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解读

更新时间:2023-10-29 16: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读课文:

又呈吴郎

首联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就是“任西邻”。为什么要放任呢?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颔联承上第二句,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表现出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处境的心情。

颈联两句相互关联,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你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

尾联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对待人 民的态度。

一、现身说法,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

用自己的眼泪感动对方,话说得入情入理,用意恳切真诚,因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 二、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 如又“呈”吴郎而不用又“简”吴郎,“即防”两句。诗中既为老妇人打枣开脱,又怕伤吴郎的面子从而责备老妇人多心。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真是煞费苦心。

三、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如“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 “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 性,不但曲尽人情,而且也使全诗宛转相接,灵活而又严谨。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此诗可看作杜甫以口语和虚词写律诗的典范之作。

一、 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时措辞的委婉与艺术性。

中间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曲的方式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的难处。本来是为老妇人打枣开脱,却先从指责老妇“多事”入手,以免教训的意味太浓而使吴郎不易于接受,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二、 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持何种态度? 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横征暴敛造成的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诗中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从西邻老妇一人的苦况,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同情扩展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充分体现杜甫对祖国对人民的血诚和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三、 前人评此诗“语淡而意厚”,请就此进行分析。

此诗语淡显而易见,全诗无一处用典,无一处造作,说的都是平常话,极为朴实自然。但是,却情感浓烈。首先是对老妇人那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热爱的真情;其次对吴郎苦口婆心相劝又怕伤害他,表现出对人平易尊重的挚情;更表现出关心祖国命运以至泪满衣巾的炽情。从而折射出诗中高度的人民性。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1

此词是稼轩罢居带湖时最为激昂壮烈的篇章,作于淳熙十六年春。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以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越、奔放郁勃的感情,格调悲壮沉雄,发扬奋厉。

上片写志趣相投的深厚友谊,再现鹅湖欢聚畅谈场景,道出他们胸怀不凡,然曲高和寡,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 。

下片应合陈亮词的豪情,直泻胸臆,表达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严厉批判和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凛然正气,咄咄逼人,可谓句句金石,掷地有声。并唱出了“ 我最怜君中宵舞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将全词的意境推向高潮。

一、“以文为词”,用典甚多,但如盐着水,了无窒碍,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和形象,读来觉笔力千钧,浑化无迹。

二、既有深刻的现实思考,同时又呈现豪爽飞动的浪漫情怀,在沉郁中见出豪壮,奏出了时代的黄钟大吕之音。

一、 分别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并细味稼轩词“以文为词”的艺术特色。 “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硬语盘空句用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以比议论有力;“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象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词人连用三个典故,非常曲折而又贴切地表达了郁勃心头而又不便明说的不平;“我最怜君中宵舞,??看试手,补天裂”词人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更加坚定了统一祖国的信念,唱出了“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时代的最强音。作者以文为词,用典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从而丰富了词的义蕴,加强了形象的深广度,呈现出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 谈谈词中描写到的自然景物,怎样才呈现出浓厚强烈的主观色彩的?

作者在写交谈时的情景时,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廷的情势下,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奔放沸腾的感情。

抒发内容:一、老大之悲 二、同志之谊 三、补天之志

浣溪纱·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五首词分开看,依次描写了五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农村生活场景:第一首写百姓追随知府苏轼谢雨,第二首写农村少女争看热闹,第三首写庆丰收的赛神会,第四首写煮茧缫丝,第五首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合而观之,这组词以“谢雨道上”为线索,时间是从早晨写到黄昏,空间是沿着行进的路线描写见闻,结构上是第一首起始总写,第五首结穴点明题旨,首尾呼应,整体上构成了一幅生趣盎然的农村风俗画长卷。

一、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语如在目前。二、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一、 五首词分别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组合关系? 第一首写百姓追随知府苏轼谢雨,第二首写农村少女争看热闹,第三首写庆丰收的赛神会,第四首写煮茧缫丝,第五首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合而观之,这组词以“谢雨道上”为线索,时间是从早晨写到黄昏,空间是沿着行进的路线描写见闻,结构上是第一首起始总写,第五首结穴点明题旨,首尾呼应,整体上构成了一幅生趣盎然的农村风俗画长卷。

