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医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初稿)

更新时间:2024-01-19 12: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赣南医学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初稿)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学校申请更名大学,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医科大学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学校实际,着眼学校未来,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学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十八大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精神为引领,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践行科学发展,强化内涵建设,顺利完成了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要求,进一步夯实了办学基础,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改革发展迈入新时期。

1.办学思路更清晰。五年来,学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厘清发展思路,审视目标定位,探索适合自身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医科大学”总体目标,全力实施“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申办医科大学”两大任务,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人才强校工程、校园民生工程、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工程”等四大工程建设,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十八大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总书记重要系列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了以人为本意识、统筹发展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思路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初步构成了结构合理、

特色鲜明、多元开放的办学格局,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2.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五年来,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提高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层次。五年来,全日制在校生数从8422人增至12022人,年招生数由2815人增加到3015人。2012年完成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工作,2013年,学校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2个一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4年新增临床医学、护理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招收首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6名,2015年招收首届专业硕士研究生17名,标志我校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2013年10月学校主要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了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委员会的认证,进一步更新了教育思想,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观念的形成,保证了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更好地体现,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办学思路和发展远景,以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显著提高。

2012年获批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2013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肯定学校在免费医学生培养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方面所做的工作,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2015年学校牵头成立的赣南油茶产业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第四批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实现,助推学校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增长。全日制本科专业由15个增至20个、专科专业由16个降至1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4项,超过学校此前的总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在研项目4项;科研总经费从2000余万元增至近4000万元。学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取得新的突破。

3.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五年来,学校着力破解前进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2014年以制定《赣南医学院章程》为抓手,推动形成依法治校新常态。同年修订了《赣南医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为探索“教授治学、学术自治”迈出大步。各直属附属医院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快,为医疗、教学和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其中,第一附属医院顺利通过了第三周期等级医院预评审和复核,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个人获得全国五

一劳动奖章、全省五一劳动奖章。同时,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学术科研、人事分配、学生管理、监察审计等机制创新,为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行提供强有力保障。

4.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开创新局面。2013年9月,学校召开中共赣南医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是自建校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是在学校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总结了我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在改革、建设、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了发展思路:实现一个战略目标,立足两个提升,实施“三步走”计划,建设四大工程,深化五项改革。实现一个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医科大学;立足两个提升即一是办学条件大幅提升,二是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实施“三步走”计划即从2013年开始,努力实行“两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七年达目标”三步走计划;建设四大工程即质量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文化与基础设施工程;深化五项改革即干部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和财务改革、后勤保障改革、内部行政管理改革、社会服务改革。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凝聚了全校共产党员的共识,反映了全校师生员工的愿望,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形成共识,继往开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五年来,学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精心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调整设立了学校基层党组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党员干部考核管理工作;构建反腐倡廉长效机制,营造了风清气正人和的校园环境,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炼了以校训“立德立行,求是求新”为主要内涵的赣医精神,确定了建校纪念日,开展了首个建校纪念日系列庆祝活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富有张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行教研室与班级挂钩、本科实习生带教导师制等,思想政治工作更具针对性,先后多次被授予全省、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坚持以人为本,重

视师生诉求,关心校园民生,加大学生减免奖助补的力度;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全校上下保持昂扬向上、共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学校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不足

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还比较缺乏,师资队伍中的博士比例也偏低;二是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仍需加强,学术团队建设薄弱,科研方向的凝练不够,科研平台契合度不够,学术影响力不足;三是未建立符合赣医发展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管理制度落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学校办学特色需要继续凝练,内涵建设措施不多;五是学校编制紧,非专业技术人员较多的历史状况、上级主管部门核准各专业技术岗位,特别是高级职称职数紧张,影响了学校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发展;六是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偏慢,校园环境等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总纲 (一)指导思想

遵循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为主要依据,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强化质量,实现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医科大学。

(二)发展目标

为进一步适应国家和江西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力,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促进学校健康有序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学校将集中工作精力,集中优势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基础建设及各项更

名大学申报工作,增强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全力争取2018年学校更名为医科大学,实现学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腾飞。

(三)学校文化特质

1.校训:立德立行,求是求新。

2.办学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学得实、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3.办学理念:教学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 4.办学定位:

(1)目标定位:遵循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把学校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医科大学。

(2)类型定位: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发展的医科大学。

(3)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协调发展。

(4)学科定位:以医学类专业为主体,与医学相关的理、工、文、管、法等门类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

(5)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6)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江西,辐射周边,面向全国,服务基层。 5.教学理念:厚基础,重融合,强实践,求创新。 6.校风:文明、勤奋、求实、进取。 7.教风:学富为师,德高为范,育人为本。 8.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 9.办学传统:艰苦奋斗,科学求是。 (四)重点任务

围绕建设与更名为医科大学的战略目标,按照学校首届党代会的要求,立足两个提升,即办学条件大幅提升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扎实推进依法治校,侧重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建设四大工程即质量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文化与基础设施工程,重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图书资料建设、信息技术服务建设;深化五项改革即干部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和财务改革、

后勤保障改革、内部行政管理改革、社会服务改革,侧重于体制机制创新。

第一篇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一)发展基础

在学校“十二五”规划建设期间,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科的发展,学校师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师资水平得到了整体性提升,学历、职务、学缘等结构明显改善。专任教师数量从2010年12月的586人(含各临床学院教师,下同),发展到2015年12月的1006人,增幅达58.2%,基本满足了学校建设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到2015年底,我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5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共计72.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350人,其中具有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14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全校专任教师的34.8%。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5人,省主要学科带头人1人,省高校学科带头人7人,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省教学名师7人,省模范教师3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7人。同时存在师资总量仍不足,生师比偏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学科(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和水平较低;师资培养和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1.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基本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阶段性目标的需要。

