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试卷4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19: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

专业课的某些记录 2009-06-21 14:02:21 阅读541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1. 中国营造学社创立时间1930年元旦,创始人朱启钤

2. 清代木构架单体建筑的特点。(平面、台基、构架、屋顶、装修)

单体建筑平面

1. 构成要素:间、出廊

2. “间”的组合

面阔方向:取决于开间的数量。官式建筑:皇宫、衙门、大的寺庙。在面阔方向坚持用“阳数”:1,3,5,7,9开间为最高规格。民间建筑:住宅、寺庙等。根据

实际需要而定

进深方向:取决于间的架数。1,3,5开间,2,4开间也有。官式、民间都不强调

阴、阳之分

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一明两暗。

优点: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获取

良好的日照、通风,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

3. 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

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

砖木结构的建筑(标准化)

杂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自由化)

台基

台基的作用:防水避潮:结构、生活,稳固基础,调适构图,扩大体量,调度空

间,等级标志,独立建坛。

台基的构成:台明:台基的主体;台阶:台基的踏步;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

较高时设勾栏;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

台基的组合

一、单台组合体:单一的基座与台阶、石栏的组合。单台组合体中的最高体制:

明长陵祾恩门台基。

二、月台组合体:在单台组合体中增加了月台的组合。此时月台的形制与基座的

形制完全一致。

三、重台组合体:重叠台基的做法。台基中的最高体制,只用于皇家最隆重的主

体建筑 构架:

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一、 两种构架的不同特点

1. 抬梁式构架:梁柱支承体系,靠自重来稳定建筑;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

间建筑。

? 特点: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

2. 穿斗式构架: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多用于南方民间建

筑。

? 优点:尽量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横担千,竖担万”);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简化了屋面用料;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增加构架的空间整

体性;增加构架的灵活适应性。

? 局限性: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

构造,难以适应厚重的荷载。

3. 二者的互补机制

1) 适用范围的互补机制:抬梁式:主要适用于官式建筑,适合作为宫殿、坛庙、陵寝、苑囿、衙署、大型寺观、大型宅第等建筑类型,以及北方地区厚墙厚顶的民间建筑的构架。穿斗式:主要适用于南方的民间建筑以及一些小型寺庙

2) 单体建筑构架的互补并用

二、 抬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柱、梁、檩(桁)、枋

三、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

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

次建筑。 斗栱

作用:增加挤压面的作用、支承挑檐檩、联结柱网、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抗震、装饰作用、等级标志、模数作用

类别 根据部位:

柱头科—柱头铺作

清代 平身科—补间铺作 宋代

角科——转角铺作

根据做法(清式)

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用于外檐和隔架

翘昂斗拱。常用于外檐

品字斗拱。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天花藻井四围

隔架科斗拱。用于室内梁、枋空档之间

镏金斗拱。用于外檐。等级最高

雀替: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作用:增加挤压面、减少净距、改善节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美化了柱与

枋的关系

对木构架的评析 一、木构架的技术特点

木构架是梁柱支撑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

梁柱框架体系

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宫殿、民居、亭子)

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北方、南方) 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石材、竹、土)

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轻巧、浑厚)

