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学讲义

更新时间:2023-11-13 10: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世界華文聖經學院

Global Chinese Bible Institute

黎业文编写

? 2000年 版权归作者所有

释 经 学

讲 义

HERMENEUTICS

2000年

释 经 学 讲 义

文 牧编写(2000年) 学分:3

目的:主要是教导第一解经典范「历史-文法解经法」的释经原则和技巧。也借着新约作者和教会历史

中主要的解经法带出一些今日实用的解经法。最后将介绍一套严谨的解经步骤,也教导如何选择和使用释经书。

课 程 大 纲

引言:A.圣经这本书

B.释经学的定义 C.释经者的条件和工具

Ⅰ. 初早期教会的解经法-释经学的根基

A.犹太人的解经法:旧约中的旧约 - 以经解经传统及如何作以经解经 犹太人的解经法 - 新约释经学背景 B.耶稣与旧约 - 弥赛亚经文的肯定 C.保罗与旧约 } D.福音书作者与旧约 }

E.希伯来书作者与旧约 }- 预表式、应许实现式、预言式解经法 F.初早期教会

G.亚历山大学派 - 灵意解经传统、如何辨别灵意解经 H.安提阿学派 - 字义解经传统

I.中世纪的解经法 - 敬虔灵修法传统 J.更正教的解经法 - 历史文法解经法 K.自由派的解经法 - 如何辨别新派的解经

Ⅱ. 圣 经 批 判 学

A.经文(鉴定)批判 -- 经文鉴定法 B.文学批判 ┐

C.历史批判 │ - 再探文法历史解经法 D.形式批判 ┘ 如何作历史文法解经 E.编修批判 - 神学目的的肯定 F.新文学诠释:叙述诠释 G.处境和读者反应诠释法 H.认识后现代的解构诠释法

Ⅲ. 解 经 基 本 要 素

A.辨认修辞、语意、体裁或风格 B.了解背景

C.上下文及以经解经

D.特别的解释:诗歌、预言、比喻、神迹

Ⅳ.释经式讲道法及解经步骤

功课作业:

一. 详细阅读讲义

二. 完成:考试(一)(20%),考试(二)(80%)

1

参考书:(学生不必购买,讲义足够完成考试)

1.兰姆 《基督教释经学》。詹正义译。美国:活泉,1983。 2.柏何夫 《释经学原理》。香港:浸会,1997。

3.陈金狮,陈润棠 《简易读经与解经法》。香港:天道,1981。 4.苏克 《基础解经法》。香港:宣道,1996。 5.赖若瀚 《实用释经法》。香港:证主,1994。 6.陈济民 《认识解经原理》。台北:校园,1988。 7.张修齐 《全人投入的读经》。香港:中神,1989。 8.Stuart, D. Old Testament Exegesis: A Primer for Students and Pastor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80.

9.戈登费依 《新约解经手册》。颜添祥译。台北:华神,1991。 10.周天和 《新约研究指南》。香港:崇基,1990。

11.Adams, D. J. 《圣经解释学导论》。林瑞隆译。台湾:东南亚神学协会,1989。 12.Stacey, D. 《圣经释义的问题与方法》。林如心译。台湾:长老会,1984。 13.Robinson, H. W. Expository Preaching. Leicester: IVP,1986

14.Johnson, E. E. Expository Hermeneutics: An Introduction. Grand Rapids: Acad. , 1990. 15.华德.凯瑟 《解经神学探讨》。温儒彬译。台北:华神,1985。

16.Greidanus, S. The Modern Preacher and the Ancient Text—Interpreting and preaching Biblical Literature. Grand Rapids: Eerdman, 1988. 17.罗宾森 《讲道解经实用》。 台北:华神,1991。 18. 罗宾森 《讲章解经实用》。 台北:华神,1993。 19. 黄锡木 《新约经文鉴别学概论》。香港:基道,1997。 20. 卡森 《再思解经错缪》。台北:校园,1998。

引 言

A.圣经这本书

《圣经》(The Bible)是基督教(或天主教)的经典,基督教的信仰和教义的知识皆是出自这一本书。历代以来,它是基督教会和基督徒信仰和宗教生活最高权威的指示,是无法被取代的经书。现在让我们更深入的认识这本「天下第一大经」(The First Book),或「书中之书」(Book of Books ),或「天下奇书」(The Miracle Book)。这本圣经单在1800至1950年约一百五十年间总共印刷了十五亿本。现今的翻译本已超过了二千种文字,百分之九十七的人类可直接用他们的文字或方言来阅读圣经。虽然圣经的古抄本成为最有值钱的古董,但是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多少钱,而是千万人因阅读圣经而可以认识耶稣基督并且获得生命(约20:31)。

