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文科)
更新时间:2024-07-05 22: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知识点归纳
定义: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 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表示法:列举法{1,2,3,?}、描述法{x|P}韦恩图
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数集:自然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正整数集N*、空集φ 关系:属于∈、不属于?、包含于?(或?)、真包含于、集合相等= 运算:交运算A∩B={x|x∈A且x∈B};
并运算A∪B={x|x∈A或x∈B};
补运算CUA={x|x?A且x∈U},U为全集 性质:A?A; φ?A; 若A?B,B?C,则A?C;
A∩A=A∪A=A; A∩φ=φ;A∪φ=A; A∩B=A?A∪B=B?A?B;
A∩CUA=φ; A∪CUA=I;CU( CUA)=A; CU(A?B)=(CUA)∩(CUB) 方法:韦恩示意图, 数轴分析 注意:① 区别∈与、与?、a与{a}、φ与{φ}、{(1,2)}与{1,2}; ② A?B时,A有两种情况:A=φ与A≠φ ③若集合A中有n(n?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2n,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2-1,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2
nn④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A?{x|y?x2?2x?1};B?{y|y?x2?2x?1};
C?{(x,y)|y?x2?2x?1};D?{x|x?x2?2x?1};E?{(x,y)|y?x2?2x?1,x?Z,y?Z};
yF?{(x,y')|y?x2?2x?1};G?{z|y?x2?2x?1,z?}
x⑤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0}、?和{?}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
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条件为A?B,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的情况 1
⑥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绝对值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绝对值不等式
x?a与x?a(a?0)型不等式ax?b?c与ax?b?c(c?0)型不等式的解法与
解集:
不等式x?a(a?0)的解集是x?a?x?a; 不等式x?a(a?0)的解集是xx?a,或x??a
不等式ax?b?c(c?0)的解集为 ?x|?c?ax?b?c?(c?0); 不等式ax?b?c(c?0)的解集为 ?x|ax?b??c,或ax?b?c?(c?0)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ax?b(a?0)
????①a?0,?xx????b?a?0, ②??xx?a??b?? a?3韦达定理:
方程ax?bx?c?0(a?0)的二实根为x1、x2,
2b?x?x??2?12a 则??b?4ac?0且?c?x1x2?a????0?①两个正根,则需满足?x1?x2?0,
?xx?0?12???0?②两个负根,则需满足?x1?x2?0,
?xx?0?12???0③一正根和一负根,则需满足?
xx?0?12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2
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ax?bx?c?0或ax?bx?c?0?a?0?,设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22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且x1?x2,??b2?4ac,则不等式的解的各种
情况如下表: ??0 ??0 ??0 y?ax2?bx?c 二次函数 y?ax2?bx?cyy?ax2?bx?cyyy?ax2?bx?c (a?0)的图象 x1ox2x ox1=x2x ox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根 有两相等实根 ax2?bx?c?0?a?0?的根ax2?bx?c?0(a?0)的解集ax2?bx?c?0(a?0)的解集x1,x2(x1?x2) bx1?x2?? 2a?b?xx???? 2a?? ? 无实根 ?xx?x或x?x? 12 R ?xx1?x?x2? ? 方程的根→函数草图→观察得解,对于a?0的情况可以化为a?0的情况解决 注意:含参数的不等式ax2+bx+c>0恒成立问题?含参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是R;其解答分a=0(验证bx+c>0是否恒成立)、a≠0(a<0且△<0)两种情况 简易逻辑——知识点归纳 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
逻辑联结词 或、且、非;
简单命题 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 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三种形式 p或q、p且q、非p
真假判断 p或q,同假为假,否则为真;
p且q,同真为真, 否则为假; 非p,真假相反
原命题 若p则q;逆命题 若q则p;否命题 若?p则?q;逆否命题 若?q则?p;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3
反证法步骤 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矛盾→假设不成立 充要条件 条件p成立?结论q成立,则称条件p是结论q的充分条件,
结论q成立?条件p成立,则称条件p是结论q的必要条件,
条件p成立?结论q成立,则称条件p是结论q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函数
函数定义——知识点归纳 1函数的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
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2两个函数的相等:函数的定义含有三个要素,即定义域A、值域C和对应法则f当函数的定义域及从定义域到值域的对应法则确定之后,函数的值域也就随之确定因此,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为函数的两个基本条件,当且仅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都分别相同时,这两个函数才是同一个函数 3映射的定义:一般地,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关系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记作f:A→B 由映射和函数的定义可知,函数是一类特殊的映射,它要求A、B非空且皆为数集 4映射的概念中象、原象的理解:(1) A中每一个元素都有象;(2)B中每一个元素不一定都
有原象,不一定只一个原象;(3)A中每一个元素的象唯一 函数解析式——知识点归纳 1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1)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 (2)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3)图象法: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求函数解析式的题型有:
(1)已知函数类型,求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4
(2)已知f(x)求f[g(x)]或已知f[g(x)]求f(x):换元法、配凑法; (3)已知函数图像,求函数解析式;
(4)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外还有其他未知量,需构造另个等式解方程组法;
(5)应用题求函数解析式常用方法有待定系数法等 题型讲解 例1(1)已知f(x?)?x3?1x1,求f(x); 3x(2)已知f(?1)?lgx,求f(x);
(3)已知f(x)是一次函数,且满足3f(x?1)?2f(x?1)?2x?17,求f(x);
2x1x111313解:(1)∵f(x?)?x?3?(x?)?3(x?),
xxxx(4)已知f(x)满足2f(x)?f()?3x,求f(x) ∴f(x)?x?3x(x?2或x??2) 32, ?1?t(t?1)
x222则x?,∴f(t)?lg,∴f(x)?lg (x?1) t?1t?1x?1(2)令
(3)设f(x)?ax?b(a?0),
则3f(x?1)?2f(x?1)?3ax?3a?3b?2ax?2a?2b
?ax?b?5a?2x?17,
∴a?2,b?7,∴f(x)?2x?7 (4)2f(x)?f()?3x ①,
1x113,得2f()?f(x)? ②, xxx31①?2?②得3f(x)?6x?,∴f(x)?2x? xx把①中的x换成
注:第(1)题用配凑法;第(2)题用换元法;第(3)题已知一次函数,可用待定系数法;第(4)题用方程组法 定义域和值域——知识点归纳 5
由给定函数解析式求其定义域这类问题的代表,实际上是求使给定式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它依赖于对各种式的认识与解不等式技能的熟练 1求函数解析式的题型有:
(1)已知函数类型,求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2)已知f(x)求f[g(x)]或已知f[g(x)]求f(x):换元法、配凑法; (3)已知函数图像,求函数解析式;
