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6-06 17: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2006-2010)

壹、 ..

引言

编制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目的,主要在于在蕉城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树立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思想,确立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目标,理清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思路,明确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方向和重点,持续、有序、高效地推进生态经济建设进程,并由此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编制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基础上来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满足人类需求能力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扩大,包括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结构的改善;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控制人口和实现人的发展以及解决贫富分化问题,包括建立和谐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保护生物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对环境的保护和改良,特别包括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境治理力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自然资源基础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包括资源节约利用。

编制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依据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最核心的是要在统筹基础上,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同步。一味强调经济建设或一味强调生态建设,都是不可持续的。 编制蕉城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依据国家、福建省、宁德市及蕉城区的相关规划,主要包括:《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宁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宁德市蕉城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等。并参照蕉城区的相关规划,如《宁德市蕉城区“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年—2015年)》、《蕉城区林业局“十一五”及2020年发展规划》、《宁德市水利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宁德市蕉城区“十一五”规划项目汇总表》等。

贰、 ..

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

生态经济的发展,须建立在一定的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基础之上。蕉城发展生态经济,既有其有利的因素,也有其不利的方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保护生态,改进环境质量,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出路。

(一)地理位置

蕉城区地处福建东北部,位于东经119°08′-119°51′,北纬26°31′-26°58′之间,东郊福安、霞浦,南接罗源,西连古田、屏南,北界周宁。海域与福安、霞浦、罗源交界。境内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70公里,疆域总面积1768.12平方公里。

全区辖10镇、4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262个农业行政村和15个渔业村。

(二)自然条件

1、 地质地貌 ..

蕉城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北东向火山岩带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频繁,以中生代的上侏罗系南园组、小溪组和下白垩系石帽山群地层分布最广泛,岩性为各种火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等。岩浆活动以中生代燕山期为主,喜山期规模较小,主要岩性有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斑岩和辉绿岩等,它们以岩基、岩株、岩盘、岩墙和岩脉等形状产出。随着岩浆岩的侵入,构成以火山岩为主、岩浆岩为次的基本岩石结构格局,此外在虎贝黄柏附近出露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最古老地层—前震旦系建瓯群变质岩。蕉城区位于政和—大浦新华夏深大断裂带东侧,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北西向的三都—松溪构造带与斜滩—黛溪、福安—九都—大甲新华夏断裂带交汇复合于蕉城中西部,奠定蕉城构造基本轮廓,构造形态以断裂、断层、褶皱和节理裂隙等形式出现。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表现为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强度规模都较小,第四世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仍然为继承性的垂直升降运动,直至现在仍然在活动。 蕉城区位于鹫峰山脉东麓,东面临海。区内地势自西向东依次降低,至城关南北一线以东,地势转为南北两侧向中间下降,构成西、

北、南三面高,东部低的地势特征。地势呈三级阶梯下降,阶梯形状为向西凹半弧状,总体地形如口小腹大的土箕形状。地形地势特征大致控制地貌类型的展布。以形态分,其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海滩等四大类型,各所占比例分别为73.34%、12.73%、7.72%、6.21%,此外,海域面积280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15.84%。

2、 气候 ..

蕉城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由于地势呈三级阶梯下降,形成沿海与内陆两种不同的气候类型。一是东南沿海丘陵、平原气候,该区背山面海,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气温在18℃—19℃,年变化呈单峰型,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为28℃—29℃,一月份最低,平均温度在9℃—10℃,年总积温6600—7000℃,≥10℃的持续天数达270—298天,无霜期312天,年平均降水量1600—1800mm,且有80%的雨量集中在3—9月份。二是内陆山地气候,该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度悬殊,具有热量差异明显,寒岩突出,云雾多,温差大,降水充沛的特点,高海拔与低海拔温差可达6.5℃,年平均气温变化在13.8℃—19.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8℃,年积温相对沿海每升高1000米正积温减少200℃左右,=10℃的持续天数海拔每升高1000米,平均持续天数减少5—12天,年平均雨量有1800—2100mm。

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和洪涝,此外还有干旱和寒害。

(三)资源基础

1、 土地资源 ..

全区土地面积1664.5km2,海域面积280km2。耕地23.5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20.94万亩,名义基本农田保护率83.5%,设立规模不等的保护农田共2645片,平均规模仅13亩左右,基本农田保护区十分破碎。人均耕地0.483亩。

2、 水资源 ..

蕉城区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流经的有霍童溪、七都溪、大金溪等7条河流,河流总长180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2亿m3。

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约32万千瓦。

3、 海域岸线和海洋资源 ..

蕉城区海岸线长度210公里。海域潮汐属非正规半日潮,实测平均高潮位为8.42米,平均低潮位为3.07米,平均涨退潮时间合计为12小时25分,其中涨潮历时6时41分,落潮历时5时44分。潮流一般是随时间增加按反时针方向的旋转流。

海水温度冬季全年最低,平均水温为13.83℃;夏季升至全年最高,平均水温为27.96℃。盐度分布受外海高盐水和沿岸低盐水支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较低,平均盐度30.16;夏季最高,平均盐度31.91。

海水水质溶解氧量较高,PH值正常,营养盐适中,适宜于各种海洋生物的繁殖生长。海域海洋资源丰富多样。根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福建省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报告(2000年)的资料,三都澳海域水质因子质量指数在0.14—2.15之间,质量指数>1的因子为无机氮、磷酸盐、总磷、总氮等,均属超标,其他因子质量指数<1,符合水质评价标准,说明海水水质尚清洁,但受污染程度日趋严重,主要污染源为城市和沿海乡镇的生活污水,直接纳入溪流的未处理的工农业废水,以及网箱养殖、港口、码头和来往船舶排放的污染物。

蕉城区东面为三沙湾内海,三都澳延伸至陆地腹地,港深水阔,是天然良港。湾内海岸线总长102.60公里,岸线曲折,岛礁众多,主要有三都、青山、云淡门、斗帽、鸡公山等大小岛屿27个,海域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滩涂面积9279公顷,海水可养殖面积7300公顷。

4、 矿产资源 ..

