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试题与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21 21: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 和 工具性 。 二、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1) 思想道德素养(2)教育理论素养(3)知识素养(4)美学素养(5)文学素养

(6)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素养

三、中学生作文能力(1) 审题立意能力(2)谋篇布局能力(3)驾驭语言能力

(4)修改作文能力(5)收集积累资料能力

四、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什么是语文教材(定义)根据新课程标准回答。(简答题/名词解释)

我们老师给的:

(1)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语言材料。

(2)广义: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制作、遴选和组编的用于语文教育活动的一切载体。

(3)狭义:专指以纸张为载体的教科书。 二班老师给的:

(1)宏观: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2)中观: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汇总。包括教科书、练习册、音像资料……

(3)微观: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六、语文能力(定义)(简答题/名词解释)

答:通过语文学习培养起来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能力。

一、听话的能力,包括辨音能力(把音节与表达意思联系起来),理解能力(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重点、要点、本质性的含意及感情色彩)和判断能力。

二、说话能力,包括①选词表意能力,即迅速选出恰当的词表达意思。②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要求语脉清晰、条理分明地表达思想,讲究表达的质量与效果。③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语音纯净、语调优美,音律(节奏、快慢)适当,音力(强弱、大小)适度。

三、阅读能力,包括①认读能力,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②理解能力,要不仅了解词的表面意思,而且认识文字之间的内部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的、全部的含义。③鉴赏能力,是指对

1

阅读对象(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欣赏能力,区别其是非、好坏、美丑。

四、写作能力,包括①立意能力,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把其中包含的意思加以提炼,确定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②布局谋篇的能力,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要求组织材料,用什么表达方式,都能运用自如。③书写能力,指书写成问的能力。

七、阅读教学(定义)(简答题/名词解释) 我们老师给的:

(1)让学生感知书面语言、鉴赏、吸收、理解别人的书面语言及其所包含的内涵内容。 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读、理解、掌握书面材料,对书面信息掌握储存的过程。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过程。

网上搜索的:关于课程标准中的:

(1)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3)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

(4) 实现阅读的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5) 阅读教学注重朗读和默读。

八、义务教育课标所论述的四个基本理念(简答题/名词解释)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九、论述

1、请谈谈对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的看法(论述题) (1)文道统一提出的依据:

A依据教育方针B依据语文性质和特点C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2)文道“统一”而非“同一” 的关系:

A“文”属于智育;“道”属于德育B从内容看:“文”属于字、词、句;“道”属于思想道德C从要求看:“文”属于本学科所特有;“道”所有学科共有

D从方法看:“文”注重知识掌握,属于技能;“道”注重熏陶、感染 (3)如何看待“文道统一” A要树立科学观点

B要把握语文特点,教育时,把“道”渗透在字词句中 C要提高教学艺术

2、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途径(论述题)

(1)多读书,大量阅读:阅读中好词好句帮助作文更生动、形象、具体;学习别人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有更多的作文素材;

2

(2)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是一篇好文章的基本标准,让更多的读者震撼心灵,产生共鸣。

(3)要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写好一篇文章,选题很关键,这就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多写一些见闻 。

(4)提高思维能力,关键是创新能力:一篇好文章,选材很重要,但是怎样把所想的写成语言是一个物化过程,创新能力能是学生作文更加出彩

3、你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论述题) (1)体现:[四点]

A能自主地组织学习活动,如办刊、编报

B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自主研究,有研究成果,互相学习

C能关心学校、本地区、国内外大事,关注焦点、热点、收集材料,掌握资料的方法

D分清原始材料和间接材料之间的关系 (2)综合性学习特点:[四点]

A知识综合运用;B听说读写整体发展;C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D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密切结合

(3)三个强调:

A强调合作,注意培养学生组织、策划能力B强调自主性,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C强调跨领域学习

综合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开展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

(4)基本特征: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A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B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C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D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E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全员参与(a开放性b主体性c合作性)

补充材料:

1. 语文教师的使命: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和手段,使之朝着适合自身的语文素质的方面发展。

2. 语文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3. 语文定义:小学语文指语言(口头)和文字,以识字为基础;中学语文指语言和作文;大学语文指语言和文学。

4. 课程标准各个阶段的名称:(1)高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6日;(2)中小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

3

5.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能力:(1)教强的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2)从事教学活动的能力(3)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6. 作文能力的性质:(1)后天性(2)感知性:不是从理论获得,必须通过大量阅读(3)实践性:多写多练(4)创造性:写文章要有创造性