(4)f(x)满足某个等式,这个等式除f(x)外还有其他未知量,需构造另个等式:解方程组法;
(5)应用题求函数解析式常用方法有待定系数法等
2求函数定义域一般有三类问题:
(1)给出函数解析式的: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集合; (2)实际问题:函数的定义域的求解除要考虑解析式有意义外,还应考虑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已知f(x)的定义域求f[g(x)]的定义域或已知f[g(x)]的定义域求f(x)的定义域: ①掌握基本初等函数(尤其是分式函数、无理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②若已知f(x)的定义域?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应由a?g(x)?b解出
3求函数值域的各种方法
函数的值域是由其对应法则和定义域共同决定的其类型依解析式的特点分可分三类:(1)求常见函数值域;(2)求由常见函数复合而成的函数的值域;(3)求由常见函数作某些“运算”而得函数的值域 ①直接法:利用常见函数的值域来求
一次函数y=ax+b(a?0)的定义域为R,值域为R; 反比例函数y?k(k?0)的定义域为{x|x?0},值域为{y|y?0}; x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定义域为R,
2(4ac?b)}; 当a>0时,值域为{y|y?4a2(4ac?b)} 当a<0时,值域为{y|y?4a6
②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
f(x)?ax2?bx?c,x?(m,n)的形式;
③分式转化法(或改为“分离常数法”)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y?x?k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k?0),
x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⑨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y来表示x,再由x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y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y?单调性——知识点归纳 ax?b,x?(m,n)
cx?d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 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方法:
①定义法:设x1,x2?A且x1?x2;作差f(x1)?f(x2)(一般结果要分解为若干个因式的乘积,且每一个因式的正或负号能清楚地判断出);判断正负号 ②用导数证明: 若f(x)在某个区间A内有导数,则f(x)?0,(x?A)
’(x)?0,(x?A)?f(x)在A内为减函数 ?f(x)在A内为增函数;f’3 求单调区间的方法:定义法、导数法、图象法
4复合函数y?f?g(x)?在公共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①若f与g的单调性相同,则f?g(x)?为增函数; ②若f与g的单调性相反,则f?g(x)?为减函数 注意:先求定义域,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
5一些有用的结论:
①奇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 ②偶函数在其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③在公共定义域内:
7
增函数f(x)?增函数g(x)是增函数; 减函数f(x)?减函数g(x)是减函数; 增函数f(x)?减函数g(x)是增函数; 减函数f(x)?增函数g(x)是减函数 ④函数y?ax???b??bb??,?或,??上单调递增;在(a?0,b?0)在??????a??ax???b??b???,0??或??0,a?上是单调递减 a????奇偶性——知识点归纳 1函数的奇偶性的定义;
2奇偶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f(x)为偶函数?f(x)?f(|x|)
4若奇函数f(x)的定义域包含0,则f(0)?0 5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要研究函数的定义域,有时还要对函数式化简整理,但必须注意使定义域不受影响;
6牢记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有助于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7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有时可以用定义的等价形式:
f(x)?f(?x)?0,
f(x)??1 f(?x)8设f(x),g(x)的定义域分别是D1,D2,那么在它们的公共定义域上:
奇+奇=奇,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奇?偶=奇
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必须按照函数的奇偶性定义进行,为了便于判断,常应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 ?f(x)?f(?x) ?f(x)=0;
2讨论函数的奇偶性的前提条件是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要重视这一点;
3若奇函数的定义域包含0,则f(0)=0,因此,“f(x)为奇函数”是\的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4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因此根据图象的对称性可以判
8
断函数的奇偶性 5若存在常数T,使得f(x+T)=f(x)对f(x)定义域内任意x恒成立,则称T为函数f(x)的周期,
(5)函数的周期性
定义:若T为非零常数,对于定义域内的任一x,使f(x?T)?f(x)恒成立 则f(x)叫做周期函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 反函数——知识点归纳 1反函数存在的条件:从定义域到值域上的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2定义域、值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上分别是原函数的值域、定义域,若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
x?(xB)f[f(x)]?x(x?A); ,
?1f[f?1(x)?]3单调性、图象: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它们的图象关于y?x对
称 4求反函数的一般方法:
(1)由y?f(x)解出x?f?1?1(y),(2)将x?f(y)中的x,y互换位置,得
?1y?f?1(x),(3)求y?f(x)的值域得y?f(x)的定义域 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 二次函数是高中最重要的函数,它与不等式、解析几何、数列、复数等有着广泛的联系
1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二次函数y?ax?bx?c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x??2b,2a?b4ac?b2顶点坐标是???2a,4a????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解析式的设法
)有三种形式,即f(x)?ax?bx?c(一般式),f(x)?a(x?x1)?(x?x2(零点式)和
f(x)?a(x?m)2?n(顶点式) 23 根分布问题: 一般地对于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的实根分布问题,用
图象求解,有如下结论:令f(x)=ax2+bx+c (a>0)
9
???0???0??(1)x1<α,x2<α ,则??b/(2a)??; (2)x1>α,x2>α,则??b/(2a)??
?af(?)?0?af(?)?0?????0???0?f(?)?0??(3)α
?f(?)?0?f(?)?0?????b/(2a)???(5)若f(x)=0在区间(α,?)内只有一个实根,则有f(?)f??)?0
4 最值问题:二次函数f(x)=ax2+bx+c在区间[α,?]上的最值一般分为三种情况讨论,即:
(1)对称轴?b/(2a)在区间左边,函数在此区间上具有单调性;;(2)对称轴?b/(2a)在区间之内;(3)对称轴在区间右边要注意系数a的符号对抛物线开口的影响
1讨论二次函数的区间最值问题:①注意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②
2讨论二次函数的区间根的分布情况一般需从三方面考虑:①判别式;②区间端点的函数值的符号;③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 5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①??0?f(x)=ax2+bx+c的图像与x轴无交点?ax2+bx+c=0无实根?ax2+bx+c>0(<0)的解集为?或者是R;
②??0?f(x)=ax2+bx+c的图像与x轴相切?ax2+bx+c=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ax2+bx+c>0(<0)的解集为?或者是R;
③??0?f(x)=ax2+bx+c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ax2+b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ax2+bx+c>0(<0)的解集为(?,?)(???)或者是(??,?)?(?,??)
