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调查研究教学毕业论文 2

更新时间:2024-04-19 03: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厦门市同安区城镇小学中高年级小学生(3-6)年级生课外补习的现

状研究

摘要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十分普遍。这种教育形式依附于主流学校教育,主要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标,因此被称为正规教育的“影子”。目前我国学界缺少对课外补习的专门研究,我认为对于学生课外补习的研究已经成为很迫切很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通过对XX市第23小学学生的抽样调查,从而了解XX市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强度、科目、内容、支出、意愿等。

研究显示:对于小学生来说,参加培优的城市小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且有向低龄化和全员参与的趋势发展;然而,当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时,学生又涌进了各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学习重负以另一种形式压在了孩子们身上,然而如何应对课外辅导“热”的存在,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是笔者最终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小学生 课外补习 现状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1 二、文献综述.........................................................1 (一)课外补习的概念界定.............................................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三、研究设计.........................................................5 (一)研究对象.......................................................5 (二)研究方法.......................................................5 (三)统计工具.......................................................6 四、XX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6 (一)课外补习的规模.................................................6 (二)课外补习的强度.................................................7 (三)课外补习的科目.................................................7 (四)课外补习的内容.................................................8 (五)课外补习的支出.................................................8 (六)课外补习的意愿.................................................8 五、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原因透析...................................9 (一)直接动力:考上好中学...........................................9 (二)社会竞争的需求................................................10 (三)学校教育价值的异化............................................11 六、结论与建议......................................................11 (一)结论..........................................................11 (二)建议..........................................................12 七、结语............................................................14 注释................................................................15 参考文献............................................................15 附录................................................................16 致谢................................................................19

2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大,知识和技能的竞争已经成为人们自下而上认可的致胜之道,加上近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引导和影响下出现了大量独生子女,使得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

接受额外的教育原本属于个人的事,但是当前小学生们参加课外班现象是如此普遍,已经突显为一个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我国政府近些年来大力提倡施行素质教育,去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也强调,素质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当然也包括小学生。然而,当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减负时,学生又涌进了各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学习重负以另一种形式压在了孩子们身上。孩子们并没有真正轻松起来,因为学校还给他们的时间,又都交给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

2011年3月1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2011)》,就家长选择课外培训班的情况开展的网络调査的结果显示:小学生家长安排孩子课外培训的时间投入明显高于其他各阶段学生。笔者疑惑:为何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行为变得如此的“突出”呢?小学生们大面积参加课外班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小学生报班对自己的成长有怎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课外补习的概念界定

对课外补习做出开创性研究的学者当属Stevenson和Becker(1992)。课外补习内容基本上类似于学校课程,补习教育依附于主流学校而存在,因此他们也将课外补习称为“影子教育”。他们在对日本高中生所作的纵剖面调查中发现,“影子教育”发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但目的是为了提高主流学校的学习成绩。Bray(1999)是对课外补习做出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对课外补习的“影子教育”性质作出了进一步阐释:课外补习只有当主流教育存在时才会存在;它的规模和形态因主流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在几乎所有社会中,它受到的关注都比主流教育少;它的面貌远不如主流教育清晰可鉴。Bray认为,补习教育不包括公共财政投入,当然也不包括家庭成员的义务补课劳动。它主要是由机构或个人所提供的具有营利性的教育服务。总的来说,课外补习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外的补充性教育,它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

王有升(1997)认为课外补习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其主要形式有:聘请家庭教师、参加假期或周末学校、参加日常补习班。

雷万朋(2005)、薛海平(2006)在其研究中均指出教育补习是除正常学校教育外,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等。

彭湃(2007)结合国外研究指出课外补习是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培优补差活动,是由私人支付的主流教育外的补充性教育,只有当主流教育存在时才会存在,国外相关研究故而

3

[3]

[2]

[1]

称其为“影子教育”。

综合上述学者的共识,小学生课后补习的形式大致分为两类:家教和补习班。补习内容有两种:学校主科补习和才艺补习。学校主科指升学考试类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才艺类泛指非主要课程的学科补习或其他兴趣特长技艺类补习,如音乐、绘画、舞蹈、电脑、棋类、体育运动项目。小学生课外补习即为小学生在学校教育时间之外(如:各类法定假日、周末、学校寒暑假、放学后)通过聘请家庭教师或参加校外各类辅导班进行学校主要学科或才艺类辅导学习的教育活动。本研究中,笔者将“课外补习”限定为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进行的辅导补习,其主要形式是参加补习班或者请家教,不包括艺术类补习班。

