 125千克×8=( )吨

4、商店里有21吨苹果,是运来梨的3倍,运来梨多少吨? 5、超市运来5000千克水果,卖了4吨,还剩多少千克水果?

第 七 课 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0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14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14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课堂作业设计

1、 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8千米○5000米 21厘米○2分米 2000毫米○20厘米 500厘米○500米

11

58厘米+42厘米○1米 3吨+4吨○7000吨

2、 一只空水桶,倒入6碗水后,水桶和水电重量是2000

克,倒进8碗水后,水桶和水的总质量为2600克,水桶重多少克?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课 时:9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 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 5+5= 6+8= 8+6+1= 8+2+1= 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2、教学例1

12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3、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4、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98+25=123 98 +25 —— 123 练习题:

1.笔算下面各题:

19+26= 79+63= 55+78= 38+25+12= 13+45+66= 78+65+32= 2.校园内种松树58棵,柏树94棵,两种树一共多少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3

教学内容: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2、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 900+100= 1000+100= 3、估算

599+800= 900+101 = 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二、学习新课 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巩固发展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14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做一做

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

1.先估算在笔算:

638+93= 697+235= 475+126= 538+401= 169+450= 986+114= 2.山坡上有杨树387棵,柳树458棵,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作业: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六、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练习题:1.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2.算一算:564+345 408+693 564+345 298+307 789+250 543+345

15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万以内数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减法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

80-7= 35-8= 63-4= 26-7= 42-5= 43-6= 32-9= 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师: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问: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我们走了多少千米?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地图上表有吗? 问: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师: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了。 师: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

16

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

问: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2、教学例题2

师: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 同学们前后桌为一组,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好不好?

说说你们的方法?指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共它意见的学生发言) 问: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师: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练习题:

判断

321 628 7324 1582

-93 ( ) - 473 ( ) - 2538 ( ) - 847 ( ) 238 145 4786 675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24页例题3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 1、填空:

78=80-( ) 87=( )-( ) 99=( )-( ) 198=( )-( ) 297=( )-( ) 提问:78接近哪个整十数?

87等于几十减几?99接近多少?99等于一百减几? 仿照前三题,想后两题怎样做? 2、挑选学生比赛:谁先算好,

574+200 453-300 456+198 725+79 748-97 356-299

574+200 453-300 456+200-2 725+80-1

17

748-100+3 356-300+1 让学生观察题特点。(板书: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再让学生比较两组题的不同点,强调: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揭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二、新课教学;

(一)教学加法的简算方法

1、教学加数接近整十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1: 113+59

(1)找算式中哪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或整百数?

(2)想可把59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加60后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多1?多加1后应怎样?师板书:多加1要减1 (3)请一名学生把简算过程叙述一遍。

113+59= 113+60-1 =172 强调:中间一步思考过程一定要写出。 (4)如果加79应看作多少?加89呢?加99呢?师:下面我们就学习加数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2、教学加数接近整百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2: 276 + 98

(1)让学生自学并讨论这题的简便算法,并完成下列填空: 276+98 = 276+( )-( ) =( )

(2)为什么加上100又减2?

(启发学生回答多加2要减2,师板书)

(3)如果把98改成97应怎样计算,让学生试一试: 276+97 = 276+100-3 = 373 (4)为什么减去3?板书:多加3要减3。

3、小结:当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数时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加法简便算法规律:多加几要减几(师板书) (二)教学减法的简算方法 出示例3: 165-97

(1)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接近整十或整百?看作多少计算比较简便?(97看作100)

(2)想看作100后,是多减了,还是少减了?多减了几?多减了应怎样?(师板书:多减3要加3)

(3)完整地把思考和计算过程说一遍。 165-97=165-100+3=68 (4)如果多减2,应怎样?多减1呢? 师板书:多减2要加2 多减1要加1

(5)想:165-100+1=165-( )

(6)小结: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概括出减法简便计

18

算规律:多减几要加几(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例:+89看作(加90减1)

+198看作( ) -97看作( ) +299看作( ) -299看作( ) 2、判断下列简便算法是否正确: a:126+68=126+60+8 b:98+67=98+60+7 c:253-99=253-100-1 d:142-89=142-100-11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在计算加、减法时,如果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法简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4、便计算的规律是什么?

