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_刘忠华

更新时间:2023-05-13 04: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海峡药学 2010年 第22卷第11期

2

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检验。P<0.05表示

性强,比右旋氧氟沙星强8~28倍,比氧氟沙星高2倍,此外在肺组织中浓度高,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对左氧氟

沙星的耐约率很低〔4〕。

莫西沙星也为新一代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其药物化学结构的改变明显优化上一代药物的抗菌能力、加强了抗菌活性、扩大了药物的抗菌谱。其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的主要作用靶点分别为拓扑异构酶Ⅰ和拓扑异构酶Ⅳ,因此其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一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

2

率分别94.7%和9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0.176,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治疗组对照组

痊愈

显效

进步4(5.3)5(6.7)

无效0(0,0)1(1.3)

总有效71(94.7)69(92.0)

39(52.0)32(42.7)35(46.7)34(45.3)

仅保留了对革兰阴性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的抗菌活

性,也加强了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莫西沙星吸收快且完全,给药后1~4h即达血药峰浓度,绝对生物利用度高,可达82%~89%,药物作用时间长,血浆半衰期为11.4~15.6h,穿透力强,组织中分布广泛,能迅速渗透至肺组织,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黏膜及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药物结构的改造还大大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大〔5,6〕。

本组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治疗,7~14d均达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药物起效都很快,疗效都很显著。此外两组的细菌学疗效也相当,不良反应也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治疗CAP疗效显著,安全性好,都可以做为治疗CAP的可选药物。

参考文献

〔1〕乔淑玲.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0,17(3):150-154.

〔2〕周建群,张虹霞.患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结构性肺病者菌群分析

〔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5):732-733.

〔3〕李亦尔.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J〕.吉林医学,

2008,29(11):894-895.

〔4〕付文辉,张超.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J〕.河北医药,2009,31(13):1607-1608.

〔5〕杜明权,卢泽容.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6(4):302-304.

〔6〕董自状.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古

林医学,2010,31(15):2214.

2.2 细菌学疗效 治疗组清除53株,未清除22株,清除率为

70.7%,对照组消除50株,未清除25株,清除率为66.7%,两

2组细菌学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0.113,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细菌学疗效比较 例(%)组别治疗组对照组

n7575

清除53(70.7)50(66.7)

未清除22(29.3)25(33.3))

清除率(%)

70.766.7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3例出现胃肠道不良症状,停药后均消失。对照组出现1例呕吐,1例肝功能转氨酶升高,经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0.326,P>0.05)。3 讨论

CAP为重要的院外呼吸道感染疾病,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其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但同时使病原菌的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以往致病菌90%以上为肺炎球菌,而现在则出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等〔2〕,从而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选择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生素尤为重要。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新型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氧氟沙星的s-异构体,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阻断DNA复制,防止细胞体、细胞核的分裂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起到杀菌作用。其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支原体、衣原体的疗效也很显著,其活

〔3〕

2

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刘忠华(浙江省金华市广福医院神经内科金华321000)

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TIA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摘要: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对照组常规活血化瘀、扩张脑血管、脑保护药、控制血压及血糖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20mg口服、1日1次,长期服用。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时间12月~60月,平均(25.67±11.34)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IA复发平均次数、脑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少(P<0.05)。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肾功能无明显改变,观察组出现AST、ALT异常3例,但未超出正常上限的1倍,停药后恢复正

作者简介:刘忠华,女(1970.2-)。毕业大连医科大学,本科,职称:主治医师,联系电话:13750984080

StraitPharmaceuticalJournalVol22No.112010

常。结论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治疗TIA,可以明显降低TIA复发次数、脑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且应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辛伐他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二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765(2010)-11-0190-0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cerebraischemicattack,TIA)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约30%的TIA患者会发生脑梗死〔1〕。本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治疗TIA,旨在探讨辛伐他汀在TIA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3月~2008年3月神经内科住院TIA患者13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TIA诊断标准〔2〕,为首次发病;男75例,女55例;年龄35岁~82岁,平均(61.8±12.7)岁:病程15min~9d,平均(8.52±6.42)h;发作1~14次,平均(3.6±2.2)次;既往史高血压64例,冠心病38例,糖尿病39例,高脂血症32例;临床表现偏侧肢体运动障碍76例,偏侧肢体感觉障碍45例,失语52例,记忆障碍8例,构音障碍2例,头晕18例,其他(包括复视、精神症状、跌例发作、共济失调)20例。将13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发作次数、既往史、临床表现、病变部位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①对照组入院后常规活血化瘀、扩张脑血管、脑保护药、控制血压及血糖等。根据病情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甘露醇等;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20mg口服、1日1次,长期服用。1.3 观察指标 ①近期疗效治愈:症状消失,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基本治愈:反复发作,但出院时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恶化:发展为脑梗死,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效包括治愈+基本治愈。②远期疗效:TIA复发平均次数、脑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③安全性判断:用药前后分别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其他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

2

表示,应用t检验,计料应用四格表χ检验;计量资料(x±s)2

数资料应用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时间12月~60月,平均(25.67±11.34)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IA复发平均次数、脑卒中、心血管事件死亡少(P<0.05)(见表2)。2.2 不良反应 两组用药前后分别检测血、尿常规,肾功能无明显改变,观察组随访时间出现AST、ALT异常3例,但未超出正常上限的1倍,停药后恢复正常。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征是阵发性、短暂性、反复性、可逆性的局部或全脑急性循环障碍而出现的局部神经症状,临床上反复的TIA是脑卒中的先兆,与缺血性卒中有着相同的病理性基础,一旦出现近期频繁发作的TIA即意味着脑梗死、死亡和残疾的风险明显增高,但是从TIA发作到发展成缺血性卒中是连续渐变的过程,所以一旦出现TIA尽早治疗和预防非常关键〔3〕。