(二)国内外研究

国外对课外补习的研究要早于中国,目前笔者能够检索到的关于课外补习的学术文献,大多现于国外期刊与一些国家组织的咨询报告上,国内较为少见,课外补习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整个90年代,并持续繁荣至今,这一领域的关注者并不局限于教育研究者,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也对课外补习活动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并且大量的研究成果己经或正在被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制订者所参考利用,对课外补习活动做出开创性研究。

1.国内研究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进行相关文献的搜索,发现关于单科补习教育的浅析文章比较多,但是相关的对补习教育进行宏观分析的相对较少,大约有二十篇,这些期刊论文主要分析了补习教育发展的原因、现状、影响等。其中相关硕士论文有四篇,这些论文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不仅有理论研究地突破,同时进行了实证研究。

(1)从课外补习的规模来看

在香港,李(Lee,1996)对507名学生的调查发现:26%的低年级中学生,34%中年级中学生,41%高年级中学生,正在接受补习。

李水山(2007)指出,在韩国全国的中小学中有280所示范性“课外学校”,全国98.9%的初中和小学实施“课外学校”教育,42.6%的学生接受这种“课外学校”教育(其中小学生36.4%,初中生28.9%)。

(2)从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来看

雷万鹏(2005)研究显示:家庭收入和母亲的教育程度是影响高中生是否参加补习的显著影响因素,地区背景、城乡背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对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

(3)从课外补习的支出来看

魏新等人对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家教育支出负担率与家庭人均收入呈反向变化,与恩格尔系数呈同向变化。

孙彩虹通过对2001年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近20000份教育消费支出的调查资料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学历、家庭收入、家庭人口规模、地区发达程度等都是影响家庭教育消费支

4

[4]

出的重要因素。

丁小浩、薛海平在2005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支出结构,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在选择性教育支出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进而会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家庭的子女在接受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公平性。

(4)从课外补习的政府政策来看

经考察可以发现,政府对补习的政策反应主要有严厉禁止政策、混合型政策认知监管政策、自由放任政策、积极鼓励政策五种。韩国政府曾经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对补习教育实行过两次严厉禁止政策,但是实践证明严厉禁止政策是失败的、行不通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待补习教育的政策都是采取混合型和认知监管的政策,对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在越南和柬埔寨等极少数国家对补习教育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因为这些国家的教师待遇极低,政府没有足够能力提高教师待遇,于是就放任教师参与补习教育获取额外经济收入;新加坡政府通过立法保护、实行税收优惠、提供补贴等手段对课外补习活动实施积极鼓励政策,认为补习能满足学生需求,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不仅对学生和老师有利,对国家也无害。通过对我国在 1996 年、2000 年和 2002 年出台的政策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对补习教育采取的政策是混合型政策,即对不同性质、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课外补习采取不同的政策。

[7]

[6]

[5]

2.国外研究

课外补习主要教授公立学校的教学内容,依附于公立教育而存在,因此补习教育在国外被称为“影子教育体系(shadow education system)”。如今,课外补习在很多国家发展规模庞大,成为公立教育的重要补充。国外对补习教育的系统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研究文献比较丰富,主题也较广泛。限于篇幅,下面主要介绍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

Stevenson 与 Becker 在对日本教育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课外补习是一种“影子教育”,并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得出结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的子女要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的子女获得更多的补习机会。

(1)从课外补习的规模来看

Bray综合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课外补习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最为活跃,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世界的其他几个地区,包括非洲、南美、欧洲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在大多数国家,由于课外补习是非官方的,因而大多数数据比较缺乏,只能从一些零星的研究中找到,但这些统计资料帮我们勾勒出一个课外补习的大体轮廓。

Aggarwal(1998)指出,在1997年对印度德里7879名小学生调查显示,39.2%的学生都在接受私人补。Yasmeen(1999)也指出,70%的城市学生接受超过一门课程的私人补习。

(2)从课外补习的强度来看

De silva(1994)的研究表明,11年级学生平均每周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为8.6小时;在13年级中,文科生平均每周补习4.3小时,商科生平均每周补习6.1小时,而理科生每周补习11.5小时。虽说部分13年级的学生补习时间低于11年级,但可以发现文科生与商科生的考试压

5

[8]