7. 作文教学的任务:(1)提高学生运用现代语文进行记叙、说明、议论的书面表达能力(2)提高思想认识,陶冶其情操,培养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实事求是的好文风

8. 作文的基本规律:物——意——文

9. 中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1)由依赖性、幼稚性向独立性、自觉性发展(2)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3)由定向型思维向变相思维发展

10. 语文教学改革:(八次)

(1)西周时代:孔子,提倡六艺(礼、乐、射、书、数、艺) (2)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中推行2000多年,“学而优则仕”

(3)1848年:西学东渐时代,西学冲击鲜红国教育体制,1860年,北京、上海出现洋学堂逐渐取代上学院

(4)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以开明国文,西方教育体制深入中国 (5)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文、国语教育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文、国语更名为语文

(7)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教育体制完善 (8)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行素质教育

4

09年自考语文教育学串讲笔记(二)

语文教育的本质 语文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也是社会每个成员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 二、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 商周时代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代的高级学府“国学”还有诗书教育,诗,是古代的文艺教育;书,是古代的文字教育。

二、本世纪语文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叶圣陶:“语文”一名,开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一、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若不能理解和使用语言,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2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无法思维。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借助语言文化,可丰富学生的智慧和个性。

语文教育系统的一般特点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

结构 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言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构成了语文教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家庭语文教育的特点1、继承性2、基础性 社会语文教育的特点1、广泛性2、动态性 学校语文教育 1、规范性 2、选择性

语文学科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 要素系统、过程系统、状态系统。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它的确立,主要依据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目标、语文学科性质和学生发展状况。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特征1、学科规定性2、范围普遍性3、阶段预期性4、实施可行性

确立语文学科目标的依据1、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总体目标2、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系统3、学生发展状况和语文教学实际

汉语言文字为我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二、几种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介绍

5

1、美国学者布卢姆关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目标的层次1具体的知识2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3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2、布卢姆关于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目标的层次1领会2运用3分析4综合5评价3、布卢姆关于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目标的层次1接受、注意2反应3评价4组织5价值的性格化4、以“三线合一”为基础,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的主体序列。 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序列的确解,应建立在语文学科教育的逻辑主线、个人言语发展的心理主线、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主线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三线合一的语文学科目标的主体序列。

现行中学语文教育目标评价存在哪些问题?1概念有所名确但不够统一2体系有所拓展但不够严整3要求有所规范但不够具体细致

语文课程:就是学校为实现语文教育目标而安排的语文科目教育内容及其进程。

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1903年起开始设置的。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香港中文教育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 1、“唐文”时期 2、“汉文”时期 3、“中文”时期 4、“中国语文”时期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 语文教材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序列,狭义的语文教材通常指语文教科书。

中学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1、课文系统2、助读系统3、作业系统4、知识系统

语文教材的功能:1、凭借功能2、示范功能3、教育功能4、发展功能 中学语文教材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分编型与综合型。

语文教材的使用要求:1、语文教材的使用必须符合我国语文的整体性特点。

2、必须正确认识教材的特点。3、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经学教材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蒙学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百、千)文选教材: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亦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1945年又新华书店出版发行的《中等国文》是解放区语文教材的代表。 语文教材的发展趋势 一、突破单一的编排体系 二、正确处理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几种关系1、正确处理“大语文”和“小语文”的关系2、正确处

6

理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 3、正确处理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4、正确处理分编和合编的关系5、正确处理现代和传统的关系6、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

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是教师、学生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手段等。 传统学语文的程序:识字—读文—讲文—作文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过程: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凯洛夫的教学过程五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型一、预习课型 二、讲读课型 三、讨论课型:是组织学生通过共同讨论来探索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课型。它的主要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研讨。可以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克服一言堂所造成的学生消极被动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练习课型五、参观课型 六、自读课型

语文教学原则:就是语文教学原则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而提出来的。它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本质联系,体现着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古人对文道关系的认识:文是文章的形式,道是文章的内容,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文道统一原则提出的依据:1、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征决定。2、是语文教育规律的反映。

3、是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决定的。4、几十年的历史证明,能否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是关系到语文教学成败的大问题。

正确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第一,要全面认识文道统一的含义。三个意思:即一篇文章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语文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第二、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有计划安排。第三、在听说读写中努力贯彻文道统一。 第四、要克服一种错误认识。

原则一文道统一原则二听说读写互相促进的原则三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四)课内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基础知识是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求中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语文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1做到“精要、好懂、有用”。2整体把握,“知行”结合。