5、加法与减法简便算法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加数或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两数

113+59 276 + 98 165-97 练习题: 连一连:

417—358 900—263 610—249 502—274

707—479 497—438 782—145 841—480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加减法的验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19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师:小明和妈妈买了一件上衣是135元,裤子48元,妈妈一共花了多少元? 板书:135+48=183(元) 答:一共花了183元。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说说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2、做一做:

175+62= 329+464= 329+148 = 259+364= 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练习题:

1.笔算下面各题

400—328 820—583

2.一件上衣305元,一件裤子188元,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

20

愿意说一说。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2、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3、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4.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 7 8 0 4 6 4 - 2 8 - 5 1 - 2 2 3 1 2 9 7 3 9 2 4 1 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5、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活动:回家把昨天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板书设计: 200-183=17(元)

2 0 0 - 1 8 3 1 7

6. 练习题 (1).计算.

165+573 752+368 349—265 600—246 (2)列式计算

a.被减数437,减数178,差是多少?

b.800比一个数少139,这个数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21

教学内容:第29页到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小组合作)

2、在正确的计算结果下面打“√”

6 3 4 3 5 9 6 6 3 4 0 4 8 6 9 2 3 9 -1 8 4 + 4 7 1 - 2 8 2 - 1 8 6 - 5 7 8 + 5 7 1 5 5 2 8 3 0 8 4 5 3 1 8 2 9 1 8 0 0 ( ) ( ) ( ) ( ) ( ) ( )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在正确答案的后面打对号。 563+528=1810

( ) 696+241= 837 ( ) 70+260=330( ) 4、教科书第30页,6 5、教科书第31页,8

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6、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 (自己总结,小组交流)。 7、作业:

①第29页,3、4 第30页,5、7

②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 练习题

1.计算并验算:

304—125 500—274 356+137 234+128 2.估算

703—409 498+124 767—302 518+295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22

教学内容:第32页、3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教学流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把整理的结果交流一下,组长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a: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b: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c:还知道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笔算减法又分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 d: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e:知道了加减法的验算。

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 1、尝试编题。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1 8 7 7 2 6 9 4 0 7 0 8 + 5 9 + 5 9 8 - 7 6 2 - 3 8 9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订正时提问)

师: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笔算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 师: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 (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的是:加法是满十进一,减法是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计算时看清加号还是减号。计算连续进位加时,不要忘记加上一,连续退位减时,不要忘记比原来少一。)

师:以上几个同学对大家提的醒确实非常重要,大家能记清楚吗? 2、测试。

23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笔算加法、减法题各4道)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题。

4 2 3 5 0 0 5 0 1 3 0 1 + 3 4 9 - 4 5 3 + 3 8 9 - 8 4 7 6 2 1 5 7 8 8 0 2 2 7 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118=455(只)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37+445=792(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900-792=108(个)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板书: 1 8 7 7 2 6 9 4 0 7 0 8

+ 5 9 + 5 9 8 - 7 6 2 - 3 8 9 练习题。

1.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四边形》 单元备课

东村小学 郭少安

一、单元教学内容:教材第34—48页,主要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1、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二年级上册图形的拼组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标题 主题图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 具体内容及要求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24

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形的周长 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3、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了解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时,老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努力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教材呈现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单元难点: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2、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六、单元课时数: 6课时

课时1 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的观察和直观感知,能够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找一找、涂一涂、说一说、分一分、围一围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渗透分类思想。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良好习惯,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5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四边形(特殊)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钉子板、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在我们的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生汇报、交流。 揭示课题。“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面)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35页,看,这页上有许多的图形(如下图)

