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

更新时间:2024-01-27 18: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总论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①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③丰富学前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④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

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理解) 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一成不变地记录或收集事实资料,而是要经由概括、演绎与实证的方法,建构出一套科学的理论,用一组精要的理论性架构来描述、解释及预测复杂的事实。

3、科学研究的特点:①客观性(表现在:资料来源于客观;研究过程客观;研

究结果客观) ②创造性 ③继承性 ④系统性 ⑤控制性

4、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5、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①多因素(内部结构、外部结构)

②实践性 ③持久性 ④有条件的控制

6、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

①生态化: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

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②现场化:指在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现场

研究一般分为现场观察和现场实验两种。

现场观察——自然观察法。 现场研究 现场实验——在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控制无

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 化,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③跨文化: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探

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前教育的差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即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或群体的比较研究。)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2:

④综合化: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

律。表现在两方面:学前教育科学跨学科的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⑤现代化:主要是指研究的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⑥数学化:注重以数学、数学方法作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工具,对

研究结果的数量化分析,使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日臻科学化。(如:计算机专用统计软件包、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7、定性研究的特点:

①定性研究的出发点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从被研究者出发,来描述和

分析研究被试的认识、体验、行为习惯等。定量研究是从假设的理论出发再到实际中验证假设,从样本向总体推论,探索出规律。学前教育研究必须从定性研究开始,更重视质化的研究。

②定性研究十分重视社会背景,强调对所研究问题的社会背景作出全面、整体的理解。

③定性研究采用重复策略。

8、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关于学前教育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

人们认识学前教育现象、研究学前教育规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都是学前教育科学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其哲学方法论,系统论是其一般科学方法论。

9、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包括:

哲学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一般科学方法论———系统方法论

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

社会测量法、经验总结法、历史法、文献法、 行动研究法、统计分析法

10、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取决于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观点

和总的看法。用这种观点和方法作指导,去认识和解决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是哲学方法论。

1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①实践反映论

②普遍联系论

③运动发展论 ④对立统一论 ⑤质量互变论

12、实践反映论的7个表现:

①理论产生于实践,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教育实践反映的辩证决定性。

②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学前教育实践反映的社会性。

③学前教育改革都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要重视学前教育实践反映的物质性。

④强调幼儿在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 ⑤物质在不断运动发展,强调学前教育的发展性。 ⑥强调幼儿在学前教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⑦强调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性。

13、系统方法论:就是指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和耗散结构论、协

同学论、突变论(新三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探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变化发展的理论。其核心思想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机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包含若干部分的子系统,以及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序列的亚系统,高层的系统整合着子系统,却又不同于子系统的特点。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基本特征。

14、系统方法论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①把学前教育现象作为整体的系统来进行研究。

②把学前教育现象作为不断发展的信息控制的自组织系统进行研究。

15、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加以

考察,根据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条件,以及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进行研究。

⑴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详细占有材料 ⑵必须坚持严格的客观态度 ⑶必须全面地搜集资料,详细认真地研究问题

②发展性原则:⑴教育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⑵教育发展是主客体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③教育性原则 ④系统性原则

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1、课题选择的原则:①进取性原则 ②需要性原则 ③意义性原则

④创造性原则 ⑤前沿性原则 ⑥可行性原则

2、课题选择的5个程序:初选—初探—具体化—撰写选题报告—修改确定 3、课题的来源:①理论 ②实践 ③规划

4、学前教育科学假设: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课题之后,人们依

据已知的事实和教育科学理论与知识,对所要研究的学前教育现象和规律提出初步的假定,这些初步的假定就是学前教育科学假设。

5、学前教育科学假设的特点:①推测性 ②根据性

③不矛盾性 ④解释性 ⑤接轨性

6、学前教育科学假设的作用:①提出新的实验,形成新理论的桥梁

②确定具体研究目标,形成具体设计方案

7、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

①了解该课题研究领域的全貌 ②明确研究课题的依据 ③明确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 ④明确研究课题的理论建构 8、文献资料的来源:①生活资料 ②成文资料 ③电子资料 9、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

①查找文献资料。【侦察、浏览、细读(六字方针)】

②写文献综述:综述要严格按照原作者原意写,要客观;同时,又要以自

己主观想法统领资料,这就要对资料进行评价。

10、文献综述:是文献的综合评述的简称,是在全面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

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进展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综合叙述和评论。

1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儿童或一些儿童的心理发展,或教

育规律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 优点:能较细致地反映被试在发展过程中对不同条件的具体变化和规律。 缺点:时间长、环境和被试个体复杂多样的变化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12、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或教育规律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简便,短时间就能见成效,样本大,便于统计处理,代表性强,比较切实可行。 缺点:难以控制被试的具体变化,较难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细节特征,显得粗糙。

