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04 12: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甘訸 20071110062

张崇 20071110066

羡宇 20071110112

廖佳 20071110026

张宇浪 20071110043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基本概述.................................................................. 3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和流动性风险.................................................................. 3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理论分析 ................................................................................... 3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分析 ..................................................................... 5

一、综合指标分析..................................................................................................... 5

二、资产流动性分析 ................................................................................................. 7

三、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分析....................................................................................... 8

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 .......................................................................... 10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 11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因素分析 ................................................................... 11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微观因素分析 ................................................................... 13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管理建议................................................................ 14

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危害 ............................................................ 14

二、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建议......................................................... 15

参考书目........................................................................................................................ 18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第一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基本概述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和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在本质是金融的中,其在经济活动中充当着联系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资金融通的服务功能。商业银行应该是立足于服务,在消费者和生产者需要资金融通时提供即刻的资金融通服务。由于资金是具有时间属性的,所以需要银行这样的中介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调节资金,把资金从盈余部门消费者储蓄调入到资金稀缺部门生产者,借贷利息其实就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未来资金的提前使用或者现期资金的延后消费,这之间的时间价值以利息形式支付。银行提供了这种服务,以收取利息作为服务的报酬,这便是银行的本质所在。所以,对于银行来说,提供消费者或生产者所需要的资金融通服务才是其本质所在,它的经营目标就是应该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当然,它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服务,自然会收到更多的服务报酬,具体表现为利息收入增加,利润增加,公众对于其信心增加等方面。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好坏,自然反映出银行经营的好坏。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可以从两方面去定义。一方面是指资产的变现能力,即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价格将自己所有的资产变现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的需要。衡量资产流动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资产变现的成本,某项资产变现的成本越低,则该项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强;二是资产变现的速度,某项资产变现的速度越快,即越容易变现,则该项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另一个定义是指负债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借入资金,银行获得资金能力越强,则负债流动性就越好。

由于商业银行存在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资金运用的不规则性和流动性的刚性,所以时刻面临着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掌握的可用于及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支付需要,从而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和负债的流动性风险。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到期不能按时如期足额收回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要求,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而负债的流动性风险则是商业银行过去筹集进来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使其发生不规则波动,对其产生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此外,还包括银行潜在的、可在需要时及时筹集资金能力的减弱或丧失,从而打乱其原有的筹融资安排,使银行被动的进行资产负债调整。

在现代金融经济中,流动性是商业银行从而也是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稳定的生命线,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就会引发和恶化商业银行的其他风险,并通过“传染效应”危及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安全。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理论分析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理论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理论,即商业银行如何合理运用其资产、负债,以使得资产负债有较为合理的安排,取得更大的收益。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理论从时间发展上主要就是分为以下三大理论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理论。

(1) 资产管理理论

传统的银行信奉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在于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

动地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而负债则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来存款,银行对此是被动的。

因此,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点在资产方面,着重于如何适当地安排资产结构,致力于在资产

上协调流动性安排。在这种理论思想指导下,相继出现了“真实票据说”、“资产转换说”、

“预期收入说”等,为拓展银行资产的经营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发展出了一系列资产管

理的办法。

资产管理理论强调负债是银行既定的前提,资产的规模受负债规模的制约,银行管理

层所能做的只是在既定的资产规模基础上,努力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它十分注重使资

产在期限上同负债相匹配,注重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及分层次的准备金,还注重银行资本的充

足性。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资产管理理论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当时的情况下,

非银行金融机构尚未形成气候,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银行资金来源的渠道比较固定和狭窄,

加之通货膨胀尚未成为普遍性的、长期性的问题,银行资金来源的数量比较稳定和充足,与

此相适应的是资产管理的长期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金融体系迅速发展,形形色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茁壮成长,证券市场迅速成熟。银行的资金

来源,无论在渠道上还是数量上,都遭到越来越大的竞争威胁。尤其至 60 年代,通货膨胀

开始成为困扰各国经济的难题,普遍受到政府利率管制的商业银行,都深感吸收资金能力的

衰弱。寻求资金、扩大负债,已成为当时银行界渴求的第一需要。传统的资产经营管理理论

受到怀疑,银行能不能左右存款,能不能吸收新存款来应付资金需要?美国花旗银行率先发

行了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取得显著效果,使商业银行存款迅速回升。由此诱发负债管理理