力要比理科生小,因此,这也从一侧面反映了课外补习教育对考试和正规教育的依附性。

(3)从课外补习的课程选择来看

Kwan-Terry (1991)的研究表明:在新加坡有55%的小学生和29%的中学生在校外补习英语,而母语为英语的家庭中的子女,参加英语补习的比重最低。这表明,当熟练的外语对个人发展极有利时(在新加坡,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家庭相对而言较为富裕),外语必然是课外补习的受欢迎科目。

Tseng(1998)的研究表明:数学是台湾高中生参加最多的补习科目,他的调查样本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参加数学补习,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英语补习。

De Silva (1994)的研究表明,在斯里兰卡,13年级的学生(相当于我国的高一或高二)中,有100%的学生参加纯数学或应用数学的补习,参加化学与物理补习的分别占84%和83%。

Chew与Leong(1995)在对4340名马来西亚小学和中学学生接受补习的学科数的调查表明,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只接受过一门或两门学科的补习,但是差不多20%的学生接受补习的学科达到了5门或者更多。

(4)从课外补习的影响因素来看

英国学者萨恰洛普洛斯指出,家庭收入状况和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子女受教育的多少和子女能否获得较好的职业是有影响的。卡诺依指出,不同家庭对教育质量(教育成本的某种函数)的期望值不同,会导致家庭教育支出高低不同,不同经济收入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不一样。

Hashimoto和Hea1h(1995)运用日本1989年全国收入与支出调查资料探讨了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支出平均收入弹性是1.72,远大于其他消费支出弹性;中等收入家庭教育支出弹性最大,但很大一部分低收入阶层教育支出收入弹性也大于1,最高收入阶层收入的弹性系数甚至为负。

综合国内外已有文献发现,现有文献的多数论述主要为概括性与思辨性的分析,主要是对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原因、影响等方面的描述性研究。以往研究表明: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无论从文化层面、经济层面还是教育获得层面,都有其合理性,但其合理性不能消除其对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个体的消极影响。但是,国内针对补习教育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对于影响课外补习因素的探讨就更少了,比如所在学校质量对学生补习机率有没有影响;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会不会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但是这些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国内教育补习现象,对政府出台合理的教育补习政策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另外,从研究的数据来看,国内现有关于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大多是借用别的项目的调查数据,专门针对课外补习的大规模调查还比较少,因而对教育补习现象的探讨是不全面和不深入的。可见,现有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同时,课外补习并不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它的存在主要受文化背景、正规学校教育特点以及该地区教育收益率的影响。此外,教育经济学家们发现,教育个人收益率更高的地区,课外补

6

习活动愈加兴盛。在这些地区,没有受过教育与受过教育的人,以及受教育程度低与程度高的人之间,收入差距巨大。在欧美及澳大利亚等地,由于基础教育己经普及,其相对教育收益率较低,因此课外补习不甚普及。课外补习如能像被期望的那样增进学业成绩,就必然能让学生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以获得更高的学历,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收益。

我们还可以发现,学生参加补习的大多是能通过补习快速提升成绩的科目。如英语、数学与科学,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些科目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能通过补习有效提高成绩;而各国要求学生对母语掌握的标准都很高,知识层次和难度都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如阅读、写作(听与说的技能在学生未进入学校时就已经学会了)很难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来提高成绩。另一方面,许多国家重视数学与科学的补习,这是因为理工科的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迅速地将人力资本转化为个人收益。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着目的性抽样原则,笔者以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的高年级学生3-5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来了解他们参加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以汉语授课的全日制小学,该小学的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学生成绩与同安区其他小学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因此,这个学校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分析是研究者进行论文写作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对以往的研究者写作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全面分析相关主题。笔者通过查找著作(3篇)、期刊(9篇)、论文(6篇)、报纸(4篇)等方式了解关于我国城市学生参加课外班方面的研究进程,并做文献综述,从而确定研究焦点;此外,笔者还阅读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书籍,找出相关的理论文献,作为理论支撑点。

2.问卷法

笔者借用韦春林《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题型相结合,封闭式题目由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组成;调查重点放在学生和家长,并适当涉及学校教师。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了XX市23小学的六个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作为对象,进行有关问卷调査。该问卷的维度如下:学生及家庭的基本信息,参加课外补习规模、强度、支出、意愿等。该问卷是由学生与家长共同配合完成的,目的是了解我们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安排课余时间。