13、个案研究:把个人或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

个案研究主要是搜集一定个人的家庭情况、教育影响、心理发展等历史资料,从而加以分析,探究其心理发展或教育特点与规律。

14、成组研究:成组研究为对一群体进行研究。

15、常规研究:指的是采取一般研究技术,如观察、谈话、问卷、调查访问、

测验、作业式实验等进行研究。

16、现代化手段研究:指的是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如录音、录像、电子计

算机、现代化的有单向玻璃的儿童观察室、实验室等进行研究。

17、抽取样本的概念:从一个总体中选出一部分被试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出来

的这部分被试叫做样本。

18、抽取样本的原则:

①总体限定明确。

②样本具有代表性(抽样五个方面问题: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

被试自身的素质) ③样本容量要适当。

19、抽取样本的方法

①简单随机取样 ②等距随机取样:在群体抽取样本时,每隔相等若干个体,抽取一个样本。

N

R =—— n

(R:间隔距离,N:群体总个数,n:样本数) ③分层随机取样:研究者根据已有的某种标准(与研究目的有关的),将

研究的总体分为若干类,每类称为一层,然后根据每层 N 群体数与总体数之比率,确定从各层中抽取样本数。

i

n i= n —— N N ni :第第i层被抽取的样本数 n :样本总数量 i :i层群体数 N :总体数 20、确定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的原则: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与对象出发,确定最合适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必须要了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优缺点。

2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的类型

①收集资料类(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行动研究法、调查访谈法、问卷

法、Q分类技术、语义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口头报告法、投射测验法、测验法、社会测量法)

②定性分析类(经验总结法、历史法、文献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 ③定量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22、研究材料标准化的原则:①熟悉:研究者与被试熟悉。

②同质性:被试具有同质性,被试水平要一致。 ③依据理论建构

23、如何编制标准化的研究材料

①依据:编制材料要依据研究课题的概念和理论建构。 ②预测:去掉不理想的题目,最后编制成正式测试材料。 ③标准化:要材料的编制达到标准化,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 解决难度问题(难度指项目的难易程度,一般用通过率表示)

R P P=—— ×100 % R代表难度代表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

N N代表全体被试人数

2) 解决区分度问题(区分度指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的区分程度

或鉴别能力。)中等难度项目的区分度最高。

3) 解决信度问题(信度指研究的一致性程度,即测得可不可信,信

度高说明研究稳定可靠。测量信度用相关系数表示,称:信度系数。)估计信度的方法:再测信度、分半信度、评分者信度。

4) 解决效度问题(效度指研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即一项研究能够

测出所要研究的东西的程度,也就是测得准不准。)估计效度的方法:内容效度、效标效度。

24、变量的类别

①、自变量:由实验者主动加以控制的实验条件,并呈现给被试的刺激物,它不依赖被试的心理行为而独立变化,实验就是为了考察由于它的改变引起的被试反应的变化,又叫刺激变量。

②、因变量:它是由刺激变量引起或改变的被试的反应,它是随实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又叫反应变量。

③、无关变量:它是在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其他一切可能对因变量发生影响,对实验有干扰的变量。

25、变量的控制

①控制变量有最大、最小控制原则。

②控制自变量:是实验者自己操纵控制的,在设计自变量时要科学,要严格地按着材料标准化来设计,控制自变量使其有系统的前后变化,由它引起被试反应,显出最大差异,体现最大的控制原则。

③控制无关变量:在实验中,要控制无关变量使其保持最小影响。 ④控制测试工具:使误差达到最小限度。

26、统计分析一般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推论性统计分析。

27、研究方案模式:

课程名称(作者、单位) ① 研究目的 ② 研究方法 ③ 预期研究结果 ④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执行研究方案

1、执行研究方案的任务:按照已经拟定好的研究方案,对被试进行观察、施测,

运用教育因子进行培养,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料或数据,这就是执行研究阶段的任务。

2、执行研究方案的5个要求

①严格按要求选被试:⑴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⑵样本年龄要准确

⑶选取样本要具有随机性

②严格执行指导语:⑴指导语要准确

⑵被试严格按照指导语做

③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⑴材料制作要规范

⑵记时要准确

⑶研究步骤不能颠倒

⑷收集资料尽量做到情境自然 ⑸培训施测人员

④严格有目的记录:⑴按记录表格详细记录

⑵观察记录的训练 ⑶当天记录当天整理 ⑷尽量用现代化手段记录

⑤严格依据评分标准记分

3、执行研究方案可能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不合作】

①被试不合作 原因:⑴被试的情绪不好,或身体不适 ⑵被试与研

究者不熟悉,被试惧怕研究者,或者不愿意与陌 生人交往 ⑶被试的自我中心影响。

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要依据被试的心理特点,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②家长的不合作