阅读教学的作用1、从阅读中吸取知识2、在阅读中掌握方法3、在阅读中开发智力

4、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5、产生审美教育的作用

7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认读能力的培养:专家认为,中学阶段应掌握3500—4000个汉字,并提倡自然积累。二、理解能力的培养三、评价鉴赏能力的培养:评价鉴赏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鉴赏则是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是也是爱憎分明的。四、阅读技能的培养1、朗读2、默读3、精读4、略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作用1、认识作用2、借鉴作用3、思想教育作用

作文教学的作用一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人品; 2、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 3、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4、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程序:命题—指导—批改—讲评

国际上通行的作文教学程序: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作文教学一般程序: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准备2教师写中指导—学生写作3教师写后指导—学生总结 作文讲评的要求(1)文道统一,综合评价;(2)突出重点,讲求实际; (3)正面教育,热情恳切讲评的方式(1)综合讲评; (2)专题讲评;(3)佳作讲评; (4)对比讲评

情境作文:也称情景作文、情境型想象作文。就是在作文训练时,由教师设计并提供一种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训练的方式。 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搜集材料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修改作文能力等。

审题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是作文成败的关键所在。审题就是正确分析题目的含义,根据题目明确作文的要求、主题、选材范围、体裁以及人称等。

1、明确体裁;2、明确题材; 3、明确中心;4、明确人称;5、看清要求 立意能力的培养

1、要使做人和作文相结合2、以小见大3、多角度立意

选材能力的培养1、要围绕主题2、要典型3、要真实4、要新颖 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修改文章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听话能力的构成1、辨音识义的能力2、记忆整合3、理解语义4、评判话语的能力

中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

听话心理素质的培养1、听话正确态度的培养(谦虚积极)2、听话良好习惯的培养(专心耐心) 听话专门能力的培养

1 辨音识义能力的培养;2 记忆整合能力的培养;3 理解语义能力的培养;

8

4 评判话语能力的培养 完整的听话训练是:(说者)输出—(听者)输入—(听者)输出的方式。 中学生说话能力的构成

(一)思维阶段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二)转换阶段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 (三)表达阶段运用语音、语体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说话的方式 1、朗读和背诵 2、复述 3、答问4、课堂讨论

语文学科教育中智力开发的主要因素

语文能力的思维品质1、思维敏捷性;2、思维深刻性;3、思维灵活性;4、思维独创性; 5、思维批判性。

语文学习元认知:是人们对语文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语文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1情感过程;2意志过程;3个性意识倾向;4、气质;5、性格

语文学科教育中开发智力的途径一、开发观察力 (观察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开发记忆力三、开发思维力四、开发想象力 五、组织维持注意力 语文学科德育孔子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除“文”外,都属于品德

语文学科德育的特点一、情与理的结合。二、在讲授内容与形式中实施德育。

三、德育内容的非系统性。四、明朗性和隐蔽性。五、积极的内容和消极的内容同时存在。

中学语文学科德育的途径课堂教学熏染,课外阅读活动,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教师的影响

中学语文学科德育的方法

情感激发法:诉诸情感是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情感激发法,是以某种情感作为刺激,使学生被感染,进而发生相应情感变化的方法。 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语文学科美育的特点协调性、效应性、诱导性、功利性

美育的内容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审美想象力、培养直觉思维力、培养美好的情操、全面发展个性

美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美育二、开拓视野,积累审美经验 三、传授初步的美学理论知识

课外语文教育:是指与传统的课堂语文教学相平行、属于课堂教学以外的语文教育活动。

9

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之一是:脱离实际。

课外语文教育的作用1、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2、开拓语文社会实践的新领域

3、促进语文教育整体改革

课外语文教育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

家庭语文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一、身教;二、言教。 课外语文教育

指导原则1、独立自主原则; 2、个性化原则; 3、实践性原则; 4、与课堂教学与各科课外活动协调,不使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则; 5、加强指导与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教育方法是指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总体教育目的和语文教育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使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切实掌握语文知识和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一般由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题,也可由学而是口头或书面提出希望讨论的问题,教师加以归纳集中,再交学生讨论。

点拨式教学法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障碍和心理障碍,“画龙点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排除学习障碍,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媒体是教学过程中三个不可缺少的实体要素。 传统教学媒体: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教科书+多媒体+网络 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儒家经典 语文考试的类型