二、 具体分析词作所用的白描手法,并体会其表现效果。

2

词中所表现的景物,都具有初夏季节特征;所撷取的生活片断,充满农村生活气息;处于画面中的农村人物,无论是少女,还是老人、农夫,或活泼,或木讷,或悠闲,略作点染便神态毕现。这种白描手法与质朴本色的农村生活内容相适应,构成了词作朴实无华的风格。

三、 这五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生活取向?联系苏轼的人生道路及词作的写作背景,谈谈你对此的评价。

表现出一种与百姓之间的和谐关系,与民同乐,与民亲近,期望躬耕田亩,回归自然,这点在封建社会尤为难能可贵。

金缕曲

《金褛曲》是词牌名,在清代的词作中,以这个词牌填词的作品很多,纳兰的《金褛曲·赠梁汾》最为著名。

词中纳兰表明自己处世态度,傲视浊世的心情。对顾贞观怀才不遇的遭遇寄以同情,也表达自己的愤慨,同时还表露了自己虽是贵胄公子,却愿与顾贞观结成生死之交的真情实意。

这首词将豪情、同情、真情融为一体。使一个“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谓狂态可掬。充分展现了纳兰词的基本特征:主情。

第一,眼界高,气势足,大有睥睨一世之概。

第二,善用顿挫。如上片由开篇的“狂生”转入“谁会”的落寞,再转为“青眼高歌”的昂扬,继而跌入“英雄泪”的感慨,最后以“月如水”宕开一笔,一气贯穿而又跌宕有致。

第三,用典恰切。化用前人佳句自然和谐。既表达了自己的处事态度,又使作品有历史厚重感。

一、具体分析这首词表达情感直露而不浅薄的特点。

纳兰性德本是写情高手,最擅小令,以“缠绵婉约”、“哀感顽艳”著称,而此作风格迥异,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当属“另类”。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情感直露、奔放,使一个“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谓狂态可掬。不过,直露却不浅薄,究其原因有三:第一,眼界高,气势足,大有睥睨一世之概。第二,善用顿挫。如上片由开篇的“狂生”转入“谁会”的落寞,再转为“青眼高歌”的昂扬,继而跌入“英雄泪”的感慨,最后以“月如水”宕开一笔,一气贯穿而又跌宕有致。第三,用典恰切。读者由典故自然联想到屈原、阮籍、李贺和平原君,从而使作品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二、 说一说词中几处用典的含义及作用。

词中的几处典故使人自然联想到屈原、阮籍、李贺和平原君,不仅表达了词人的人生态度,而且增强了该词的厚重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名为饯别诗,实写诗人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抱负不能实现,而发出的深沉喟叹。全诗感情沉郁,狂放不羁,是李白诗中很有特色的诗篇。

1.抒写忧愁却并不低沉绝望。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当时黑暗现实的矛盾,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

2.感情波澜迭起,结构腾挪跌宕。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的统一。

3.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

3

散文的语言,其间流注着豪放的气势。

一、 为何说本诗生动体现了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性?

整首诗的情感活动起止无端,断续无迹,大起大落,变化剧烈,生动体现出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性。

二、 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

作品以大量笔墨抒写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及其在现实的沉重压抑下心烦意乱、愁怀不解而想归隐江湖的意愿。其有躲避现实的因素,也表现出作者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不甘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痛苦。

三、 本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冯谖客孟尝君

一、欲扬先抑

本文刻画冯谖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 “贫乏不能自存”、“无好”、“无能”; “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平庸、贪婪、得寸进尺、缺乏自知之明; 薛地收债,营就“三窟”:才具出众、见识过人。 二、映衬烘托

为了突出冯谖的才能,作者巧妙地以孟尝君及其手下门客进行映衬烘托。 “收责于薛”、“焚券市义”有力地凸现了冯谖的卓越不凡。 三、尺水兴波

从叙事角度看,本文也颇有技巧:第一部分叙述冯谖初为孟尝君食客时的情状。第二部分叙述冯谖焚券市义,也暗伏机窍,如冯谖市义而不市其他出人意料,以及孟尝君由“不悦”到叹服的转变令人感喟。

文章篇幅尽管不长,但作者叙事曲折生动,每有波澜,使人读来趣味良多。 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 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 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而曹操的“唯才是举” 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 “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这在当时,就是人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境

界。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 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充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三、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语法总结:

一.通假字

4

1、属通嘱:嘱托;2、责通债;3、懧通懦:懦弱;4、反通返:回;5、陈通阵:后列;6、说通悦:愉快;7、介通芥:小草。 8、文通纹:花纹

二.古今异义

1、过:拜访;2、出记:出通告;3、习计会:熟悉会计;4、谢:道歉;5、亲:父母;6、书:信;7、来: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用:① 衣冠而见: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去见孟尝君。② 市义:买仁义。③ 食以草具:给孟尝君粗劣的东西吃。(食:给食吃)2、名词作状语①西游于梁。【向西到梁国去游说。】 ② 贾利之。【以商人的手段向百姓牟利。】 3、虚词作实词用:① 结构助词“之”作动词用:之薛地:到薛地。② 结构助词“之”作代词用:见之:见他。

四.判断句 为”、“乃”或者用“??者??也??” 表判断1、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这就是我用来替你买义的方式啊。(乃:就是)】2、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孟尝君做国相几十年,没有丝毫的祸患,这是冯谖的计策啊!】

五.被动句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除了用“被”字表示,还可以用“于、受、见、为”等字以及“被??所”、“为??所”固定结构来表示。如:“文倦于事,愦于忧,??”【田文我被琐事搅得疲劳不堪,被忧虑搞得心烦意乱,??】

六.使动、意动、为动

1、 使动句如:虚上位=使上位虚:使相位空出来。

2、 以动句1)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孟尝君把我当客人]2) 孟尝君怪之=孟尝君以之为怪[孟尝君对他感到奇怪]3) 孟尝君怪其疾=孟尝君以其疾为怪[孟尝君对他回来得这么快觉得奇怪]4) 贱之=以之为贱[以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5) 子其民=以其民为子[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

3、 为动句如:冯谖客孟尝君=冯谖为孟尝君客[冯谖为孟尝君做门客] 七.变序

1、 句子成分后置1)定语(特别是数量词作定语)如:①黄金千金②服剑一③车五十辆④金五百斤(5)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6)诸侯先迎之者 2)状语 如:收责于薛地[到薛地收债]

2、 句子成分前置1)宾语 客何好 以何市而反 八.省略

1、 省主语 如:“(冯谖)倚柱弹其剑。” 2、 省谓语如:“遣使者黄金千斤”[派遣使者带了一千斤黄金] 3、省宾语(介宾、动宾)如:1)“左右以(之)告(之)。”[孟尝君身边的人把这件事报告孟尝君] 4、省定语如:“愿寄食(孟尝君的)门下”[希望在孟尝君家里做门客]

樊迟、仲弓问仁

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 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

5

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第三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 为基本内涵。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爱人” “知人”便道出了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樊迟的鲁钝 、子夏的聪颖、仲弓的不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 一、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 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 《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段太尉逸事状

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 第二段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 第三段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

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

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6

一、 有人以为,柳宗元写作本文,不仅仅是为段太尉立传正名,还与中唐时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有所关联。请谈谈你的理解与认识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20 年。虽然已有20 年的短暂和 平,但这时的唐王朝早已走过了它的太平盛世,逐渐衰朽。唐王朝的各种社会矛 盾急剧发展,中唐以后的各种社会弊端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等正 在形成。第七段:段太尉拒绝收取贿赂,反对藩镇割据,表现了他的清正廉洁。

二、 在“勇服郭晞”一事中,作者从多个侧面进行映衬,刻画段太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实之中的个性特征。请联系课文,作具体的说明。

答:作者用白孝德、郭晞、军营兵士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来映衬段太尉的形 象,以白孝德的怯懦衬托太尉的刚勇,以郭晞放纵手下、不加约束反衬太尉的深 明大义,将军营兵士群体出动与段太尉只带一位老者形成对比,表现太尉的沉着 冷静,应对有方。

三、 为何说本文叙事写人“繁处不避细琐,简处不失要害”? 本文是柳宗元人物传记中的代表作,作者选择了主人公生平的三件逸事,以突现其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的笔调作客观的记叙,繁处不避细琐,简处不失要害,而作者的揄扬褒贬则暗寓其中,很好地体现了“以备史乘”的写作意图。

谏逐客书

1、表明观点——开门见山 (逐客是错误的)

2、史实论据:举例对比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3.现实论据:举例 类比对比

爱异国物 四位秦王任用客卿使秦国强大 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逐外国人 现在秦王对客卿态度对秦国不利

4、理论论据:自然规律证明只有包容并蓄才能强大 归纳论证—秦国只有纳客才能强大。 逐客是错误的,无法实现理想 1、意真辞婉,巧妙用心。

2.言之有据,以事明理。 3.正反并论,对比鲜明。 4.多用排比,气势磅礡。

一、文章结尾是如何说明逐客的弊病?