3.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获取直接的信息,对于“研究的主题具有检验研究结果的作用”。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有计划地对市区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小学生

7

参加课外班的状况。

笔者主要选取XX市第23小学,并设计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利用经常到23小学实习的机会,对12名小学生进行了访谈(1一6年级中每个年级学生各2名)。然后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求在对课外补习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三)统计工具

笔者利用Execl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四、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中高年级小学生(3-6)年级生课外

补习的现状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十分普遍。这种教育形式依附于主流学校教育,主要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标,因此被称为正规教育的“影子”。目前我国学界缺少对课外补习的专门研究,因此对我国城市课外补习的规模、强度、原因、支出等信息缺少基本的了解;对影响学生参加补习的因素也少有探究;同时,也鲜有文献分析课外补习对正规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广泛影响。因此对于学生课外补习的研究已经成为很迫切很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3-5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从而了解厦门市同安区中高年级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规模、强度、支出、科目与内容、意愿,影响因素等。

(一)课外补习的规模

表1 各年级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人数比例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总计

年级人数 60 60 55 55 230名

报班人数 41 44 46 49 180

占年级比例(%)

68.3 73.3 78.0 83.6 78.3

从上表1可以看出,随着班级年级的增加,参加课外班的比例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一来强化原来所学的知识,二来学习新知识,占据优势,获得更好的成绩。可见,在城市中参加课外班的小学生数量庞大,小学阶段学生参加课外班的比例比较大;其报班行为具有普遍性,也说明小学生中高年级小学生参加课外班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8

(二)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强度

表2 学生每周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分布(n=230)

时间 3小时以下 3-6小时 6-10小时 10小时以上

人数 155 62 29 4

比例(%) 67.3 26.9 11.3 1.7

由上表2数据分析,每周补习时间在3小时以下的学生人数最多,有可能是在参加周末补习班,而每周补习时间超过10小时的学生,在忙碌的学校课程学习之后,很可能每天都要参加课外补习,压力十分的大啊!

(三)课外补习的科目

表3 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课程选择

课程 语文 数学(奥数) 英语 其他才艺类

学生人数 40 96 93 33

所占比例(%) 17.4 41.7 40.4 14.3

在230名学生中,参加人数最多的科目是数学,人数为96人,其次是英语93人,最后是语文40人,对应百分比分别为41.7%、40.4%、17.4%。有的学生同时参加2门甚至3门学科的课外补习。由此可知,多数学生把补习的重点放在了数学与英语课程上,而对语文的重视不是那么明显。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才艺类培养,有33人,对应百分比为14.3%,快要接近语文的补习率了。

另外,笔者在对该校学生的随机询问中,12名学生访谈对象中,回答参加过数学补习的有6人,参加过英语补习的有5人,参加过语文补习的有1人,参加才艺类补习班的有1人,补习数学和英语的要比补习语文的多。奥数补习和英语补习几乎占了样本总量的大半数,可见当前学生群体对于数学和英语教育辅导的追求程度很火爆。

在小学阶段的文化补习市场上,数学和外语补习占据了主导地位;原因可能是一部分家长比较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排名,或是感觉子女某些文化课程成绩不够理想,因此要求子女参加文化课补习;其中有一种相对特殊的文化课补习—小学的“奥数”;中学招生中,招考“奥数班”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这就无形中“逼迫”家长们在小学阶段就要求子女参加奥数补习。从了解到关于桂林市基础教育情况来看,奥数补习是不允许所在学校组织的,因此在很多小学不存在;基本上都是由校外教育培训学校组织的,这和中学仍在招收“奥数班”(名义上称为“实验班”)有密

9

切联系。而外语补习有诸如小星星、剑桥少儿英语、新概念英语等名目的辅导班,为一心想提前学习好外语或者想从小培养语感、赢在起点的学生们提供服务。

(四)课外补习的内容

表4 课外补习的内容

上课内容 超前学习新课 补习己经学过的知识 为参加竞赛而作准备 既超前又补习

老师只是陪着做家庭作业

人数 51 42 18 87 3

比例(%) 25.0 21.3 8.8 43.4 1.5

由上表可见,XX市市近一半小学生课外补习的内容主要是既超前学习新课内容,又兼顾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兼顾和融会贯通。25%学生超前学习新课,21. 3%学生补习已经学过的知识,8. 8%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是为奥数等竞赛做准备的,还有1. 5%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时,老师只是陪着他们做作业,给他们讲解他们不会做的题。家长将孩子送到这样的课外辅导班,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学习独立性差,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和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老师“看着”学,也可能因为家长忙于工作,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五)课外补习的支出