指数对数函数——知识点归纳 1根式的运算性质:
①当n为任意正整数时,(na)n=a ②当n为奇数时,a=a;当n为偶数时,a=|a|=?npnnnn?a(a?0) ?a(a?0)??根式的基本性质:
amp?nam,(a?0) 2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0
am?an?am?n(m,n?Q) (am)n?amn(m,n?Q)
(ab)n?an?bn(n?Q)3 y?a(a?0且a?1)的图象和性质 x a>1 0
如果a?0,a?1,N?0,M?0有
loga(MN)?logaM?logaN
M?logaM?logaN NmloganMm?logaM
nloga7对数换底公式:
logaN?logmN ( a > 0 ,a ? 1 ,m > 0 ,m ? 1,N>0) logma8两个常用的推论:
①logab?logba?1, logab?logbc?logca?1 ② logamb?nnlogab( a, b > 0且均不为1) m9对数函数的性质:
11
a>1 0
x11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af(x)=b?f(x)=logab, logaf(x)=b?f(x)=ab; (定义法)
(2) af(x)=ag(x)?f(x)=g(x), logaf(x)=logag(x)?f(x)=g(x)>0(转化法)
(3) af(x)=bg(x)?f(x)logma=g(x)logmb(取对数法)
(4) logaf(x)=logbg(x)?logaf(x)=logag(x)/logab(换底法)
函数图象变换——知识点归纳 1作图方法:描点法和利用基本函数图象变换作图;作函数图象的步骤:①确定函数的定义
域;②化简函数的解析式;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即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最值(甚至变化趋势);④描点连线,画出函数的图象
2三种图象变换:平移变换、对称变换和伸缩变换等等;
3识图:分布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周期性等等方面 4平移变换:(1)水平平移:函数y?f(x?a)的图像可以把函数y?f(x)的图像沿x轴方
向向左(a?0)或向右(a?0)平移|a|个单位即可得到;
12
(2)竖直平移:函数y?f(x)?a的图像可以把函数y?f(x)的图像沿x轴方向向上
(a?0)或向下(a?0)平移|a|个单位即可得到
① y=f(x)?y=f(x+h); ② y=f(x) ?y=f(x?h); ③y=f(x) ?y=f(x)+h; ④y=f(x) ?y=f(x)?h
左移h右移h上移h下移h5对称变换:(1)函数y?f(?x)的图像可以将函数y?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即可得
到;
(2)函数y??f(x)的图像可以将函数y?f(x)的图像关于x轴对称即可得到; (3)函数y??f(?x)的图像可以将函数y?f(x)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即可得到; (4)函数y?fx轴?1(x)的图像可以将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得到 y轴①y=f(x) ?y= ?f(x); ②y=f(x) ?y=f(?x);
直线x?a③y=f(x)
?y=f(2a?x); ④y=f(x) ?y=f?1(x);
直线y?x⑤y=f(x) ?y= ?f(?x) 原点6翻折变换:(1)函数y?|f(x)|的图像可以将函数y?f(x)的图像的x轴下方部分沿x轴
翻折到x轴上方,去掉原x轴下方部分,并保留y?f(x)的x轴上方部分即可得到; (2)函数y?f(|x|)的图像可以将函数y?f(x)的图像右边沿y轴翻折到y轴左边替代原y轴左边部分并保留y?f(x)在y轴右边部分即可得到 yy=f(x)yy=|f(x)|yy=f(|x|)aobcxao
bcxao
bcx
7伸缩变换:(1)函数y?af(x)(a?0)的图像可以将函数y?f(x)的图像中的每一点横
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a?1)或压缩(0?a?1)为原来的a倍得到;
(2)函数y?f(ax)(a?0)的图像可以将函数y?f(x)的图像中的每一点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a?1)或压缩(0?a?1)为原来的
1倍得到 a13
y??x①y=f(x)?y=f();② y=f(x)?y=ωf(x) ?x??第三章数列数列定义——知识点归纳
数列
(1)一般形式:a1,a2,?,an (2)通项公式:an?f(n)
(3)前n项和:Sn?a1?a2??an及数列的通项an 与前n项和Sn 的关系:
(n?1)?S1Sn?a1?a2??an?an??
S?S(n?2)n?1?n等差数列——知识点归纳
1等差数列的定义:
①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②定义法:对于数列?an?,若an?1?an?d(常数),则数列?an?是等差数列
③等差中项:对于数列?an?,若2an?1?an?an?2,则数列?an?是等差数列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④如果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等差数列的通项为an?a1?(n?1)d该公式整理后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⑤Sn?n(a1?an)n(n?1) ⑥Sn?na1?d 22对于公式2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5等差中项:
⑥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即:A?a?b或22A?a?b
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5等差数列的性质:
am是等差数列的第m项,⑦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an是等差数列的第n项,
且m?n,公差为d,则有an?am?(n?m)d
14
⑧ 对于等差数列?an?,若n?m?p?q,则an?am?ap?aq 也就是:a1?an?a2?an?1?a3?an?2???