区内已发现矿产有铜、钨、银、铅锌、铁、铀等金属矿,及叶腊石、伊利石、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闪长岩、泥煤、硅石等非金属矿。矿产资源多分布于蕉城区的西北山区,主要包括虎贝、赤溪、九都、霍童、七都、洋中等乡镇。

目前开采的主要矿种是各种石材,包括饰面石材、普通建筑石材、

建筑用毛角石材等,另外还有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石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正在进行。

5、 植被 ..

蕉城区为常年温暖叶林地带的常绿楮类照叶林小区。典型植被类型有:常绿针叶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混交林、竹林、草坡。植被情况为垂直分布、水平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林带:土地灌木草甸带,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地区;针阔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地区;照叶林带,分布在海拔500—800米地区;用材林经济林带,分布在500米以下地区。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6、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蕉城素有“五邑咽喉、佛巢仙窟、海滨净土”之美誉。山水钟灵毓秀,人文历史悠久,民俗风情独特。有省级风景名胜区支提山,是天冠菩萨道场,被佛教界视为“海内第一禅林”,山上的华严寺是国家重点佛教寺院。霍童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唐玄宗御赐“霍童洞天”碑文仍在。另外,霍童溪也是开展漂流的上佳之地。三都澳是天然良港和旅游胜地。

(四)生态环境

1、 ..

水质

水质总体良好,特别是作为水源地的金涵水库和金溪上游自来水水源保护区均为I类水质,其他地区水质也多在II类以上,只有城市内河段、特别是下游水质较差,COD等指标超标严重,少数地区水质为劣V类,主要原因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较差、水体受有机物污染严重。

2、 ..

空气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达到二级标准。

3、 ..

海域

三都澳水质基本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部分点位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三类水质标准。

(五)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水土保持和矿山开发问题

蕉城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非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种有铜、钨、银、铅锌、铁、铀、叶腊石、伊利石、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闪长岩、泥煤、硅石、钾长石、紫砂陶土、砖瓦用粘土、石英砂、海砺壳、矿泉水等20余种。矿产地、矿点及矿化点122处。探明储量的有铜、钨、铅锌、铁、伊利石、高岭土、泥煤、硅石、花岗岩等。其中大型矿床有城澳建筑花岗岩1处,中型矿床有漳湾高岭土,赤溪高岭土、甲地花岗岩等3处,小型矿床19处。但从总体来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差,石材开采荒料率普遍较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同时,对前期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没有及时保护以补救与恢复。特别是矿山开采时遗弃的废土、废渣随意倾倒,造成水土流失。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因此,矿山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滞后,对蕉城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造成影响。

蕉城区森林覆盖率为63.5%。森林主要特点:林种单一,防护林比重小,中幼林面积大。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仅在部分边远山区少量残存,分布较多的是次生群落和人工造林。全区森林植被在地形、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林带:①土地灌木草甸带,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地区;②针阔混交林带,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地区;③照叶林带,分布在海拔500~800米地区;④用林经济林带,分布在500米以下地区。由蕉城森林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蕉城的森林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蕉城矿产资源也多集中于山地丘陵地带,在开采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原有森林植被破坏。因此,在矿山规划和开采过程中应着重考虑周边森林植被生态恢复工作。

2、乡镇企业和农业较大程度污染水体

蕉城区人口密集,部分乡镇石板材加工业发达,污染较为严重,如虎贝、霍童等。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污染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区各乡镇均未建立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同

时由于劳动力大量从农业中移出和经济性因素,城乡居民和家畜粪便已很少回田使用,田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所有这些导致严重的分散性的面源污染,造成一些地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下降。特别是东湖塘接纳了整个建成区及部分工业区的污水,水质长期在劣Ⅳ类。这些水向东排至三都澳海域,势必对附近海域渔业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对乡镇企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仍是蕉城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 3、生态示范城镇和生态工业区建设问题

蕉城区处于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之中,在迅速城镇化过程和农村居民点改造和扩大的过程中,大量的民间投资不断投向居民点的建设,多片政府投资的开发区也不断扩大。这些建设有的已纳入规范的规划中,但不少仍处于无序的自发状态。如何着眼于长远,按生态城镇的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使蕉城区有步骤地高效地利用民间力量建成环境优美舒适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形成新的人地关系和和谐的闽东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东北翼中心城市,这是蕉城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转变面临的新问题。考虑到经济实力和代表性及全区城镇体系的规划,应该对以蕉城区建成区为中心的中心片,以漳湾临海工业集中区、三屿轻工业集中区、宁德火车站旁大型物流园区、三都澳经济开发区、飞鸾水产品加工集中区及以金涵、七都为中心的104国道走廊重点进行规划,实施生态工业区和生态城镇建设。 4、污染物处理场的建设问题