2.发展策略

2.1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着重培养和引进重点学科领军人才,促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2.2以自主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完善不同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学术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3以国际化战略为抓手,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开发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智力资源,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

2.4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深化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用人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 1.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16-2018年

依据更名大学的工作要求,遵循人才培养成长规律,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学科的生师比,根据学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多种形式教育的需要,在保证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保持师资队伍总量适度增长。

根据各学科队伍人才结构现况,培养或引进2-5名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并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20名左右的学术骨干。每个学科都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优势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一流专家学者;特色学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带动一批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养学科拥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

到2018年,专任教师队伍规模总量达到1100人左右。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人员比例达到10%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4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20%)。

第二阶段:2019-2020年

按照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建设目标,教师队伍规模总量达到1200人左右。

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凝聚高水平学术队伍,拥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学科带头人,部分学科团队水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型大师;以学术梯队建设为中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骨干;探索并建立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围绕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统筹考虑,到2020年,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全校师资队伍规模、结构、素质适应学校办学目标,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16-2020年师资队伍发展规划

单位:人 年度 项目 引进 博士 培养 总数 高级职称其中:正培养 高 88 2 2 2 3 3 228 60 10 30 10 40 10 40 10 40 10 30 现有 2016年 人数 15 20 20 15 10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 战略举措

2.1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围绕学科发展规划,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将学科发展作为人才资源配置的导向,紧紧围绕学校2016年-2020年学科发展规划,充实学科发展力量,使教师队伍建设与各级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需要相结合。树立人才战略思维,处理好学校发展的人才储备与各学科人才需求的关系、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的关系。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推进井冈学者岗位计划。促进学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将人才引进工作的中心转移到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上,特别是有国际化背景、积极从事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其带

领的团队。按照江西省特聘教授岗位计划(“井冈学者”)的岗位设置要求,加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的招聘工作,在学校重点发展、扶植的学科设立特聘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招聘学术造诣高深、对本学科建设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善于培养青年人才并注重学术梯队建设的学科带头人,汇聚一支以杰出学者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科队伍。

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中,建立健全引进人才评价体制,规范人才引进制度,健全人才跟踪服务体系,并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服务意识,完善高层次引进人才的配套服务工作。

――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激励和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通过个人申请、学院推荐,每年选拔1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高等学校参与科研工作,跟踪学术前沿。鼓励并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高级研修班。每年选派3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以了解学术前沿、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竞争能力。

――创新人才组织模式,实施“创新团队计划”。进一步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打造科研工作的精兵强队,在学科前沿领域或交叉学科领域从事高水平的研究;培养和建设一批人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2.2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立足自主培养,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保持师资队伍适度增长,确保教师聘用的数量和质量。为保证学校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今后3至5年内,继续按照每年聘用15至30名新教师的速度补充师资队伍,充分满足各学科教学、科研的需要,并确保一定的人才储备,改善某些学科特别是新学科教师队伍捉襟见肘的状况。

对新聘青年教师应充分考虑优化学缘结构、改善学历层次的需要,主要聘用来自海内外名校、名导师的高水平博士生,除专业水平外,重点考察其思想品德、团队协作精神和发展潜力。不断改进人事聘用程序和评价办法,实现新聘人员“人—岗”匹配最大化。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队伍,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重视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新参加工作2-3年内或之前未在高校工作过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指导,通过“双向选择”建立传帮带联系,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作用;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案交流、教学展览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活动,并组织青年教师现场观摩比赛和评估优胜者的课堂教学,调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注重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设立“科研资助基金、博士基金”等专项科研基金,调动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选派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科研等高水平科学研究。实施“青年教师发展研修计划”,组织青年教师在国内或国(境)外参加国际国内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学术研修,追踪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设立资助出国(境)参加学术会议专项经费,每年资助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

――拓宽师资来源,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师资来源格局。充分发挥学校无形资产,多方面积极争取社会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教师职务岗位,更主动、积极地招聘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等部门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兼职或专职的教师岗位。做好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的聘任工作,充分发挥兼职师资的作用,实现实质性兼职。争取国内外相关著名企业在我校设立冠名教授岗位或奖教金,以拓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渠道。

2.3加大国际交流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

――重视引进海外人才,推进师资国际化招聘。探索海外招聘渠道,进一步加大海外优秀人才的招聘力度,确保每年新选录教师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员占一定比例,面向海外公开招聘教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大师和优秀领军人物。面向海外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选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后备师资,赴海外一流学科专业,师从一流教师深造,学成后回校任教。

――拓展国际合作,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开展师资培训。

建立与国外有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联合研究机构。进

一步加大国际交流范围、层次和力度,搭建国际交流舞台,加速人才的国际化成长。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鼓励并积极推进我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力度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博士后研究,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个人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的,学校另给予1:1的配套资助;申请到以国家留学基金的名义派出并提供旅费,学校提供其他费用;列入公派出国名单的并申请到出国一年以上的,学校予以出国费用的全额支持。

――设立出国留学基金,增强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实施“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设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通过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等方式,吸引和支持更多的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到我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资助对象为在国外留学三年以上并在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内获博士学位后在外留学一年以上的应聘到我校从事教学科研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适时启动公派出国人员选拔,计划每批次派出5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在3-5年内到国外有关高校进行为期4-6月的进修。进一步扩大我校中青年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研究的经历,提升我校教师的国际学术背景。