Sn是其前n项的和,⑨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那么Sk,S2k?Sk,S3k?S2kk?N,
*成等差数列如下图所示:
S3k?????????????????????????a1?a2?a3???ak?ak?1???a2k?a2k?1???a3k ???????????????????????SkS2k?SkS3k?S2k6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关系:
⑩设数列?an?是等差数列,S奇是奇数项的和,S偶是偶数项项的和,Sn是前n项的和,则有如下性质:
前n项的和Sn?S奇?S偶 当n为偶数时,S偶?S奇?nd,其中d为公差; 2S奇n?1n?1n?1,?a中,S偶?a中,
Sn?122偶当n为奇数时,则S奇?S偶?a中,S奇?S?S偶Sn?奇?n(其中a中是等差数列的中间一项) S奇?S偶S奇?S偶7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⑾若等差数列?an?的前2n?1项的和为S2n?1,等差数列?bn?的前2n?1项的和为
'S2n?1,则
anS2n?1 ?'bnS2n?1等比数列——知识点归纳
1等比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
2等比中项:如果在a与b之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a与
b的等比中项 也就是,如果是的等比中项,那么3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Gb2?,即G?ab aG①定义法:对于数列?an?,若
an?1?q(q?0),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an②等比中项:对于数列?an?,若anan?2?an?1,则数列?an?是等比数列
215
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等比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比是q,则等比数列的通项为
an?a1qn?1或着an?amqn?m 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a?anqa1(1?qn)1Sn?2Sn?1(q?1) ○(q?1) ○1?q1?q3当q?1时,Sn?na1 ○
当q?1时,前n项和必须具备形式Sn?A(q?1),(A?0) n6等比数列的性质:
①等比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an是等比数列的第n项,am是等差数列的第m项,且
m?n,公比为q,则有an?amqn?m
② 对于等比数列?an?,若n?m?u?v,则an?am?au?av 也就是:a1?an?a2?an?1?a3?an?2??? a1?an???????????a,a2,a3,?,an?2,an?1,an
如图所示:1?????????a2?an?1③若数列?an?是等比数列,Sn是其前n项的和,k?N*,那么Sk,S2k?Sk,S3k?S2k成等比数列如下图所示:
S3k?????????????????????????a1?a2?a3???ak?ak?1???a2k?a2k?1???a3k ???????????????????????SkS2k?SkS3k?S2k数列的求和——知识点归纳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na1?n(a1?an)n(n?1)n(n?1) Sn=nan?d Sn=d 222当d≠0时,Sn是关于n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 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a?anqa1(1?qn)当q≠1时,Sn= Sn=1
1?q1?q16
3拆项法求数列的和,如an=2n+3n
4错位相减法求和,如an=(2n-1)2n
(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积的形式) 5分裂项法求和,如an=1/n(n+1)?11 ?nn?1(分子为非零常数,分母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的两项积的形式) 6反序相加法求和,如an=nC100
n7求数列{an}的最大、最小项的方法:
??0?①an+1-an=????0 如an= -2n2+29n-3
??0?an?1an??19n(n?1)?????1 (an>0) 如an= n10??1?②
③ an=f(n) 研究函数f(n)的增减性 如an=数列的综合应用——知识点归纳
n n2?1561通项与前n项和的关系:Sn?an???a1,(n?1)?Sn?Sn?1,(n?2)
2迭加累加法:
若an?an?1?f(n),(n?2),
则a2?a1?f(2) , a3?a2?f(3),???, an?an?1?f(n)
?an?a1?f(2)?f(3)??f(n) 3迭乘累乘法:
若anaaa?g(n),则2?g(2),3?g(3),???,n?g(n) an?1a1a2an?1?an?g(2)?g(n) a14裂项相消法:an?1111?(?)
(An?B)(An?C)C?BAn?BAn?C17
5错位相减法:
an?bn?cn, ?bn?是公差d≠0等差数列,?cn?是公比q≠1等比数列 Sn?b1c1?b2c2???bn?1cn?1?bncn 则qSn?b1c2????bn?1cn?bncn?1
所以有(1?q)Sn?b1c1?(c2?c3???cn)d?bncn?1 6通项分解法:an?bn?cn
7等差与等比的互变关系:
?an?成等差数列??ba?(b>0,b?1)成等比数列
n?an?成等差数列??can?d?(c?0)成等差数列
?an?成等比数列??logban?成等差数列 ?an?成等比数列??ank?成等比数列
8等比、等差数列和的形式:
an?0?an?成等差数列?an?An?B?Sn?An2?Bn
?an?(q?1)成等比数列?Sn?A(qn?1)(A?0)
9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所有项和:
Sn??an?(|q|<1)成等比数列?S?limn??a1 1?q第四章三角函数
角的概念的推广和弧度制——知识点归纳
1角?和?终边相同:????k?360?k?Z
2几种终边在特殊位置时对应角的集合为:
角的终边所在位置 X轴正半轴 Y轴正半轴 角的集合 ??|??k?360?,k?Z? k?Z? ??|??k?360??90?,18
X轴负半轴 Y轴负半轴 X轴 Y轴 坐标轴
??|??k?360??180?,??|??k?360??270?,??|??k?180?,k?Z? k?Z? k?Z? k?Z? ??|??k?180??90?,??|??k?90?,k?Z? 3弧度制定义:我们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1弧度角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180???
1???180 1弧度?180???57.3?
4弧长公式:l?|?|r (?是圆心角的弧度数)
5 扇形面积公式:S?11lr?|?|r2 2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知识点归纳
1 三角函数的定义:以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P(x,y),点P到原点的距离记为
r(r?|x|2?|y|2?x2?y2?0),那么
sin??yxy; cos??; tan??; rrxxrr; sec??; csc??) yyx(cot??2 三角函数的符号: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我们可以得知:①正弦值
? sin? cos? tan? cot? Ⅰ + + + + Ⅱ + - - - Ⅲ - - + + Ⅳ - + - - y对于第r一、二象限为正(y?0,r?0),对于第三、四象限为负(y?0,r?0);②余弦值
x对r于第一、四象限为正(x?0,r?0),对于第
19
二、三象限为负(x?0,r?0);③正切值二、四象限为负(x,y异号) y对于第一、三象限为正(x,y同号),对于第x说明:若终边落在轴线上,则可用定义求出三角函数值。 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 sin? 0 ? 61 23 23 33 ? 42 22 21 ? 33 2? 21 ? 0 3? 20 ?1 cos? 1 1 23 0 ?1 0 tan? 0 ∞ 0 ∞ cot? ∞ 1 3 30 ∞ 0 4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函 数 定 义 域 值 域 y?sin? R R {?|??[?1,1] [?1,1] y?cos? y?tan? ?2?k?,k?Z} R 5诱导公式:可用十个字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诱导公式一:sin(??2k?)?sin?,cos(??2k?)?cos?,其中k?Z 0??)?cos? 诱导公式二: sin(180??)??sin?; cos(18???诱导公式三: sin(??)??sin?; cos(??)?cos? 诱导公式四:sin(180??)?sin?; cos(180??)??cos? ??诱导公式五:sin(360??)??sin?; cos(360??)?cos?
-? ????? ??? 2??? 2k????k?Z? ?2?? 20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cos? sin? (1)要化的角的形式为k?180???(k为常整数); (2)记忆方法:“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知识点归纳
1倒数关系:sin??csc??1,cos??sec??1,tan??cot??1 2sin?商数关系:
cos??tan?,cot??cos?sin? 3平方关系:sin2??cos2??1,1?tan2??sec2?,221?cot??csc?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知识点归纳
1和、差角公式
sin(???)?sin?cos??cos?sin?; cos(???)?cos?cos??sin?sin?;
tan(???)?tan??tan?1?tan?tan? 2二倍角公式
sin2??2sin?cos?;
cos2??cos2??sin2??2cos2??1?1?2sin2?;
tan2??2tan?1?tan2? 3降幂公式
sin?cos??11?cos2?1?cos2?2sin2?;sin2??2;cos2??2 4半角公式
sin?1?cos??cos?2??2;
cos?2??12tan??cos??sin?2??11?cos?1?cos??1?cos?sin? 5万能公式
21
;
2tansin??1?tan?2?2;cos??21?tan21?tan?2;tan??22tan1?tan?2?2?2 26积化和差公式
11sin?cos??[sin(???)?sin(???)];cos?sin??[sin(???)?sin(???)];
2211cos?cos??[cos(???)?cos(???)];sin?sin???[cos(???)?cos(???)]