为解决蕉城区工业和城乡生活污染物的污染问题,市政府在对现用的单石碑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的同时,在漳湾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以替代单石碑垃圾填埋场。这将对蕉城区的环境保护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城区以外的乡镇污染物,特别是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大部分垃圾没有规划统一的垃圾堆放场,乡镇垃圾经清运后没有合理的处理场所,而选择一些低洼处无组织堆放填埋或倾倒于河流两岸,随着垃圾量的不断增多,势必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于防渗不良,大量垃圾渗漏液通过地下向周边环境渗漏,把可能带有病菌、各种有机污染物和溶解重金属的垃圾形成的污水,带到周边区域。另外,蕉城区污水处理厂还处于建设阶段,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东湖塘,已严重影响东湖塘水质。因此,加强污染物处理设施

的规划和建设,是蕉城区城市生态功能环境应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5、近岸海域环境问题

①临海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港口建设,也带来一些问题:港口业、临海工业、矿产业、旅游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等功能重叠,各种用海矛盾比较突出。长期以来,蕉城区海洋开发活动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制定包括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治理保护、产业协调发展总体规划。

②海洋资源开发以水产养殖为主,多数仍处于传统养殖方式,养殖技术含量不高。近年来,网箱养殖发展快,特别是大黄鱼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但养殖品种过于单一,养殖结构不甚合理,港口运输、临海工业等产业的发展缺乏规划和统筹安排。滨海旅游等第三产业基础弱、起点低,在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小,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③水产养殖特别是滩涂和浅海养殖无序、无度发展,超容量养殖,网箱养殖品种过于单一,水产苗种管理不规范,养殖病害经常发生,海洋水产科技力量薄弱。全区各乡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形成水产科技网络,水文、水质监测不力,海洋环境预报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六)经济基础

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2亿元,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48亿元、13.79亿元和31.7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300元。区本级财政收入1.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8元。

(七)工作基础

1、实际工作基础

(1)建立了薪材林、水土保持林和滨海防风固沙林为主的林业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至2004年达63.6%。有林地面积为133.52万亩,森林蓄积量137.6万m2,建立了完善的防风固沙林体系,滨海风沙危害已基本控制。土壤侵蚀模数降低至500t/km2·a以下。近年已划定了生态公益林,至2010年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要控制在67.5万亩,

占有林地面积的50.6%。

(2)建立了大量的蓄水引水工程。改善了沿海山区供水条件,从而提高了蕉城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至2005年,全区已建成各类水利设施7110多座(处)。其中小(二)型以上水库14座(总库容5005万m3),大小引水工程6653处,提水工程14处,人饮工程78处,防洪排涝工程214处,总有效灌溉面积12.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4万亩,保证了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需求。 (3)完成49.99公里长的海堤工程建设,保护8.6万亩农田和数万居民的安全。

(4)建立了宁德官井洋大黄鱼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这一全国著名的大黄鱼天然产卵场,加强了霍童镇邑板村原始森林保护,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这些工作对蕉城区自然生态和重要人文景观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 2、管理工作基础

编制了《宁德市蕉城区生态功能区划》,该规划分析了生态环境及其建设的基础与问题,重点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在全区划分了14个生态功能小区:(1)北部水系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小区(霍童溪,洪口电站);(2)北部霍童溪岸与城镇视域景观生态功能小区(霍童镇、九都镇、八都镇、赤溪镇区域);(3)东北部(赤溪)农业生态功能小区(赤溪镇,八都镇东北部,霍童镇、九都镇部分区域);(4)宁德霍童支提山风景名胜生态功能小区(霍童镇南角);(5)北部(霍童、九都、八都)农业生态功能小区(霍童镇中部,洪口乡、虎贝乡、七都镇、八都镇、九都镇部分区域);(6)西部矿山生态恢复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小区(虎贝乡,洋中镇西部,霍童镇、洪口乡部分区域);(7)中部水系(七都溪)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小区(七都镇南部,洋中镇、石后乡、九都镇、八都镇部分区域);(8)西南部农业生态功能小区(石后乡南部、洋中镇大部分区域);(9)金涵水库重要饮用水源保护生态功能小区(金涵水库及周边区域);(10)中心城镇与工业环境和污染物消纳生态功能小区(蕉城城区和金涵乡,城南镇,飞鸾镇大部分、三都镇东南部区域);(11)东部临海城镇与工业环境和污染物消纳生态功能小区(漳湾镇,七都镇东北部、八都镇部分区域及所邻海域);(12)东南部港口环境和污染

物消纳生态功能小区(飞鸾镇北部新窑至虎尾连线之间的陆地和海域);(13)东南部岛屿旅游和重要渔业水域生态功能小区(三都岛、青山岛及其周边海域, 飞鸾镇、漳湾镇、城南镇大部分海域);(14)宁德官井洋大黄鱼保护区(三都镇三沙湾内湾官井洋海域,核心区的产卵场面积为88km2)。

叁、 ..

生态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生态经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正确的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原则为保障,以合理的发展目标为指南,积极有序地推进。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生态经济及循环经济原理为科学思想,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寓,积极而有序地推进生态经济建设进程,建立起“节水节地、生态保育、环境友好、增长较快、社会和谐”的生态经济体系。

生态经济建设,首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核心就是当代发展不能危害未来的发展,不能破坏资源基础,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不能损害经济发展的能力。

生态经济建设,必须以发展经济为基本出发点,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为此要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发展循环经济,则重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重复使用率,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抓结合点的原则。寻找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努力实现寓生态环境建设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中,切实建立起生态文明、生态产业、生态社会和生态城镇。

重点突破的原则。瞄准生态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和关键环节,下力气实现突破,以此推进生态经济工作的全面开展。重点领域就是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等在内的生态产业。重点地