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因素致成的临床综合症〔4〕,TIA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形态与TIA发作和脑梗死的发生有关,阿司匹林有很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临床上多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预防,近年来发现其还有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在脑缺血、缺氧模型的保护作用已有较多的研究〔5〕,在短期内有效控制TIA的发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脉硬化斑块破溃、脱落,其远期疗效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对照组应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常规治疗,近期有效率89.2%(58/65),但发展为脑卒中23.1%(15/65)、合并心血管事件死亡18.8%(9/65),TIA复发平均达(3.35±1.67)次,因此,如何进一步控制TIA再发及防止其演变成脑梗死是二级预防中重要问题。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明胆同醇水平在TIA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最新完成的SPARCL研究,第一次证明TIA患者中强化降脂(LDL-C水平下降40%以上)治疗可以在有效控制血压和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实现二级预防〔6〕。他汀类药物除具有显著的调脂作用外,还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使粥样硬化斑块回缩;稳定斑块纤维帽,避免

表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比较

观察项目近期疗效治愈(例)基本治愈(例)恶化(例)远期疗效脑卒中(例)TIA复发(次)

心血管事件死亡(例)

观察组

(n=65)3426541.78±1.22

3

对照组

(n=65)31277153.35±1.67

9

2

χt值P>0.05

0.67

斑块破裂〔7〕;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少粥样斑块脂质侵入血管

内膜;抗凝、抗血栓作用。因而有助于防止急性心血管事件〔8〕。本研究观察组应用阿司匹林的同时,加用辛伐他汀长期口服,既达到了短期的治疗效果92.3%(60/65),随访时间期显示但发展为脑卒中6.2%(4/65)、合并心血管事件死亡

5.678.56

<0.056.34<0.05

<0.05

4.6%(3/65),TIA复发(1.78±1.22)次,与对照组比较发生率低(P<0.05),显示了在二级预防中的显著效果。综上所述,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辛伐他汀联合治疗TIA,可以明显降低了TIA复发次数、脑卒中、心血管事件死

海峡药学 2010年 第22卷第11期

亡,肌毒性是他汀类药物典型且严重的不良反应,通过临床应用中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监测结果,使用他汀

类药物仍是相当安全的〔8〕,本文用药前后分别检测血、尿常规,肾功能无明显改变,随访时间轻度肝功能异常,但未超出正常上限的1倍,说明其在标准治疗量内是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光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21(7):770-771.

〔2〕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

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杨关菊,朱红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

学,2006,26(4):293-295.

〔4〕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卫生部办公厅,

2005:27.

〔5〕张茁,张微微.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7:283.

〔6〕邱丽颖,余涓,陈崇宏.脑缺血-再灌注时脑损伤变化及阿司匹林

的脑保护作用〔J〕.海峡药学,2006,18(3):42-45.

〔7〕张建英,杨平,李益强,等.他汀类药物除调脂作用外的临床有益

作用〔J〕.中国药业,2006,15(2):80-81.

〔8〕丁月红.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在调脂方面的临床应用〔J〕.海

峡药学,2006,18(5):157-l58.

〔9〕王友芳,危晴岚.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不良反应及对策〔J〕.海峡

药学,2008,20(6):131-132.

常用抗菌药物用量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的相关性分析

汤秋华,林 辉,张一帆(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泉州362000)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铜绿假单胞菌(PA)的耐药率与常用的9种具有抗PA活性的抗菌药物用量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09年PA的耐药率和9种具有抗PA活性的抗菌药物使用量,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除了头孢噻肟、氯霉素的使用量与下季度PA的耐药率不具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7种抗菌药的使用量与下季度PA的耐药率呈线性相关(P<0.05),其中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呈现出相对显著相关性。结论 2008~

2009年我院对PA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管理,控制细菌耐药率增长。

关键词: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用药频度;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92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765(2010)-11-0192-03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是一种非发酵菌,即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G)。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的难治性致病菌之一。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和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PA感染的发生率和耐药率都有增长趋势,且普遍存在多药耐药、交叉耐药等现象,耐药机制相当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09年PA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量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PA耐药率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本院检验科细菌室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各科室的临床送检标本,包括痰、分泌物、咽拭子、血、尿液等。

1.2 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 美国BD公司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实验方法。1.3 细菌耐药率 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年检验科公布的统计结果。1.4 抗菌药物使用量 利用药库计算机管理系统,统计我院

作者简介:汤秋华,女(1971.8-)。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职称:主管药师。联系电话:0595-22277053

-

2008年1月~2009年12月治疗感染PA的9种常用抗菌药物每季度的使用量。统计的抗菌药物包括氨曲南、头孢他啶、

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氯霉素、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g”为单位。1.5 数据处理 限定日剂量(DDD)依据世界卫生组织

〔2〕〔3〕(WHO)规定的剂量和《新编药物学》(第16版)推荐的剂量确定。用药频度(DDDs)=药物消耗总量/相应的DDD值,

DDDs越大,说明此药物使用频率越高。

利用SPSS12.0软件,将每季度每种抗菌药物的DDDs与下季度的PA耐药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用r表示。2 结果与分析

2.1 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DDDs统计 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DDDs统计(见表1)。由表1可知,9种抗菌药物DDDs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2 PA对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PA的分离数及对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2、3)。

由表2、3可知,2008~2009年间PA对头孢噻肟、氯霉素基本表现为耐药,耐药率均达95%以上,而PA对其它7种抗菌药耐药率总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低。2.3 9种抗菌药物使用量与下季度PA对其耐药率的相关性统计 9种抗菌药物使用量与下季度PA对其耐药率的相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jp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