227和差化积公式
sin??sin??2sin???2cos???2;sin??sin??2cos???2sin???2;
cos??cos??2cos???cos???;cos??cos???2sin???sin???2222 8三倍角公式:
sin3?=3sin??4sin3? cos3?=4cos3??3cos? 9辅助角公式:asinx?bcosx?a2?b2?sin?x???
其中sin??ba2?b2,cos??aa2?b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
y=sinxy-5?3?7?2-?212-4?-7?-3?-2?-3?-?o2??2?5?3?4?x22-122
y=cosxy3?7?-3-5??2-?-?21?23?2-4?-7?-2?-3??2?5?4?x22-1o22
22
yyy=tanxy=cotx-3?2-?-?2o?2?3?2x-?-?2o?2?3?22?x
2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2k???(k?Z), y?sinx的递增区间是?2k??,22??递减区间是?2k?????2,2k??3??(k?Z); ?2?2k??(k?Z), y?cosx的递增区间是?2k???,递减区间是?2k?,2k????(k?Z),
????y?tgx的递增区间是?k??,k???(k?Z),
22??y?ctgx的递减区间是?k?,k????(k?Z) (其中A?0,??0)3函数y?Asin(?x??)?B
最大值是A?B,最小值是B?A,周期是T?2??,频率是f??,相位是2??x??,初相是?;其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x???k??直线y?B的交点都是该图象的对称中心 ?2(k?Z),凡是该图象与
4由y=sinx的图象变换出y=sin(ωx+?)的图象一般有两个途径,只有区别开这两
个途径,才能灵活进行图象变换 利用图象的变换作图象时,提倡先平移后伸缩,但先伸缩后平移也经常出现无论哪种变形,请切记每一个变换总是对字母x而言,即图象变换要看“变量”起多大变化,而不是“角变化”多少 途径一:先平移变换再周期变换(伸缩变换)
先将y=sinx的图象向左(?>0)或向右(?<0)平移|?|个单位,再将图象上各点
23
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
1?倍(ω>0),便得y=sin(ωx+?)的图象 途径二:先周期变换(伸缩变换)再平移变换 先将y=sinx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或向右(?<0=平移
1倍(ω>0),再沿x轴向左(?>0)?|?|?5 由y=Asin(ωx+?)的图象求其函数式:
个单位,便得y=sin(ωx+?)的图象 给出图象确定解析式y=Asin(ωx+?)的题型,有时从寻找“五点”中的第一零点(-0)作为突破口,要从图象的升降情况找准第一个零点的位置 ..
?,?6对称轴与对称中心:
y?sinx的对称轴为x?k???2,对称中心为(k?,0) k?Z;
y?cosx的对称轴为x?k?,对称中心为(k???2,0);
对于y?Asin(?x??)和y?Acos(?x??)来说,对称中心与零点相联系,对称轴与最值点联系 7 求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一般先将函数式化为基本三角函数的标准式,要特别注意A、
?的正负利用单调性三角函数大小一般要化为同名函数,并且在同一单调区间;
8 求三角函数的周期的常用方法:
经过恒等变形化成“y?Asin(?x??)、y?Acos(?x??)”的形式,在利用周期公式,另外还有图像法和定义法 9五点法作y=Asin(ωx+?)的简图:
五点取法是设x=ωx+?,由x取0、描点作图 π3π、π、、2π来求相应的x值及对应的y值,再22三角函数的最值及综合应用——知识点归纳
1y=asinx+bcosx型函数最值的求法:常转化为y=
a2?b2sin(x+?)
2y=asin2x+bsinx+c型 常通过换元法转化为y=at2+bt+c型:
3y=
asinx?b型
ccosx?d(1)当x?R时,将分母与y乘转化变形为sin(x+?)=f(y)型 (2)转化为直线的斜率求解(特别是定义域不是R时,必须这样作)
24
4.同角的正弦余弦的和差与积的转换:
同一问题中出现sinx?cosx,sinx?cosx,sinx?cosx,求它们的范围,一般是令
t2?1t2?1或sinx?cosx??,转化sinx?cosx?t或sinx?cosx?t?sinx?cosx?22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来解决 5.已知正切值,求正弦、余弦的齐次式的值:
如已知tanx?2,求sin2x?2sinx?cosx?cos2x?422的值
2式子的分母1用sinx?cosx代换,然后分子分母同时除以cosx化为关于tanx的表达式 6.几个重要的三角变换:
sin α cos α可凑倍角公式; 1±cos α可用升次公式;
???1±sin α 可化为1?cos????,再用升次公式;
?2?????或1?sin???sin?cos? 22??2asin??bcos??a2?b2sin?????(其中 tan??掌握.
b)这一公式应用广泛,熟练a7 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函数线是三角函数值的几何表示,四种三角函数y = sin x、
y = cos x、y = tan x、y = cot x的图象都是“平移”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得到的.
8 三角函数的图象的掌握体现:把握图象的主要特征(顶点、零点、中心、对称轴、单调
性、渐近线等);应当熟练掌握用“五点法”作图的基本原理以及快速、准确地作图. 9三角函数的奇偶性
① 函数y = sin (x+φ)是奇函数???k??k?Z?. ② 函数y = sin (x+φ)是偶函数???k??③ 函数y =cos (x+φ)是奇函数???k??④ 函数y = cos (x+φ)是偶函数???k?25
?2?k?Z?. ?k?Z?.
?2?k?Z?.
10正切函数的单调性
正切函数f (x) = tan x,x?k???2?k?Z? ,在每一个区间
?????k??,k???22??增函数.
?k?Z?上都是增函数,但不能说f (x) = tan x在其定义域上是
第五章平面向量
平面向量的基本运算——知识点归纳
1向量的概念:
???①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向量一般用a,b,c??来表示,或用有向线段的起点与终
??????????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AB几何表示法 AB,a;坐标表示法a?xi?yj?(x,y) 向
?????量的大小即向量的模(长度),记作|AB|即向量的大小,记作|a|
向量不能比较大小,但向量的模可以比较大小.
