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北京市大兴区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卷(带解析)

更新时间:2024-06-20 05: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届北京市大兴区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卷(带解析)

一、选择题

1.农作物缺钾时,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降低,此时应该施用的化肥是 A.KCl B.CO(NH2)2 C.NH4Cl D.Ca3(PO4)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KCl 含营养元素K,属于钾肥,B、CO(NH2)2含营养元素N,属于氮肥,C、NH4Cl含营养元素N,属于氮肥,D、Ca3(PO4)2含营养元素P,属于磷肥,故选A 考点:化学肥料

2.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电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了元素种类。故选A 考点:元素种类。

3.已知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内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2 B.8 C.10 D.18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由题意“一种氧原子,原子核外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则知该氧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故选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4.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豆浆 C.冰水 D.糖水 【答案】D

【解析】A、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B、豆浆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

D、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银用于制作导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性质指由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可燃性等,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其可燃性,选B 考点:化学性质。

6.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A.熟石灰 B.烧碱 C.食盐 D.大理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碱性物质,故答案选择A 考点:酸碱中和

7.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H2 B.2H C.2H2 D.2H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H2表示氢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1个氢分子、1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

+

成;B.2H表示2个氢原子; C.2H2表示两个氢分子,该选项正确;D.2H表示2个氢离子,故选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二、其他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烧 【答案】D

胆矾研碎 B.品红扩散 C.干冰升华 D.蜡烛

【解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研碎胆矾的过程中,是状态的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品红扩散只是在水中溶解扩散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干冰升华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根据“原子量”递增的顺序,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顿 【答案】C

卢瑟福 B.拉瓦锡 C.门捷列夫 D.道尔

【解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A.卢瑟福提出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故A错误;

B.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B错误; C.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 D.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史,注意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下列净化水的方法,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沉降 B.过滤 C.蒸馏 D.吸附 【答案】C

【解析】根据净化水的程度分析。

A. 沉降能除去较大的固体不溶物; B. 过滤能除去水中的固体不溶物;

C.蒸馏能除去水中可溶及难溶的杂质,可以得到蒸馏水,净水程度最高; D.吸附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故本题选A。

点睛: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固体不溶物,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物,不能软化硬水。 4.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蒸发食盐水

D.熄灭酒精灯

【答案】B

【解析】A、加热液体,先均匀预热,后固定集中加热;

B、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内壁将硫酸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C、蒸发溶液是,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

解:A、加热液体,先均匀预热,后固定集中加热,图中操作正确,故A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容器内壁缓缓注入浓硫酸中,会沸腾溅出,可能伤人。图中操作错误,故B错误;

C、蒸发溶液是,要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图中操作正确,故C正确;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操作正确,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根据装置特点可以判断装置图的正误,根据操作要求可以判断操作是否符合实验室的规定。

5.人体内几种体液或代谢产物的正常pH范围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胃液(0.8~1.5) B.尿液(5.0~7.0) C.血液(7.4~7.5) D.小肠液(7.8~8.0) 【答案】A

【解析】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性溶液的pH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大于7,且pH越大,碱性越强,中性溶液的pH等于7,据此解答。 A、胃液的pH小于7,呈酸性,错误;

B、尿液的pH小于7,接近中性,呈弱酸性,错误; C、血液的pH7.4~7.5,呈弱碱性; D、小肠液的pH7.8~8.0,呈弱碱性;

比较A和B,A的pH小于B的pH,故A的碱性更强一些; 故选A。

点睛: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6.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下图能较好地反映溶液中蔗糖分子分布的是(水分子未画出)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解答。 A.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故错误; B.不均一,上多下少,故错误; C. 不均一,上少下多,故错误; D.是均一、稳定的,故正确。 7.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氧化镁MgO2

B.碳酸钾KCO3 C.硝酸银AgNO3 D.氯化铁FeCl2 【答案】C

【解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且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进行分析。

A、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氧化镁的化学式是MgO,故错误;

B、碳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K2CO3,故错误; C、硝酸银中,银元素显+1价,硝酸根显﹣1价,化学式为AgNO3,故正确; D、在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盐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FeCl3,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下列实验方法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A、根据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分析; B、根据CaO与水反应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NaOH溶液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分析; D、根据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分析。

解: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熄灭,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使用澄清的石灰水,故选项错误;

B、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NaOH溶液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正确;