2.4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建立健全激励、竞争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为契机,深化岗位聘任制改革。按照教育部及江西省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需要,确定各类岗位设置比例,各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优先满足学科平台、创新团队建设需要,确保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骨干队伍建设需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岗位聘任制,加强岗位契约管理,建立并完善各级各类人员的职位分析制度,明确上岗条件和岗位职责,实行“按岗聘任、岗变薪变”。

――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德才兼备、重在实绩”的原则,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教师发展的导向作用,

将教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职务聘任、分配激励的重要依据。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岗位层级的特点,建立分层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分别制订从刚性到柔性、从短周期到长周期的考核标准,探索聘期考评、同行间业绩考评等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的评价与激励办法,在教师个体评价模式基础上,研究建立团队综合评价模式;对于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加大其团队业绩、建设成效的考核权重。

――充分发挥编制效应,增强队伍活力。在学校事业编制缺口较大的情况下,继续推行并完善人事代理制度,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工作任务、岗位职责和考核指标,充分发挥编制管理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形成事业编制与人事代理相结合的动态编制管理机制。

2.5以人为本,全面营造人才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以师德为核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切实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在教师考核体系中将师德指标单列,突出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在教师职务聘任、职务晋升、业务进修和评优奖励等过程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积极实施教学名师培养工程,在选拔校级教学名师的基础上,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同时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和奖励力度,依靠舆论导向和典型榜样的力量,扩大其示范效应,促进全体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优良校风的形成。

――建立并实行学术休假制度。实行学术休假制度,进一步发挥优秀人才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学术成果水平,以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出休假要求的、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副教授以上的骨干教师,在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学术假期间所有待遇不变。

――加强健康和谐的校园人才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注重人才环境建设,从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处理好教师队伍、教学保障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之间的关系。切实关心和保障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利益,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待遇留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创造性。

二、财务工作建设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财务工作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坚持科学、民主、廉洁、高效的理财观念,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确保师生职工福利待遇,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为全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1.拓宽筹资渠道,财力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2011-2015年经费收入来源情况表

单位:万元

财政拨款 项目 小计 日常经费(含生均拨款) 6562.1 9449 9449.2 9449.2 19037.2 53946.7 专项经费 13902.36 16934.33 4661.7 4932.07 1038.1 41468.56 事业收入 其他收入 合计 2011年 20464.46 2012年 26383.33 2013年 14110.9 4841.75 5213.1 3777.09 6678.56 7064 27574.5 635.04 239.63 134.44 226.96 350 1586.07 25941.25 31836.06 18022.43 21286.79 27489.3 124575.83 2014年 14381.27 2015年(预计) 合计 95415.26 20075.3 2.突出重点支出,合理安排各项经费投入

2010-2015年经费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2011-201(预计) 5年汇总 总支出 工资及福利支出 12063.97 13941.15 39411.34 2731.53 3617.16 4296.93 20318.63 23338.22 30232.84 5455.75 6058.07 7138 127242.18 26565.91 1 2

3 4 5 商品服务支出 对个人和家庭补助 其他资本性支出 2121.94 3105.77 4270.03 4697.29 4786.97 7940.94 24801 1338.14 1880.07 2128.95 2936.31 4971.69 3007 14924.02 5872.36 5338.15 28715.43 7229.28 7521.48 12146.9 60951.24

2011-2015年度四项教学经费投入及占学费收入比例情况表

单位:万元 本科业务年度 费 1070.61 1265.65 1485.9 1602.87 1800 7225.03 教学差旅费 64.22 70.08 75.64 134.5 150 494.44 体育维持费 21.65 13.49 11.8 30.69 40 117.63 教学设备维修费 11.14 39.33 15.23 40.41 60 166.11 四项教学经费合计 1167.62 1388.55 1588.57 1808.47 2050 8003.21 当年实收学费 3327.98 3778.16 4865.76 5466.89 5700 23138.79 四项教学经费占实收学费比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预计) 合计 34.5% 35.08% 36.75% 32.65% 33.08% 35.96%

3.推进财务改革,依法理财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增强财务工作规范化。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制定完善了经费支出管理、基建及修缮项目工程款支付管理、差旅费管理、劳务酬金发放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文件,并拟定了创收经费、专项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财务相关制度,使得相关财务工作有据可依,增强了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及可操作性。

――加强预算管理,增强科学理财意识。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文件规定,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和执行控制办法,维护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全面考虑学校事业发展需求,切实保证收入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压缩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不断推进学校大额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准确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完善财务核算方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实施岗位责任制,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不断解决财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财务信息管理功能,推进无现金结算和网上银行支付,提高资金支付效率。2014年更换了新的财务管理软件,按照最新出台的《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建立项目预算管理,强化了系统化、电算化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

“十二五”期间,财务工作仍存在校内专项经费立项论证不够,很多部门的专项经费仅根据上年情况核定,没有提前做好部门科学论证。同时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国库存集中支付方式的严格要求下,由于一些项目负责人对经费使用开支不及时,存在财政专项资金被收回的风险。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1.服务中心,多方筹资,精准投入。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总体目标,以更名大学相关的人才、师资、教学科研、基建项目等列为重点经费投入方向,加大中心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稳健的财政拨款支持外,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

2.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重点对预算管理、大额经费支出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关文件,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中长期预算规划,规范重大项目和大额资金的审批程序,积极推进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3.开源节流,共享发展,提高效益。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盘活现有资源,统筹共享,提高资源配置利用率,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