本文第四段是从理论上直接阐明逐客之害。逐客的结果必然是“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这样做简直就是借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这样说明逐客的弊病,一针见血,抓住了要害。这个结论对于雄心勃勃的秦王来说,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二、指出文中的铺陈部分,并说明其表达的作用。

本文采用了铺陈的手法,说明客卿之功。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二段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国君与当今秦王的大量事实作论据,第三段作者详细铺述秦王重外物轻人才的事实,文气饱满,大大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举例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即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正反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第二段中,四位秦君“皆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论述,“向使”句以下转

7

入反面说理。第三段中,秦王重用“异国之物”与用人上的“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形成对比。第四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秦王却客以助仇,也是正反对比。

纪念傅雷

这是一篇悼念友人的散文。作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与傅雷长达27年的交往与情谊,二是傅雷的“怒”与刚直个性,三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品格的反思。 作者在往事的追忆中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突出了傅雷的“怒”。作者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是在1939年,傅雷与腾固吵翻,一怒之下回到上海。可见其怒之烈,其性之刚。第二次写傅雷的“怒”,其起因是两人关于翻译方法和对黄宾虹画评价的分歧。傅雷的第三次“怒”发生在“文革”。“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作者对此表示理解,表示尊敬,也不无惋惜。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采用最自然、最无技巧性的“无法之法”——即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若干生活片断。本文的妙处是,表面上的叙事方式无技巧隐藏着叙事内容构思上的深层技巧,即作者将回忆傅雷的片断材料组织在傅雷三次发“怒”的主线之上。如果说时间线索是全文的明线,三次发“怒”则是全文的暗线。从傅雷的三次发“怒”中作者归结出他的刚直个性,再从傅雷的刚直个性引发出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作者的思路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从塑造人物的技法来说,作者突出的就是傅雷性格中的刚直一面,并通过傅雷显露于外的三次发“怒”,将其内在的刚直性格表现出来。

在语言方面,本文自然平实,老到有力,寓深情于淡雅,时显机趣和幽默。 一、 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本文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作者领略到傅雷的“怒”是在1939年,傅雷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第二次写傅雷的“怒” 是作者与傅雷就翻译方法和黄宾虹画的两次争论,显示出傅雷直率的性格。第三次写傅雷的“怒”,是在“文革”初期,傅雷因不堪凌辱,以死抗争,他的夫人也与他一起撒手西归,这是傅雷的最后一“怒”。

这篇散文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二、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开头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回忆的,作者选取了自己与傅雷交往二十七年中的若干片断,依次写来。开头采用倒叙方法。这样写既使文章显得层次井然,又在回忆傅雷时突出了他的个性,使傅雷的性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本文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由傅雷之死引发的关于“刚者”的议论,傅雷的“怒”,绝不只是一种个人的脾性,而是知识分子的刚直品德的表现。最后,作者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了深深的崇敬。

公寓生活纪趣

作品分析:公寓生活何趣之有? 热水管无水发声之趣 风声雨味之趣 市声之趣

循声下楼买小吃之趣

1-7自然段以“声音”为线索来记叙公寓生活之趣。(第一部分)

8

电梯工之趣:知书达理,有涵养;教人煮红米饭;帮人买豆浆;看报 巡警之趣:外貌;睡觉

8-12自然段以人物影像为线索记叙了公寓生活之趣(第二部分) 无佣人之便与不便;少虫豸

13-15自然段以理性的分析道出公寓生活之趣(第三部分)

逃世:我行我素;日常生活万象;看冲突之趣;自己的私心 16-20从日常生活万象来写公寓生活之趣。(第四部分) 本文是一篇记叙日常生活的散文。是作者由沦陷的香港逃回上海后,寄住在上海公寓时写下的真实感受,将公寓生活给作者带来的种种乐趣,描绘得淋漓尽致,令读者如临其境。声音和人物影像是文章的外在结构线索,而作者的抒情议论才是作品的内在结构。

一、在对世俗人生的描写中体现了情、趣、理之美。(1)

