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广州歌剧院竞标中雷姆·库哈斯缘何输给他的学生扎哈·哈迪德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7 08: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州大学建筑评论课程论文

谈广州歌剧院竞标中雷姆·库哈斯缘何输给他的学生扎哈·哈迪德

姓名:陈延鹏

班级:06级建筑1班 学号:0616010005 指导教师:卓刚

谈广州歌剧院竞标中雷姆·库哈斯缘何输给他的学生扎哈·哈迪德

摘要:广州歌剧院采用了国际咨询遨请竞标的方式,而曾是师生关系和合作伙伴的雷姆库哈斯和扎哈哈迪德同时被邀请参赛,也成为此次竞赛一个有趣的看点。本文就竞标中雷姆·库哈斯方案缘何输给他的学生,扎哈·哈迪德从两人的风格特征、设计理念、竞标方案等进行多方面的比较。

关键词:解构主义代表人物,理论认识,方案差异,思维习惯

1.广州歌剧院的项目背景

据悉,为了进一步提升都市的文化品格和国际知名度广州市决定兴建华南地区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广州歌剧院。为此广州市举办了一次高规格的国际竞赛。

当时广州政府特别邀请了国际上最为前卫的建筑师参赛,以期得到一个全新的广州标志性建筑。参赛队伍包括扎哈哈迪德(英),蓝天组(奥),库哈斯(荷),GMP(德),COX(澳),高松伸(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9家国内外设计机构。

广州歌剧院的建设基地位于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北岸文汇路的西侧, 中轴线的东侧是建设中的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用地的北面是已建成使用的广州市第二少年宫, 南面依次是滨江绿化带、珠江、江中的海心沙市民广场以及珠江南岸即将建设的观光塔。与广东博馆之间的中央林荫大道与滨江绿化带将规划为广州文化艺术广场。

广州歌剧院选址定于珠江新城这一文化汇聚点和中轴线的节点。基于歌剧院要求具有独特的现代感,并要求成为广东的地方文化基地。设计方案如果只是忠实地表现歌剧院的功能性和逻辑性,外观和造型平淡中庸缺乏新意,此类方案必将遭淘汰。可以看到广州歌剧院方案设计的挑战是明确的。

2.库哈斯与扎哈

同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的库哈斯和扎哈有幸同场角逐。而扎哈曾师承库哈斯,后有一段时间又与库哈斯是合作伙伴。曾经的师生,合作伙伴,如今同场角逐,不得不让人试目以待。

库哈斯与扎哈同是现代解构主义之风的旗手,那么两人的风格,手法,到理论研究又有何不同呢?

扎哈因曾师承库哈斯,那段时间,扎哈对库哈斯的的建筑理念甚至到了有些迷恋的地步,后来进入库哈斯事务所与库哈斯合作过一段时间。可想而知,扎哈受库哈斯的影响之大。因此,在其早期作品当中,则可以看到库的影子。以解构的说法手法实现重现,注重元素的个性化表达,与整体的统一。如库的波尔多住宅(图1)与扎哈的德国维特拉家具公司消防站(图2)。到后来,在与库哈斯建立了一段时间的合作伙伴之后,扎哈便离开库哈斯事务所,自立门户。这也是其个人开始大量建筑探索,建立自己显著风格的时期。从德国维特拉家具公司消防站到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再到罗马当代艺术中心,我们清晰看到了其风格的演

2

变——迷幻,更加讲究建筑整体的有机性。建筑对她来说就像胶泥,可以随意拿捏。扎哈现在世界各大学均设有讲座,其一直从事着学术研究,但鲜见其发表理论,著书。

而以记者出身的库哈斯,则理论研究与实践并行,他总是在探讨着建筑学之外的非建筑的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如果扎哈坚持的是“让建筑更加建筑”,而库则可以认为是“让建筑更加社会”,这样的认为可以看出库对建筑的社会性的重视。库的风格不乏叛逆的精神,但他的叛逆并不乌托邦,他习惯于以新的视角来解构事物,从而实现一次全新的重构,这样的重构可能是标新立异,备受争议的,但这正是库自翎的“建筑事件”,他宁愿他的建筑受争议。库的风格的演化,与扎哈有着相似,强调建筑的整体有机性。最新的作品CCTV大楼——“空中巨环”。则可以说明。

