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运用中——领圈推档与公式的推导

更新时间:2023-08-18 02:57: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服装结构设计运用中——领圈推档与公式的推导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顾鸿炜

内容摘要:在现代服装结构设计中,领圈推档与公式的推导在服装打板放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领圈推档变化中的一些公式由来、数据的设定,一直困扰着服装结构设计人员,本文主要试图通过实验来分析领圈推档的推导的最佳方案和验证公式建立的合理性。

关键词:领圈推档 公式

一、领窝的推档:

当基码纸样完成后,领宽(俗称横开领)及领深(俗称直开领)应如何推档即能保证领圈尺寸与领子(有尺寸)高度匹配,而又能保证领圈(俗称领窝)形状不变形。图1为大多数人的颈部截面形状,略带心形,瘦的人会更尖一些,胖的人则会更圆一些。

图1 (颈部截面形状示意图)

圆或椭圆它们的周长是圆的直径或椭圆的平均直径的π=(3.1416)倍,近似于圆形或略带心形。如以平行弧的形式增大(缩小)那么它的周长差是平行弧之间的间距2π倍,这可以在CAD上验证。如图2(心形的形状不能太尖,太尖就会有误差)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图2 (颈部截面形状示意图)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平行弧之间的间距增加到1.6cm在CAD中测出它的周长增加了10.056cm与公式计算出来的尺寸1.6cm×2π=10.05312cm,才相差0.00288cm(π取3.1416)。

由于颈部截面并非正圆而无法依据周长直接推算它的竖径和横径,但我们可以通过周长的增量来计算出竖径和横径的增量。那颈部截面的竖径和横径的增量是否可以直接作为领圈的增量即推档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在立体状态下两个不同尺码的颈根部截面的径向差的1/2为1.59cm(截面的周长差为10cm)如图2,而这两个不同尺码的肩颈部的曲面展开后形成的两条领窝弧线之间的平行距离是2.046cm大很多!。为什么?请对比图2与图5。(也可以参考后面的图13)

图3为肩部和领圈的前后基码纸样(用立裁法或短寸法获得),基本数据:净胸围84,后横开领7.2, 后领深2.3,前直开领7.5,前横开领6.6,领窝弧长38(单位:cm)

图4为前后基码纸样在肩部合并后的状态。我们先设定下领围(颈根部截面的周长)增加10cm,在基码纸样的领圈上挖多大才能使领圈弧长也增加10cm。那我们设想在图4的基础上画一条领圈弧线的平行线(保持领窝不变形),它的间距为Δ。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图3 图4

(肩部和领圈的前后基码纸样)

从图5中可以看出领圈的形状是近似圆,而且又是近似圆的一部分,它的夹角α=180º-β=180º-40º(前后肩斜角度值)=140º,由于领圈为非标准圆我们不能直接计算它的半径与弧长。但我们能通过两条平行领窝弧线(蓝与绿)的长度差来计算出两条领窝弧线之间的间距Δ。

图5

图5中的两条领窝弧长都没达到半圆周长,两条领窝弧长的夹角为140º

Δ=两条领窝弧长差×180/α/π (公式来历可参考后面的:图14)

∵表示因为 ∴表示所以

∵两条平行领窝的弧长差=下领围差/2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Δ=下领围差/2×180/α/π 下领围差/2=10cm/2=5cm

Δ=5cm×180/140/3.1416=2.046cm

也就是平行弧的间距为2.046cm时下领围会增加10cm

由此推断出平行弧的间距为0.2046cm时下领围会增加1cm,这也可以在CAD上加以验证,然后把后片回到水平状态后来看领深与领宽的差就比较清楚,下面请看图6。

图6 图7

从图中可看出领围差为10cm时,横开领的差为Δ=2.046cm,所以下领围的档差为1cm时,横开领的档差应该为0.2046cm。事实上Δ即两条平行弧线的间距是跟领圈弧线垂直的与水平线有夹角的,而横开领是水平的,所以横开领的差要比Δ略小一点,约为0.007cm,领围差为10cm时Δ为2.046,横开领的差为2.039。领围的档差为1cm,Δ为0.2046,横开领的档差为0.2039≈0.2cm。那么再看纵向尺寸,∵后N2+C=后N1+Δ ∴后N2-后N1=Δ-C

