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用激发兴趣的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4-04-22 17: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用激发兴趣的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单位:召市镇初中 姓名:张志祥 电话:18974324676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在提极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般来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收获、有进步。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了,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另一方面,学生对历史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达到学历史、懂历史、探历史、悟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很容易陷入说教式的误区,满堂灌,划线做记号,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辛苦之极,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收获很少。

下面我就如何注意提高学生兴趣,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提纲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无止境的。所以课前让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提纲,布置预习任务,能够很好的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开始时教师要慢慢引导,等学生养成习惯以后可以逐渐放手。教师还可以就学生学习提纲进行评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是设“疑”式学习提纲。在授新之前,我要求学生将本课的疑难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然后再在课堂学习中解疑,

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一课时,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设计了以下学习提纲:1、洋务运动的领导派别叫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的主张是什么?2、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在“自强”后还要提出“求富”? 3、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这说明了什么?4、洋务运动对当时的中国起到什么促进作用?通过设计这种“设疑式”学习提纲,使学生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心理呈现出“探索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变化,释疑的过程同样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注重导入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

中学生有很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推陈出新、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一个成功的导入,是历史课堂实现优质、高效的良好开端。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悬念导入等等。例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美国现任的总统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其实在100多年前,美国人永远不会想到有一天黑人也可以当总统,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黑人这一地位的改变是和什么事件有关呢?你认为奥巴马如今最应该感谢谁?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这样,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很快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了。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学习

教师要想让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获得快乐,必须让其参与到主动性学习中来,亲身体验历史。进行体验性学习,方式很多,如记者采访、观看视频、小品表演、参与辩论等等。如在学习《六王毕 四海一》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一场历史辩论——《秦始皇的功过辩论》:学生分为正反两个队,正反:秦始皇的功大于过;反方:秦始皇的过大于功。一开始我会引导学生就这个论题进行辩论,要求双方明确自己的立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提出有力的论据,尤其是反方,要根据正方提出的论据进行有力的反驳。

正方:(1)、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秦朝建立后,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对我国后世影响深远。(3)、在经济发展方面,秦朝,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4)、秦始皇在文化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5)、为防御匈奴的滋扰、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以上五点清楚地说明秦始皇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杰出贡献的帝王,所以,秦始皇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国君。

反方:(1)、秦始皇是一个骄奢淫逸的国君,修建的豪华的阿房宫和巨大的骊山陵墓。(2)、秦始皇修长城、驰道、每年服劳役的不下三百万人,严重破坏农业生产。 (3)、赋税重,秦朝赋税是将农民收获2/3以上缴给国家,农民生活困苦不堪。 (4)、刑法残酷,秦始皇主张轻罪重罚。老百姓受到酷刑处治的人很多。 (5)、在文化上秦

始皇采取焚书坑儒的方式摧残了文化,给我过古代思想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综上所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暴君,他过大于功。

开展活动时,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昂,这是难得的一次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教师给学生一个自由的舞台,并给予合理引导,学生的思想才能在不断的碰撞中击出智慧的火花。

四、善于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探究历史规律

教材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起因和结果存在内在联系,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仅要立足本课的小结,而且还要找出与下一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制造悬念,让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例如,我在讲解完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时指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然后制造悬念,先进的中国人试图怎样想西方学习来使国家富强?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试试看能否找出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只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甚至期待上历史课,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lb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