论的兴起。

(2)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主动管理负债,银行通过积极的竞争去争取活期存款、定

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及向欧洲美元、联邦资金借款来影响资金来源。这种理论一改过去的方针,

主动调整负债结构,强调借入资金来满足存款的提取和增加放款的需要,保持资金清偿能力

和流动性,并获取最大利润。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负债不是既定的,而是可以由银

行加以扩张的,对于资金来源银行是可以控制的。要求银行经营重点从资产方面转向负债方

面,千方百计去扩大负债的能力。认为银行一线准备和二线准备仍是银行流动性的重要组成

部分,但同时也认为资金来源也是流动性的来源。负债管理理论盛行的一、二十年间,一方

面大大增添了商业银行的活力,充实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了经营规模;另一方面也大大

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提高了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到 70 年代中期,利率自大萧条以来首

次达到两位数,利率的波动也显著加剧,银行利差被压缩,使银行盈利状况日益恶化。同时,

更多的通货转化为存款,使货币乘数增大,加剧了通货膨胀,大型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

较小银行有优势,这加剧了银行的倒闭兼并。这种情况又导致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新转变。

(3)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末,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又一次发生了较大转变,资产负债联合管

理思想产生。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应地进

行分析,根据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

性等方面的搭配,做出最优化的组合,借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资产负债

联合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分析资产、负债两方面之间的“缺口”,并围绕缺口探索解决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第二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分析 前章已经指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其在满足存款者兑现,清偿到期债务或满足借款人正当贷款需求时能以合理价格及时地将资产变现或从外部融资的能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从其财务结构来看,可以分为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前者是指银行提供的资产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变现,资产变现能力越强,付出成本越低,则资产流动性越强;后者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银行获得资金能力越强,则负债流动性越好。

对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的分析,自然也要从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针对目前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可以通过一些指标来进行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分成综合指标分析,资产流动性分析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分析。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存差扩大

存贷比是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与吸收的存款之间的比例,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它是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指标。由于银行对行业过热的贷款冲动,通常会出现大规模的不良贷款,所以贷款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低的资产。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贷比值越大,即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高,就预示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通过对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的计算,可以看到,其一直处在不断下跌的状况(如图

2.1)从2000年的80.30%下降到2008年4月底的66.20%,存贷比的不断下降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下降的同时,绝对比值仍显过高,存贷缺口(即存款减去贷款)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存贷缺口绝对值的增加意味着有大量的资金可以为银行所利用,因为银行可以把存贷差额投资于其他渠道。但我们看到,虽然有价证券及投资、外汇占款基本上呈稳步上升态势,但所占比重较小,并且在国际金融机构资产呈向下的波动状,总的来说,银行存贷差额中还是有一部分资金处于闲置状态,银行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呈现流动性过剩。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表2.1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额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存贷差额 单位:亿元

图2.2 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额趋势图

(2)存贷期限结构匹配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

存贷款期限结构,从时间上可以分成短期和长期。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好坏以及所存在的

风险,基本可以从存贷期限结构是否匹配来判断,合理是商业银行良好流动性的重要保证。

但从近几年我国存贷款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益严重。

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期限结构来看,期限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如图2.3

从2000年到2008年4月底期限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所占比重基本上分别呈不

断下降和上升趋势(可以从其相对比例看出),但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但是,期限中

长期贷款占银行资金运用的比重却发生重大变动,如图2.4。从2000年的20.9%上升到2008

年4月底的29%,短期贷款从2000年的49.3%逐步下降到2008年4月底的24.6%。商业银

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短期债务搭配长期资产,其流动性缺口加大的同时,潜在的流动性

风险也逐步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60%

50%

40%

30%

20%

单位:亿元

10%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图2.4 短(中长)期贷款/资金运用

二、资产流动性分析

(1) 贷款比率分析:贷款在银行资金运用中的比例下降

在银行的资产中,贷款的流动性算是相对较差的,由于可能存在的不良贷款情况,贷款

在银行资金运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表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从图3.5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在资金运用总额中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有价证券投资,外汇占款的增加表明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上更加多元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60%-70%的贷款比例与国际知名银行相比仍然过高,花旗、汇丰等国际著名银行的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重一般都在40%左右。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努力降低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例,加大其他方面的资金利用,实现资金运用的多元化。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表2.2