名称

《圣经》这名词是来自希腊文的βιβλια,这字在中文圣经中出现有廿次之多。除了罗马书一章二节及提后三章十五节原文使用「圣经」以外,其他在原文只使用「经」字,中文圣经把这字翻译为「圣经」(太22:29;可12:24;路4:16;24:32,45;约2:22;5:39;徒1:16;17:2,11;18:24,28;罗15:4;林前15:3,4;加3:8,22;提后3:16)。新约所使用的「经」字一般是指旧约圣经(太21:42;可12:10;路24:27;罗9:17等等)。英文的Bible是从希腊文直译过来。当时的犹太人和基督徒也使用γραφη (拉丁文译为Scripture,经书)来形容他们常使用的圣经,例如,太21:42「那经书」;罗1:2「圣书」;约12:24「律法」;路24:44「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徒28:23「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等等来表达。

至于「新旧约圣经」这词语却是来自保罗在哥林多后书3:6,14节的用法。保罗称犹太人的经典为「旧约」,而称他和当时的信徒为「新约」的执事。在旧约时期,当时的人称他们的经书为「约书」(王下23:2)。保罗也在加4:24提到「两约」。希伯来书的作者在8:7,8使用「前约」和「后约」来说明两个不同的启示时期。因此,后来初期教会的信徒自称他们是在「新约」里,而耶稣是用他的宝血立了这「新约」,固有立约的杯(太26:28;路20:22)。从此,我们使用「旧约」(Old Testament)指圣经前三十九卷书,而使用「新约」(New Testament)指圣经后面的二十七卷书。

形成

《圣经》的起源或形成是一个神迹。它是由六十六本书卷,超过四十多位不同时代的作者,经过一千五百多年,逐渐写成。虽然这四十多位作者处在不同的时期,终生未谋面,但是他们所写的书卷却可

2

以组合成一本完整无瑕的书。今日我们所拥有的圣经却是经过许多次的抄录、传递、逼迫、翻译而来(注一)。

在公元303年,罗马王帝多克里先(Diocletian)下令焚毁所有的圣经,但是它至今(至一九八四年)已被翻译成一千八百多种的语言(整本新旧约),单行本(福音书)已被翻译超多过二千多种语言或方言。(注二)每年全世界的销售量平均达三千六百万本。单单在一九七九年,联合圣经公会就销售了五亿一百万卷(全部或部分)的圣经。每年圣经的销售胜过任何一本书。

正典

正典(Canon)这字的意思是「量竿」(加6:16)。所谓正典著作(Canonical Writings)乃是指那些构成信仰和宗教生活的规范书卷。后来渐渐为新旧约目录之专用名词。表示这些书卷都是神所启示(圣经本身使用「默示」(inspiration)这个字)(提前3:16)。「默示」的原意是指“神的灵吹气而成”。这也是大公教会/全世界教会所接纳为正统及唯一的经书。

旧约正典有三十九卷,是以犹太人的语文希伯来文写成(除一小部分是用亚兰文写成,例如,但以理书七至十二章)。

新约正典有二十七卷,是以当时地中海一带国家通用语言希腊文写成。

如今,释经学已成为解释以上这些正典书卷的一门学问或技巧。 排列次序

A.希伯来文旧约圣经排列分为三部:

律法(Torah):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末记、民数记、申命记

先知(Nebiim):乔舒亚记、士师记、塞缪尔记(上下)、列王记(上下)、以赛亚书、 杰里迈亚书、以西结书、十二小先知书

书卷(Kethubim):诗篇、箴言、乔布记、雅歌、路得记、杰里迈亚哀歌、传道书、 以斯帖记、但以理书、以斯拉尼赫迈亚、历代志(上下)

总共是二十四卷,因为在希伯来文旧约中,塞缪尔记、列王记、历代志都不分上下,以斯拉与尼赫迈亚及十二小先知书合为一本,这是因为这几卷书写于一个卷轴中。

B.希腊文旧约。一般称为七十士译本(The Septuagint,缩写LXX)。拉丁文、英文、中文圣经皆沿用

七十士译本的次序来分类,虽然中英文的旧约都是由希伯来文旧约翻译而来。

排列也分为三部:历史书(五经和史着)、诗歌书、先知书。同时七十士译本也把次经包括入内。

C.新约圣经的排列次序多是根据亚他那修(公元367年)或是迦太基大会(公元397)所通过决定,虽然之前

新约早已形成。引用该大会对新约的话说:「新约书卷有福音四卷、使徒行传一卷、保罗书信十三卷,还有一封给希伯来人的书卷也是他写的、使徒彼得的信有两封、约翰的三封、雅各布一封、犹太一封,及一本约翰启示录。」

次经和伪经

旧约三十九卷及新约二十七卷所组成的《圣经》是基督教会所承认及接纳的正典。

因为正典的组成是经过很长的时间,在过程当中又有许多档也随着这些正典书卷一起传递和阅读。后来初期教会的教父和多次的大公会议也经过多次的鉴定,把六十六卷归纳为「正典」,一些「次经」(apocrypha),更判定一些为「伪经」(pseudepigrapha)。