(三)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

1.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继续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财务报账手续,编制经费使用审批流程图,将相关文件、流程、收费标准上墙,利用校园网、培训办班、发放宣传资料方式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2.确保学校重点经费投入。一是确保正常教学科研投入稳步增长;二是确保更名大学经费投入;三是确保职工福利稳步增长;四是确保基建工

程尾款及后续工程项目资金;五是确保图书及教学设备支出,提前办报审报批手续,加强流程化跟踪采购。

3.建立中长期预算规划。按照省财政最新下发的生均拨款标准,在学校“十三五”规划期间,经费收入有大幅增加。要求学校顶层设计更要有前瞻性,各部门更要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积极做好长期项目申报,密切结合更名大学建设规划,不仅做好年度预算,也要提前做好五年的项目预算规划,统筹安排好预算经费。

“十三五”规划期间预算收入与支出计划表

单位:亿元

收入 财政拨款 事业收入教学年度 小计 生均项经费拨款 (10%) (含财政专其他科研收入 事业(5%) 收入) 2016 2.78 1.90 2017 2.81 2018 2.94 2019 2.97 2020 3.00 1.90 2.00 2.00 2.00 0.15 0.70 0.03 2.78 0.17 0.19 0.21 0.23 0.71 0.03 2.81 0.72 0.03 2.94 0.73 0.03 2.97 0.74 0.03 3.00 1.20 1.32 1.45 1.60 1.76 7.33 0.25 0.26 0.28 0.29 0.30 1.38 0.10 0.13 0.17 0.22 0.29 0.90 0.30 0.57 0.44 0.33 0.36 0.32 0.12 0.34 0.22 0.00 1.44 1.58 0.30 0.33 0.36 0.40 0.43 1.82 0.06 0.06 划) 小计 出(10%) 支出(30%) 勤计计) 人员支经费费支出(后(预置(10%) 付息 科研经支出款图书购还本基建征地设备及债务支出 合计 14.50 9.80 0.75 3.60 0.15 14.50 4.细化部门预算管理。修订预算管理办法,明确预算管理职责,建立预算编制、执行、控制与监督流程,将全校所有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对部门执行预算情况纳入考核范畴,提高预算执行率。

5.扩充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财务核算管理信息平台,开通完善部门经费查询功能,加强教学科研等课题经费项目管理,及时公开有关财务信息,提高财务工作透明度。

三、资产管理建设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按照一般更新与重点装备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投入,千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2010年的3635.7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9812.5万元,增长170%。

“十二五”期间,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省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重点建设了心脑血管药理、天然药物实验室、生理学科、预防医学学科、人类疾病基因组学平台、细胞生物培养室、商务英语及大学英语数字化平台、康复及临床康复学科、外科、眼科及麻醉临床学科等,期间购置了高级智能模拟人、膜片钳、液质联用仪、激光显微捕获仪、基因测序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超临界流体萃取系统、介入术虚拟训练系统、泌尿内镜及经皮通道穿刺模拟系统、腹腔镜手术模拟系统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单台套价值均在百万元左右)。

“十二五”期间先后制订、修订完善了《赣南医学院物资设备采购管理暂行办法》、《赣南医学院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流程、规范了工作行为。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中建立了固定资产查询系统,做到了信息的畅通,方便了资产管理员的工作,也大大的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速度的渠道。在校园网页中开辟了“专家库系统”及“业务公示”栏。

“十二五”期间仍存在资产管理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意识不够,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不,资产管理意识需进一步加强等不足。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大局,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政策法规水平,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促进资产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推动资产管理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

1.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

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清查、分析、研究,循序渐进地拟订、修改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办事程序,对履职过程中的各环节做出程序性规定,将工作职责、服务承诺、办事流程等通过校园网对外宣传和展示出来,便于广大教职工照章办事,同时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使资产管理工作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迈进。

2.强化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强岗位管理,建立岗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一支精干的专兼职结合的资产管理团队。

3.强化预算管理,逐步探索建立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机制

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并从学校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准确掌握学校各部门资产存量,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体系,从源头解决资产重复购置的问题,并进行闲置资产调剂使用。为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逐步探索建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增值。

4.提升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创新资产管理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数据采集与处理、信息共享、传输与反馈系统,做到相关部门监管,信息交流及时,基础数据共享,真正实现资产动态管理,为学校决策系统提供准确有效的基础信息数据。开展项目库建设,完善采购管理流程,对存量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做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变被动处置为主动处置管理模式,强化服务理念,提高专业化程度等方面推进资产管理工作创新发展。

四、校园建设 (一)发展基础

完成了黄金校区一期二批建设任务,新建十一项校舍面积75000平方米(9~12#学生公寓楼、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楼、第四实验楼、第五实验楼等);新建教工住宅95220.57平方米(含1~17#教工住宅楼94820.57 平

方米和辅助用房约400平方米);按照教育部和上级的要求,完善了黄金校区部分文化体育、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配套设施工程建设。因建设资金投入影响,图书馆二期、基础医学院及科研中心、人文社科实验楼等“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以及新征校园建设用地等工作任务未完成。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十三五”期未,学校十一项校舍总建筑面积达到约37.0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体育运动、生活等各类用房基本达到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保障有力的要求,校园内绿化率达到43.5%,校园环境基本实现绿化、美化、生态化、人性化和现代化,为学校建成以医学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创造坚实的基础条件。

按全日制在校生数稳定在12000人的办学规模,参照国家标准及相关文件规定,围绕更名大学的总体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分期分步落实校园建设工作。