(2)现金资产比率分析:现金资产与存款的比例不断下降

存款作为商业银行的负债须按期还本付息,否则会因为到期不能偿还,严重影响商业银

行的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在追求盈利的过程中,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可直接用于应付提现

和清偿债务的现金资产。作为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强的现金资产,对于保持商业银行经营过

程中的债务清偿能力,预防流动性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金资产的比例越高,商业银

行的流动性也就越强,现金资产的比例越低,流动性也就越弱。

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主要由准备金和库存现金两大部分构成。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

况来看,从2000年到2008年4月底以来,现金资产与银行存款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现金

资产与存款比例的不断下滑,无疑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清偿力和流动性。

从以上对资产的分析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在资金运用中的比例不断降低,资金运用

逐步趋向多元化,这无疑会促进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存贷期限的不匹配以及上现金资产比

例的不断下滑,将会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大大折扣,可见商业银行还是面临着一定的流动性风

险。

三、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分析

(1)存款比例:存款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商业银行的负债如果过分依靠存款,那么一旦银行的资产质量出现下降并且由于金融市场的变化得不到新增存款的话,那么其到期债务就难以支付,流动性风险就可能加大,甚至出现挤兑的可能。所以存款在银行资金来源中的比重越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大。从近几年的数据看,存款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基本上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图3.6中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年份外,存款在资金来源中所占份额整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也可以看到,从2007年开始由于股票等投资活动火爆,存款开始出现下降的情况,银行面临储户大量取款的风险。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过于单一,过分依赖存款的资金来源结构,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存在很大的可能。

(2)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不高

银行资本金对于保持商业银行的清偿力和流动性,化解各种风险、维持经营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单就流动性风险来讲,资本充足率越高,流动性风险就越低;资本充足率越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就越高。虽然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过去有所提高,但整体上还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要求。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底我国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3%左右。到了2007年,才首次破8%。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基本上从2004年开始分别达到8%和4%的底线,这无疑与国家注资、核销不良资产等政府行为有关,以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为代表的优秀商业银行也只是基本上能够达到资本充足率的底线要求,而其他商业银行则连8%和4%的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都没有达到。即使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能够达到8%和4%,也不意味着就具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因为8%和4%只是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国际上优秀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高于这一底线要求。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普遍低下,这却从一个方面说明商业银行呈现一定的流动性过剩状态是合理的,也说明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是结构性的。

通过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状况、负债状况以及所有者权益状况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一定的流动性过剩,这些流动性过剩体现在贷款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超过以活期存款为代表的流动性强的负债。这种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

我国银行业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出发对加强流动性管理出台的一些政策和采取的措施对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是很有帮助的。

(一) 资产管理方面

(1)加强了贷款管理,提高资产质量

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久治不愈的问题,也是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推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分类办法按实际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种。该方法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估反映贷款质量,促使银行经营者主动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有利于管理贷款能安全收回,从而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同时商业银行还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加强内控管理,争取有效解决信贷质量问题。

(2)资产证券化试点

2005年3月22日,人民银行公布建设银行成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银行,建设银行拿出50亿元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这标志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在我国正式启动。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资产流动性,不失为银行资产管理的好办法。

(二)负债管理方面

由被动负债走向主动负债是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新特点,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2005年5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对金融机构发债行为进行了规范,允许满足条件的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首先发行了总额为70亿元的3年起一般性金融债,招商银行紧随其后,发行了3年和5年起的固定利率债券两个品种。一般性金融债相当于一般负债,本金和利息的偿还顺序先于商业银行长期次级债、股权资本。商业银行通过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不仅能够在低利率的环境下降低成本,同时也有利于解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商业银行发行一般性金融债券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商业银行负债管理逐渐从消极被动的吸收存款转向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去积极主动地进行负债,因为在传统的负债方式下,资金的数量和期限均不为商业银行所掌握,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长期化,资产负债期限的“短存长贷”问题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棘手问题。

另外,央行出于对银行体系中流动性过剩下的担忧,多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而历次存款准备金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显示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给央行政策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图2.7。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宏观因素分析