旧约次经共有十四卷(天主教接纳十五卷次经)。天主教在1546年举行天特会议(The Council of Trent)时把次经接纳编入圣经之内,称这些次经为「旁经」。次经多是写于两约中间时期,也多以启示文学形式写成。计有:所罗罗的智慧、传道经、多比传、犹滴传、以斯拉上下卷、玛喀比上下卷、巴录书、杰里迈亚书信、以斯帖记补篇、亚萨利亚祷言、苏撒娜传、比勒与大龙。

新约的次经也有十一卷,初期教会把它们与正典隔开是因为它们不是使徒所写或是监视下受教会阅读的。计有:巴拿巴书、革利免一、二书、黑马牧人书、十二仗徒遗训、彼得启示录、保罗行传、老底嘉书、希伯来福音书、玻利甲致腓利比书、伊格那修七书信。一般上,我们只承认次经的参考价值,却没有接纳它们为正典。

旧约的伪经也有三十多卷,新约的伪经有四十五卷那么多(不详列)。教会没有接纳伪经,反而判定它们为“假”的经书(注三)。

有句话用来辨别这些经书,说:「圣经是神的话,次经是人的话,伪经是神话。」 ---------------

注一:关于圣经的传递过程,请参看麦子格,《新约经文鉴别学》康来昌译(台北:华神,1981)。 注二:关于所有的译本,请参考 Scriptures of the World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84).

注三:详细资料,请参考马有藻,《次经概论》(香港:基道,1982)。

3

抄本和译本

所有圣经的原稿已失去,相信是因为初期教会在受到逼迫中遗失或被毁坏了。如今留下来的是许许多多原稿的抄本。今日不同语文的译本圣经都是从这些抄本中鉴定出来。当时的书写材料先是一些蒲草本(Papyrus),后来是用牛皮(Vellum)(提后4:13)。当时各地教会有中一些专门人员负责抄写圣经。一直至十五世纪发明印刷术以来,抄誊圣经的工作才停止。如今我们所拥有的圣经手抄本,整本或部分的,不少过二万五千份。从事研究这些抄本的却是圣经鉴定学者的专门工作。一些著名手抄本有: 西乃山古抄本(Codex Sanaiticus)。 梵谛冈古抄本(Codex Vaticanus)。

亚历山大古抄本(Codex Alexandranus)。

一九四七年开始在死海边昆兰山谷发现许多的「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多是旧约希伯来文的抄本。

圣经的古译本也是我们今日圣经译本重要参考数据。基督教有许多古译本,例如武加大拉丁文译本、叙利亚译本、埃塞俄比亚译本等等。犹太教也有亚兰文译本,称为他弥谷(Targum)。 关于三十多本不同的英文译本和多本不同的中文译本,请另参考有关资料(注四)。

B.释经学的基础

一.圣经是「神活泼的圣言」(徒7:38)。「活泼」意指是“活”的,在每个时代它的解释和意义都适合用

的。这说明每个时代的读者必须应用释经学来解释这活泼的圣言。

二.圣经要求「你当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把神的话语切割的适

当〕真理的道。」(提后2:15)。这说明今日讲解圣经的人应该使用释经学来作正意的分解工作。

A.定义:「解释」(ερμηνευω,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是圣经所使用的字眼。

路24:27「于是从摩西和众先知起,凡经文所指着自己的话,都给他们讲解(ερμηs明白了。」

ερμηs(Hermes)原本是希腊一位神的名字。这位神的特性就是将其他神的话传递并讲解给世人。他也是科学、发明、口才、写作、艺术之神。「解释」就是从这个字义而来。

旧约:Pithron (解释) 这个字。通常是指解释梦、奥秘方面。 新约:hermeneuo 用于解释、说明、翻译(林前14:28)。

「释经学」(Hermeneutics)或解经(Interpretation) 并不等于「注释」(exegesis)。「注释」则是释经学原则/解经方法的运用。

为何需要释经学 ?

一.圣经是神的话语:解释圣经确定神在圣经里说了些什么,也决定神所说话语的意义。圣经不可「随

私意解说」(彼后1:19-21),也不可「强解」(彼后3:15-16),不然就是「自取沉沦」(彼后3:16)。

二.圣经是在几千年以前,借着不同的人,也用人的语言写出来,因此时间、历史背景、语言、文化的

差距、地理等等因素都须要严谨的释经学来发掘圣经中的真理。

C.解 经 者 的 条 件 和 工 具

解经者之必备条件

一.他是一位重生的人

a.圣经是神为基督徒特别预备的书。重生的人必有追求认识神话语的热情及存有饥渴慕义的心(太5:6;

彼前2:2)。 --------------------

注四:D. Coggan, The English Bible (London: Longman, 1963), S. Kubo & Specht, So Many Versio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5),中文圣经新译会,《中文圣经翻译小史》(香港:天道,1986)。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ke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