实验目的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CO2 除去CaO中的CaCO3 鉴别石灰水和NaOH溶液 比较Zn、Cu、Ag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溶液 将Zn和Cu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 D、将Zn和Cu分别放入AgNO3溶液中,锌的表面会附着银白色固体,说明锌比银强,铜的表面会附着银白色固体,说明铜比银强。而锌和铜的活动性无法比较。故选项错误。 故选项为:C。

点睛:常见物质的鉴别、检验,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9.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5 C.将t1℃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质质量增加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到t2℃,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A.根据饱和溶液分析; B.根据物质溶解度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分析; D. 根据饱和溶液升温分析。

解:A. 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错误; B. t2℃时,甲的溶解度为40g。故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40g:(40g+100g)=2:7。错误;

C.由图可知,甲、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1℃时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乙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不变。故错误;

D. 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到t2℃,溶质和溶液都没有变化。故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点睛:饱和溶液。

10.新型纳米材料MFe2Ox(3

已知MFe2Oy中Fe为+3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y的数值为5

B.SO2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MFe2Ox发生了分解反应 D.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答案】B

【解析】A.根据化学式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解答; B. 根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分析; C. 根据分解反应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

解:A. 已知MFe2Oy中Fe为+3价,M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O显-2价。则+2+(+3×2)+(-2)×y=0。则y=4。故错误;

B. 由转化流程图、题意可知,常温下,MFe2Ox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可判断SO2参与了反应,是反应物,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因为分解反应一种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如加热、通直流电、催化剂等)分解成二种或二种以上较简单的单质或化合物的反应.而此反应不符合该特征.故说法错误;

D.由题意可知,MFe2Ox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2转化为S,有新物质S生成。故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点睛:主要考查同学们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催化剂的概念、有关化合价的计算、反应类型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向一定量的碳酸氢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溶液至过量,某变量 y随x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若x表示稀盐酸的质量,则y表示的含义是

A.氯化钠的质量 B.溶液的总质量 C.二氧化碳的质量 D.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 【答案】A

【解析】根据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分析解答。

A.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当碳酸氢钠反应完后,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正确;

B.随着稀盐酸的增加,溶液的总质量不断增加,故错误;

C.当x=0时,y也应等于0,故错误; D.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始终不变。故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图象表示的意义,结合物质之间的反应再进行推测。 三、信息分析题

1.如图为空气含量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 代表的是________。【答案】氮气

【解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解:由图可知a占比重最大。其中“a” 代表的是氮气。 点睛: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 2.氧气用途广泛。

(1)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这是由于氧气能________。

(2)液氢是火箭发射的常用燃料。已知卫星要被送达预定轨道,火箭至少要充分燃烧200 kg 的液氢才能产生足够能量。为满足这些液氢完全燃烧,至少应在火箭发动机中装入液氧的质

量为________kg。

【答案】 供给呼吸 1600

【解析】(1)人类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医疗上急救时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

解:(1)人类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医疗上急救时需要氧气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故填:供给呼吸;

(2)设: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2H2 + O2点燃2H2O 4 32 200kg x

x= 1600kg。

3.洁净的空气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但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也逐渐加重,请你提出一条改善空气质量的建议_______。

【答案】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生活习惯影响气候,节能低碳知识与气候关系非常密切,只要符合节能减排及低碳生活,均是可以提倡的。

解: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A

【解析】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三大类。 A.矿泉水瓶是塑料,是合成材料。正确; B.钛合金表链是合金,不属于合成材料。错误;

C.纯棉帽子属于天然有机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错误。故填A。 5.铁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金属材料。

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1)铁能制成铁锅,这是利用金属铁具有良好的________。 (2)工业生产常用10%的稀盐酸来除铁 锈,写出该除锈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答案】 导热性 Fe2O3 + 6HCl =\3 + 3H2O 水 3CO + Fe2O3【解析】25-A(1)根据金属的导热性解答; (2)根据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解答; 25-B(1)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解答;

(2)根据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解答。 解:25-A(1)铁能制成铁锅,这是利用金属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B (1)铁锅清洗后及时擦干放置,可以减少________对铁锈蚀的影响。 (2)工业常用赤铁矿和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Fe + 3CO2

(2)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25-B(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铁锅清洗后及时擦干放置,可以减少水对铁锈蚀的影响;

(2)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Fe2O3+3CO 高温2Fe+3CO2。 6.制笔行业中经常用到铂(Pt)、钌(Ru)等贵金属。现有5种含钌元素的物质:Ru、RuO2、Ru2O3、RuCl3、K2RuO4。 (1)RuCl3读作_________。