表5 每月平均课外补习支出

补习费用(元) 300元以下 300-500元 500-800元 800-1000元 1000元以上

学生数量 61 100 20 12 8

所占比重(%) 30.3 49.8 9.9 6.0 3.9

注:补习费用以补习班与家教费用求和得出。

由上表可知,月补习费用在300到500元之间的家庭最多,占49.8%,其后依次为月补习费用在300元以下、500-800元、800-1000元及1000元以上的家庭,所占比例依次为30.3%, 9.9%和6.0%,3.9%。而500元以下总共占了80.1%,可见,绝大多数家庭每月消耗的补习费在500元以下。

(六)课外补习的意愿

通过问卷第7题,在问道小学生们想不想参加课外补习时,只有23%的同学是很乐意参加课外补习的,而77%的学生是非常不愿意参加课外补习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们的补习意愿,笔

10

者对该校参加过补习与正在参加补习的同学进行了深入分析。

表6 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

你最初参加课外班的原因是(多选) 家长因素:家长觉得有必要,主动提出帮你报班。 个人因素:个人主动提出要求报班的,想多学习来提

高学习成绩或培养个人的学习兴趣。 学校因素:学校老师要求或建议你报班的。 同伴因素:受到别的同学报班影响,而想报班,并向

家长提出。

其他

6

3

97 74

48.3 37

学生人数 183 123

所占比例(%)

91.2 61.3

由上表6所示,91.2%的小学生选择了家长因素:家长觉得有必要,主动提出报班;61.3%的小学生选择了个人因素:主动提出要求报班的,想多学习来提高学习成绩或培养个人的学习兴趣;48.3%的小学生选择了学校因素:学校老师要求或建议报班;37%的小学生选择了同伴因素:受到其他同学报班影响,才想报班,并向家长提出来。总之,被调査小学生最初参加课外班的最主要因素是家长因素:家长觉得有必要,主动提出给子女报班。

在23小学课间的操场,笔者随机提问学生,对于你为什么要参加课外补习班这一问题的回答,九成学生回答是由家长决定,让其参加课外班;七成学生回答为提高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科目而参加课外班;四成学生回答是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学生参加课外班是由其家长决定的,小学生家长的决定是小学生选择课外班的最直接因素。当问道:你喜欢参加课外辅导班吗?这一问题时,只有30%成学生表示喜欢,是自愿参加课外辅导的,而70%的学生都表示厌倦,说自己是被逼无奈,家长命令不可违。当最后问道:参加课外补习班是否提高了学习成绩时,85%的学生回答都是肯定的,参加了补习班后,学习成绩确实得到了提高,而只有13%的学生原地踏步,2%的学生出现了学习退步现象。由此可见,尽管课外补习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他们都不是心甘情愿参加课外补习的,他们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并不快乐。

五、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原因透析

笔者通过以上对23小学学生参加课外班现状调査所取得的信息以及对各种数据进行的统计和分析情况,另外通过对访谈所获取的资料的小结,发现报班绝非是为了享受教育的快乐体验或玩乐,背后带有一定功利性,笔者拟探析当前城市小学生参加课外班的影响因素。

(一)直接动力:考上好中学

关于小学生家长想方设法让其子女能上X重点中学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第一种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为高考打好基础,是上重点大学的跳板;重点中学的学校硬件,比如图书馆藏书,比如电教化设备;师资力量雄厚;学习环境好,爱学习的学生多。第二种

11

是优秀学生多,和优秀孩子呆在一起,尽可能少受或不受坏人坏孩子的影响。第三种是上重点中学,意味着孩子可以多拥有一些好的教育资源,同学资源,让孩子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多一些选择,多一些发展空间。第四种是父母没有上过大学,甚至于没有进入过重点高中,所以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来完成他没有实现的理想和希望。第五种是进入重点中学就是一种荣耀,自己以前就是因为学历低才会被人看扁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有这样难堪的经历,上了重点全家有面子。

(二)社会竞争的需求

1.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个人的成功大部分是依靠后天努力而取得的,即认可一种“自致性”;儒家文化的重教传统以及“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年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寄予重望,在教育培养上不遗余力;认为学校教育不足,则辅予补习教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课外补习教育在这些国家兴起,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是非常推崇考试文化制度的,小学生家长们在此大环境中容易失去理性思考,随大众现实行为导向、跟风盲目为其子女报班。