我们回到广州歌剧院设计上。这次参赛是扎哈第一次参与中国建筑活动,在这之前,其对中国的国情,文化等的认识可以说是零。而库早在90年代就开始关注广州,还以广州为蓝本写了一系列东西。其中《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便是其带着几个哈佛研究生以“关于城市的课题”为研究课题,对珠三角几个经

3

济,行政特区(包括广州)为蓝本的研究成果。书中,库及其小组以珠三角5个城市为研究标本,以经济学、政治意识形态等分析这些现象。书中并不具体探讨某个建筑形式,而是探求建筑学的再定义。可贵的是,库并不以西方人的眼光及经验来认识中国,而只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认识中国,因此便可以更客观一些。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一种跨越一般性的审美,一种对文化的广泛考察,一种对现代条件的摄取。因此他往往能够在一些非常政治化的项目中把握住方向并充分运用政治的间隙把建筑学向前所未有的方向推动一步例如CCTV。那么按理说,对广州有着深刻理解的库哈斯就应该像竞赛之初,像许多人相信的可以设计出一个广州所需的歌剧院。缘何初审便遭淘汰?

3.两个方案

回到各自的方案。库的方案(图3)正如许多人猜测到的十分前卫。库此方案的颠覆性在于打破传统剧院的内在模式——功能、空间。他将观众席设在米白色的折叠卷里,舞台则被安置到铁架子上,观众需要通过一个洞口才能观看到歌剧演出。以一种分离的形式进行重新组合,作为传统剧院的核心体——观众+舞台被分离,而寻求观众厅与室外空间的整体延续。这样的分离充满了前卫性、实验性。这样大胆的实验性,极有可能着实让业主们望而却步,也极有可能是遭淘汰的真正死穴所在。再说,此方案的造型,乍一看,我便联想到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黑色、暴露的铁架子,米白色的折叠卷,两个部分相得逸彰,确实比蓬皮杜艺术中心多了一份含蓄。在近2万人的互联网投票,以21%的票率排第三(“阳刚钢甲”即为此方案)。这让我们看到了广州人在审美上的一份开放性与包容性。但是,在我看来,在这样一个背顶着珠江新城天际线,面迎珠江流水,旁邻博物馆、图书馆的场地里,似乎显得格格不入。首先,与周围建筑风格上的巨大差异。另外,其小巧的尺度并不能传达出大型公共建筑所需的那份大气感。我认为,这是其落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

再看,扎哈的方案(图4)延续了其动感非线性造型的风格。且不说,这样富有新意的建筑形体之下,其功能能否处理得好的问题,也不说如此多棱多角的造型所面对的技术问题、造价问题。我认为,扎哈的方案特色之处对整体文化环境的把握。灰黑的色调、非几何形体,所呈现的强烈质感、造型,与周边的林立高楼构成了极鲜明的对比。流动的艺术造型,大大提升了整体文化氛围。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城市内涵的积极体现:动感造型却也透着一份安定之美,多变的立面却构成了总体的简明。恰恰是高楼林立,珠江江畔的两块安静的石子。

到后来,与“海珠石”传说的“不谋而合”,对于有着象征性代表什么的思考习惯的中国人便“一拍即合”了。这不能不说扎哈有意无意地投合了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这不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4、结语

库哈斯的败阵,从建筑的角度,只能说扎哈的方案更为好一些。而如果从非建筑的角度看,个人认为:对于中庸头脑的中国人,有些东西可变,而有些东西则难变。库哈斯对剧院功能空间的大胆实验,这是至少业主不敢轻易接受的。或许还缺少了对中国人思考习惯的投合吧?

参考文献:

1,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张桂玲、黄捷,《圆润双砾——广州歌剧院》,《新建筑》,新建筑杂志编辑社,2006年04期

4,白雪,《广州歌剧院国际咨询设计竞赛方案》,《新建筑》,新建筑杂志编辑社,2004年04期

5

5,王辉,《“误读”<大跃进>》《,时代建筑》,时代建筑杂志编辑社,2006年05期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k7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