(2)计算K2RuO4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写出计算式即可)。 【答案】 三氯化钌 39×2+101+16×4 【解析】(1)根据化学式的读法解答;

(2)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等于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解:(1)由两种元素组的化合物,通常读作某化某。一般是从右向左读,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故RuCl3读作:三氯化钌; (2)K2Ru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2+101+16×4。 7.化石燃料是人类目前使用的最主要的燃料。 (1)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___、天然气。

(2)工业上,煤炭燃烧前进行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 【答案】 石油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充分燃烧

【解析】(1)根据常见的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解答; (2)根据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钾肥。 解:(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工业上,煤炭燃烧前进行粉碎的目的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充分燃烧。 8.燃烧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但燃烧控制不当会引起火灾。 (1)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

(2)物质X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剂,用三氧化二锑(Sb2O3)生产X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b2O3+2H2O2 =\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答案】 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Sb2O5 【解析】(1)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

(2)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比较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可以完成对X的化学式的推断。

解:(1)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清除可燃物、试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方程式中的已知条件可得,反应前:2个Sb,7个O,4个H,反应后:4个H,2个O;比较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可以判断在X中含有:2个Sb,5个O,即其化学式为:Sb2O5。

点睛: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并能挣钱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9.某校社会大课堂活动组织同学们走进了污水处理厂。

(1)参观污水的第一道处理工序时,现场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同学们不禁掩住口鼻。从微粒的角度说明能闻到气味的原因是________。

(2)污水的第一道处理工序是经过格栅,格栅是带有规则分布的方形网格,其作用是_______。

(3)二次沉淀池的主要作用是分离出活性污泥。活性污泥的作用是利用微生物将污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经过生物降解转化为沼气。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可作为能源使用。沼气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

(4)某工厂在排放含硫酸的酸性废水时用氢氧化钠进行处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过滤,除去大块的不溶性垃圾 CH4 + 2O22NaOH =\2SO4 + 2H2O

【解析】(1)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解答; (2)根据过滤能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解答; (3)根据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解答; (4)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解答。

解:(1)从微粒的角度说明能闻到气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污水的第一道处理工序是经过格栅,格栅是带有规则分布的方形网格,其作用是过滤,除去大块的不溶性垃圾;

(3)沼气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2O2点燃2H2O+CO2;

(4)某工厂在排放含硫酸的酸性废水时用氢氧化钠进行处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 + 2NaOH =\2SO4 + 2H2O。

10.小明同学根据实践活动课中学到的发面知识和自制松花蛋的方法,在家里给家人蒸馒头、制作松花蛋。

CO2 +2H2O H2SO4 +

(1)发面时要用到面碱,小苏打是常用的一种面碱。小苏打的化学式为______。 (2)馒头中富含的主要营养素是 _______。

(3)制作松花蛋的过程包含着多个化学反应。首要反应是生石灰遇水转化为熟石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 NaHCO3 糖类 CaO + H2O =\2

【解析】(1)碳酸氢钠能与面粉发酵所产生的酸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食品蓬松; (2)根据面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解答; (3)根据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解答。 解:(1)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 (2)馒头中富含的主要营养素是糖类;

(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 + H2O =Ca(OH)2。

11.实践活动课上,小红将家里的彩漂粉(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带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她阅读标签并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结晶颗粒,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1)将过碳酸钠加入水中溶解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检验生成的气体的操作为________。

(2)欲证明过碳酸钠溶于水后有碳酸钠生成,选用的试剂为_________。 【答案】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解析】(1)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 (2)根据碳酸根的检验方法解答。

解:(1)过碳酸钠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加入二氧化锰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故要检验的气体为氧气。检验生成的气体的操作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2)检验碳酸根时一般需要用到稀盐酸,并检验稀盐酸与碳酸根反应生成的气体。故选用的试剂为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12.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保护环境,工业上将煤洗选加工后制得可燃性的水煤气,其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

(2)水煤气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可以合成不同的物质,如可以合成重要的有机物甲醇(CH3OH)。下列关于甲醇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由6个原子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C.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 D.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 【答案】 置换 CD

【解析】(1)根据微观示意图结合置换反应分析解答; (2)根据化学式的信息分析解答。

解:(1)由图可知,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2)A.一个甲醇分子由6个原子构成,故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为32。故错误;

C.一个甲醇分子中含有1个C原子核4个H原子。故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正确; D.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1:4。正确。 故填CD。