绿色生态旅游线、三都澳海上观光旅游线)旅游资源。

(4)加大林下资源开发利用 提高林下空间的利用效率,提倡林中牧鸡,实现养殖与林业植保的双赢。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树木枝桠和林下腐殖质等,积极发展食用菌。

(三)生态旅游

1、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

(1)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特色显著 蕉城区濒临大海,坐拥三都澳,作为闽东山地组成部分,在自然条件上具有“气候宜人,山海兼备”的基本自然环境与地理特征;同时,作为闽东地区历史上重要的人文发源地宁德市首府的所在地,城市化在近年来快速进展,又具有“既城又村”的现代社会经济特质,从而使得蕉城区的旅游资源类型与数量丰富多样,特色显著。蕉城区既有景色宜人、宽广壮阔的山海自然风光,又有类型多样,种类齐全佛道仙文化与上千年人类活动的人文积淀。在总体上,蕉城区旅游资源由四大部类构成,即拥有我国佛教名山、道家尊为“第一洞天”、且历史上就有“佛巢仙窟”之说的霍童支提山(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风光优美的霍童溪,气势庞大的海上天湖三都澳,以及华夏畲族发源地(以“中华畲族宫”为代表)的四大类资源,构成了显著的“山、海、仙、佛、畲”区域旅游资源特色。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相对较低,旅游资源等级和品质有待提升虽然蕉城区旅游资源数量较多,类型较齐全,特色十分突出,等级也较高,但从总体上看,蕉城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并不高。目前,四大特色旅游资源除华夏畲族发源地得到较大程度的开发,霍童支提山部分景区点得到较低水平开发、霍童文昌阁、佛教寺院得到一定的复建与扩展外,其余大多数旅游资源多为原始性和初级性的直接利用(如三都澳海上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展)。从旅游资源构成和有待开发的负面和不利因素看,在宁德市范围内比较,蕉城区的旅游资源尚处于待开发与开发的起步阶段,蕉城区内的旅游资源虽有部分属上品(如霍童支提山、三都澳、霍童线狮等),但还达不到极品等级,区内尚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宁德市范围内现已有太姥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鸳鸯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白水洋分别为国家地质公园);同时,对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处在起步阶段,原因在于原有可成为极品的资源在历史上就

遭到了较大的破坏,使资源的品质下降;佛道仙类人文遗存的恢复、复建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资金上的缺口较大;历史上原有的人文依存被破坏和受损程度较大,加之规划与增建不当,无法也没有坚持文物古建的“修旧如旧”原则。

(3)旅游业发展处在起步阶段,但前期基础和准备工作较充分 虽然蕉城区目前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但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却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蕉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意见》。更值得提出的是,蕉城区委和区政府还高度重视和抓好旅游产业的基础工作。目前,在全面摸清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本底后,已相继完成了《霍童支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蕉城区旅游发展规划》、《佛、道文化专题研究》、《蕉城区旅游风景地块概念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此基础上,才相继推出了《蕉城区旅游投资招商项目》。 (4)关于宁德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安排,也较为合理可行 这些线路主要包括旅游线路组合一(福建省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接团)为:A线.三都澳、支提山、九龙际、鸳鸯溪四日游;B线.三都澳、畲族宫、赤岸、留云洞、杨家溪、太姥山三日游;C线.三都澳、白马港、富春公园、桃花岛、东狮山三日游;D线:三都澳、支提山、那罗延窟、临水宫、翠屏湖、黄田、水口库区三日游;E线.三都澳、支提山、古瀛洲、畲族宫、南际山三日游;F线.支提山、三都澳特色二日游,全部共计七条线路。旅游线路组合二(浙江省温州国际机场接团)为:A线.太姥山二日游;B线.太姥山、翠郊古民居、杨家溪三日游;C线.太姥山、东狮山、九龙际、鸳鸯溪、翠屏湖六日游;D线.太姥山、杨家溪、三都澳、支提山五日游,全部共计四条线路。南部以福州为中心的客源出发地的线路安排中,基本上与蕉城区的旅游资源及产品要发生直接关联,并且是蕉城区的主要景区点成为这些线路中的重要内容,而北线以温州为客源出发地的线路安排中,与蕉城区的主要景区点发生的联系则相对较少。

(5)硬件条件不断改善 随着南北干线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营和建设,随着三都澳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使蕉城区旅游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提升和改善,已经有数个投资规模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旅