1.校园用地。完成黄金校区周边300亩规划建设用地的征地工作和教工住宅二期(40亩)征地工作。两校区校园用地总面积达到1024918.46平方米(计1537.37亩),生均用地面积达85.41平方米。

2.校舍建设。完成黄金校区第二教学楼(12820平方米)、大学生活动中心(4000平方米)、第六(药学二)实验楼(5000平方米)、图书馆二期(18500平方米)、基础医学院及科研中心(10000平方米)、人文社科实验楼(26000平方米)、青年教工公寓(7800平方米)等共计8412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建设任务。两校区校舍面积达到370558.16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0.88平方米。

3.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完成黄金校区校大门、解剖实验楼至学海湖校园主干道、网球场二期、“西湖”园林景观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美化校园环境,合理规划绿地,黄金校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根据校园的特点,搞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黄金校区中央保护山体和学校功能区,形成一个主、次、支路结构分明的道路网,同时增强交通可识别性,设置路名、指引标牌和各种交通警示标牌;注意与市政基础设施的衔接,构建给

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暖通空调系统、弱电系统和天然气系统等。

4.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将学校现有的普通照明灯具更换成LED节能灯,照明节能改造覆盖全校,实现我校所有灯光照明绿色化,提升校园用电能效;充分循环利用校区污水站处理达标的水源和直饮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废水,作为校园景观水源和绿化灌溉水源,遵循校园用水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降低用水成本,减少传统水源的消耗量;建立节能减排能耗监测平台,对学校供电、供水、空调及用能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能耗监测,掌握学校实时耗能量,为学校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提供数据支撑,也为下一步实现学校用能定量化管理及深入开展能耗管理打好基础;启动屋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建设项目调研,充分利用我校现有的20000平方米面积公共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电站设备后估算年均光伏发电达约130万KWh,以试点示范形式逐步推广光伏发电技术。

(三)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 1.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16年):完成黄金校区第二教学楼、大学生活动中心、校大门、解剖实验楼至学海湖校园主干道、网球场二期、“西湖”园林景观工程;完成黄金校区行政楼、实验楼等校舍的照明节能改造工程和污水处理站中水利用改造工程;启动图书馆二期、第六实验楼、基础医学院及科研中心、人文社科实验楼、游泳池基建项目,黄金校区周边300亩规划建设用地的征地、教工住宅二期(40)亩征地工作,直饮水处理站中水利用、节能照明后期改造和节能减排能耗监测平台等节能规划项目,增加校舍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

第二阶段(2017—2018年):完成图书馆二期、第六实验楼、基础医学院及科研中心、人文社科实验楼、游泳池、青年教工公寓基建项目;黄金校新征用地40亩,两校区用地面积达到1239.37亩;新建校舍面积67300平方米;完善已建成的校舍建筑道路、管网、绿化等配套建设;全面完成两校区办公、教学、科研场所的照明节能改造工作,建立学校节能减排能耗监测平台;启动全科医学技能实训中心等基建项目。

第三阶段(2019——2020年):完成全科医学技能实训中心等建设项目,

校整合医学形态学、临床技能学、医学机能学等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首个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现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深化改革,整章建制。一是强化了制度建设和执行。落实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制,规范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强调了实验首开和停开审批制度,对实验室开放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减少了单纯验证性实验比重,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比重,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二是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活动。指导学生参加了全国基础医学、临床技能、护理学、康复医学、药学、电子设计等技能竞赛活动,拓宽了实验实训平台的使用空间和范围,弥补了课内实验教学的不足;学校组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连续多年取得了省内同类高校的最好成绩。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一是实验室面积得到较大增长。在黄金校区新建了第2、3、4、5栋实验大楼和解剖实验大楼、实验动物中心,在章贡校区改扩建了科研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和综合培训中心、护理学实验室等实验平台,学校实验室总面积得到了很大扩展,由2010年底的22175M2增加至2015年底的27990 M2。二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得到较大增长。从2010年的3635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9812万元,增长170%。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十二五期间,学校着力加强了科研实验平台建设,如拥有清洁级实验动物生产繁育区和清洁级动物实验室的现代化实验动物中心的新建,章贡校区科研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改造升级, P2实验室的建设等,有效提升了科研实验室层次和水平。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

同时仍存在实验室建设层次有待突破,实验室整合优化还不够,实验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不足。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按照更名医科大学的要求和总体规划,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规模将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在12000人,因此,实验室建设也要达到相应的规模和条件。总体目标是:

1.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实验室条件,使每个专业(方向)配备1个以

上专业实验室,确保生均实验室面积达6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值≥5000元,新增仪器设备值每年增长10%。

2.积极推进实验室改革,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构建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提倡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更好地为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服务。

3.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实验教学新体系、在学历层次、职称比例、年龄结构均比较合理的专兼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队伍。

4.拓展实验室功能,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提高实验室整体效益和服务水平;注重效益,建立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估制度,促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5.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和申报,力争在5年之内实现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的突破。

6.加强实验教材建设,完成实验教材的修订与再版工作。 (三)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三大支柱之一,是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基础。实验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因此,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要进一步提高对实验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全校上下都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实验室改革与建设。

2.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实验室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学校由一名校领导主管实验室工作;教务处作为实验室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校实验室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各院系成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在学校实验室工作委员会指导下,依据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制订本院系实验室的具体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

不断完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做到按制度办事、按规程

操作,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3.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提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一是大胆改革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逐步增加多学科(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逐步开放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最少有1~2实验项目对学生开放,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二是在改革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改革,不断完善。三是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组织力量开发部分教学软件,逐步实现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自动化。

