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选读

更新时间:2024-06-16 04:0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选读 英文名称: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课程代码:

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教育学院 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小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 后续课程:人格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变态心理学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选读这门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体验——感悟”中,以较少的课时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真正做到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为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和以后研读相关文献打下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实际,主要选取能够运用到今后心理学相关实际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的实用性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内容,采用活动途径,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献阅读能力的提高。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才是科学的心理学,心理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定义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概括自己的研究成果,又是如何激发他人进一步研究的。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从事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素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 素质目标

通过阅读本书,能够为自己从事心理学应用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在应用中研究,在研究中应用的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

三、学时安排

教学课堂 学 环 节 章节 时 讲授 序号 名称 一 引论 5 讨论 实验 其它 小计 1 6 二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2 1 3 三 知觉与意识 5 1 6 四 学习和条件反射 5 1 6 五 智力、认知和记忆 2 1 3 期中考试 3 3 六 人的发展 5 1 6 七 情绪和动机 2 1 3 八 人格 2 1 3 九 精神病理学 5 1 6 十 心理治疗 2 1 3 十一 社会心理学 2 1 3 期末考试 3 3 总 计 40 11 3 54 四、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2-

(一)考核方式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课程为考查课,需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试。 (二)成绩评定

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本学期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师生交流互动、小组讨论、课内外平时作业、上课的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等项构成。

期中成绩的评定由课程论文完成情况构成。 期末成绩的评定由课程论文完成情况构成。

五、建议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推荐使用教材:

罗杰霍克著.白学军等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教学参考资料: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劳伦斯莱特.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莫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六、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引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实验中各种变量的含义,牢记几种基本的心理学实验范式,能够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和任务自己制定出合理的实验设计,并用适当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心理学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教学难点:心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的实例分析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实验和它的各种变量

一、什么是心理学实验?

-3-

二、自变量 三、因变量

四、额外变量或自变量的混淆

第二节 心理学实验范式

一、斯图普测验 二、加工水平效应 三、词干补笔实验

第三节 心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

一、实验设计中的基本问题 二、真实验设计

三、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

第二章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心理学研究的世纪争论之一:遗传还是环境,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争论 教学难点:视崖的实验范式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个脑还是两个脑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二节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4-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三节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四节 小心视崖!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三章 知觉与意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了解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认知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知觉和意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催眠的相关知识

-5-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三节 你的品德如何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四节 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七章 情绪和动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观点,对微表情有所了解,适当的应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应激理论观点

教学难点: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观点和实验设计思路

-11-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能读懂你的脸!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12-

第二节 生活、变化和应激

第三节 认知失调

第四节 观察你的情绪了吗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八章 人格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A型人格的特点,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A型人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二节 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13-

七、近期应用

第三节 和心脏赛跑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九章 精神病理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防御机制理论,了解精神疾病的鉴定标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和应用 教学难点:精神疾病如何鉴定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这儿,谁是疯子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二节 你再次获得防御!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14-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三节 习得性抑郁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四节 拥挤导致行为失常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十章 心理治疗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心理治疗的各种手段和投射测验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投射测验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恐惧症的治疗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15-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缓解你的恐惧心理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二节 投射出真正的你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三节 编个故事吧!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十一章 社会心理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对斯坦福实验的深入思考,明确心理学实验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6-

教学重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设计

教学难点:心理学实验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内容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第一节 斯坦福监狱实验

第二节 从众的力量

第三节 你会伸出援手吗

第四节 无条件服从?

-17-

一、理论假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果的意义 六、批评 七、近期应用

七、其他说明 无

-18-

执笔人签名:

审核团队签名:制订日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jz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