游南都此游招非澳,业商大海也方引酒上可面资店天以发项、湖看展目三会出的在都议近较蕉澳休中大城旅闲期潜区游中蕉力落码心城。

地头等区,、。在如三由旅

2、发展生态旅游,促进旅游业和生态环境双赢发展

在整个福建省的旅游发展规划与布局中,《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船政文化、莆田妈祖文化、九鲤湖、宁德白水洋、畲族风情、太姥山、三都澳等旅游景点景区为重点,打造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东旅游产业集群。在宁德市的发展规划中,蕉城区的四大特色旅游资源是全市旅游业开发利用的重点和精华所在。由此可以看出,蕉城区旅游业在全省层面上,是闽东旅游业产业集群的组成部分之一,更是未来宁德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蕉城区现有的资源构成体系中,以四大旅游资源及其景区点最具有代表性。进一步从其构成看,以自然景观为主体或者以自然生态环境及自然景观为背景,或相互衬托的资源单体,在数量上和构成上均占有主要成分。特别是“佛道圣地”霍童支提山和“海上天湖”三都澳这两大最具潜力的旅游资源综合体,是构成和塑造蕉城区旅游品牌的基础和主体。可以设想的是,“佛道圣地”霍童支提山,如果没有臵身于植被葱茏、景观优美的深山幽静之处,如果没有九九群峰这状如千叶莲花的环绕,构筑和表达“立佛支提、作佛形象”的寓意,就不会有跨越千年,历经磨难仍然重生的支提寺,这无疑是支提山这一自然环境所奠定的基础。而“海上天湖”三都澳更是以自然取胜。同样,华夏畲族发源地作为一种较为典型的文化旅游,是以当地少数民族畲族居民的历史、传统生活形态为对象,具有较强的人文原生态特性。 蕉城区目前旅游业在业态上,主要表现为观光旅游为主,配合休闲度假旅游、宗教朝圣游和寻根访祖游的四种旅游产品业态,而以“过境站点式”观光旅游为主也正是蕉城区旅游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一种必然选择,即观光旅游是一个区域旅游业发展一般要选择的旅游业态(如果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较丰富,且具有特色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原始和起步阶段。因此,蕉城区目前的旅游发展业态是符合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进一步从蕉城区既有的旅游资源特征、优势和开发利用潜力来看,观光旅游虽然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趋势(仍然可能是今后一段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业态之一),但不是蕉城区旅游资源最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最佳的旅游业态选择。蕉城区要在今后加快生态经济的全面建设步伐,在产业及其业态的选择上也必然要重视生态环境的维护,特别是旅游业,更应当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态选择的重点。 从生态旅游的有关内涵可以看出,蕉城区的主要旅游资源类型与特色,即现有的“佛道圣地”霍童支提山、蜿蜒多姿的霍童溪、“海上天湖”三都澳和华夏畲族发源地的四大类资源,所构成显著的“山、海、仙、佛”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均有利于生态旅游相关业态选择与发展。 3、坚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方向和原则

(1)预先制定较为详尽的整套区域性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控制性规划。

(2)在充分调查分析当地自然与人文特色基础上,评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发展可能的正负面影响、拟定长期管理与监测规划及实施办法,将可能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3)对于以山岳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景区,特别是其核心景区,除必要的与景区景观及环境相互衬托的步道、歇息设施(山亭、避雨廊道等)、安全设施、环卫设施外,应当尽可能少建或不建新的人工建筑物,如支提山的开发就当如此。

(4)对于以水域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景区,要尽量避免在水域中增添新的人工建筑物,在岸边的接待、餐饮、住宿设施也要强化建筑风格的相互协调,还要特别突出废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的配套。

(5)对于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并重的景区,如果原人工构筑物已成为遗址,又缺乏遗址相关的资料和建筑材料,就应当将遗址保护起来,而不是在原址用现代建筑类材料重建,如霍童“三十六洞天”的开发亦应如此。

(6)对于民族风情类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避免大规模的新的人工景观建设,开发的重点要与当地世居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相结合,如区内畲族风情和寻根访祖游的开发,目前就应当将重点转

向其社区的宗族祠堂、道路、建筑样式、色彩的统一协调,民居环卫设施的改善,人员的培训等方面,而不是新建畲族文化村等新的旅游项目。

(7)对于景区内的各类休闲配套类接待娱乐设施,要严禁在景区的核心区内布局建设,并在构筑物的外形、色彩上,要与景区的生态环境、主题相协调。

4、重视分析和不断优化生态旅游业的业态

(1)将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蕉城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但鉴于旅游业的规模等因素,不宜过度依赖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 (2)发展生态旅游应为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及自然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环境、社会及经济利益,对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特别是山岳类具有森林公园特性的景区点,应当在旅游者规模上进行适度的控制。

(3)在规划、执行、管理、监测与评估四阶段进程中,应尽可能让当地社区参与,包括与当地居民的充分沟通与共识,在发展当地特色旅游前应先征求居民同意。

(4)在旅游活动展开的主要区域,建立适当的社区激励机制,让社区及其居民充分了解保护好特色资源与获取经济利益之间的关联性,鼓励他们自觉地维护和利用好当地自然及文化旅游资源。 (5)强调负责任的旅游从业商业行为,避免触犯社区及居民的禁忌。

(6)政府与企业应将一定比例旅游收益用于维护及管理当地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

(7)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政府应可能促进游客、当地居民、非官方组织、旅游业从业人员,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之间良性交流与互动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8)制定规范,加强宣传,以约束不当的旅游开发行为与活动,提升大众的环境与文化保护意识。

(四)生态保育型采矿业

1、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开采程度有限

蕉城区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非金属矿产。已发现矿种有铜、钨、银、铅锌、铁、铀、叶腊石、伊利石、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闪长岩、泥煤、硅石、钾长石、紫砂陶土、砖瓦用粘土、石英砂、海砺壳、矿泉水等20余种。矿产地、矿点及矿化点122处。探明储量的有铜、钨、铅锌、铁、伊利石、高岭土、泥煤、硅石、花岗岩等。其中大型矿床有城澳建筑花岗岩1处,中型矿床有漳湾高岭土,赤溪高岭土、甲地花岗岩等3处,小型矿床19处。

从总体来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差,目前开采的主要矿种是各种石材,包括饰面石材、普通建筑石材、建筑用毛角石材等,另外还有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石等。石材开采荒料率普遍较低,资源浪费严重。金属矿产基本还没有开采,基本在探矿阶段。 2、采矿业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对前期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没有及时保护以补救与恢复。特别是矿山开采时遗弃的废土、废渣随意倾倒,造成水土流失,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因此,矿山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滞后,对蕉城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造成影响。

3、在统一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生态保育型采矿业

加强对采矿的统一管理,明确采矿业的发展时空顺序,特别要严禁在水源地(包括水库区)采矿。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非金属矿产的规模化开采。