(2)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并涂上你自己喜欢的颜色。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老师指定一、两个学生在老师给的纸上涂色) (3)涂完后,同桌交流,说说理由。(师展示一学生的作品) (4)集体反馈,:为什么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板书 四边形 其他图形)

2、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为什么这几个图形是四边形?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讨论、汇报)

(2)师:对,像这样由四条直直的边围成的,有四个角的图形都是四边形。 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特征,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学生举例) 3、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请你把桌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两人合作完成)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并说说分类标准。

(3)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对学生的不同分法,教师要加以肯定) 4、判断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课堂总结 上课时间: 课后反思:

26

课时2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它的特性。

2.通过观察、动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图形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7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2)再拿出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板书: 三角形——稳定性 平行四边形——易变性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 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3、补充练习:判断题: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3)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相等,这个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4)对边相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

(5)有个四边形,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这个四边形不是正方形就是长方形.( ) 四、全课总结。 上课时间: 课后反思:

课时3 周 长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备课时间:

教学要求: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学具准备:每生一个长方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28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现在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们正在进行赛跑,我们一起去给它们加加油好吗?(课件出示:兔子、猴子、乌龟赛跑。)

师:谁来宣布一下比赛结果?你是怎样判断的?(课件演示兔子跑了一圈多、猴子跑了一圈、乌龟跑了一圈不到的路线。) 2、感知一周

像猴子这样从起点开始回到起点结束就是一圈,一圈在我们数学上也叫一周。

指出长方形的一周。叫生演示指周长,再大家一起指。 二、感知、体验周长 1、(课件出示:蚂蚁哥哥从树叶中间跑过)蚂蚁哥哥跑了树叶的一周了吗? 2、(课件出示:蚂蚁弟弟围着树叶走了一圈。)

老师把树叶去掉再来看看蚂蚁弟弟跑的路线,那蚂蚁弟弟跑的路线有多长呢?我们把它拉直了就能量出它的长度了。这个长度叫做什么呢?我们来听听蚂蚁弟弟说的话。( 课件出示蚂蚁弟弟说的话“我跑过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你也能来说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吗? 3、说说指指三角形的周长

生演示并说说。板书: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再分别说说正方形,圆的周长。

4、三角形、正方形、圆、长方形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图形。

说说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5、感知物体表面的周长。

我们身边一些物体它的表面也有周长。像这个盒子这个表面它也有周长,你能找出来吗? 6、描周长

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出示课本41页的图形)学生独自描。 反馈:在描周长时你碰到了什么困难? 从中引出:封闭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 三、计算周长

1、测量长方形的周长。

先估计再测量。说说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 2、测量西瓜图的周长。

我们怎样的图形用绕的比较好,怎样的图形用量了再相加比较好。 四、巩固对周长的认识 1、猜一猜

把正方形的一角去掉它的周长会怎样? 2、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课本44页第3题。 五、课堂总结。 上课时间: 课后反思:

29

课时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归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电脑课件,长方形铁丝框,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图形的纸片,火柴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学校要在长方形的水池周围围上一圈栏杆,你觉得应该怎样围?要想知道用多长的栏杆,实际上就是求长方形水池的什么?(周长) 2、感知周长的含义:什么是周长?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老师这里有一张贺卡,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贺卡的周长吗?试一试吧。再把你的方法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1)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量一量,算一算。

(2)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这样算的理由,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书上的三种解法,分别说说它是怎样想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4)在小组里说说长方形周长可以怎样计算。 (5)解决问题:(完成情境问题)学校水池的长约是7米,宽约2米,至少要用多长的栏杆才能把水池围一周? 2、 探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情境图,说说条件和问题。

30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选两位学生板演,让两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在小组里说说正方形周长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选择简便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2

45

3

4 2、动手实践: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或从书中找几幅自己喜欢的图画,想办法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3巩固提高:(1)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如果一面靠墙,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完成。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小红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近一些?