13.某校科技节活动中,初三同学选用下述物质: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浓氨水(呈碱性,易挥发)、Na2CO3溶液、Ca(OH)2溶液、浓盐酸、NaOH溶液等为低年级同学表演了一组化学小魔术,请你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揭开其中之谜。

(1)魔术1为“葡萄酒变色”。观察到的现象为A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则B溶液为________,结合B处溶液的性质说明A变色的原因 ________。

(2)魔术2为“铁树开花”。观察到的现象为铁丝上的棉花团逐渐由白色变为红色。则D溶液为_______。

(3)魔术3为“清水变牛奶”,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溶液变浑浊的原因________。 【答案】 浓盐酸 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进入A溶液中,使溶液显酸性 酚酞溶液 Ca(OH)2 + Na2CO3 =\3↓+2NaOH

【解析】(1)由石蕊溶液遇酸性物质变红,遇碱性物质变蓝分析解答; (2)根据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变红分析解答; (3)根据生成物中有白色沉淀分析解答。

解:(1)由察到的现象为A中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可知A溶液是紫色石蕊溶液。B溶液为酸性溶液且具有挥发性。故B溶液为:浓盐酸。结合B处溶液的性质说明A变色的原因是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进入A溶液中,使溶液显酸性;

(2)由铁丝上的棉花团逐渐由白色变为红色可知,是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发生的反应。浓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所以C是浓氨水。故D溶液为酚酞溶液;

(3)由两种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知,这两种溶液为Na2CO3溶液、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Na2CO3 = CaCO3↓+2NaOH。 14.实验室要配制100 g 5%的NaCl溶液。

(1)需要称取NaCl的质量为_________;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应选用的量筒规格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10mL B.25 mL C.50 mL D.100 mL

(2)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写上图中的字母序号)。 【答案】 5 g D DBAEC

【解析】(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选择能够量取的最小量程的量筒; (2)根据取用、称量、先放固体再加水、溶解、装瓶解答。

解:(1)需要称取NaCl的质量为100g×5%=5g;需要水的质量为100g-5g=95g。即需要量取95 mL的水。应选用的量筒规格为100 mL。故填:5 g D; (2)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DBAEC。 点睛: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5.下列仪器常用于实验室制气体。

3

(1)⑤ 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法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现有铁架台(带铁夹),还应从上图中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填数字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 酒精灯 ①⑤⑥⑦⑨ 2KMnO4【解析】(1)根据常见仪器解答;

K2MnO4 + MnO2 + O2↑

(2)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性选择仪器;根据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解答。

解:(1)⑤ 仪器的名称为:酒精灯;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法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水槽、集气瓶等。现有铁架台(带铁夹),还应从上图中选择的仪器是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水槽、集气瓶。故填:①⑤⑥⑦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16.如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

(1)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2)红磷熄灭,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的性质有________。 【答案】 4P + 5O2烧,难溶于水

【解析】(1)根据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解答; (2)根据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解答;

(3)根据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的性质解答。

解:(1)红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方程式为:4P + 5O2点燃2P2O5; (2)红磷熄灭,说明红磷与氧气反应完。瓶内氧气反应完,压强降低,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中。由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红磷熄灭,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至刻度线1处;

(3)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的性质有: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点睛: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 四、简答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漫谈水果的保鲜

2P2O5 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至刻度线1处 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表达了诗人赞美荔枝甘美、喜爱荔枝之情。水果不仅带给我们味觉上的美好享受,更能提供丰富的营养。但是有时水果的保存也会给我们带来小小的烦恼,保存不当,水果会失水或腐烂变质。

在水果的冰点温度下储藏,能较长时间保持鲜果固有的品质和营养,这项技术叫冰温储藏。为了探究荔枝的冰温储藏(荔枝的冰点温度为-1.2℃)是否优于普通冷藏(温度通常为

0~10℃)。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组实验,实验条件如表1所示。以荔枝的还原糖含量作为衡量荔枝品质变化的指标(还原糖含量越高,品质越好),每隔七天进行一次水果品质检测,实验结果见图1。 表1 实验条件 组号 1 2

储藏温度 -1.2℃ 3℃ 湿度 87% 87% 备注 荔枝的品种、大小、成熟度、数量以及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图1 还原糖含量变化

氧气的浓度也影响着水果的保鲜。在储存水果时为了抑制呼吸作用,一般要降低氧气的浓度,当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小时,呼吸作用最弱,此时对应的氧气浓度适宜水果的储存。如果降得太低,植物组织就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往往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影响蔬菜水果的保鲜。

