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大字本)

更新时间:2023-10-27 13: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加快我省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程 必 定

(二○一二年十月十一日)

一、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

二、区域空间结构转型对县域发展的新要求 三、四新:县域转型发展的四个重点 四、对加快我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建议

1

一、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

全国2003个县级行政区(2010年)

其中:县1461个,县级市370个,自治县117个 安徽省61个县级行政区(2011年)

其中:县56个,县级市6个(增县级巢湖市) 从行政区看,县级是相对稳定的 从经济区看,县级是相对敏感的

中国的区域差距,突出表现在县级

中国百强县第一名昆山,超过1000亿,人均超10万元 安徽省第一大县肥西274.8亿,最末县石台12.55亿元 人均GDP第一强县繁昌38749元,最末县临泉3928元 ● 县域经济生存与发展空间:

不仅在县域之内,更在县域之外

2

1.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倒逼中国加速经济转型

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提高国债上限,放宽信贷,美元贬值,国债、外汇储备缩水

中美结构:“美债陷阱” 美有官员说:“美元是我们的,问题是你们的” 值得注意的两种倾势:

①以“金砖五国”为首的经济体与发展达国家经济体可能会适当脱钩,我国与发展达国家经贸关系会出现新变化

②钓鱼岛、南海局势对周边国家经贸会有不利影响 ∴ 倒逼中国加速经济转型: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控制通胀

3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主动推进经济转型 (1)资源环境的压力:“蜡烛经济” (2)产业发展的问题:

产业结构膨胀→压缩→再膨胀→再压缩的调整“怪圈” 高投入、高消耗、高同构、低效益的增长“坏相” 生产能力增长与内需脱节的问题 (3)发展与收入差距的扩大

(地区、城乡、居民、行业收入)

(4)发展理念的误区:工业化——“工厂化”,

城市化——“城区化”

(5)人对幸福感的追求,富裕而不幸福

∴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动推进经济发展转型

4

3.安徽崛起迫切要求经济发展转型

安徽人均GDP的演变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年度 1950 1960 1970 1980 1986 1990

数量 相当于全国水平 (元) (%) 65 83.3 170 92.9 169 71.9 285 62.6 698 76.2 1182 72.2 年度 2000 2002 2005 2008 2010 2011 数量 相当于全国水平 (元) (%) 4867 67.5 5735 61.0 8675 61.8 14485 64.1 20888 69.7 25395 72.2 2011年城市化率 51.27% 44.80% 全国,47.29万亿 安徽,1.511万亿

2011年产业结构 10.04∶46.60∶43.36 14.10∶52.10∶33.80 5

4.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紧迫性 从历史看,郡县治,天下安

从现实看,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主体

县级占比项目 全国 安徽 人口占比 70.9% 71.3% 面积占比 93.5% 80.3% GDP占比 39.0% 45.4% 地方财政收入占比 41.1% 46.4% 投资占比 48.7% 45.3% 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 39.5% 44.2% 从未来看:国家现代化取决于县域现代化

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取决于农民的幸福指数

6

二、区域空间结构转型对县域发展的新要求

(一)空间结构三次转型及对县域发展新要求

1.以农村为主导向以城市为主导的转型:城市化 表现:城市化率超过30%,农民工出现

对县域要求:支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2.城市化以单个城市发展向相邻城市集群发展的转型:城市圈 表现:城市化率达到40%,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对县域要求:发展工业,融入城市--撤销地级巢湖市的合理性 3.城市群发展向同城化发展的转型:区域协调发展 表现:城市化达到50%,区域一体化

对县域要求:经济、社会、观念、文化全面转型

7

(二)县域全面转型的抓手:三化递进

1.农业现代化:一产“接二连三”

提升农业的产业价值,改变农业的弱质性

美国:农民占2%,农业关联产业的从业人员占10%以上 2.发展工业化:二产集群化、特色化

集群化:形成与城市大工业的分工合作关系 特色化:发挥本县的相对比较优势 3.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三产大发展

传统城市化: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人口转移型) 新型城市化: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结构转换型) 县域具有“城市性”: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城市的

某些特征

8

三、“四新”:县域转型发展的四大重点

省第九次党代会出:六条新路、三个强省

1,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2,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3, 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4,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