2、教育身份对个人社会流动的影响

第一,高校扩招引发的“教育身份”追逐和攀比我国高校扩招始于1999年,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公众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渴望,但是当大学生不再像改革初期那么\吃香\的时候,知识、学历的竞争不光是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是否上过大学,而是上过什么样的大学,是不是名牌大学,而且高校入学门槛的降低也导致毕业生求职门槛的提升,人们心目中接受教育的期望从过去的普通本科到了现在的硕士、博士,中国进入了唯有“文凭高”的时代,拼命考好大学的人无一不是追求一种“教育身份”。处在“文凭热”这样的大环境下,结果是促使家长花更多的钱去择校,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是满足于考上一所普通大学。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看看我们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唯文凭”是用,唯“重点大学”而用)就知道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要求:个人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这也是小学生积极参加辅导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此,学生们\不得不\在从小就开始为将来的生存做准备,可以说,今日的“忙碌”是为了未来在社会中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二,课外补习——教育身份的“镀金”《中国式离婚》里有句经典名言,“孩子考不上重点小学,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现实似乎确实如此。曾经有人开玩笑地推导:以后的招聘单位不仅要看你的本科是不是“211”工程这些所谓的重点大学“出生”的,还要看你读的中学是不是重点中学,上的小学是不是“重点小学”,继而推导到你是不是上的“重点幼儿园”,甚至你出生前你的母亲是不是对你进行了 “胎教”,而这种“胎教”学校又是不是“名牌”或“重点”的。“文革”时有“惟出身论”的说法,而现在似乎是新的”惟出身论”盛行的时代。如此的黑色幽默反映的是这个社会的家长们价值观的功利化,导致其子女背负着竞争提前化的沉重十字架;过于功利化的目标追求必将使人生变成

12

实现功利目标的工具,生命意义因此而被扭曲。对于城市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就需要进行竞争,获取更有价值的荣誉证书,以期无形中来提高个体的教育身份地位。课外补习是“助力”,帮助他们成功,给个体的教育身份镀了一层金。

(三)学校教育价值的异化

可以说,从现实角度而言中国的教育系统是一个择优的系统: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才更有可能进入重点中学,成绩优秀的中学生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成绩优秀的高中生才更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而重点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才更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能力去谋求一份更好的工作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在子女的教育培养问题上,谁都不会因为学生成绩的差别而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或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去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或为了能较快提升、或者其兴趣爱好就是学校课业之外的内容。而对于家庭来说,孩子学习成绩好,也就更愿意为他投资;孩子成绩不好的家庭,更会想办法弥补、也会寻求挖掘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对于大多数选择课外补习的学生或家长来说,不管原因如何,他们的目的是通过课外补习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或者是保持成绩优势,使得差者变优、优者更优。在中国,进入重点高校是大多数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期望。虽然高校扩招已完全逆转了改革初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历史,而且2010年我国高校的录取率也近62%,但是这依然难以满足那些希望子女上高校、更重要的是上名校的家长的需求。高考的竞争或者说是重点大学的激烈竞争牵引着下一级一系列的教育系统,要想增强孩子在教育系统中的竞争力光靠同质的正规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而额外的课外补习无疑会满足这部分家长的需求。

小学为了考重点中学,初中为了考重点高中,高中为了考名牌大学,那大学又为了什么?考研,找工作?由于课外班创办者大多以营利为目的,其培训价格往往不会太低,而学生的某一些培训项目如果要长年坚持下去,这将需要家长较高的经济收入作为后盾,此时家境富裕的家庭才有能力承担这些费用。为了使子女受到尽可能优质甚至是最好的教育,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子女愿意学花费多少都值得,培训价格挡不住大部分家庭的教育选择热情,以致许多家庭即使在课外补习教育带来较大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依然迎难而进。家长的支付能力越高,孩子获得的教育资源越多,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XX市小学生有6成以上在参加某种形式的课外补习活动。其中,参加课外补习班和请家庭教师的学生比重随着年级上升而增加。6年级学生请家庭教师补习的比例最高,但因课业负担较重,参加补习班的比例最低。