此外,储存时还要注意有些水果不能和其他蔬果一起存放,如苹果、木瓜、香蕉等。这类水果在成熟过程中会释放“乙烯”气体,可加速水果的成熟和老化。坏掉的水果也会释放乙烯,因此在一堆水果中,如果有一颗是坏的,要尽快挑出去。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乙烯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催熟水果。

(2)在文中的荔枝实验中,研究的影响水果储藏的因素是 ________。 (3)通过图1可得到的信息是________(写出1条即可)。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荔枝的还原糖含量在冰温储藏时始终高于普通储藏 B.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C.普通冷藏温度指的是3℃

(5)请举出日常生活中水果保鲜的方法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 能 储藏温度 超过一定天数后,荔枝冰温储藏比普通冷藏保鲜效果要好 ABC 装入保鲜袋(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1)根据水果在成熟过程中会释放“乙烯”气体,可加速水果的成熟和老化解答。 (2)根据表1信息分析解答;

(3)根据图1中还原糖的含量和储藏时间分析解答; (4)根据文中信息解答; (5)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解答。

解:(1)水果在成熟过程中会释放“乙烯”气体,可加速水果的成熟和老化。故乙烯能催熟水果;

(2)由表1可知,两组实验中只有储藏温度不同。故在文中的荔枝实验中,研究的影响水果储藏的因素是储藏温度;

(3)由图1 可知,当超过一定天数后,冰温储藏比普通冷藏时 ,水果中还原糖的含量高。故通过图1可得到的信息是超过一定天数后,荔枝冰温储藏比普通冷藏保鲜效果要好; (4)A.由图1 可知,荔枝的还原糖含量在冰温储藏时超过一定天数后高于普通储藏。故错误;

B.由文中可知,当氧气的浓度降得太低时,影响蔬菜水果的保鲜。故错误; C.普通冷藏(温度通常为0~10℃)。故错误。

(5)日常生活中水果保鲜的方法装入保鲜袋(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五、探究题

1.高锰酸钾是一种市场前景很好的无机化工产品,以下是工业液相生产高锰酸钾的流程简图。

(1)图中含锰元素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写化学式)。

(2)氧化反应器中,熔融物从上部加入,空气由下部通入,其目的是_______;该设备中发生反应的物质为________。

(3)电解槽中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___。

【答案】 MnO2 使熔融物与空气充分接触,易于反应的发生 KOH、MnO2、O2 Mn、H 【解析】(1)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据此解答; (2)根据使反应物充分反应及流程图分析解答;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分析解答。

解:(1)图中含锰元素的物质有MnO2、K2MnO4、KMnO4。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MnO2; (2)氧化反应器中,熔融物从上部加入,空气由下部通入,其目的是:使熔融物与空气充分接触,易于反应的发生;由流程图可知,进入氧化反应器的物质是KOH、MnO2、O2 。即设备中发生反应的物质为KOH、MnO2、O2;

(3)由B图可知,进入电解槽的物质为K2MnO4水溶液。由C图可知产品为H2、KOH、

KMnO4。Mn元素化合价由+6价变为+7价,H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故电解槽中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Mn、H。

2.在研究二氧化碳性质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水中,并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发现溶液变红,引发了下图所示的探究活动(图中小花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并晾干)。

(1)该活动所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 (2)实验C所验证的猜想是_________。 (3)实验A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 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 CO2使紫色石蕊变红 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解析】(1)根据ABCD四个属于分析解答; (2)根据CO2与紫色石蕊接触分析解答; (3)根据稀醋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解答。

解:(1)A.喷稀醋酸,观察干燥石蕊纸花的颜色变化。B.喷水,观察干燥石蕊纸花的颜色变化。C.直接放入CO2中,观察干燥石蕊纸花的颜色变化。D.喷水后放入CO2中,观察干燥石蕊纸花的颜色变化。由此可知,该活动所探究的问题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 (2)实验C是将干燥的石蕊纸花直接放入CO2中。故实验C所验证的猜想是:CO2使紫色石蕊变红;

(3)实验A是向干燥的石蕊纸花喷稀醋酸。故实验A的作用是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3.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均关闭)。

实验中装置内的药品如下表所示:

注射器 实验1 盐酸 实验2 NaOH溶液

A NaHCO3溶液 CO2气体 B 澄清石灰水 浸没于热水中的白磷(白磷放于有孔塑料片上) (1)实验1中打开K1,将过量盐酸注入A瓶中,观察到B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打开K2,关闭K1,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2)实验2中,观察到白磷燃烧,其实验操作为________;通过该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是 ______。