0与任意向量平行零向量a=0?|②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记为0,其方向是任意的,
???????a|=0 由于0的方向是任意的,且规定0平行于任何向量,故在有关向量平行(共线)
的问题中务必看清楚是否有“非零向量”这个条件.(注意与0的区别) ③单位向量:模为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 向量a0为单位向量?|a0|=1
??④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任意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移到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称为平行向量记作a∥b由于向量可以进行任意的平移(即
自由向量),平行向量总可以平移到同一直线上,故平行向量也称为共线向量 数学中研究的向量是自由向量,只有大小、方向两个要素,起点可以任意选取,现在必须区分清楚共线向量中的“共线”与几何中的“共线”、的含义,要理解好平行向量中的“平行”与几何中的“平行”是不一样的.
??⑤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相等向量经过平移后总可以重合,记为a?b大小相等,方向相同(x1,y1)?(x2,y2)??2向量加法
?x1?x2
?y1?y226
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加法 ????????????????????????设AB?a,BC?b,则a+b=AB?BC=AC ?????(1)0?a?a?0?a;(2)向量加法满足交换律与结合律;
向量加法有“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
(1)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时,两个已知向量是要共始点的,和向量是始点与已知向量的始点重合的那条对角线,而差向量是另一条对角线,方向是从减向量指向被减向量
(2) 三角形法则的特点是“首尾相接”,由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最后一个向量的终点的有向线段就表示这些向量的和;差向量是从减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点
当两个向量的起点公共时,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当两向量是首尾连接时,用三角形法则.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推广至多个向量相加:
????????????????????????AB?BC?CD???PQ?QR?AR,但这时必须“首尾相连”.
3向量的减法
① 相反向量:与a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的相反向量 ??记作?a,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关于相反向量有: (i)?(?a)=a; (ii) a+(?a)=(?a)+a=0; ?????????(iii)若a、b是互为相反向量,则a=?b,b=?a,a+b=0
????②向量减法:向量a加上b的相反向量叫做a与b的差, ????记作:a?b?a?(?b)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 ??????③作图法:a?b可以表示为从b的终点指向a的终点的向量(a、b有共同起点) 4实数与向量的积:
①实数λ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它的长度与方向规定如下:
????(Ⅰ)?a???a;
(Ⅱ)当??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同;当??0时,λa的方向与a的方向相
??????反;当??0时,?a?0,方向是任意的 ②数乘向量满足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
5两个向量共线定理:
27
????向量b与非零向量a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实数?,使得b=?a 6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1,?2使:a??1e1??2e2其中不共线的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7 特别注意:
(1)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是互逆运算
(2)相等向量与平行向量有区别,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条件 (3)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有区别,直线平行不包括共线(即重合),而向量平行则包括共线(重合)的情况 (4)向量的坐标与表示该向量的有向线条的始点、终点的具体位置无关,只与其相对位置有关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知识点归纳
??1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j作为基底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知,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可表示成a?xi?yj,由于a与
?????数对(x,y)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把(x,y)叫做向量a的坐标,记作a=(x,y),其中x叫作a在x轴上的坐标,y叫做在y轴上的坐标 ??? (1)相等的向量坐标相同,坐标相同的向量是相等的向量 (2)向量的坐标与表示该向量的有向线段的始点、终点的具体位置无关,只与其相对位置有关 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 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2) 若A?x1,y1?,B?x2,y2?,则AB??x2?x1,y2?y1?
(3) 若a=(x,y),则?a=(?x, ?y)
??????(4) 若a??x1,y1?,b??x2,y2?,则a//b?x1y2?x2y1?0 ????(5) 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28
??若a?b,则x1?x2?y1?y2?0
3向量的运算向量的加减法,数与向量的乘积,向量的数量(内积)及其各运算的坐标表示和性质
运算类型 向 量 的 加 法 向 量 的 减 法 向 量 的 乘 法 向 量 的 数 量 积 三角形法则 1平行四边形法则 几何方法 坐标方法 运算性质 ??????a?b?(x1?x2,y1?y2) a?b?b?a ??????(a?b)?c?a?(b?c) 2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1?x2,y1?y2) a?b?a?(?b) ????????AB??BA ????????????OB?OA?AB ?a是一个向量, 满足: ??a?(?x,?y) ?(?a)?(??)a ???(???)a??a??a ?????(a?b)??a??b ?????>0时,?a与a同向; ???<0时,?a与a异向; ???=0时, ?a=0 ????a∥b?a??b ??a?b是一个数 ??a?b?x1x2?y1y2 ????a?b?b?a ??????(?a)?b?a?(?b)??(a?b) ????a?0或b?0时, ??a?b=0 ????a?0且b?0时, ??????a?b?|a||b|cos?a,b? ???????(a?b)?c?a?c?b?c ???a2?|a|2,|a|?x2?y2 ????|a?b|?|a||b| 29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知识点归纳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为?,则a·︱b︱cos? b=︱a︱·????叫做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 规定0?a?0 ?????a?b2向量的投影:︱b︱cos?=?∈R,称为向量b在a方向上的投影投影的绝对值称为射
|a|影 ?????b等于a的长度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3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a·
4向量的模与平方的关系:a?a?a?|a|
???2?25乘法公式成立:
???????????a?b??a?2a?b?b22?????2?2?2?2a?b?a?b?a?b?a?b;
2?2???2?a?2a?b?b
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①交换律成立:a?b?b?a
??????②对实数的结合律成立:??a??b??a?b?a??b???R?
???????????????③分配律成立:a?b?c?a?c?b?c?c?a?b
?????????特别注意:(1)结合律不成立:a?b?c?a?b?c;
????????(2)消去律不成立a?b?a?c不能??(3)a?b=0不能
??b?c?
????a=0或b=0
7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b=x1x2?y1y2 已知两个向量a?(x1,y1),b?(x2,y2),则a·
????????????8向量的夹角: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作OA=a, OB=b,则∠AOB=?