2.在201名学生中,参加人数最多的科目是数学,人数为88人,其次是英语81人,最后是

13

语文30人,对应百分比分别为43.6%、40%、15.1%。有的学生同时参加2门甚至3门学科的课外补习。

3.学生的课外补习强度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6成以上平均每周要比其他学生多上半天的补习班,如果再加上家教的时间,学生的补习强度则更重。

4.课外补习已成为城市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家庭中,月平均补习支出为224. 8元,占家庭人均月可支配的21%。对某些经济上处于不利环境的城市家庭来说,补习支出已是一种负担。

5.学生最早参加补习时绝大多数在小学三年级,有近一半的学生打算在暑期和下一学年参加补习,补习意愿最强烈的出现在五年级。

6.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参加课外补习提高了学习成绩,但补习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还未得到更详尽的数据支持。

7.补习对教育、社会、经济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但也为某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教育选择;它对正规学校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对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它为很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政府监管的灰色地带。它对家长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影响是微妙的,同时,它也增加了社会不平等的程度。

(二)建议

小学生课外培优的迅猛发展,给小学生个体、家庭、社会、国家的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但是培优教育的发展有其复杂的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治理时,简单的禁止、放任或有限监管政策无法起到有效的效果,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的教育政策采取综合治理的策略。

1.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改革

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文化资本的有偿性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竞争压力,即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因此有效解决培优教育带来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最根本的就是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改革现有的以成绩为主的考试模式,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大计,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个体的发展。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签以及升学的依据;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采取多方面的评价方式和体系进行考核。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最主要的是解决高考的单一考核模式和录取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源头上解决学习压力带来的培优热问题。首先,通过立法规范高考考试制度和招生制度。其次,加强和完善对招生录取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另外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程序规则,坚持公平最大化原则。

2.积极促进家长观念的转变

从课外培优的成因来看,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是否参加课外培优参加哪些课外培优等主要是由家长做决定,所需费用也主要由家长负担。家长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14

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做法:

一是培优教育机构增设家长教育班。鉴于培优热的降温不可能一蹦而就,并且培优过程中,陪同的家长都只能在班级外面等待,打发无聊的时间。因此培优机构应顺便增设针对家长的培优班,主要侧重于亲子沟通、学习指导等关于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帮助,就一些个体案例提供建议等。

二是政府要加强宣传,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机构,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人观念,尤其是科学的早教观念。现在很多早期教育都被异化和商业化了,大部分早教机构都是片面迎合家长们的心理,实际上很多思想和行为都是不科学的。他们宣传“神童”教育并强调“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没有考虑婴幼儿脑发育的特点,片面地对儿童实施智力训练,加大学习负担,甚至将中、小学教育提前到3-6岁,甚至于0-3岁。早教资源的医乏导致家长对早教理念认知的模糊和甄别能力的不足,因此应加强早期教育理念的宣传。

三是社区可以开办家长学校、家长课堂、举办系列活动等,在传授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家长学会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尊重儿童的自主性,正确认识儿童各方面的个体差异,帮助家长和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加强不同结构或不同经济条件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多方面的融合。

当然,关于家长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这种研究和探索的巨大价值在于,对家长的教育成功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科学化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才能获得非常有利的基础条件。

3.切实增强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

经考察可以发现,在世界上,政府对培优的政策反应主要有严厉禁止政策、混合型政策、认知监管政策、自由放任政策、积极鼓励政策五种。

鉴于我国现有的培优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式,采取自由放任和积极鼓励政策是不适合的,而严厉禁止也是禁而不止的。通过对我国的政策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对培优教育采取的政策就是混合型政策,即对不同性质的课外培优采取不同的政策。严厉禁止主流学校的老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培优,对非主流学校教师从事培优活动持允许态度。但是现实中,培优教育是禁而不止的,因为现有的公立学校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致使家长将大部分的教育支出投入到了培优之中。鉴于培优教育使大量经济支出都投入到公立学校以外的私立教育中,这不利于公共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投入的有效利用,并且将扩大教育资源获取的进一步的不平等。因此应借鉴其他国家的政策,将教育投入更多的用于公立学校的教育,并有效的引导培优教育的发展。

笔者认为“搞活公共教育,减少私立教育费用”、开展类似于韩国实施的“课外学校”教育也是我国引导公立教育发展以及抵制培优教育过分膨胀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我国也应该结合国情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课外学校”教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措施可以更好的发展“课外学朴”封育:

第一,由政府出资并联合相关的教育研究机构,研究开发相应的课外培优课程,充分利用现

15

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包括学校、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 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低收费的,由政府主导并加以控制的课外培优。