后N2-后N1就是后领深的差=Δ-C, C=Δ×肩斜比。

肩斜比=tantβ/2=an20º=0.364

后领深差=Δ-Δ×tan20º=2.046-2.046×0.364=1.3cm

所以当领围差是10cm,后领深差是1.3cm,如领围档差为1cm那么后领深档差即为0.13cm。图7为前领圈,同理前领深档差也为0.13cm,前后领深档差都为0.13cm时推档比较麻烦,可以调整到后领深档差为0.1cm,前领深档差为0.16cm,能否把后领深档差调整为0.05cm前领深档差为0.2cm,甚至后领深档差调整为0,前领深档差为0.26cm,那我们需要看图8、图9来研究一下了。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图8 图9

在图8中如后领深不跳档还是2.3cm那就应该在黑色的点划线位置,肩缝在黑线位置。也就是后横开领也要减小,它的差只能为0.86cm(下领围差为10cm时),而前横开领的差为1.97cm基本不变,前直开领的差为2.6cm。所以下领围档差为1cm,,后领深档差为0,后横开领档差为0.086cm,前横开领档差为0.2cm,前直开领的档差为0.26cm,而且前后腰节长也要重新调整,(因为肩缝后移了)这时肩缝不在颈部最宽处了,前横开领的差减少了一点,但在颈部最宽处还应该是2.046cm。(下领围差为10cm)

在图9中下领围差为10cm时,后领深2.8cm差为0.5cm,后横开领差为1.36cm,前横开领的差为2.036cm基本不变,前直开领的差为2.1cm, 所以下领围档差为1cm。 后领深档差为0.05cm,后横开领档差为0.136cm,前横开领档差为0.2cm,前直开领的档差0.21cm,而且前后腰节长也要重新调整。(因为肩缝后移了)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图10

图10中下领围差为10cm时,后领深3.3cm差为1cm,后横开领差为1.8cm,前横开领的差为2.046cm不变,前直开领的差为1.6cm。

所以下领围档差为1cm, 后领深档差为0.1cm,后横开领档差为0.18cm≈0.2cm,前横开领档差为0.2cm,前直开领的档差为0.16cm,而前后腰节长调整量可以忽略不计,图中肩缝后移是10个码的量,相当于胸围差40cm至50cm,肩缝才后移0.37cm,胸围差4cm至5cm,肩缝才后移0.037cm。

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前后肩线夹角β的大小会影响Δ的大小,夹角β越大Δ就越大,夹角β越小Δ就越小,Δ的大小决定了横开领和直开领的大小,但对前后直开领的大小有部分抵冲作用。β越大c就越大,β越小c就越小,它就会抵冲掉一小部分前后直开领的量。

下面就计算一下前后肩线夹角β较小横开领和直开领的大小。

一般含肩垫的前后肩线夹角β在30º~34º,由肩垫的厚薄决定。这里β=30º,下领围差取1cm。 α=180º-β=180º-30º=150º

Δ=下领围差/2×180/α/π=0.5cm×180/150/3.1416=0.19cm

前后横开领的档差=0.19cm

C=Δ×tanβ/2=Δ×tan15º=0.19cm×0.2679=0.05cm

后领深差=Δ-C=0.19-0.05=0.14cm 前领深差= 0.14cm。

从上述数据看基本可以忽略由肩斜所带来的偏差,至少是手工推档可以不考虑这微弱的偏差。 如果β=0º 则α=180º tanβ= tan0º=0 则 C=0

没有经过改良的中式服装是没有肩缝的,所以没有肩斜即β=0º

前后横开领的档差=Δ=0.5cm/π=0.5cm/3.1416=0.159cm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由于C=0 ,所以前后直开领的档差=Δ-c=0.159cm

因此无肩缝中式服装的下领围档差为1cm时它的横开领档差为0.16cm,直开领档差(前+后)为0.32cm,也就是横开领与直开领是相等的。请看图11

图11

二、领圈公式的建立:

下面就可以建立正确的领圈公式,我们又必须强调得首先研究服装公式中的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经研究领圈中的因变量领宽(领深)与自变量胸围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2左右,相关度很低。所以用胸围计算领宽与领深与人体的实际尺寸偏差较大,而在同一类型的体型中,领宽(领深)与颈根围的相关程度较高,如果我们忽略掉线性相关中两个变量的数学模型y=ax+b+e中的随机变量e后,就回归为一次函数(也称线性函数)y=ax+b ,在一次函数中a称为斜率,b称为常数。

a y1 y2因变量的档差a x1 x2 自变量的档差

y1 y2 在函数中被称为y(因变量)的变化量在服装领域称为因变量的档差。

x1 x2 在函数中被称为x(自变量)的变化量在服装领域称为自变量的档差。

b y1 ax1

下面举例后横开领的公式推算: y=ax+b

在这里y为后横开领,x为下领围

前后肩线夹角β为40º,下领围档差取1cm,后横开领档差取0.2cm。

a=后横开领档差/下领围档差=0.2÷1=1/5 b=7.2-38/5=-0.4cm

后横开领=下领围/5-0.4cm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其他公式就不一一推算了,只给出最终结果,前横开领档差取0.2cm,前直开领档差取0.16cm,后领深档差取0.1cm。