【答案】 Ca(OH)2 + CO2 =\3↓+ H2O A瓶中液体流入B中,B中浊液变澄清,气球鼓起 将注射器中NaOH溶液注入A瓶中,充分反应后,打开K2 需要与氧气接触

【解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的产生和水解答;根据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解答;

(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

解:(1)实验1中打开K1,将过量盐酸注入A瓶中,盐酸与A瓶中的NaHCO3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到B瓶中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的产生和水。B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CO2 =CaCO3↓+ H2O ;打开K2,关闭K1,由于盐酸与NaHCO3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A中压强增大,导致A中过量的盐酸被压入到B中与生成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观察到的现象为A瓶中液体流入B中,B中浊液变澄清,气球鼓起;

(2)B中是浸没于热水中的白磷,具备可燃物、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缺少的条件是空气。故所需要进行的操作是能够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即将B中的水排出即可。因此进行的操作是:将注射器中NaOH溶液注入A瓶中,充分反应后,打开K2;通过该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是:需要与氧气接触。

4.某实验小组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性质。 【实验目的】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Al > Cu

【设计并实施实验】小组内的3位同学分别做了下述实验: 实验 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稀CuCl2溶液(与甲实验浓度相同)中 现象 一段时间后才出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 十几秒内即观察到明显现象。 在与乙相同的时间内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甲 将铝片直接放入到稀CuCl2溶液中 乙 丙 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稀CuSO4溶液中

(1)实验中,预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对比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推测甲同学开始时没有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该小组同学进一步对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打磨过的铝片放入到CuCl2溶液和CuSO4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不同呢? 【微观探析】查阅资料可知两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3)图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Al和CuCl2溶液、CuSO4溶液反应的微观本质是Al

2+3+

和Cu反应生成 Al和______。

【提出猜想】根据上述图示,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1:产生现象不同的原因是CuCl2溶液比CuSO4溶液中含有的Cu浓度大。 猜想2:溶液中Cl对Al和Cu反应有促进作用。 猜想3:溶液中SO42-对Al和Cu反应有阻碍作用。 【设计并实施实验】 序号 1 实验方案及操作 乙、丙两位同学取Cu浓度相同的CuCl2溶液和CuSO4溶液重复实验。 2+2+

-2+

2+

现象 与上述乙、丙同学实验现象相同 结论 猜想1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2 在同一时间内,③最快产生现象,②次之,①无明显现象 猜想2成立

(5)甲同学认为通过实验2得到的结论证据不充足,其理由是溶液中的__________对实验可能有干扰。

(6)丙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排除了上述干扰,并模仿实验2又设计了一组3支试管的实验,证明了猜想3也成立。请在下列方框中画出实验设计图示。__________

【答案】 铝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 铝片未打磨,铝片上的氧化膜阻碍反应 2Al +3CuSO4 =\

3Cu + Al2(SO4)3 Cu 不成立 Na

+

【解析】(1)根据铝片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铜分析解答; (2)根据氧化铝薄膜阻止反应的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解答; 【设计并实施实验】1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分析解答; (5)根据实验2中3支试管内加入氯化钠的多少分析解答; (6)模仿实验2解答。

解:(1)铝片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铜。实验中,预期的实验现象是:铝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

(2)对比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由于将铝片直接放入到稀CuCl2溶液中,乙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稀CuCl2溶液。推测甲同学开始时没有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原因是:铝片未打磨,铝片上的氧化膜阻碍反应;

(3)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 +3CuSO4 =\+ Al2(SO4)3;

2+3+

Al和CuCl2溶液、CuSO4溶液反应的微观本质是Al和Cu反应生成 Al和Cu;

【设计并实施实验】1由于乙、丙两位同学取Cu浓度相同的CuCl2溶液和CuSO4溶液重复实验。且得到与上述乙、丙同学实验现象相同。故该实验不能说明产生现象不同的原因是CuCl2

2+

溶液比CuSO4溶液中含有的Cu浓度大。故填:不成立 ;

(5)3支试管中,1试管未加氯化钠,2试管加0.1g氯化钠,3试管加0.2g氯化钠,其它都

-2+

相同。而猜想2是猜想溶液中Cl对Al和Cu反应有促进作用。故可能对实验产生干扰的是溶

+

液中的Na;

(6)猜想3是猜想溶液中SO42-对Al和Cu反应有阻碍作用。模仿实验2实验设计图示为

2+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j1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