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

优点:易设计,易建造,易备料、雇工,易普及,水平有保证

缺点: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达到高度成熟水平

二、木构架的技术局限

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缺乏联系(榀与榀之间),梁架和基础结合得

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耐久性差:水、火、虫

屋顶

屋顶的构成要素:脊、庇

脊:是由于对庇的交接线和边沿线的特殊处理而产生的。 形态:呈线的形态

类别:按所处位置不同分为正脊、垂脊、戗脊、博脊等

按其不同做法分为大脊、过垄脊、清水脊等

组成:脊身、脊兽 等级形制:大式:吻兽、琉璃屋脊;小式:无吻兽、

黑活屋脊。

正式建筑的屋顶: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

杂式建筑的屋顶:攒尖顶、盔顶、盝顶、勾连搭、组合式屋顶 卷棚式:卷棚硬山、卷棚悬山、卷棚歇山、庑殿顶没法做卷棚

重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

屋顶的形态:深远的出檐、凹曲的屋面、反宇的檐口、翘起的翼角、突出的脊饰、

丰富的瓦件。

屋顶的作用:排水、调节阳光、结构稳定

屋顶反映的传统:理性传统:指功能需要、工程技术、审美要求的三者有机结合;惰性传统:指某一构件的出现之初,其既有功能需求,又符合审美要求,发展到后来,从功能、技术上不需要了,但还被保留下来,变成了虚假的构件:功能语

义—>文脉语义,结构语义—>等级语义。

屋顶的性格序列:庑殿顶性格——宏大、壮观;歇山顶性格——华丽、丰美;悬山顶性格——舒放、大方;硬山顶性格——朴素、拘谨;攒尖顶性格——高耸、活跃;变体:卷棚——弱化了硬山、悬山、歇山的性格,重檐——强化了庑殿、

攒尖顶的效果。

屋顶组合:明清回归至以基本型为主。

装修:

装修的类别:

外檐装修:用于室内外的空间分隔、围护。包括门窗、栏杆、大门。 内檐装修:用于内部空间自身的分隔、围护。包括罩、博古架、天花板。

装修的多元功能:

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 :通:人、物品、阳光;防护:挡风、防寒、隔声;内部空间组织的基本手段—室内空间的界面;室内外装饰的重要构成;建筑性格的点

染因子;文化内涵的信息载体:等级语义、习俗语义。

单体建筑用色特点:善于把握冷暖变化,用色既单纯又丰富,善于处理辉煌效果:

红绿相间、金朱交错、青绿点金。

清代官式彩画:是当时建筑管理部门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直接组织官式工匠制作

的一种定型的彩画。

1. 和玺彩画(上伍彩)是清代的最高等级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

寝的主体建筑.主要以运用 形构成彩画大线为突出特征.

2. 旋子彩画 3. 苏式彩画

3. 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表明: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庭院构成形成廊院式布局。 4. 副阶周匝: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阶周匝: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

廊子,称为副阶周匝。

5. 台明做法的种类,等级

从样式上可分为

1. 平台式——普通台基

构件组成: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象眼石(用三角石砌成的垂带

石侧面)、

砚窝石(埋在台阶地下,用以抵抗阶之推力)、柱顶石、阶条石、角柱石、陡板

石、土衬石

? 分类:根据包砌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砖砌台明:台帮部分用细砖,镶边包角用石活或仍用砖作——属低等次台基。

满装石座:整个台明包括台帮全用石活——属中等次台基。

?台明的长宽尺寸要求:“下檐出”小于“上檐出”

2. 须弥座:很隆重的做法,主要用于重要组群的重要殿座——属于高等次

台基。

宋式 清式

层次构成 分层多,9—12层 分层少,6层 体量权衡 主次分明 无明显主体 个别线脚不合理 线脚形式推敲合理 格调韵味 秀挺、精细、洒脱 敦实、粗壮、庄重

全部光素的 只在束腰雕饰 在束腰和上枋雕饰 全部雕饰

6. 宋代材分制,清代斗口制

宋代材分制: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

材分八等:据等级之别而用:一等材6寸x9寸 八等材3寸x4.5寸 柱径大小已

被确定:2个足材到3材 即42分?45分

之间

清代的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一个斗口为10分(比宋计算方便)材分十一等:1-4 等:没用过;5-6 等:大殿;7-8 等:厅堂;8-9 等:亭、榭。

9-11等:给装修用

7. 中国建筑屋顶形式中正式建筑的种类,等级

屋顶等级(正式建筑而言从高到低):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单檐)、歇

山、卷棚歇山、悬山、卷棚悬山、硬山、卷棚硬山

8. 卷棚概念: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

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卷棚顶建筑由于没有正脊,因此没有吻兽。另外,吻兽还包括合角吻,位于围脊四角,由两个正吻组成,直角相接、单面向外。后两坡瓦陇贯通,又称“过陇脊”。