建立生态保育型采矿业。对所有运行中的开发项目,均统一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对不能通过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项目,应规定明确的期限逐步关停并转。对所有要上的新项目,一律先行进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并切实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定制度。生态保育型采矿业,应先行在水源地和水土保持重点地区发展。

(五)生态工业园区

1、现状与问题

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均产值增长率

超过10%。但总体上看,蕉城区工业发展明显滞后,具体表现为: (1)工业规模较小,工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较低 2005年全区GDP总量中,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20:25.5:54.5,其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不超过GDP的15%。

(2)工业发展的条件受限。一是地形地貌的原因,主要由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海滩构成,山地占65.72%,不利于区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二是交通不便。三是虽然地处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的北端,坐拥天然良港三都澳(三都澳一度为福建沿海对外开放的口岸),但陆上对外联系通道又不畅,并且,天然良港三都澳长期作为海军重要的军事基地。

(3)工业结构特征不显著,行业之间缺乏有机关联性 主导产业不明显,各个工业产业、行业和门类之间的产业关联性不高,企业规模经济问题也十分突出。

(4)工业发展大集中、小分散,空间集中度不高 从整个蕉城区的工业空间分布看,宏观上呈现为相对集中在临海的山间盆地和滩涂造地平原区,基本上集中在现宁德市区内,且相对展布于城市区北部与南部。但在微观上,又形成相对分散的格局,在城区至三都澳沿海不足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了若干个不同等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加上零星分布的中小企业,呈现为局部非集中连片分布,即构成“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 (5)工业发展区位优势不显著,天然良港优势未得发挥 蕉城区工业区位优势的确立,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两大驱动因素。其一是临海大型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这是从区域内部彻底确立蕉城区工业发展区位,从而发挥三都澳天然良港优势,促进东方大港开发建设的成长因素;其二是联系内陆腹地东西大动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这是从外部彻底改变和确立蕉城区工业发展区位,开发建设三都澳的成长因素。

(6)工业发展已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乏,沿海乡镇生活污水和工农业生产废水大多也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海;工业固体废弃物未得到很好的处臵,已在区内、特别是在沿海地带形成了局部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面源性污染。矿产资源、特别是非金属矿产资源,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还在蔓延。

2、重视机制创新,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1)按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原则和内容,依据产业、项目的关联性和资源利用的互补性,强化各个工业园区之间和工业园区内既有工业企业的产业关联性,尽快制定和完善蕉城区的生态工业园区规划。

(2)突出招商引资项目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组合性和产业关联性,以此确定各个新招商引资项目在空间上的位臵,使之在项目建设与投产后,能够实现原料利用的最大化和工业园区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并实现工业园区之间和工业园区内部运输的最优化。 (3)引入特许经营等方式,除政府的投入外,尽可能将园区内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吸引社会投资全面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项目的投入和经营。

(4)建立和实施促进工业园区内各个工业企业重视内部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激励机制与相关政策,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业园区的环境外部性问题。

(5)加大对蕉城区生态环境优势的国内外宣传,使之成为蕉城区新型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亮点”。

3、重视临海、临港大型钢铁工业前景分析及相关准备工作 (1)重视临海、临港产业选择问题 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十分有利于三都澳天然良港优势的发挥和港口的开发建设,项目建设的前景相对较好;石化工业虽然同样有利于三都澳天然良港优势的发挥和港口的开发建设,须争取福建省和国家支持;利用三都澳的港口优势发展大进大出的有色金属加工业,须认真考虑生态环境的有效负荷和能源负荷。

(2)重视钢铁基地建设与港口建设间的互动关系 依托发挥天然良港优势,建设大型钢铁基地。三都澳的港口优势发挥,将主要有待于宁德市能否获得能够直接通过港口进行大进大出大型投资项目的介入。在通常情况下,能够实现大进大出的产业,主要就在前述的三类产业。而在石化和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前景不大的格局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产业,就只能是大型钢铁基地及其配套项目。但是,即使大型钢铁及其配套项目能够全部建成投产,也只能发挥三都澳港口

潜在能力的20%左右。

(3)关注台海局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等两大因素 临海临港钢铁工业的发展,受台海局势的影响较大,需关注台海局势的变化与走向。同时,国内钢铁工业产能控制与布局,更直接影响到本区的钢铁工业发展,特别是南部三个沿海省区(福建、广东、广西)均向国家提出了布局和建设大型钢铁项目的申请,每一个申报的项目均以国内主要钢铁企业为申报方(宝钢、武钢、鞍钢),项目所在地各级政府均予以全力支持,且均有各自的优势所在,这是国家迟迟未批准该项目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4)应为三都澳大型钢铁基地建设做好前期准备 认真分析研究国外钢铁及铁矿石的供需态势;认真研究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态势与布局;主动了解相关省份(福建、广东、广西)钢铁项目申请动态;积极筹划配套设施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探索投融资渠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积极为建设大型钢铁生态工业园区典范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六)生态人居—生态城镇及村庄