??(0???180)叫做向量a与b的夹角 0030
???x1x2?y1y2?a?bcos?=cos?a,b????= 2222a?bx1?y1?x2?y2?????00
当且仅当两个非零向量a与b同方向时,θ=0,当且仅当a与b反方向时θ=180,同时0与其它任何非零向量之间不谈夹角这一问题 ??????0
9垂直:如果a与b的夹角为90则称a与b垂直,记作a⊥b 10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a⊥b?a2b=O?x1x2?y1y2?0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
线段的定比分点与平移——知识点归纳
1线段的定比分点定义:设P1,P2是直线L上的两点,点P是L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
???????????????PP2,?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当点P在线段则存在一个实数?,使PP1???????????????P1P2上时,??0;当点P在线段P1P2或P1P2的延长线上时,?<0
?????2定比分点的向量表达式: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是?,
????1?????????OPOP2(O为平面内任意点) 则OP?1?1??1??x1??x21??,其中P1(x1,y1), P2(x2,y2), P (x,y) y1??y21??x1?x2?x???????2 P4中点坐标公式: 当?=1时,分点P为线段P的中点,即有?12y?y2?y?12?xA?xB?xC?x??35?ABC的重心坐标公式:?
yA?yB?yC?y?3???x?3定比分点的坐标形式: ??y??6图形平移的定义:设F是坐标平面内的一个图形,将图上的所有点按照同一方向移动同样长
度,得到图形F’,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图形的平移
??????????7平移公式: 设点P(x,y)按向量a?(h,k)平移后得到点P?(x?,y?),则OP?=OP+a或
?x??x?h,?,曲线按向量y?f(x)a?(h,k)平移后所得的曲线的函数解析式为:???y?y?k.31
y?k?f(x?h)
这个公式叫做点的平移公式,它反映了图形中的每一点在平移后的新坐标与原坐标间的关系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知识点归纳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其比值为外接圆的直径 即
abc???2R(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sinAsinBsinC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
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
边和角)
2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
积的两倍 a2?c2?b2第一形式,b=a?c?2accosB,第二形式,cosB=
2ac22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3三角形的面积:△ABC的面积用S表示,外接圆半径用R表示,内切圆半径用r表示,半
周长用p表示则
11a?ha??;②S?bcsinA??; 22abc2③S?2RsinAsinBsinC;④S?;
4R①S?⑤S?p(p?a)(p?b)(p?c);⑥S?pr(其中p?a?b?c) 24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r?a?b?c斜2S?,特别地,r直?
2a?b?c5三角学中的射影定理:在△ABC 中,b?a?cosC?c?cosA,?
6两内角与其正弦值:在△ABC 中,A?B?sinA?sinB,?
7三内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在△ABC 中
sin(A+B)=sinCcos(A+B) ?-cosCtan(A+B) ?-tanC
sinA?BCA?BCA?BC?cos cos?sin tan?cot 22222232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解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定理及几何作图来帮助理解” 第六章不等式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1.实数的大小顺序与运算性质之间的关系:
a?b?a?b?0 a?b?a?b?0 a?b?a?b?0
2.不等式的性质:
(1)a?b?b?a , a?b?b?a (反对称性)
(2)a?b,b?c?a?c ,a?b,b?c?a?c (传递性) (3)a?b?a?c?b?c,故a?b?c?a?c?b (移项法则) 推论:a?b,c?d?a?c?b?d (同向不等式相加) (4)a?b,c?0?ac?bc,a?b,c?0?ac?bc 推论1:a?b?0,c?d?0?ac?bd 推论2:a?b?0?a?b 推论3:a?b?0?na?nb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知识点归纳
nn1.常用的基本不等式和重要的不等式
(1)a?R,a?0,a?0 当且仅当a?0,取“?” (2)a,b?R,则a?b?2ab
?(3)a,b?R,则a?b?2ab
222a2?b2a?b2?() (4)
222最值定理:设x,y.0,由x?y?2xy
(1)如积xy?P(定值),则积x?y有最小值2P
33
2(2)如积x?y?S(定值),则积xy有最大值()
S2即: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运用最值定理求最值的三要素:一正二定三相等 3 均值不等式:
a?b?ab 2a?b?c3三个正数的均值不等是:?abc
3两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n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
a1?a2???ann?a1a2?an
n4四种均值的关系:两个正数a、b的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均方根之间
的关系是
a?b?ab??112?ab不等式的证明——知识点归纳
2a2?b2 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A?B?0?A?B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①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②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③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①“分析法”证题的理论依据: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或者是充要条件 ②“分析法”证题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是书写不是太方便,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分析法寻找证题的途径,然后用“综合法”进行表达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34
2①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a?1?a;n(n?1)?n;
②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③利用基本不等式, 如:log3?lg5?(lg3?lg52)?lg15?lg16?lg4; 2n?(n?1) n(n?1)?2④利用常用结论: Ⅰ、k?1?k?1k?1?k?12k;
Ⅱ、
11111111 ; (程度大) ??????22k(k?1)k?1kk(k?1)kk?1kk111111???(?) ; (程度小) k2k2?1(k?1)(k?1)2k?1k?1Ⅲ、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如:
已知x?y?a,可设x?acos?,y?asin?; 已知x?y?1,可设x?rcos?,y?rsin?(0?r?1);
22222x2y2已知2?2?1,可设x?acos?,y?bsin?;
abx2y2已知2?2?1,可设x?asec?,y?btan?;
ab(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灵活多样,但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数学归纳法仍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方法.要依据题设、题断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要熟悉各种证法中的推理思维,并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和语言特点. (8)数学归纳法法 解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解不等式问题的分类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5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不等式. ①解一元高次不等式; ②解分式不等式; ③解无理不等式; ④解指数不等式; ⑤解对数不等式; ⑥解带绝对值的不等式; ⑦解不等式组.
2.解不等式时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 (1)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增、减性. (3)注意代数式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3.不等式的同解性
?f(x)>0?f(x)<0(1)f(x)2g(x)>0与 ? 或?同解.? g(x)>0? g(x)<0 ?f(x)>0?f(x)<0(2)f(x)2g(x)<0与? 或?同解.g(x)<0g(x)>0?? (3)?f(x)>0?f(x)<0f(x)>0与? 或?同解.(g(x)≠0)g(x)?g(x)>0?g(x)<0
?f(x)>0?f(x)<0f(x)(4)<0与? 或 ?同解.(g(x)≠0)g(x)g(x)<0g(x)>0??
(5)|f(x)|<g(x)与-g(x)<f(x)<g(x)同解.(g(x)>0) (6)|f(x)|>g(x) 与
①f(x)>g(x)或f(x)<-g(x)(其中g(x)≥0);②g(x)<0同解
?f(x)>[g(x)]2 ?f(x)≥0?(7)f(x)>g(x)与 ?f(x)≥0或?同解.g(x)<0??g(x)≥0?
?f(x)<[g(x)]2(8)f(x)<g(x)与?同解.f(x)≥0?