1. 外汇储备迅猛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增加

在我国当前的货币制度下,基础货币构成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构成中央银行主要资产。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过三种渠道投放,即再贷款、财政透支与借款及外汇占款,前两项统称为中央银行信贷,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增加外汇储备对应的货币投放。所以,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变化就会影响基础货币的变化,进而迫使货币供应发生变化。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经济失衡的诱导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从1994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6788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人民币,10年间增加了将近4倍)背景下,大量资金从发达国家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外资流入中国,引起我国资本账户的年年顺差,也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急速扩大,长期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一路高歌猛进,外汇储备从2000年底的1656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168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如图3.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从理论上来说,由于外汇占款的迅猛增长,央行入市大量购进外汇以维持汇率的稳定,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长迅速。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汇率形成机制及外汇管理模式下,人民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收支顺差的变动,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而在目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成为吸收基础货币的主体,大量社会资金进入商业银行体系,从而造成了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

2. 储蓄难以转化成投资

国民收入中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储蓄再通过金融体系转化成投资,目前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企业和居民投资渠道狭窄,造成银行储蓄居高不下,储蓄很难有效转化成投资。与此同时,社会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a) 储蓄率居高不下

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7.2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l万元(如图3.2)。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明显过高。造成中国储蓄率较高的原因有多种。一是与转轨因素有关,包括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在社会上暂时产生了不确定性,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增加了当前的储蓄倾向。二是与社会、文化传统有重要关系。中国历来崇尚节俭,储蓄是中国居民最传统和最信任的家庭和个人财产的储蓄方式,造成居民对存款和储蓄的过度倚赖,会形成较高的储蓄率。三是与人口结构特性有关。例如,受计划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变化等影响,子女数量普遍减少,人们的行为模式从“养儿防老”转向增加自身储蓄作为养老之需。综上所述,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是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较深层次原因,因为储蓄率的居高不下,造成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b) 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和居民投资渠道相对狭窄

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是典型的大银行特征,银行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的90%以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债券余额和股票的发行规模逐年扩大,直接融资工具在金融资产中的比例迅速增长,金融资产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从而改善了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现状。但是即使如此,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失衡现象仍然存在,银行存贷款仍占金融资产的绝对规模。在投资渠道少而又少的情况下,大量的闲置资金流入银行体系,导致银行的储蓄存款大幅增加。金融资产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我国经济主体的金融资产选择空间和渠道,不利于银行存款的分流,也不利于银行流动性困境的缓解。

3. 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导致贷款数量减少

我国近几年来的“产能过剩”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流动性过剩”。据国家发改委的口径,目前我国有11个行业,主要是钢铁、电解铝、汽车等,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从2003年至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4年维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有些行业更为突出,例如,近年来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高峰值甚至接近了100%,出现投资空间的过度“透支”。前几年快速扩张的产能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由于严重供大于求,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大幅回落,有的已经跌破成本;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亏损企业数量增加。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等七大行业被认为是产能过剩最严重的部门,市场持续恶化,企业景气指数下降,利润空间大幅度下降甚至全面亏损,造成了一大笔银行呆坏账,金融信贷风险增大,这部分贷款已经成为影响金融稳定一大因素。现在,银行已经认识到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只能在短期内降低不良贷款率,长期来看,只会继续加重不良贷款的压力。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微观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因素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但除了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外,商业银行本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流动性过剩现象的出现。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的加大,不管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逐步调整银行的资产结构,而资产结构的调整,又必然降低银行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和贷存比例,从而影响银行的流动性。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1. 银行持有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导致贷存比下降

银行持有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总量不断增长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而商业银行受风险管理意识增强、资本充足率约束等因素影响也改变了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单一盈利模式,努力提高债券等低风险权重的资产占比,银行资产多元化程度不断提高。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比例仅为5.7%,但到2005年己达26.1%。从货币创造原理看,银行购买债券与发放贷款具有相同效果,都会派生出等量存款,存差因此加大,贷存比下降。

2. 商业银行股改剥离大量不良贷款使得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相应减少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数量较大的不良贷款。近年来,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剥离与核销力度。目前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核销与剥离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收购资金主要来源于央行再贷款和向商业银行发债。1999年,通过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近14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二种方式是商业银行用资本金与利润核销不良贷款。除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利润冲销不良贷款外,目前采用了部分银行将全部资本金冲销不良资产,国家再利用外汇储备注入补充资本金的方式。2003年底在对中、建两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时,核销建行569亿元、中行1400亿元损失类贷款。无论哪种方式,都会造成银行以贷款形式持有的资产下降,表现为存贷差规模进一步扩大。