9

发展的新路子;

5, 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

6,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今后五年,努力打造“三个强省”:

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 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 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

皖江地区各市县应该走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

10

(一)新园区:

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园区,文化旅游园区

1.新的承接方式:承接产业转移,更要承接要素转移 承接短缺要素,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 如宿州鞋业,三州归宿,中部鞋都

2.新的园区布局:工业园区集聚,整合,提升 产城一体,克服工业化就是工厂化的倾向

制止园区“泛化”扩张

3.新的园区形态:产业集群,提高首位产业集中度

产业链集群: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

11

循环经济集群:循环生产方式→循环链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原则 将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变为资源 “十二五”:资产产出率提高15%,成为宏观调控新手段 4.新的产业技术

以品牌为核心,提高技术水平 县域力量小,品牌影响大 创牌,借牌,引牌

5.新的发展机制:民本经济

经济形式以民营为主,生产投资以民资为主 社会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服务为主

12

(二)新市镇

1.两种类型的小城镇:“城市型”与“乡村型” 我国小城镇与城市规模与市政水平比较(2009)

指标 人口平均规模 建成区平均面积 人均道路面积 万人公交车辆 自来水普及率 燃气普及率 污水处理率 人均绿化面积 万人拥有公厕

单位 万人 平方公里 平方米 标台 % % % 平方米 座 城市 57.49 58.26 12.79 11.13 96.12 91.41 75.25 10.66 3.15 13

县城 9.65 7.61 11.95 3.06 83.72 61.66 41.64 6.89 2.96 建制镇 小集镇 0.97 1.86 10.9 78.3 43.4 1.92 0.25 0.55 63.5 18.3 0.84 2.新市镇的特征:

脱胎于“乡村型”小城镇,又高于“乡村型”小城镇,具有城市某些特征的“城市型”小城镇

(1)新功能:具有城市的某些功能,局域性“微型中心” (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社会功能)

(2)新形态:硬件——市镇设施

软件——社会、文化、管理方面,具有城市品质

(3)新布局:外部——“乡村型”小城镇重组 内部——功能分区

(4)新居民:数量上——居民人数增加

品质上——居民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

14

3.新市镇建设的一般路径 (1)产城一体化:

以产业发展为前提建设新市镇 以城镇建设为基础发展产业

产业发展是有条件的,取决于当地条件 产业发展规模,决定新市镇的规模与水平 产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就业规模决定人口规模 (2)基础设施城市化

新市镇基础设施城市化是“质”而不是“量” 求“好”不求“大”,求“用”不求“全”

“大”的与城市接轨,“全”的由城市辐射,同城化

15

(3)社会文化现代化

社会建设、管理、文化、观念:由传统走向现代 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 缩小与城市的“心理距离” 内在:提升,外在:接受城市辐射 (4)城镇布局组团化

a.融入城市的组团:卫星城(城郊县)

b.单核心组团:面积小、人口少的县 c.双核心组团:面积大、人口多的县 d.无核心组团:相邻城市的边界地带

16

4.新市镇建设的实践与趋势

实践:扩权强镇,缩权强镇(广东) “镇级市”试点:

大镇强镇:镇的级别,小城市的规模和工作量 浙江:2010年2月,温州对龙港等5镇进行改革试点 山东:2010年8月,计划对20多个镇改市试点 我省:“十二五”计划设立6个镇级市,合肥3个 趋势:由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

城镇化、城市化的“双语化”表达,将统一为“城市化”

17

(三)新农村

1.两个“三农”问题

第一个:农业,农村,农民工问题 第二个:农民工,空心村,“老人”农业 问题的根源:农村 出路:建设新农村 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1956年全国一届人大第三

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 最完整的是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美好乡村: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万村、10亿 达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

18

2.新农村向美好乡村建设的转型创新:“四就” (1)农业就地产业化:

一产“接二连三”,向二、三产业延伸 产业边界模糊 培育三大新型主体: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