方法:当对幼儿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向家长讲明研究的重要性和可

能性,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与合作。

③教师的不合作

方法:应让每一个教师明确在本研究中的角色,取得合作。

4、执行研究方案可能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社会系统误差】

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态度、社会规范的影响,导致测定值成

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这类误差即是社会系统误差。

方法:⑴为了避免社会系统误差,研究者应该向被试讲清研究的意义,在

调查的问卷中不记名字,以打消被试的顾虑。

⑵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双盲法,即主试和被试都不了解研究的

目的。

5、执行研究方案可能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被试流失】

由于研究的周期往往较长,其中部分被试可能转学,或生病等。 方法:在选择被试数量时,最好放宽一点。

6、执行研究方案可能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环境干扰】

方法:寻找一个适合的环境。

第四章 撰写论文

1、整理资料的目的:

①保证研究主导方向资料系统化 ②保证材料的可靠性

③保证形成典型性资料,初步发现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整理资料的3个步骤

①资料审核: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其真伪,将不合格的资料

删除,有缺漏的资料补填清楚,然后清点全部资料总数,若有不足,需收集资料,给以补充,以保证研究结果的质量。

资料审核的种类: 计量审核——核查资料是否符合计量关系。

逻辑审核——核查资料是否符合逻辑关系。

②资料评定:资料审核以后,研究者根据标准答案对合格的原始资料逐一

进行判分或评定等级,评分标准要具体,要有明确的操作定义,最好运用评分者信度来说明评分的可靠性。

③资料分类、汇总、列表按类登记:研究者将原始资料审核、评定后,就

要对合格的原始资料按性质相同的标准归在一起,进而将汇总的资料数据,按照类别列表登记,以便进一步计算和分析。

3、分析结果

①定量统计分析:以统计方法为工具,从复杂繁多的数据中抽出规律性的

结论。

步骤:⑴数据处理 ⑵绘制图表 ⑶差异显著性检验

②定性分析:运用哲学分析法和逻辑的分析方法,对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进

行质的分析,从而揭示教育本质与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 步骤:⑴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 ⑵根据定性分析

的目标整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 ⑶用逻辑的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分析已整理后的资料,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其规律和特点。

4、撰写论文的3个意义: ①呈现新成果

②促进交流与合作

③有利于研究成果的转化 5、撰写论文的程序:①确定类型

②草拟提纲 ③写作初稿

④修改定稿(修改方式、修改范围)

6、撰写论文的格式:

①一般格式: ②调查研究论文的格式:

标题 标题

(作者、单位) (作者、单位) 摘要 摘要

一、 研究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三、现状与分析 四、 讨论 四、教育对策 五、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六、参考文献和附录

7、撰写论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观点和材料要相结合,通俗性和科学性要相结合.

②要重视研究方法和结果的阐述,研究价值以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

性为条件。

③分析讨论时要用辩证的观点,要实事求是,提高论文理论水平。 ④材料收集后不要急于动笔,要深思熟虑。

第五章 学前教育观察研究

1、学前教育观察研究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搜集资料的基本途径,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2、学前教育观察研究: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客观对象,收集、

分析事物感性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作用:①观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 ②观察是产生理论假设、验证理论的手段。 ③观察是提供学前教育现象真实过程的手段。 ④观察是帮助研究者了解被测试个体差异的手段。 ⑤观察是解答各种特殊问题的手段。 ⑥观察是教育评价的手段。 4、学前教育观察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②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要善于记录,便于整理。(正确无误,如实记录。周密完整,全盘记录。

详细有序,有条不紊。可以辅以观察设备。)

④要有确定的范围,明确的指标。 ⑤选择适合的观察方法。 5、学前教育观察研究的种类:描述记叙法、取样观察法、

等级评定法、间接观察法

6、描述记叙法:是指记录被试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和所处的情境,然后,

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包括:日记描述法、系列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持续记录法。

①日记描述法:对同一个或同一组被试在一段延长的时间内进行反复观

察,把观察到的被试的各方面的新行为、新发展记录下来,进行研究。

优点:①能提供较长期,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②记录被试发

展的真实过程,连续行为。 ③描述被试的生活环境及其各种行为,有利于对行为进行质的定性分析。

缺点:①选择被试往往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儿童,具有偏向性,

缺乏代表性。 ②观察者一般都是被试的亲人,观察容易出现偏差,高估儿童。 ③案例太少,缺乏普遍性。 ④追踪天天记录,耗费人力物力太大。

②系列记录法:对被试某种行为进行连续的定期观察研究,以便系统的

收集被试行为发展的资料。(系列记录法与日记描述法的区别在于日记描述法是记录被试各种行为表现,系列记录法是记录被试的某种行为表现。)

③轶事记录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gk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