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

卷棚硬山、卷棚悬山、卷棚歇山、庑殿顶没法做卷棚

9. 晋祠圣母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奎文阁、北京紫禁城午门、太和门、太和殿、

中和殿、保和殿、天坛祈年殿、长陵祾恩殿的屋顶形式

晋祠圣母殿、重檐歇山顶;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歇山;奎文阁、(三重檐二重楼“三滴水”)重檐歇山;北京紫禁城午门:重檐庑殿;太和门、重檐歇山顶;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四角攒尖;保和殿、重檐歇山顶;天坛祈

年殿、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长陵祾恩殿 重檐庑殿顶

10. 穴居的形态演变顺序

1) 原始横穴:宁夏海原林子梁遗址F13 2) 深袋穴: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H6

3) 半穴居:a、圆形 洛阳孙旗屯遗址b、方形、长方形 西安半坡遗址F21

c、吕字形 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

? 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11. 奴隶社会时期两种不同城市规划思想

A、《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反映了奴隶社会后期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反映了为奴隶主服务的规划思想: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反映出

规划中的“择中”的思想意识。 《荀子》 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吕氏春秋》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择中论” B、《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不必平以准。”“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

市” ——“因势论”

临淄齐城遗址、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遗址、临淄齐城遗址、燕下都遗址、邯郸

赵城遗址

12. 阙门,代表建筑-午门

13. 宫殿建筑的礼制要求,在北京紫禁城中如何体现

占据最显要的地段,从总体布局上体现了“择中立宫”的思想;采用了宏大的规

模(72万㎡);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尺度处理上也很严谨;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择中立宫”、“左祖

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外朝部分:组成:太和门;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 内廷部分:中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后宫:东六宫,西六

宫;养心殿

东路: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乾隆花园

西路: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安宫,寿康宫 其他:斋宫,东五所,西五所,南三所

14. 宫殿建筑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代表建筑

茅茨土阶”的阶段 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晋、南北朝:东西堂制(主殿中央用于大朝,两侧用于常朝。始于西汉),三朝

隋:三朝五门,东西堂制至隋代结束

唐: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宫阙制,大花园大明宫含元殿大明宫麟德殿

宋:御街千步廊制度,工字殿,广场

元:千步廊,金水桥,工字殿,石桥,棂星门 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宫北京故宫

15. 天坛建筑中冬至祭天和孟春祈谷的建筑是哪两组:圜丘组群、祈年殿组群

明清北京天坛和明清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比4:1天坛建筑面积:

960m×760m,是北京故宫的四倍。紫禁城 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

地面积达780,000㎡,有房屋8700间 16. 陵墓建筑的组成部分包括哪些 地上陵体、地下部分、陵园建筑 地上陵体:早期顶是平的,没有坟体

周代:产生祭祖,出现坟冢、封土坟头,后来演变为三种形式且建筑化: 方上:(秦汉)以人工夯土建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为方上

依山为陵:(唐以后)以正方的神墙围隔,四向辟神门 圆形宝城宝顶:(明清以后)地面建筑走向人工化

地下部分:

木椁墓室:木枋构成:先做一大棺材,再把装人棺材放进去

黄肠题凑:黄肠-柏木心,题-头,凑—聚

砖石墓室:砖拱技术

陵园建筑

祭祀建筑:献殿、享堂 前朝后寝

神道: 石象生、牌坊、门阙

17. 兵马俑的基本情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渭河南岸的平原上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中国历史上形体最大的陵墓 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处。共4座俑坑:

1号:12600㎡ 2号:6000㎡ 3号:520㎡ 4号:仅有三面围墙

18. 我国历史上首个两位皇帝共葬的陵墓建筑:乾陵

19. 明十三陵陵区神道建置

位于天寿山主峰下,依山顺势修筑神道,长达七公里,构成整个陵区的主轴线;