前横开领=下领围×0.2-1cm=下领围/5-1cm

前直开领=下领围×0.16+1.4cm=下领围/6.25+1.4cm

或者前直开领=下领围/6+1.2cm(计算出的档差偏大0.0067cm)

后领深=下领围×0.1-1.5cm=下领围/10-1.5cm

在前面讲的用净胸围来计算领宽与领深并不靠谱,所谓的不靠谱就是净胸围与领宽、领深的相关度较低,反映在散点图上就是小圆点的分布比较离散,小圆点就是代表实际人体测量中得到的胸围(自变量)所对应的领宽(因变量)在图表中的具体位置,斜线(回归线)代表通过计算所获得的不同的胸围所对应的领宽的位置所连起的直线。这表明如果两个变量为低度相关的话,同一个胸围通过公式(线性回归式)计算出来的领宽会与实际测量出来的领宽有较大偏差。(这个偏差就称为随机变量)但在原型的制作中大都使用胸度法,即用净胸围来计算领宽与领深等等,如果我们忽略这个偏差还是可以用线性回归式(线性函数)来计算的。

下面举例推算后横开领与净胸围的公式:y=ax+b

在这里y为后横开领,x为净胸围

净胸围围档差取4cm,后横开领档差取0.2cm,前横开领档差取0.2cm,前直开领档差取0.16cm,后领深档差取0.1cm。

a=0.2/4=1/20 b=7.2-84/20=3

后横开领=净胸围/20+3cm 其它如下:

后领深=净胸围/40+0.2cm

前横开领=净胸围/20+2.4cm

前直开领=净胸围/25+4.1cm

后横开领=下领围/5-0.4cm 后领深=下领围/10-1.5cm

前横开领=下领围/5-1cm 前领深=下领围/6+1.2cm

领圈的画法请参照图12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图 12

附图13这是两个母线夹角相同而大小不同的圆台。内圆台的小头直径D1为10cm、大头直径D2为22cm、母线L为15cm,外圆台的小头直径D3为16cm、大头直径D4为28cm、母线L为15cm,两个圆台的直径差为2t= 6cm。

半径差为t=3cm。

图 13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下面比较一下这两个圆台展开图。(图14——图16)

图14 图15 图16

圆台展开过程中的公式如下:

R 小D 小D L 360

大D 小D 2 R

小D为圆台的小头直径,大D为同一圆台的大头直径,L为母线,通过公式计算出展开过程中画扇形的半径R及扇形夹角α。

图14为内圆台的展开图,图15为外圆台的展开图,图16为两个圆台展开后的比较图。从图16中可看出两个圆台展开后的扇形母线比齐后它的小两头弧线之间的平行距离Rc=R2-R1=7.5cm明显大于t=3cm(两个圆台的直径差) α越小Rc就越大,α越大Rc就越小。

图 17

服装板型结构研究

在附图17中的左边可以

Δ=A/π-B/π

∵A1=A×α/180

∴A=A1×180/α

∵B1=B×α/180

∴B=B1×180/α

∴Δ=A1×180/α/π-B1×180/α/π=(A1-B1)×180/α/π

如果两条平行弧的弧度α相等,那么这两条平行弧之间的间距Δ等于这两条平行弧之差(A1-B1)除以它们的弧度α再乘以180º。

三、结束语:

领圈推档的正确与否!

1、关系到推档后其它码的领圈形状是否会变形的问题,而领圈形状的变形,会导致领型的变形,甚至会影响衣服穿着的舒适性!

2、关系到推档后领圈弧长的档差与领子长度的档差是否同步的问题。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正确的领圈档差或者公式,对原型或者比较合体的立领、翻领最具重要性。而对翻驳领来说除了领宽与后领深具有意义,前领深的档差就不那么重要了。对于那种领窝很大的款式档差的比例也不是很重要!

考文献:

① 李正 顾鸿炜著《服装工业制板》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作者:顾鸿炜 性别:男 出生年份:1970年1月

工作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编码:215009

联系地址:苏州国际教育园北区学府路287号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

联系电话:0512-62077118

电子信箱地址:hwgu@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lr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