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高校的德育教育

更新时间:2023-09-05 01: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的德育教育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的德育教育

向 凯

[摘 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和高校校园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高校德育的核心任务出发,从信息时代高校德育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应对信息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原则,并根据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体会,探讨了高校德育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 信息时代 高校德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是渗透性强、应用普遍、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更广泛的传播、更充分的利用,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信息技术进步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随着高速、宽带的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与社会活动都将越来越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

信息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变化快,许多事物是按指数速率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力量的增长,知识成为比物资更重要的资本。

高校的德育教育应该如何应对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挑战,成为当今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所谓德育,就是培养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是塑造人灵魂的工程,德育工作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一件大事。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德育目标作为党和国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自身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途径方法的选择,学生品德的评定及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都要致力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要强调政治素质,加强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的教育,要使大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三个代表思想,明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唯一正确道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败现象的侵蚀。所谓道德能力就是指道德主体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大增加,过去那种大一统的社会文化逐渐为不同形态的文化所取代,也带来了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乃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种形势下,许多人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可以不注意德育教育,忽视了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忽视了对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理论知识贫乏,整天埋头于事务性学习工作,很少考虑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纪律问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就会失去正确的是非界限。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乃至今后国家的经济建设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大学生——未来我们国家建设的主体——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特别是当今我们发展的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的德育教育

二、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德育的特点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充斥着社会每个的角落,人们主动的或被动的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特别是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当代大学生最容易受到的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这给我们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易受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全球间高速传递,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大量充斥其间,金钱、暴力、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思想被大量渲染,这些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侵害较大。网络的不健康内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参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使用电脑网络容易产生道德虚无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

由于电脑网络是一种开放性、分布式结构,因而脑网络中具有信息交流,没有监督,没有检查,是一个自由王国,在这里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但是如果在网上放任个人思想和言论则必然对社会产生危害,缺乏道德规范的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侵害很大,并容易诱发道德虚无主义。另外网络犯罪日趋严重,病毒的传播,网上诈骗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而且危害极大。

(三)对电脑的过渡沉迷容易使人情淡漠,诱发心理障碍

电脑网络使用采用人机对话,特别是网上聊天软件的盛行,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与朋友同学相处的机会也大量减少,有的同学沉迷网络连集体活动都不参加。长此以往,造成大学生只关注自己,漠视他人的不好习惯。长时间的人机对话状态,容易将道义、健康、亲情轻易丢弃,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甚至变态等心理障碍。

同时,在信息时代下,学生的个性显得尤为突出,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多种渠道的信息获得让学生有了更为多元的思想,他们所了解的和所掌握的知识也大大超过了通常的理解。

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去采取相对应的不同以往的措施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开展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进行一些不方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进行的德育等,也给我们进行学生德育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的环境从而使德育工作能更加广泛的博取众家之长。

三、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在信息化时代下进行高校德育,要遵从这样的原则,那就是思想道德问题应强调内化,强调熏陶,强调事例,强调环境。针对多年来德育内容不切合学生和社会发展实际的缺点,应及时调整新的德育内容,注重健康人格发展。高校的德育,不能做“加法”,不是要开多少门课,完成多少个学时就能解决的问题。德育教材还要努力突破单纯文字教材的局面,单靠一张嘴,一本书已经远远不够了,应逐步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时,加强德育与多种形式的实际锻炼相结合,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努力做到育导结合、情理相济、讲究实效。

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在高校德育,面对的都是成人的大学生,这点显得尤为重要。道德是人为的,是人在现实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为满足自己需要而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去主动选择创造的,是人的活动成果;道德是为人的,创造道德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需要,为了人更好的生存。道德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精神价值需要,在客观上还能为个体和社会带来功利性价值,是人进行自我认识、发展、完善的一种特殊形式,作用和存在价值体现在能使人性更加丰富完善。

因此在我们的实践中采取了多种适应的方法和途径: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的德育教育

(一)改良传统的“说教”,以“爱”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德育原则——灌输原则,但我们不能将灌输理解为不分内容不分场合的“填鸭式”的、“命令式”的教育,而应该通过教育把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系统的、循序渐近的从外部输入学生心灵之中。它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人类美好的道德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信息高速传递,学生也不再是千篇一律,我们的德育也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大学生们各有各自的特性,也各有各的选择,在教育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他们的自主意识和个人选择。

在比较复杂的学校德育环境中,面对道德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学校、教师如果只鼓励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灌输科学的道德价值观和积极引导,而保持价值中立,无异于放任自流,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从而陷入道德困境。因此我们在学生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应该向他们渗透正确道德价值观,帮助提高他们正确认识分析和判断选择的道德能力。

德育的核心是爱,要把严格要求与热爱学生相结合,要把严格要求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理,严而有据,严而明确,教师要会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欣赏学生、赞美学生。实行成功教育,使其尝试成功、感受成功、重塑自信;实行希望教育,培养学生稳定而自信的心理,能独立制定切实、积极的目标;进行激励教育,激发其主动性,满足其积极心理需求,尊重主体价值,唤醒主体意识,尊重个性,发挥潜能。

(二)利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人的社会性就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了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应具备和表现出来的个性、情感、思维、知识、技能,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特征。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对社会或他人的信任从而产生信仰,而学生群体的信仰趋同则可能产生一种精神,成功的德育应将这种信仰和精神与民族、国家、世界文化的先进形态融合。

我们要把学生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引向我们现实的社会。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现实的社会实践,对现实的社会进行体验,也可以组织各种模拟的体验活动,比如模拟法庭、模拟股市,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某种技能,更重要在活动中获得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内社团等“同伴群体”的培养,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吸取大量优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净化大学生们的心灵,振奋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民族优秀文化功底和文化品位,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进而努力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注重师生交往的重要性

交往不仅是一项独立的活动,它还构成了人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改造活动、以及价值取向活动等的侧面、环节和因素。它不仅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范畴,也是一个关系性范畴。而师生的交往为德育的顺利进行提供情感、智力、审美的环境,通过交往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德育成为一种民主教育,而不是“训”与“被训”的关系。面对面的交流能更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存在和巨大力量。

(四)注意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心是核心素质”,是基础素质,是第一素质。在当代大学生里,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缺少与同龄人的交流,加上一些中学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同学形成了孤僻、猜疑、封闭、内向的性格,长此下去必将导致心理疾病。而且健康的心理与人的思想品德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的思想品德结构中就包含有个性心理素质,如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本身就是个性心理倾向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内容。因此德育应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问题,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积极健康的性格品质。

(五)适应学生特点,利用网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的德育教育

在信息时代,德育也应该与时俱进,走上网络,广泛的深入到每个学生。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举行各种网上学习活动,如贯彻团中央的“网上祭英烈”,三个代表思想网页的建立,学生工作论坛的创立,公布E-mail。这些措施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途径,也针对很多比较内向的同学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利用这些符合信息时代特点的方式,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跟上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

参 考 资 料

[1] 周之良. 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 王希永,瑞博. 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3] 徐辉,等. 大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2(2)

[4] 陈海春,等. 信息化时代与大学生发展[J],教育研究,2002(2)

[5] 吴同喜. 构建德育新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6] 陈长明,等. 电脑网络与大学德育教育[J],绥化师专学报,2000(12)

(原刊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第6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m6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