始建于永乐年间,后经几代增建修筑,直到嘉靖朝才基本完成。

大石牌坊——大宫门(大红门)——碑亭——石像生——棂星门(龙凤门) 石像生---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卧立各一对,武臣、文臣、勋臣各四

20. 不同朝代陵寝中的侍奉仪式

21. 干阑式民居分布地区

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四川、台湾等地区

22. 北京四合院的构成要素:大门、倒座、垂花门、正房、厢房、耳房、抄手游

廊、后罩房

23. 云南一颗印、浙江民居、围拢屋、东北大院的平面布局方式

云南地区环境特点:低纬度、高海拔,风力大、地震多、太阳高度角大,雨水充

沛。

构筑特点:房屋毗连;以柁墩代替瓜柱;降低层高、增加柱数、认真扣榫、加厚土墙、多用串枋、合柱;墙体:夯土墙、土坯墙、卵石墙(砌滑墙)、条石墙;

内长外短的双坡屋顶,腰檐。

浙江天井院:环境特点: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山多水多。构架形式:以穿斗式

为主。

几种基本类型:三间两搭厢、十三间头、轻薄围护、室内轻薄隔断

围垅屋:“三堂两横”

东北大院以“一正四厢”的两进院为基本形态的离散式布局

构筑特点——华北民间木构架体系(杦),厚墙厚顶

墙体:土坯墙、厚砖墙、拉哈墙、“内生外熟”墙、“前浪后不浪”

坐地烟囱 火炕屋顶:起脊瓦顶、起脊草顶、碱土囤顶

冬季严寒 土地辽阔 礼制约束有所削弱 满汉民族住居习俗相互渗透、影响

24. 西南干阑建筑的特点及其分类

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海南等省,是傣、壮、侗、等十多个少

数民族的住屋形式。 基本特征:楼面架空

作用:避免贴地潮湿、有利楼面通风、防避虫兽侵害、便于防洪排涝

分类:傣族高楼干阑:主要靠通风来防暑,内部梁架结构;景颇族低楼干阑:倒梯形屋面,楼面离地约60~100cm,平面形式均为长条形,主要靠遮阳来防暑;

广西壮族麻阑。

25. 客家土楼的分类及其特点

大家族聚居:同宅、同楼聚居 同居异财 超大规模的大家族聚居

平等聚居 向心聚居

几种类型:

围垅屋 “三堂两横” 花胎 天井

福建土楼 大的直径可达81米 八卦楼 方楼

五凤楼:前低后高,层层跌落,由上堂、中堂、下堂和两侧的厢房组成

26. 窣堵波做法

27. 塔的类型及其特点,讲过的塔属于哪种

按功能分:①佛塔②经塔③舍利塔④墓塔⑤风水塔

按形式分:

① 楼阁式塔②密檐塔③喇嘛塔④金刚宝座塔⑤亭阁式塔⑥花塔 ⑦ 过街塔和

塔门

①楼阁式塔(汉)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最悠久、体型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 多层

楼阁的形式

江苏苏州虎丘塔(宋初)、江苏苏州北寺塔

②密檐塔: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塔身只有一层,上面为密檐。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 ③喇嘛塔(覆钵式塔)主要流行元代以后 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白塔、西藏江孜白居寺菩提塔

④金刚宝座塔

⑤亭阁式塔:喇嘛塔与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外形象亭,单层,有时

加建小阁。

⑥花塔 塔身上半部装饰繁复,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数量不多,造型

独具一格。

⑦过街塔和塔门: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通行。元朝开始出

现。

北京居庸关过街塔塔座(元)

29、绘制正式建筑四种屋顶的简单透视图、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平立面、祈年殿平立面、长陵祾恩殿平立面图、南禅寺大殿正立面图、佛光寺大殿平立面、北

京四合院平面 佛光寺大殿平立面

南禅寺大殿立面图

太和殿平立面

祈年殿平立面

祾恩殿平立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n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