1、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分析

(1)优势分析 一是先天自然条件较佳。蕉城区位于太平洋西岸,地处低纬度,紧临海岸线,境内多山,主要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5~19℃,平均相对湿度81%,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物种多样,物产丰富,山区盛产林、果、茶、竹、食用菌等,土特农产品品种繁多,主要有天山绿茶、晚熟荔枝、大黄鱼、二都蚶、太平洋牡蛎等,具有资源组合协调优势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稳定优势,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生产。二是后天保护基本完好。蕉城区历史上工业不发达,环境污染轻,加之重视环保,生态环境依然优美。城市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地表水总体质量保持良好,境内最大的河流—霍童溪,其水质监测指标均在国家地面水III类水质标准以内,其中I类占27.8%,II类占66.6%,III类占5.6%,是目前福建省12条主要河流中水质保持最好的一条,三都澳水质也基本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物种资源丰富多样,常见的森林植物有3类113科,野生动物有6大类161科。三是人居环境基础较好。“十五” 期间,城市建设管理得到加强,新建

和改扩建城区主次干道10多条,人均道路面积达9.9m2。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稳步推进,新建片区9个区域,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 km2扩展到11.8 km2。城市公交、城市供水、园林绿化等建设加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 m2,已建立生态公益林67.5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占42万多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3.6%,略高于全省的62.96%的平均水平。饮用水源符合相应功能区的要求,城市引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赤溪镇、霍童邑坂村被列为省级生态示范建设试点乡镇(村),中心城市环东湖生态景观休闲区等一批城市生态景观已开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完成62个村人饮工程,农村卫生饮水覆盖率由78%提高到97%,行政村通车率由83%提高到99%,148个行政村完成公路硬化350公里。四是生态人居文化浓厚。蕉城区境内多山地丘陵,交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受现代以征服和控制自然为荣的西方文明影响小,加之本地历史上佛道文化昌盛,建筑、民俗等文化无不深受其影响,下辖的霍童邑坂村呈“八卦阵”布局的古民居便是有力佐证,至今民间信仰仍以崇尚“天人合一”、“以和为贵” 、“敬畏自然”的佛家道家文化为主,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十分有利。

(2)劣势分析 蕉城区虽然具有自然环境条件优势,然而其劣势也不能忽视:一是地质灾害频发。蕉城区地处中低山丘陵区,地质环境复杂,受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以及岩土体的影响,蕉城区地质灾害较为频繁。2004年底全区都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危险性、危害性大的特点。全区共发现地质灾害点61处(不包括已治理的3处),其中5处为变形斜坡。从空间分布看,全区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有灾害分布,平均分布密度0.04个/km2,主要分布于房前屋后及公路交通沿线,对人居环境影响较大。二是居民还不富裕。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8元,分别比同期的全省平均水平低2376元和612.36元;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583元,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比全国低548元,可见蕉城区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还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较低的收入水平影响了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进一步的追求和投入建设水平。三是发展存在差距。尽管蕉城区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但与福建省的总体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城镇化水平方面,2005年福建省城镇化水平为47%,而宁德市城镇化水平才达到38.2%;人均绿地

面积方面,2005年福建省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6 m2,而蕉城区只有8 m2,相当于其87.34%;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方面,2005年福建省城乡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达25.5和40 m2。而宁德市分别为34.55和30.17 m2,农村居民住房面积较小,差距较大;垃圾污水处理方面,2005年福建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5.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8.5%,而宁德全市污水处理总体落后,近岸海域营养盐污染严重,活性磷酸盐严重超标,各站位相应功能区总达标率仅为4.2%。四是财政较为紧张。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很强的外部受益性,而且需要的投资款项较大,私人提供不起,因此环境财政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特性,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寡将影响环境财政的投入水平,而蕉城区的财政收入较为紧张,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才1.28亿元,只占同期宁德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0.12%,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0.296%,而同年年末全区总人口42.42万人,占同期宁德市总人口的13.91%,占全省总人口的1.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只占同期宁德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72.75%,占全省人均水平的24.7%。 (3)机会分析 一是新农村建设机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人居环境尤其是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个极好的机遇。二是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的机遇。2000年福建省政府批转实施了《福建省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1年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和措施,成立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2年研制了福建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人居环境指标作为其评价指标体系之一。正在认真组织实施重点建设工程,主要有生态效益型经济工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重要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工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生态安全保障和人口安全保障建设工程。蕉城区是生态建设试验区之一,福建生态省建设对于蕉城区的人居环境改善十分有利。三是宁德市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整体效应,周边地区的生态的建设将降低中心地区的生态建设成本和提高整体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目前宁德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2005年底宁德全市已有柘荣、霞浦、周宁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县,17个省级生态示范试点乡镇;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33个,其中,省级3个,地市级7个,县级23个;总面积13.4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8个农产品品牌被授予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推荐品牌,6个产品获得地

理标志证明商标,福鼎太姥山、屏南白水洋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生态产业进一步发展。这将提高蕉城区生态建设整体效应。四是蕉城区的迅速发展。宁德本身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而周边又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近年来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其发展潜力大大提升。未来宁德将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将凭借自身电力、港口、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获得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机会。蕉城区拥有世界罕见的超级良港三都澳,又是宁德市政府驻地,未来发展前景相当光明,这给生态人居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其次,蕉城区于2005年12月17日作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试验区建设成员单位,历经一周年的努力,于2006年12月27日“福建支提山国家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予以确认,其景区范围包括:霍童支提山、洪口金山、飞鸾白马山和城南平淘山,今后在资源动员和社会共识方面将有更多优势。