3. 资本充足率达标因素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对其贷款的发放构成了硬约束。2004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所有银行在2007年1月1日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否则业务开展和机构设置方面将受到严格限制。在补充资本不太容易实现的前提下,保持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风险资本的权重---减少贷款的增加。同时为了防止不良贷款的增加,各银行都对贷款的发放进行严格审批,并实行不良贷款的终身问责制,使得银行发放贷款特别谨慎,银行风险管理要求更为严格,其中尤以国有商业银行惜贷倾向最为严重,从而出现了“存贷差”持续增大的现象。。因此,出现了大量本来应该贷放出去的资金未能贷放出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性,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管理建议

我国目前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是缓解了过去银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不仅会扭曲银行正常经营,还有可能积聚新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从而使日后的管理更为困难。

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危害

1. 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经济出现投资需求旺盛的迹象,房地产、电力、钢铁、水泥等

行业均出现过度投资,这些行业绝大部分的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的过度集中将蕴藏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行业出现周期性调整,银行的不良贷款必然大幅度增加,银行的信贷资产遭受严重损失,进而导致资产的流动性下降,流动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性风险加大。在经济过热时期,央行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下降,银行筹资成本上升,从而使负债的流动性下降,也将产生流动性风险。

2. 从数据来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是不相匹配的。根据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

的原则,短期资金来源只能用于短期资金运用,长期资金来源可以用于短期资金运用和长期资金运用,但如果短期资金被用于超过自身期限的长期资金,则称之为资金错配。在资金来源方面。从2000年到现在,活期存款占定期存款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可见银行资金来源趋于短期化。在资金运用方面,短期贷款的比重下降,长期贷款的比重上升。一方面,中长期贷款占用长期资金,另一方面资金来源多为短期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资金错配问题加剧。

3. 为了使这些过剩的流动性得到好释放,银行将其主要投向了资金和货币市场,使得货币

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在银行的贷款性资产中,短期贷款的比例占了绝大部分,在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银行投资在货币市场上的流动资产由于收益的下降而大大缩水,二者共同导致了银行盈利能力的降低,削弱了其竞争力,从而使银行在面临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时无力应对。

4. 巨额存差影响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流动性过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银行富余资金增多,

这些过多的流动性若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则会加大银行的负债支出(如存款利息支付等)。按照1年期存款利率4.14%计算,截止到2008年4月的142584.85亿元的存差意味着银行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高达5903亿元;按照1年期贷款利率7.47%计算,142584.85亿元的存差意味着银行每年少得利息收入10651亿元。虽然由于购买各种证券和其他运作,银行的实际净存差数额并没有14万多亿元,但几万亿元以超额存款准备金方式存入央行的资金,其利率低于1年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是一个严峻的事实。巨额净存差成为银行运作的一个沉重负担,其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5. 流动性相对过剩将导致银行机构之间过度竞争。为了消化多余的流动性,银行会偏向非

理性的优惠贷款条件和利率的下浮,从而积聚新的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同时过多的投资和交易资金追逐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导致货币市场上流动性最强的交易工具为各金融机构长期持有而失去流动性。

二、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建议

针对目前的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调整战略结构

a) 推进多元化经营

在保持信贷资产数量、结构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提高非信贷盈利资产的比重,努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特别是在对外资银行已经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情况下,更是要进一步巩固具有优势的本币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和各种代理业务,积极领先抢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成长值的新型中间业务市场。

b) 丰富投资渠道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主要是通过存款负债来获得资金,之后主要用于发放贷款或购买投资、交易类资产,这种单一的投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银行业发展趋势,所以要积极的拓宽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渠道。比如可以向资本市场转移过剩流动性,主要是向股票和债券市场转移,但是也要注意其风险。

c) 拓宽信贷领域

开拓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积极推出适应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方式和风险管理办法。尽管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风险较大,但是其融资需求所占市场份额较大,从长期来看,随着大型企业的短期融资券制度的建立,直接融资得到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应该值得关注。

2. 加强内部控制

a)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应该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学习和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培养风险控制的人才,提高识别风险,测量风险,规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从经验性的传统管理提升为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管理,以应对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潮流。

b)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的预测银行在一定时段内的流动性需求,从而能使银行经营者较为精确的估算出银行的资金头寸。针对不同时段的流动性需求要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经验,采取科学的预测和度量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界定监测指标体系,以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的监测流动性风险,从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同时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避险能力,对可能发生的全局或局部流动性风险进行预警,一旦出现风险,可以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c) 制定流动性计划