第二,在师资方面,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到师资队伍。这不仅有利于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帮助他们勤工俭学。同时聘请优秀的艺术类教师,在公立学校内开展有实效的艺术科目教学,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艺术特长的目的。

第三,采取试点推广的“课外学校”教育。可以先选择少量课外培优泛滥的城市进行公共教育整合,作为“课外学校”教育的试点,在实践中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七、结语

笔者虽然已经阅读了与课外补习、家教相关的文献,但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对XX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还停留在表面,对于数据的解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笔者在寻求配合本研究的学校时也经历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对该小学学生问卷和访谈得到的数据和结论不能完全代表XX市小学生课外补习的现状,仅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数据或材料,为教育部门、课外补习班负责人和家长提供参考意见。

16

注释

[1]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18-24. [2]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39-42. [3]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44-48. [4]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

[5]丁小浩,薛海平.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差异性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4) [6]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01):61-65. [7]彭湃.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8] 彭湃,周自波.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研究—基于湖北武汉市H区的抽样调查[J].中小学管理,2008(4):22-25.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范先佐.课教育经济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6). [5]刘永恒.近十年来国内教育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未来与发展,2008(9). [6]许政法.课外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研究,2009(1).

[7]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 上海教育科研,1997(9).

[8]丁小浩, 薛海平.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义务教育支出差异性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05(7). [9]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査[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9(7). [10]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9). [11] 刘丽娟.寒暑假的补习教育热浪[J]. 浙江教育科学,2006(9).

[12] 楚红丽.我国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家庭之背景特征及个人因素[J]. 教育学术月刊,2009(9). [13]于静.中小学学生“校外补课热”的社会学分析[J].消费导刊,2009(9). [14]孙璐.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4). [15]余时中.学生课外补习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17]曹思芹.小学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0.

[18]许美玲.中小学校外辅导市场现状调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9]蔡静诚.对中国中产阶级的初步研究[D]. 武汉大学,2005.

17

附录

附录1

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谢谢你参与此次问卷调查,该问卷需要你与家长共同配合完成,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我们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基本情况,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安排课余时间。希望你能根据自身情况如实答题,本次调查问卷采取匿名的方式,感谢你的支持与配合!

1、你现在上 年级 你的性别为: A、男 B、女

2、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及格 E、不及格 3、你妈妈的文化程度是 你爸爸的文化程度是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 4、你家庭的月收入是 A、2000元以下 B、2000-5000元 C、5000-8000元 D、8000-10000元 E、10000元以上

5、这学期你是否参加课外补习 A、是 B、否

(如果选择A,直接跳到8题;知果选择B,请作答6、7题) 6、如果没有参加过,那么你没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是: A、成绩很好,不用补习 B、没有时间参加补习 C、对补习没什么兴趣 D、以前上过,觉得没效果 E、补习费用太高 F、其他

7、你想不想参加课外补习 A、想 B、不想

18

如果你参加了课外补习班,请继续作答以下题目: 8、如果你参加过课外补习,你参加课外补习的途径是 A、参加课外补习班 B、请家庭教师 C、二者都有 9、你所参加的培训科目有 (可多项选择)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其它 10、上课的内容主要是:

A、超前学习新课 B、补习己经学过的知识 C、为参加竞赛而作准备 D、既超前又补习 E、老师只是陪着做家庭作业

11、你每周大概花多少时间参加课外补习 A、3小时以内 B、3—6小时 C、6—10小时 D、10小时以上 12、你每月的补习费用大概是 A、300元以下 B、300-500元 C、500-800元 D、800-1000元 E、1000元以上

13、你参加课外补习的原因是 (可多项选择) A、自愿参加 B、父母强迫 C、老师要求 D、同伴影响 E、其他

14、参加课外补习后,你的学习成绩 A、进步很大 B、进步了一点点 C、没什么变化 D、退步了 15、你喜欢参加补习班吗?为什么?

。 16、关于参加课外补习,你想对你的父母或者老师说些什么?

19

附录2

小学生课外补习现状访谈提纲

1、你参加课外补习吗? 2、你喜欢课外补习吗? 3、为什么要参加课外补习呢? 4、在学习上,父母给你很大的压力吗? 5、父母希望你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6、你报了什么辅导班?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的吗? 7、你觉得参加补习对你在学校的学习有帮助吗?

20

致谢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kf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