4.加快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步伐

4.1制定实验队伍建设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有计划地培养现有在职实验技术人员,引进确有专长、学历层次较高、适合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逐步达到学历层次、职称比例、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要求,保证实验队伍健康、稳定发展。

4.2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合理定编、定岗、定责,强化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考核制、聘任制和奖惩制。

4.3鼓励和安排教师到实验室工作。实验教学带教教师实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凡理论课教师均应承担实验教学任务,逐步按教育部制订的要求配备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确保从编制上满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

5.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室条件

根据学校在校生发展规模,按照单价1000元以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000元的要求,有计划逐年投入实验室建设费用。与此同时,保证实验教学运行经费逐年增长,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

究与技术开发服务。实验室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或科研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挖掘潜力,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增加收入,以提高实验室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强经费使用管理,搞好论证工作,杜绝浪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6.突出重点,加快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步伐

未来5年,学校将按照加强整合,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的原则,以重点学科、品牌专业为依托,在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同时,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

7.注重效益,建立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估制度 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是学校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水平的重要物质条件。要建立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专管共用和对外开放制度,提高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共享。要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人员配置、设备条件、规章制度、使用机时、对外开放、功能利用率、自修率、新功能开发、设备更新改造、使用成果等方面。学校将依据评估结果评定“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给予获奖者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维护费及管理费上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8.建立实验教学评估体系,定期对实验室进行评估

评估工作要以“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原则,促进各实验室不断明确指导思想,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9.加强理论研究,鼓励技术创新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加强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和技术物资供应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开展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创新,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结合实际编写实验指导和实验讲义,提高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

第二篇 人才培养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求生存、以服务社会求效益、以优势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人才培养工作迈入新的阶段。

1.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科发展规律,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设了运动康复与健康、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等五个本科专业,截止目前,学校设有本科专业20个,专科专业15个,涉及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医学为主体,与医学相关的理、工、文、管、法等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2013年,学校对19个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调整,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加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注重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早期接触。同年启动了全日制本科生双学士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工作。2012年10月,学校作为全国第13所医学院校、全省第一所高校,主动向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提出认证申请,2013年10月顺利通过认证。自2012年开始,启动本科专业年度质量报告制度。报告年度本科专业概况、建设情况、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下年度专业建设计划,总结各专业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其他专业建设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深入分析现阶段影响学校专业发展的因素,并研究应对措施,确保学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强化课程建设,修订教学大纲。2011年依照遵循专业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启动本科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工作,共涉及17个本科专业431门课程。“十二五”期间新增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9门、校级精品课程25门、校级公开课5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2014年始,利用超星尔雅与智慧树幕课平台选择了30门课程尝试幕课教学。

3.加强基地建设,培育实践能力。“十二五”期间新增医学类基地10个,非医学类基地37个,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同时加强各类教学实验室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改善了教学实验室条件。制订《赣南医学院临床技能操作标准》,统一各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标准。召开医学类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会,举办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基本技能竞赛;开展优秀实践教学基地、优秀带教老师评选表彰,引导和督促各教学基地大力支持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护理专业、中药学专业、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共有90人次获得25个奖项。

4.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十二五”期间,学校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教学投入,创新教学管理,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完善国家、省、学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体系,加强教学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获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48项,资助经费915万元。“本科教学工程”的扎实推进,进一步树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内涵显著提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连续八年考生平均成绩及通过率均高于全国考生平均水平。法学专业学生国家A类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两年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20%以上。

5.完善监控体系,保障培养质量。以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监控运行机制,构建了目标明确、全程监控、评价科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12年,制(修)订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手册》、《赣南医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制度》等文件。修订了《赣南医学院来华留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赣南医学院来华留学生处分实施细则》等9项来华留学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第一临床医学院成立了首届家长委员会,旨在构建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补充的“三结合”家校合作模式。首届家长委员会共有17名委员,由工人、农民、个体、医务工作者、大学教授等各领域的代表组成。设立家长委员会工作网络平台(QQ群和飞信群),及时通报学

院教育教学、学生工作等各方面的最新动态,保障家长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一)发展目标

围绕“申大”目标,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专业力量,增强专业建设实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着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专业综合评价为切入点,加大投入,挖掘、培育有特色的新专业;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日制教育学生人数稳定在12000人,研究生教育规模达600人,成人学历教育人数缩减至10000人,留学生教育人数达400人。

(二)发展策略

1.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教育系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是“十三五”时期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2.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坚守好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和根本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永恒主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成长上,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发展的生命线、完成更名大学工作的保障,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妥善处理好规模与质量、运行与发展、教学与科研等关系,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立足本校实际,动员全校力量,通过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各部门、各领域的协同配合,探索并构建高质量、立体化人

才培养工作体系。

3.牢固树立“创新开放”的理念,深化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目前社会经济正迈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期,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创新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大学生作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培养其创业创新能力,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面前重要紧迫的课题。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必须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设置、专业定位、专业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必须增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建立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

三、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 (一)阶段性目标

1.第一阶段(2016年):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群,着手组建运动康复学科群、医药学科群;新增专业1个;做好《医用化学》、《人体解剖学》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培育孵化校级成果奖项目1-2项,新增校级精品课程15门;选拔专业人员管理教务系统,全面推行教务管理信息化。筹建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研室。

筹备参加全省的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业余制自考助学和证书类课程的半脱产培训自学,开发凸显我校学科专业特色的非学历教育项目。

