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复习 - 课内现代文

更新时间:2023-11-02 17: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

复习目标:

1、掌握课内重点现代文的知识点,能够理解每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通过对现代文的复习,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复习重难点:掌握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复习课时:2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现代文的答题技巧: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指“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反语等。 (4)说明文:

①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②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引用。

③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二、课内现代文知识点掌握

(一) 藤野先生

1、作者的介绍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本文的线索(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1

3、作者来到东京时的所见所闻——对”清国留学生“的打扮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出场做了哪些描写(正面描写:外貌、语言等;侧面描写——6、9段) 5、“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以及每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格?

事件 为“我”添改讲义 纠正“我”的解剖图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

6、导致“我”弃医从文的两个事件: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直接原因) 7、29段中的“他们”、30段中的“他们”和31段中的“他们”各指什么人? 8、“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怀念、感激 9、“我”做了哪些事来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10、找出文章中运用反语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二) 我的母亲

1、作者的介绍

2、文章围绕母亲一共写了哪些事(6件事)?

3、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慈母、严父、恩师;各自表现在哪些事上? 4、“我”被称为“糜先生”的原因?

5、作者重点写了母亲如何处理债主上门讨债、妯娌之间的矛盾以及与五叔的冲突三件事,各自表现母亲的什么品格?

6、母亲的教育方式对“我”有什么深远影响? 7、课后习题第一题的2、3小题

(三) 列夫.托尔斯泰

1、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从哪几个方面展开?(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表情)

2、托尔斯泰外貌的特征:丑陋、平庸

品格 认真负责、热诚、正直 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 热情诚恳 严谨求实 2

3、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时,作者采用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例句并分析。 4、第六段中,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5、第七段中,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6、第八段中,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对眼睛的描写,作用是什么? 7、对全文最后一段中“幸福与不幸”的理解。

(四) 雪

1、作者的介绍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描绘江南的雪?

3、对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作用是什么? 4、对塑雪罗汉消逝的描写,体现作者什么心情? 5、找出作者对朔方的雪的描写,并说出朔方的雪的特征

6、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象征意义?各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五) 海燕

1、作者的介绍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文章的线索:暴风雨将要来临——暴风雨渐渐逼近——暴风雨即将来临

3、找出文中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到来前的状态描写(动作、心理),并与海燕做对比。

名称 动作 心理 海燕 飞翔、喊叫 藏 欢乐、渴望 恐惧 吓坏 胆怯 海鸥 呻吟、飞窜、掩呻吟 躲藏 海鸭 企鹅 4、作者将海燕与其他三种海鸟做对比,作用是什么?

5、7—11段中,找出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那样的环境里,海燕是怎么表现的? 6、“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的理解? 7、“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理解? 8、文章中出现的景物的象征意义:

(1)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3

(2)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

(3)雷声、闪电、乌云、狂风——象征沙皇的反动政权及反动势力 (4)大海、波浪——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5)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6)整个海上的景象——象征俄国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

第二课时 (六)敬畏自然

1、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

2、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一句) 3、文中通过哪些方面来说明大自然的智慧比人类的智慧高? 4、人类应该如何敬畏自然?

5、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6、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7、“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8、对文中一些句子的赏析(参见教案设计) 9、文章的主题——爱护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七)喂——出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的线索

3、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

4、文章围绕什么话题来展开?——环境保护问题 5、洞比喻什么?洞真的无底吗?

6、这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7、“喂——出来!”题目有什么含义? “喂——出来!”在文章中出现几次?有何作用? “喂——出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年轻人好奇往洞里叫喊的;作用:点题,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第二次——是铆钉工人工作时听到;作用:照应前文,提示主题,启发读者领悟其中蕴含道理——量变引起质变。

4

8、掌握文章的主题——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八)云南的歌会

1、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本文结构——总分结构

3、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4、山野对歌部分要掌握的问题:

(1)“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5)第三段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心理)表现年轻妇女:自信、乐观、沉稳、自豪

(6)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7)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的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8)这部分描写采用的表现手法:以人衬景 5、山路漫歌部分要掌握的问题:

(1)赶马女孩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2)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3)本文以环境描写为主,找出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环境描写这部分的作用:以优美的环境映衬赶马女孩的歌声动听和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赞美之情。

(5)这部分描写采用的表现手法:以景衬人

5

6、村寨传歌部分要掌握的问题:

(1)“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主要作用是传歌。) (2)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3)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4)这部分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5)这部分描写采用的表现手法:点面结合 7、文章的主题

(九)端午的鸭蛋

1、作者及写作背景 2、家乡端午的习俗有哪些?

3、家乡的高邮鸭蛋的总特点?(质细而油多)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哪些方面?(名声远播、与众不同、历史悠久、色彩鲜艳、吃法多样)

4、在介绍高邮鸭蛋时,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分别找出来。 5、作者不喜欢袁枚,为什么还要引用他的文章?(历史悠久;对鸭蛋的喜爱)

6、第三部分作者描写了孩子们端午吃鸭蛋的场景,请找出动作描写。(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7、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

8、掌握文章的主题——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

(十)吆喝

1、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课文写了很多吆喝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从早到晚、一年四季) 3、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哪些? 4、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5、文章中写吆喝的方法主要有哪三种? 6、吆喝声的声调节奏有哪些特点?

7、对文中一些吆喝声和职业进行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8、文章的过渡非常自然,使整体思路非常清晰。请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9、文章的主题——对老北京吆喝声的赞美和怀念;呼吁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保护。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n5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