流动性计划可以使管理人员在流动性正、负缺口时,能够在相对可预测的事件发生前做出重要决策这种事前计划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并使银行需要持有的超额储备量保持在最低的水平。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内部指标体系,以便对下级的管理。流动性计划的制定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短期计划主要是每天的头寸管理,中期就是要考虑各种动态因素制定计划,长期则是对流动性缺口变动趋势的预测,制定与银行的长期发展规划相适应的流动性计划。

3. 调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a) 调整流动性资产结构。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要进行充分的合理配比,增强资产结构

弹性,增加二级准备,特别是证券资产的比重,改善资产结构。

b) 调整负债结构,增强主动型负债能力。积极开展资金融通业务,建立银行内部资金市场,

加强总分行统一调度资金的能力;有条件的银行还要增强在境外货币市场的融资能力。

c) 积极进行资产负债业务创新,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发展主动性负债,改变单纯依靠储蓄存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款的局面,开发诸如“可转让支付命令”、货币市场存款等,在传统的存款业务方面,也要朝着存款账户多样化,存款利率浮动化、存款工具证券化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增强银行的负债能力。

4. 将不良资产推行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稳定的可预见未来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化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此来融通资金的过程。在商业银行资产中,既具有一定流动性又具有一定盈利性的资产当属证券资产。银行资产一般分为现金资产、证券资产、信贷资产和固定资产。通常情况下,银行不愿意持有过多盈利性很低的现金资产,而信贷资产虽然利润高,但周转慢、流动性差,再贷款到期时,如果借款人违约,银行将面临风险。由于证券资产能够通过市场很容易转化为现金资产,因此实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的防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对我国而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程序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组合成若干个资产库存出售给专业性的投资银行类机构,再由这些投资银行类机构以这些资产为担保,发行资产抵押政权,或是通过证券发行市场以公开发行或私募方式推销给投资者。并且,我国商业银行既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资产证券化管理手段,也要从其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谨慎运作,有效避免风险。

5. 严格控制信贷质量

商业银行要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完善贷款管理制度,加大贷款审查力度,强化贷后管理。对已有不良贷款,商业银行要加大核销力度,制定符合谨慎会计原则要求的呆账准备金管理政策,建立审慎的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按照不同的贷款分类,认定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加大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为不良贷款的核销提供保障。要加大不良贷款清收转化力度,通过风险转移、贷款重组、处理抵押物、依法诉讼、债转股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加大清收。

并且,商业银行还要实施完善的信贷受信运作机制,根据不同级别的行处、抗贷款风险能力和业务量大小而赋予相应的贷款审批权限,授权机制应灵活运用,但一旦确定,要严格执行,不允许越权发放贷款。对于信贷人员要实行审贷分离决策机制,严格划分贷款调查、贷款审查和贷款发放三个岗位的职责,保证三者的相互独立与制约。在此基础上,要切实落实贷款责任制和信贷激励机制,对新增贷款建立以审批认为责任主体的贷款责任制,继续完善和强化贷款终身责任制的实施,以确保提高贷款发放的质量。

6. 优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外部环境

a)

b)

c)

d) 完善法制环境,改善信用环境。 健全监管当局的监管体系,强化非现场监管。 改革现行存款准备金管理办法,实行差别化准备率制度。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加快货币市场金融创新,完善金融工具,为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管

理提供有利的流动性供给。

e) 加快利率化市场改革的步伐,完善货币市场的市场形成价格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发

一些有利于流动性管理的创新工具。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

参考书目:

[1]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P360-365

[2]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P105

[3]葛奇《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和外汇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P1-12

[4]埃里克?班克斯《流动性风险——企业资产管理和筹资风险》[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P3-10

[5]陈学彬《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P82-83

[6]刘锡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P132-146

[7]Benton E.gup James W.kolari《commercial banking the management of risk》John Wiley&Sons,Inc P327-330

[8]苏同华《银行危机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P159-190

[9]赵静梅《金融危机救济论》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 P15-21

[10]徐芳《商业银行危机预警体系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P57-67

[11]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

[12]刘震张惠《解决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根本改善金融生态》[J]财经科学2006.7

[13]孙建潮《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J]财经科学2006.7

[14]钟伟《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研判》[J]上海经济2006.4

[15]马宁《对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及其风险控制的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n7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