2.第二阶段(2017-2018年):实行“学科培育”,力争英语、公管、法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国家实行“5+3”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做好与之相适应的培养衔接。探索并实行课程教学团队,在多轮教学的课程中实行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模式,特别是临床课程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师团队。力争2-4本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结合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改革,适时调整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顺利对接执考的新模式。

发展来华留学非学历生,创建江西省来华留学医学教育基地。打造2-3

门医学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

完成校、院两级继续教育网络建设,完成开放式、网络式教学管理子系统设计,加强成人学历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开展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课程考试制度试点,加强校外教学点的管理。

推广学生储优积份制,新增学生社团10个,打造品牌学生社团,指导建立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3.第三阶段(2019-2020年):倡导公共选修课慕课化,争取2-4本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制定教研室考核指标体系及方案,全方位加强教研室的内涵建设。推行全方位、全过程教学督导,将教学督导组工作范围拓展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在校来华留学医学本科生规模达到350人,条件成熟时硕士研究生达到30人。设立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重视和开发全英语和中英双语教学课程。积极开展对外汉语和中国文化类课程教学,为建立海外孔子学院奠定良好基础。

形成非学历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继续教育办学格局。

打造团学工作品牌项目。做亮思想引领,做实学习服务,做强自我管理,做精素质拓展,形成共青团工作典型经验和体系特色。

(二)战略举措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更新理念培养合格人才。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中心,以整合课程内容与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以适应学分制管理需要为抓手,在“厚基础、重融合、强能力、求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知识、系统思维、协作品质、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主动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大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和成功经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2.以专业综合评价为契机,分类错位抓好专业建设。围绕着以建成医

科大学为抓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医学专业为主体,各专业协调发展,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夯实基础,真抓实干,努力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性评估等工作,把开展教学评估作为实现宏观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实现教学工作评估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3.以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坚持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教学制度,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体系,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主动对接“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主动适应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改革,逐步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4.以附属医院建设为引领,科学构筑实践教学体系。注重附属医院的改革发展,加强指导和支持力度,切实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建设一批集医学生实践教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为一体的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制定临床能力培养标准,规范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着重提高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他专业要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共建机制,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科学构筑实践教学体系,助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四、学生工作

“十三五”期间,学生工作将按照“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质量求生存、以服务社会求效益、以优势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工作中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

素质的协调发展,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专业扎实的合格人才。

1.坚持“以德树人”,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心”,传承“民族魂”,做好“现代人”,圆好“中国梦”。大力推行德育教育。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德育教育形式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社会观、诚信观、世界观。悉心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相结合,强化健全人格培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党员、班级学生干部、兼职组织员等深入开展“颂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

2.坚持“以赛促学”,努力营造浓厚育人氛围。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略,校级层面继续打造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倡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各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围绕教学开展相关知识竞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

3.坚持“养用结合”,培育好学生管理队伍。加大培养力度,坚持“养用结合”。完善考评体系,凸显工作导向。开展评先评优,点燃工作激情。推进互动交流,盘活干部队伍。

4.坚持“以生为本”,不断完善学生管理机制。持续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继续做好学生宿舍管理。强化学生安全稳定工作。深入推广家委会制度。学生指纹打卡管理系统常规化。稳步推进微信平台建设。

第三篇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本科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较好地发挥了重点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体办学层次的提升。2011-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科基金立项59项,超过学校此前的总和,科研项

目总数超过1000项,纵向科研总经费近6000万元,尤其是2015年,学校“赣南油茶产业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第四批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助经费2000万元。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近300篇。国家级项目、科研项目总数及科研总经费数均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1.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建立。2013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2个一级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14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临床医学、护理学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学科建设体系基本健全。目前,学校拥有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一级学科2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校高水平学科6个(外科学(泌尿)、生理学、外科学(普外)、生药学、药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校级重点学科6个(病原生物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药物化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卫生毒理学、外科学(骨外)),校级重点建设学科6个(思想政治理论、内科学(心血管)、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检验诊断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9个(康复治疗学(康复学院)、护理学(护理学院)、外科学(二附院微创外科)(二附院)、康复临床(三附院)、心理学(心理学系)、英语语言文学(外语系)、眼科学(眼耳鼻喉系)、麻醉学(麻醉系)、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系))。完善的学科体系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3.研究平台日趋完整。学校拥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生理、形态学、病原生物学、行为学、中草药提取分离与检测、临床医学等研究平台。新校区的投入使用为科研平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实验动物中心建成实验动物设施净化系统项目,拥有清洁级实验动物生产繁育区和清洁级动物实验室、SPF动物实验室,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学校现已形成以“江西省脑血管药理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临床医学重点实验室”为重点;科研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主体;省尿路结石治疗中心、中澳白内障合作项目培

训中心以及眼科学研究所、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研究所、泌尿外科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消化疾病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所、骨外科学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营养与食品研究所、天然药物研究所基础的科研平台体系。

学校建设“赣州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列入中央苏区振兴计划重点扶持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是一所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集心脑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宣教、诊断、实验、治疗、科研、教学、药物开发为一体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机构。

虽然学校学科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不少不足与困难,主要表现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不均衡,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后劲不足,新学科群优势尚未形成;学校重点学科在省内优势不突出,部分学科研究方向分散,力量较薄弱;新发展学科总体上缺乏高水平、高层次领军人才与优秀人才;科研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率不够高。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1.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

适应医教协同培养体系改革需要,以完善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为主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层建设,适度扩大学科覆盖范围,加强现有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形成基础与临床、医疗与预防之间的结合,坚持医学学科、医学相关学科与非医学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建设目标是:按照国家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保障并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积极拓展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在职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争取获得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资格,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创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2.科学研究与发展目标