依法支持耕地自愿、有序流转 吸引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

(2)农民就地职业化

农民概念“双重”化:既是职业概念,又是身份概念 一部分农民改变身份,向城市转移

一部分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

职业农民有三种类型,是可以富起来的:

a)大户,现代农业投资者、管理者,是现代农业的中坚 b)耕地经营权出让者,是现代农业产业大军

c)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是现代农业的职业服务大军

19

2.培育新优势,挖掘新潜力

县域处于周边板块之间,受到挤压 挤压结果:(1)隆起,(2)塌陷

在挤压中继续隆起,要培育新优势,挖掘新潜力 新优势:工业与园区,关键是技术与品牌 新潜力:在农业,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3.有选择地抓好“四新”,争取在某些方面率先突破 新园区:提高技术水平,提升品牌影响 新市镇:产城一体化 新农村:培育职业农民 自主创新:在产品标准上

25

4.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两个转化 (1)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转化

(2)承接产业转移向承接要素转移的转化

目的:盘活存量资产,提升产业层次﹙发达县市﹚----土地要素短缺:紧凑布局、无地招商 ----资本要素短缺:企业上市、民间资本 ----劳动要素短缺:职业培训、社会保障 ----技术要素短缺:人才引进、借创品牌 ----管理要素短缺:企业家提升、二代接班人

26

5.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产出率提高15﹪,是“十二五”期间新增的宏观调控目标 价值量与资源量的比值,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从产业结构调整看,推进产能扩张向效益提高转变 从投入要素控制看,推进要素消耗向资源节约转变 从技术进步看,推进速度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从环境保护看,推进污染控制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在区域层面,在后发地区,特别是在县域层面,

往往怱视资源产出率,应发挥 “后发优势”,

在高成本时代,提高资源产出率可呈县域的“后发优势”

27

6.壮大企业资源,培育企业家接班人

企业资源:(1)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团队 (2)企业家可直接支配的资源

(3)具有团队精神和技术素能的员工队伍 (4)企业成长的环境

发达县的经验:注重培育企业资源,企业资源丰富

防止民营企业进入“财富陷阱”,“富二代”退化,培育“徽商接班人”

时也,势也,人也

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靠人的努力。 谢谢!

28

(3)农村就地城镇化

一方面,新市镇建设,融入新市镇 另一方面,建设农村“大社区”,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 办法:耕地流转,改造旧村,合点并村

苏州:把2.1万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2517个“大社区”,每社区1000人 (4)户籍就近镇(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人口转移+结构转型

人口转移: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市民户籍

结构转型:新市镇吸纳的农村人口,镇民户籍

户籍就近镇(市)民化,解决“人口”与“人手”的分离

方便农户,提高农户的幸福指数, 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20

3.深化改革,推进“大包干”向“再包干”的跨越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耕地问题

大包干:耕地承包,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再包干:耕地流转,使用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权不确界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一个不变: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 两个转变:

(1)家庭经营向采取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 (2)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户与合作,形成多元化、

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

三个新型主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

21

“大包干”与“再包干”的比较

比较内容 包干主体 包干目的 包干对象 包干机制 包干组织 包干效果 大包干 农户家庭 农民利益 粮食产量 行政机制 村委会 一般性增产 再包干 农户家庭 农民利益 承包耕地 市场机制 新型主体 大幅增收 结果 不变 不变 转换 提升 转换 提升 ① “确权不确界”的流转创新,②关于“雇工”问题

22

(四)自主创新

县域科研机构少,企业技术力量弱

政府应介入自主创新,引导、推进自主创新

构建股份制的“政产研”实体联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政府“出资”:作为课题经费,联盟实体的基金 企业“出题”:企业最知道要解决哪些攻关难题 科研机构“出智”:向县内外科研机构招标,不分民办、公办 成功后:政府获取股本,持续使用

企业获取成果专用权,科技进步 科研机构获取知识产权,永续收益

合芜蚌享受中关村政策 企业前三年收益的35%,为个人股金,

国家政策与县政府机制创新有机结合

23

四、对县域转型发展的若干建议

1. 准确全面认识县情,对转型发展既要信心又要有紧迫感

县情内部:(1)既要看总量,更要看人均, 。 (2)既要看实力,更要看潜力,

比如---投资产出率:全省103.5%(12263/11849) 三次产业:全省:14.1:52.1:33.8 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资源红利?

县情外部:(1)与中心城市的空间关系,进入到什么阶段 (2)交通区位,大交通时代,区位优势具普遍性 目的是融入大发展的空间格局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hl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