四、全课总结。 上课时间: 课后反思:

31

课时5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 备课时间:

练习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独立完成

(2)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3)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4)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5)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6)⑶全班汇报

(7)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8)三、活动练习

(9)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10)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上课时间: 课后反思:

32

课时6 估 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备课时间: 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上课时间: 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纪上册,P49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33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1]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1]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2]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3]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34

【】 【】 【】 6 ÷ 3 = □

2、 ∮ ∮ ∮ ∮ ∮ ∮ ∮ 【】 【】 【】 7 ÷ 3 = □ 四、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五、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二) 教学内容:

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里最大能填几?

5×( )< 16 ( ) × 6 < 25 4 × ( ) < 23 13 >3 × ( ) 47 > ( ) × 6 ( ) × 8 < 26 2、计算:

8 ÷ 4 = 45 ÷ 5 = 二、新知。

1、教学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 ÷ 5 =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ˉ5ˉˉ???????被除数

35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 4 (组)???? 3 (盆) 4 ∶

5/ˉˉ2ˉˉ3ˉˉ ∶ 2 0 ∶ ˉˉˉˉ 3ˉˉ???????余数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 ÷ 6 = 33 ÷ 8 = 小组讨论

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2]、[3] 略 3、作业练习。

(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60 ÷ 7 = ( )???? ( ) 4、完成教材P53第一题。 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36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三) 教学内容:

教材P52例和“做一做”,P53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道具:

练习卡片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课。 教学P52例3。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 如果是18盆呢? ∶ ∶ ∶

如果是24盆呢? 如果是25盆呢? 板书:(略)

3、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 4、小组讨论。

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37

三、巩固新知。(练习卡每人一份) 1、先观察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

A、14 ÷ 7 =[] B、14 ÷ 2 = []

15 ÷ 7 =[]??[] 14 ÷ 3 = []??[] 16 ÷ 7 =[]??[] 14 ÷ 4 = []??[] 17 ÷ 7 =[]??[] 14 ÷ 5 = []??[] 18 ÷ 7 =[]??[] 14 ÷ 6 = []??[] 19 ÷ 7 =[]??[] 14 ÷ 7 = []

20 ÷ 7 =[]??[] 14 ÷ 8 = []??[]

21 ÷ 7 =[] 14 ÷ 9 = []??[] 22 ÷ 7 =[]??[] 23 ÷ 7 =[]??[] 24 ÷ 7 =[]??[] 25 ÷ 7 =[]??[] 26 ÷ 7 =[]??[] 27 ÷ 7 =[]??[] 28 ÷ 7 =[]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

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无论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 2、巩固练习。

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四、全课小结。

师:[1]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 [2]发现了什么规律?

[3]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练习。(独立完成)

教本P53第4题,用竖式计算。(注意书写格式) 六、下课。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四)

38

练习内容:

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

1、4×7-28= 34-5×6= 4×8-24= 2、在( )里最大能填几?(略) 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4、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25÷7 5、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 ) (2)33÷7=5????2 ( ) (3)63÷8=7????7 ( ) (4)5×6+4=34 6、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二、全课总结。(略) 三、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四、下课。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五)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9

教学内容:

教材P55(例4)~~P56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道具:

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

4 × 8 37 + 5 5 × 8 72 ÷ 8 24 – 6 7 × 9 56 ÷ 7 49 ÷ 7 18 ÷ 3 42 ÷ 6 9 × 4 45 ÷ 9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跟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几根? (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 二、新知。

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

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

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 ???????? 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观察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 (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

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汇报。

学生1,口算:32 ÷ 6 = 5 (组)??????2人 学生2,笔算: 答:可以分成5组,还多2人。

(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式子中的32、6、5、2各表示什么意思? (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还有疑问的举手说。 三、巩固练习。(开放性练习题) 1、做教材P55“做一做”。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ng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