(4)困难分析 蕉城区正进入快速工业化时期,临海工业中石化、钢铁等行业产生的工业废水对三都澳海域污染严重,对海域的养殖及大黄鱼保护区造成威胁;部分产业如石材采掘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环境污染破坏性,全区目前加工厂共有58家,石材在加工过程中产生高浓度悬浮物的石材废水和废渣;基础设施建设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危害,目前在建的交通设施如福州至温州铁路宁德蕉城区段、宁德至屏南二级公路蕉城段,列入规划建设的公路有宁德至上饶高速公路、宁德至古田二级公路蕉城段,能源基础设施如洪口水电站等的开发建设,将不可避免会对蕉城区生态人居造成一定的影响。除蕉城外,周边县市大型工业项目上马对本辖区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如福安湾坞大唐火电厂、罗源湾火电厂等项目投产营运后,对环三都澳区域空气环境质量将产生影响。同时,快速城市化也将加重城市人口压力。 2、生态人居规划目标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培育社区生态文化,调整和改善居住社区的生产环境,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人居体系。

3、生态人居规划基本原则

(1)协调创新原则 生态人居建设应以福建生态省建设规划和

宁德市的“十一五”规划为基础,在相关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学习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和成功模式,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蕉城区生态人居建设活动。

(2)科学规划原则 根据蕉城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特点,科学定位各个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妥善处理居民生活区和水源区的关系,加强霍童溪上游水源区资源环境生态的保护。

(3)富民强区原则 蕉城区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在农村生态人居建设中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优美宜人,而且强调功能布局上经济实用,有利于时间和其它资源的节约,方便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和生态兼顾,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4)乡土保护原则 蕉城区历史悠久,乡土文化浓厚,遗留有一定数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对发展旅游业和传统文化继承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人居建设中给予大力保护。

(5)公众参与原则 生态人居建设牵涉面广,涉及各方利益,在建设中鼓励公众参与,积极创造条件畅通各方利益和意见的表达,集思广益,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创造性。

(6)预防优先原则 蕉城区地质灾害频发,危害严重,因此要建立强大的防灾减灾预警系统,在人居建筑布局规划中要融入安全减灾人文关怀,加强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群众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4、生态人居工作重点

(1)完善功能布局 蕉城区已完成《蕉城区2006-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霍童溪流域乡镇“十一五”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对全区尤其是霍童溪流域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状况已有较全面的认识和详尽的规划,为蕉城区生态功能分区奠定了良好基础。应按生态功能区划建设的要求,本着控制污染源,方便生产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美化生态环境的目的,继续调整和优化相关产业和生活社区的空间布局,注重水源区的保护、生活区的管理、污染区的控制、生态脆弱区的保育、地质灾害多发区的监控和治理。

(2)保障资金投入 蕉城区居民收入相对较低,政府财政收入也相对窘迫,而生态人居建设中的重头戏如生态环保产业的培育、节能环保技术的推广、生态示范村(乡、镇)建设、防灾减灾预警系统

建设以及具有生态人居研究价值的古民居维护修缮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支撑,除了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改善居民收入和政府财政收入外,上级政府还应加大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力度,为生态人居建设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源。此外,建设资金应在生态人居各相关职能中合理分配,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职能部门获得开展工作的必要经费。 (3)加强多方合作 加强流域上下游的合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政府与公众的对话,积极发展民间组织,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积极创造公众利益表达的渠道,及时反映各方的意见和要求,集思广益,平衡协调,提高生态人居建设的整体受益水平;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提高生态协同效应;加强与全国生态人居建设先进地区的合作,积极学习其成功经验。

(4)建立支撑体系 构建支撑生态人居建设的产业结构、文化意识、制度技术等体系。当前应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如生态旅游业、绿色食品产业、节能环保工业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在社区中宣传和发扬生态文化,营造生态人居建设氛围;调整修订相关制定,促进环保型和资源节约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改革公共资源管理体制,明晰资源产权等。

(5)重点加强垃圾无害化处理 结合蕉城实际情况,认真实施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方案》,重点进行“三清六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对城镇生活垃圾进行卫生填埋。

(6)重点开展生态村镇示范工作 在成功实施邑坂村生态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示范与试点,并带动全区的生态文明村镇建设进程。

(七)土地整理及围(填)海造地(田)

1、土地开发整理的内涵

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

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2、土地开发整理的必要性

(1)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蕉城区耕地面积20.3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少,2004年总人口4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83亩,而同期福建人均耕地仅0.6亩,相当于其80.4%,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1亩,相当于其34.26%。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大大增加,但是蕉城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势以丘陵高山为主且大多直逼海岸,山海之间相对平坦、可供城建和工业开发的土地资源匮乏,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

(2)耕地质量不高,影响农民收入提高 全区耕地土壤中缺乏有机质面积占46.63%,缺乏速效磷面积占46.63%。农地土地肥力一级区仅占2.08%,二级区也只有29.04%。由于耕地粗放经营,加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壤耕层黏粒流失,土壤沙化,耕层日趋浅薄。同时由于土地利用上存在重用轻养现象,施用化肥、农药的量不断提高,而施用农家肥料少和种植绿肥面积不断减少,这种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加剧了土壤养分失调,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单产下降,农民的收益减少。

(3)局部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蕉城区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地形起伏大,土壤土层薄,易受冲刷侵蚀,加上多季风暴雨,降水量、降水强度大,是一种容易受到破坏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林木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退化将十分迅速且难以恢复,直接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但全区目前水土流失严重,据水土流失普查统计,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达25030 ha,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28%,其中轻度流失17280 ha,占流失面积的69.04%;中度流失6800 ha,占27.16%;强度流失950 ha,占3.8%。沿海诸乡镇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漳湾(2877.87 ha)、三都(2997.53 ha)、飞鸾(2862.93 ha)、七都(1965.27 ha)几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面积的42.76%。霍童溪、七都溪、大金溪等溪流两岸,由于破坏了流域内的水源涵养林,下游沿岸农田受害频率增大。地表植被破坏导致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jf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