围绕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科研项目、国家级或部级科研奖项,实施国家级(部级)科研项目培育计划;强化产学研用研究,集中优势资源,在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同

时,凝练学校主攻方向,打造学术团队,着力培育符合本省及国家政策支持的科研方向,积极申报国家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科研项目资金,使学校科研项目和经费有较大幅度增长,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明显增多,科研成果的获奖数目和级别有较大幅度增加,实现国家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奖的新突破,科研成果的质量数量、科技转化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三、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

1.不断凝练学科特色,对接名校争创一流。加强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研究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建设等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实现各项任务和资源的相互支撑及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良性互动和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和预防医学学科为建设重点,积极培植人文社科类学科与工学学科,夯实传统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心理学、护理学等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突出、成果显著,在省内领先和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势一流学科。至“十三五”期末,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2个。集中力量抓好现有的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使其达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水平。“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2个,省级工程中心1~2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1~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1个。

2.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探索专硕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导,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加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申报和建设工作,通过学术学位点建设,全面带动专业学位点的建设,力争冲击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点,在校研究生数达到600人左右。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学生管理体系,重点建设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做好“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3.明确方向形成合力,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着力提高科研与创新能力。一是聚焦特色方向,瞄准科技前沿,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培育和孵化具有标志性成果,争取获准1-2项国家级成果奖。二是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炼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和行业的创新体系建设。三是鼓励成果鉴定、专利申报,支持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着力强化产学研合作。一是围绕医疗、医药等领域,在项目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确立区域和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和“动力源”作用,有效提升服务决策的能力。二是强化校地合作,完善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打造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三是强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与地方企业、有关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水平,完善高层推动和部门对接机制,产出一批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

——着力优化科研管理。探索科研机构和平台管理新模式;加强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探索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标准和方式改革。在努力做好现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外,积极拓展新项目渠道,凝练学校主攻方向,打造学术团队,着力培育符合本省及国家政策支持的科研方向。围绕学校三大主攻方向(油茶产业开发方向、人类疾病基因组学研究、转化医学),组建三大学术团队,积极申报国家重大项目,同时争取与北京大学及中科院合作申报或参与到国家级重大项目中,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加强学校的成果登记工作,鼓励登记后的成果尽快申报各级种类奖项。

第四篇 校园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

1. 坚持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了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坚持和完善了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落实校长治校职权,建立了学校章程,切实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

2. 坚持用理论武装全校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教育全校师生,加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民族精神、苏区精神、传统美德、公民意识和校训精神教育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的配套机制,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机关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树立公仆意识,努力建设一支敬业务实、协作创新、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管理干部队伍;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加强和改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积极探索与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4.坚持民主管理民主办学。坚持校领导接待师生来访日、校务公开等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工会、教代会和民主党派组织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教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关心爱护学生,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努力创造条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文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健康发展的成才环境

5. 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

6.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思想舆论阵地,积极推进“五个文明”建设;发挥全校干部、教师、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工作的

积极性、创造性,团结奋斗,扎实工作,积极开创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保持了省、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7. 确保了校园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宜人、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强化治安、安全稳定工作,健全学校消防、卫生、饮食、交通、意外事故等安全预警机制,创建和谐平安校园,优化学校发展环境,学校两个年度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集体”。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

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形成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软实力。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关注师生员工的具体诉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校园环境,进一步做好校园净化、美化、绿化工作。加强校内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建设大学生品牌社团,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创建医科大学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全校师生员工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医科大学的合力。

三、阶段性目标和战略举措

1.建设文化校园。弘扬“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进一步总结、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培育、弘扬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积极拓展文化素质教育领域,不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开展校史研究,拓展校史馆,增强师生文化认同和文化共识。加强学校视觉形象设计,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树立文化品牌意识,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运用和管理,深入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将诚实守信与教风学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

2.建设和谐校园。关注师生员工的具体诉求,努力做到教职工收入随事业发展同步增长,逐步实现广大教职工共享学校发展成果。深入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内行车等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建设或改造一大批功能分区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

化体育设施,全面提高师生员工健康水平。

3.建设智慧校园。探索新型高效信息化工作机制,推行学校工作信息化和校务公开信息化,加强校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建设,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校园综合门户等集成式平台,全面实施“校园一卡通”建设工程。继续加强校园网建设,形成覆盖全校的无线互联网信息网络,推进校园物联网建设。推进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4.建设绿色校园。制订基于新时期学科发展特点,适合学校现状、尊重学校历史文脉的校园规划,持续建设绿色、高效、充满活力的校园。

5.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素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教育。

6.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加大在教师和青年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把有限资源用于学校改革发展和服务师生员工。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形成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7.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对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巡视制度,深入推进党务公开,认真落实“三重一大”事项会议决策的制度。开展制度建设廉洁性评估,探索实施效能监察,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8.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各院系结合专业特色,创建各具特色品牌项目。探索“阳光网络工程”的开展形式,加强对学生网络舆情信

息的引导、培训。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大对学生干部和青年骨干的培养力度,为突出学生骨干科学设计成长路径。推进师生沟通机制的高效运行,力争培养一批学生工作专家,加强个性化关怀和指导。

“十三五”期间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落实内涵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创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重点医科大学的时期。做好这五年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纲领,也是学校今后五年发展的行动指南,全校师生员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振奋精神,求是创新,艰苦创业,勤恳工作,狠抓落实,以坚定的信心和加倍的努力,为全面实现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io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