(一)根据测试的属性分类

(二)根据教育评价所参照的标准

(三)根据考试的编制方法或标准化程度分类

四)根据教学过程的阶段或评价的目的分类:诊断性、形成性和综合性评价

(五)根据考试的目的、用途分类

语文考试的功能(一)导向功能(二)评价功能(三)诊断、反馈功能(四)激励功能 (五)预测功能

1929年美国教育家泰勒首次提出“教育评价”的概念。

考试评价的质量指标我们通常对考试数量质量的评价称为定量评价,对考试非数量资料的评价称为定性评价。

10

1、 难度;2、区分度;3、效度;4、信度、

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应该是语文自学方法的指导。

语文教育对象的个性心理差异和智力水平的差异等, 共同构成了语文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 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一)对语文学习材料有所接触但范例领悟不足(二)对语文知识有所了解但图式建构不全

(三)语文能力有所培养但层次不高(四)语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所调动但潜力发掘不够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要使中学生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关键在于使他们端正语文学习态度。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素养

一、品德素养二、智能素养 能力素养:

1、对各种语文教育影响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2、对语文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能力。 教学环节:

一、备课二、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三、布置与批改、讲评作业

四、课外辅导答疑五、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

《语文教育学》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

主编:刘永康

编委:唐小平 陈元辉 许书明 靳 彤 张 华 郑有才

绪 论

思考与讨论

1.语文教育学的性质 2.学习语文教育学的任务 3.语文教育学的体系

4.学习语文教育学的方法 第一节 语文教育学的性质

11

一,揭示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性质和规律

二,为语文科的教学工作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和方法

本教材力求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以及西方现代方法论中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接受美学,符号论美学,纲要信号,发现法,格式塔理论,模糊理论中的合理成分来科学地解释,解决语文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性质和规律,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本《语文教育学》教材力求通过对语文教学的历史审视,结合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总结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可贵经验,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和不足,进而帮助学习者认识语文教学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和规律,形成科学而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 第二节 学习语文教育学的任务 一,学习新的语文教学理论

学习语文教学理论,要根植于重学而行导的沃野,绝不能固守旧有的疆土,而要别开生面,创新发展. 二,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及课程体系

三,培养自身语文素养和执教语文的能力

了解为什么教语文,语文教什么,以及最重要的问题——怎样教语文,是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要素.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执教语文的能力. 第三节 语文教育学的体系 一,目的篇

本篇主要回答了\为什么教语文\的问题. 二,内容篇

从理论上概括和论述语文教学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三,方法篇

着重解决\怎样教语文\的问题. 四,资源篇

主要解决了\靠什么教语文\的问题. 第四节 学习语文教育学的方法 一,联系教学现象 二,加强技能训练 三,强化教育实习

高师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联系大量的语文教学现象,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每阶段的学习内容去研究教例,这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需要.

理论学习要尽可能联系实际,引进教例,增强实践性.通过教材设计的技能训练,把实践活动直接引入课堂,使教与学双向交流,产生和谐共振,使死的理论知识在训练中转化为活的技能.

把教育实习,见习成功地归纳到教学体系中来.实习本不是课程单独可以担起的任务,但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 案例分析

展示《木兰诗》的课堂实录,同学们认真思考并讨论,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说说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技能训练

学习语文教育理论要注意实践训练,\诊治教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训练方式.现在,请你用这种方式来研究下面这个教例,指出它\病\在哪里 怎么医治 教例:

在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当我讲到\美女蛇\的事故时,有一个同学举手.我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说:\老师,有美女蛇,就有美男蛇.说这世上有美男蛇吗 \

这一下,把大家逗乐了,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怕又出现一些奇谈怪论,耽误我讲课的时间,就直接对他说:\就你脑子灵活,尽想些千奇百怪的东西,如果世上有美男蛇,那你就是那条美男蛇!\ 目的篇

第一章 语文学科的性质,功能与目标 思考与讨论

1.语文学科的性质

12

2.语文学科的功能

3.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 第一节 语文学科的性质 一,语文科的人文性 二,语文科的工具性

言语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言语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

言语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

人文性又叫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人文性虽并不为语文科所专有,它是语文科的一般属性,并非决定语文成其为语文并把语文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的属性,但从它的价值功能看,人文性恰恰是语文科十分重要的性质.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说成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是难解难分的.语文科应该是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二者密切结合,辩证统一. 第二节 语文学科的功能 一,基础功能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作为学习基础的功能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其具有精神奠基的功能 二,文化功能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以学习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学科,无疑担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 一,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养是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基础.

语文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文新课程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鲜明地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案例分析

通过展示《海伦·凯勒》课堂实录,使学生真正领会到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技能训练

一,从现行教材中任选一篇课文,具体说说,在施教中,怎么体现语文学科的功能 二, 运用语文学科课程目标的理念为任选的一篇课文确定教学目标.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l2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