36
(9)当a>1时,af(x)>ag(x)与f(x)>g(x)同解, 当0<a<1时,af(x)>ag(x)与f(x)<g(x)同解.
?f(x)>g(x)(10)当a>1时,logaf(x)>logag(x)与?同解.f(x)>0?
?f(x)<g(x)?当0<a<1时,logaf(x)>logag(x)与? f(x)>0同解.??g(x)>0
4 零点分段法:高次不等式与分式不等式的简洁解法
步骤:①形式:
P(x)?0?移项,通分(不轻易去分母) Q(x)②首项系数符号>0——标准式,若系数含参数时,须判断或讨论系数的符号,化负为正 ③判断或比较根的大小 绝对值不等式——知识点归纳
1.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思想: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去绝对值,常采用的方法是讨论符号和平方 2.注意利用三角不等式证明含有绝对值的问题
||a|─|b||?|a+b|?|a|+|b|;||a|─|b||?|a─b|?|a|+|b|;并指出等号条件 3.(1)|f(x)| (2)|f(x)|>g(x)?f(x)>g(x)或f(x)<─g(x)(无论g(x)是否为正) (3)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性质(双向不等式) a?b?a?b?a?b 左边在ab?0(?0)时取得等号,右边在ab?0(?0)时取得等号 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直线方程——知识点归纳 1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AB?xB?xA 2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两点间距离公式:P1P2?(x1?x2)2?(y1?y2)2 3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轴绕着交点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α,那么α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37 当直线和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直线的倾斜角为0° 可见,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4直线的斜率:倾斜角α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即k=tanα(α≠90°) 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都有斜率,其取值范围是(-∞,+∞) 5直线的方向向量:设F1(x1,y1)、F2(x2,y2)是直线上不同的两点,则向量F1F2=(x2 -x1,y2-y1)称为直线的方向向量 向量 y?y11F1F2=(1,2)=(1,k)也是该直线的方向向量,k是直线的斜率 x2?x1x2?x1特别地,垂直于x轴的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为a=(0,1) ?6求直线斜率的方法 ①定义法: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②公式法:已知直线过两点P1(x1,y1)、P2(x2,y2),且x1≠x2,则斜率k=y2?y1 x2?x1③方向向量法:若a=(m,n)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则直线的斜率k=?n m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每一条直线都有斜率 对于直线上任意两点P1(x1,y1)、P2(x2,y2),当x1=x2时,直线斜率k不存在,倾斜角α=90°;当x1≠x2时,直线斜率存在,是一实数,并且k≥0时,α=arctank;k<0时,α=π+arctank 7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点斜式:y?y0?k(x?x0), 斜截式:y?kx?b 两点式: y?y1x?x1xy?, 截距式:??1 y2?y1x2?x1ab一般式:Ax?By?C?0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知识点归纳 1.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时: 38 (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互相平行; (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 王新敞2.斜率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两条直线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即l1//l2?k1=k2且b1?b2 王新敞已知直线l1、l2的方程为l1:A1x?B1y?C1?0, l2:A2x?B2y?C2?0(A1B1C1?0,A2B2C2?0) l1∥l2的充要条件是 A1B1C1?? A2B2C2王新敞?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分别是k1和k2,则这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是k1k2??1. 已知直线l1和l2的一般式方程为l1:A1x?B1y?C1?0, l2:A2x?B2y?C2?0,则l1?l2?A1A2?B1B2?0. 3直线l1到l2的角的定义及公式: 直线l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l2重合时所转的角,叫做l1到l2的角 l1到l2的角?:0° <?<180°, 如果1?k1k2?0,即k1k2??1,则???2.如果1?k1k2?0, tan??k2?k1 1?k2k1王新敞4.直线l1与l2的夹角定义及公式: l1到l2的角是?1, l2到l1的角是π-?1,当l1与l2相交但不垂直时, ?1和π-?1仅有 一个角是锐角,我们把其中的锐角叫两条直线的夹角当直线l1⊥l2时,直线l1与l2的夹角是 ?夹角?:0°<?≤90° 2王新敞如果1?k1k2?0,即k1k2??1,则???2.如果1?k1k2?0,tan??k2?k1 1?k2k1王新敞39 5.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的判断 两条直线是否有交点,就要看这两条直线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 ?A1x?B1y?C1?0是否有惟一解 ?Ax?By?C?0?222王新敞6.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为: d?Ax0?By0?CA?B22 7.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l1和l2的一般式方程为l1:Ax?By?C1?0, l2:Ax?By?C2?0,则l1与l2的距离为d?C1?C2A?B22 王新敞8 直线系方程:若两条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有交点,则过 l1与l2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1x?B1y?C1)+?(A2x?B2y?C2)?0或(A2x?B2y?C2)+?(A1x?B1y?C1)?0 (λ为常数) 简单的线性规划及实际应用——知识点归纳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Ax+By+C=0,坐标平面内的点P(x0,y0) B>0时,①Ax0+By0+C>0,则点P(x0,y0)在直线的上方;②Ax0+By0+C<0,则点P(x0,y0)在直线的下方 对于任意的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或<0),无论B为正值还是负值,我们都可以把y项的系数变形为正数 当B>0时,①Ax+By+C>0表示直线Ax+By+C=0上方的区域;②Ax+By+C<0表示直线Ax+By+C=0下方的区域 2线性规划: 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类似函数的定义域);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做最优解生产实际中有许多40
正在阅读: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文科)07-05
行走在路上04-08
必修2unit2单词用法10-26
双方承诺书格式范文03-16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版本比较 - 图文10-10
我的名片作文500字07-06
中共XX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试行)12-10
中级财务会计二——形成性考核册答案07-28
工会先进个人材料02-1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知识点
- 文科
- 高中
- 数学
- 总结
- 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业
- 运筹学习题
- 《正负数》教学设计课件
- 年学前教育工作计划
- 2013计算机二级C试题(105套全)
- 古敢水族乡古敢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校一策方案
- 第五章汇率决定理论
- 基础 第五章 金融衍生工具
- 四川推荐2015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成都理工大学
-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项目部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的有效途径
- 安全演讲稿之一
- 关于承台基坑开挖的风险案例
- 夏镇一中西校课内比较学活动总结
- 2016留学申请总计面试篇普林斯顿大学面试题目汇总重磅来袭
- SBR法处理屠宰废水
- 《教师道德智慧》心得体会
- 组合数学(Richard A. Brualdi)重要知识考点
- 《大学生创业基础》作业题
- 小儿对抗病毒药的使用
- 外墙脚手架搭设工程专项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