二、在语言的运用上,形象的叙事语言和精警的议论语言交替使用。 三、注重细节场景的现实感,精确化,可信感。

张爱玲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审美方式,传递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艺术追求,借助深刻的生活体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成功地将感性与理性,具体的当下的人生体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于一体。

一方面,她的散文相当讲究世俗情趣,实实在在而又心怀憧憬地透视现实人生,谈都市生活,男女饮食,生活起居等。

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形成了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的美学气质,有着自己独特的从容散淡的风韵,这种成功的艺术实践是张爱玲对现代散文的一种独特贡献。

一、 本文的艺术特色,是否就是那种“无技巧的技巧”的体现?你感觉如何? 二、 你能从文中摘出作者非世俗化的、带有贵族气的句子吗?谈谈你的感想。

断魂枪

小说描写环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冲突特征。一方面,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正在被西方现代物质文明所替代。另一方面,文明的更替又是以民族压迫的方式进行的。

小说的主要人物沙子龙是位武艺精湛、身怀绝技的国术大师。一方面,他顺应潮流,镖局改了客栈。另一方面,他又孤傲执著,在对武艺的挚爱和追求中体现着顽强的性格力量。沙子龙复杂矛盾的心态表现在他表面顺应潮流,镖局改了客栈,白天不谈武艺,而内心深处却仍然难以割舍,视武艺为至宝,以“不传”与时代抗衡。沙子龙的命运寓示着国术乃至传统文化的命运。对此,老舍的态度明显是同情多于批判。

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己为待人处世之道。王三胜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

颇具神秘感的人物孙老者执着于提高自己的武术。他也是个爱武艺如同性命的人,是一个传统的国术痴迷者,处寻师访友切磋技艺。但他没有意识到环境的变化,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在这方面他是不觉悟的。从根本上说,老舍希望传统的精华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而获得新生。但他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在结构上颇具特色。

开头先交代人物生存的社会背景,点出小说的主题内涵。主人公一直到后半部分才正式出场,前半部分的概略叙说以及王三胜、孙老者的比武都是铺垫。小说的结尾深入到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写出他的孤芳自赏和悲凉情感。小说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都是主人公的心声,首尾呼应。

9

小说只是展示,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种开放式结构。 二、塑造人物善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烘托:沙子龙

对比:王三胜的争强好胜、专门利己与沙子龙的不计功利、忘我追求;孙老者的积极进取、豪爽乐观与沙子龙的消极保守、孤傲冷漠。

三、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肖像、对话和动作。 肖像白描如孙老者的形象:“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黄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

王三胜卖艺的动作白描:“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

四、比喻奇异而又妥帖 如写孙老者的一对眼睛,“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比武时“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

一、 作者刻画沙子龙这个形象对表现作品的主题有何意义? 作品通过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作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 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内容?

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己为待人处世之道。王三胜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

孙老者的形象显现了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光点亮色。 三、 本文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塑造人物善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肖像、对话和动作 比喻奇异而又妥帖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开端:开头至“若翻悔时,做猪做狗。” 写鸨母无义逼李甲,十娘有心欲从良。 2.发展:“是夜,十娘与公子议及终身之事”至“各各垂泪而别。”写柳遇春仗义助好友,杜十娘真情随官人。

3.再发展:“再说李公子同杜十娘行至潞河”至“孙富教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写孙富歹意破姻缘,李甲薄情卖佳人。

4.高潮:“却说杜十娘在舟中”至“一旦葬于江鱼之腹。”写痴情女怒沉百宝箱,薄情郎愧失心上人。

5.结局:最后一段。写李甲追悔成狂疾,孙富担惊为怯鬼。

杜十娘:美丽(外貌描写)热情(李甲手头越紧,她心头越热)聪明(不露富,考验李甲)坚强(怒沉百宝箱,投江自尽)

李甲:背信弃义;懦弱自私 孙富:卑鄙奸诈;虚伪邪恶 赎身银为什么杜十娘只出一半?

考验: 杜十娘是为了考验李公子的真情。她不想用金钱作为爱情的砝码。

尊重: 这样做是出于对李公子的尊重。杜十娘如果全出三百两银子,就等于说李公子无能,这样会造成对李公子自尊的伤害,这不是杜十娘所的愿望 。杜十娘是个温柔、体贴、多情、善良、聪明的女子 。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lm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