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大发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感心得体会(4篇)

更新时间:2023-03-27 13: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大发《高山清渠》 观后感 1

7 月 16 日, 以“七一勋章” 获得者、 “时代楷模” 、 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 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引发网友热议。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七一勋章” 获得者黄大发带领乡亲们找水修渠的故事。“找水” 的故事, 是中国当代文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母题内容。 在创作理念上, 继承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个“找水” 母题。 同时, 基于目前播出的两集内容来看, 这部电视剧一面是质朴的情感, 一面是革命的乐观主义, 主题思想突出的同时, 戏剧效果也非常不错。

村子缺水, 所以要找水源, 修水渠, 然后努力奋斗一起干, 最终修成。 这个故事本身并不充满悬念。 但是, 用质朴的情感和乐观的叙事态度讲述出来之后,就戏剧性明确了。 在角色塑造上, 村民的情感都是较为朴素的, 即使出现了封建迷信的内容, 也自带了当年的气息, 这些气息, 让剧作显得更为真实。《高山清渠》 再现黄大发老支书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 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 一心为公、 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诠释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 我们要向黄大发老支书学习,于平凡、 微小处做起, 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 书写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篇章。

黄大发《高山清渠》 观后感 2

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 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起, 他带领群众历时 36 年, 靠着锄头、 钢钎和铁锤, 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 7200 米、 支渠长 2200 米、 地跨 3 个村的“生命渠” ,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 拔掉了村子的“穷根” , 用实干兑现了“水过不去、 拿命来铺” 的誓言。 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 赞其为“人间奇迹” , 黄大发也因此被誉为“当代愚公” 。 2017 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黄大发的事迹, 同时授予其“时代楷模” 荣誉称号;2019年, 黄大发获“最美奋斗者” 个人称号;2021 年, 中共中央授予黄大发“七一勋章” 。

《高山清渠》 便是根据黄大发真实事迹创作的作品。 该剧由李健、 马境主演,真实再现了黄大发艰苦奋斗, 一心为民, 埋头苦干, 百折不挠, 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动人事迹。 楼健导演表示:“这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浪漫情怀的史诗。 全剧塑造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员代表, 在不屈的生命历程中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 以一代中国农民群像艺术呈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国乡村巨变。 ”

黄大发《高山清渠》 观后感 3

人, 总得有点精气神, 有不一样的血性, 没有了这些东西, 人就会垮掉。 观看了《高山清渠》 电视剧, 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无论在任何时刻, 人所处的环境, 所面对的事情, 都是一种挑战。 清代学者王永彬云: 人心统耳目官骸, 而于百体为君, 必随处见神明之宰;人面合眉眼鼻口, 以成一字曰“苦” , 知终身无安逸之时。 此语道破了人的一生必须与“苦” 奋战到底, 直至获得胜利。 即使如此, 我们也不必悲观。

英国哲学家约翰·约克有言: 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 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 在生活磨难面前, 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是的, 面对各种困难, 我们必须做好内因外因分析, 有力克服一切不利因素, 有效形成最大合力。 《高山清渠》 剧中曾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没有白吃的苦, 只要努力希望就在。 ” 面对困难所付出的一切, 都会成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即使在整过过程中失败了, 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希望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 只要你努力了, 付出了, 希望就会常在。 行者常成, 为者常至, 始终处于平淡无奇、 波澜不惊的状态, 又何以体验感悟惊涛骇浪、 波澜壮阔的大风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在《观书有感》 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根源性的道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运用到《高山清渠》 中而言, 所谓的活水源头, 就是植根与灵魂深处的那身傲骨、 那份不懈的努力、 那份哪怕微弱的希望之光。

黄大发《高山清渠》 观后感 4

心扑在找水源、 修渠事业上, 成为当代众人眼中的“拼命干劲愚公”,拼搏至水到渠成最后时刻。 他说“只要祖国人民需要, 我必将全力以赴”, 这是他敢想、 敢做的精神, 更是他不变的牢记初心。“只要祖国人民需要, 我必将全力以赴。 ”他说到了, 同时也做到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之情、 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思想,充分展现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救命稻草——高山清渠。 他为我们当代青年同志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学黄大发同志不信迷信, 立足于现实

我们不能相信封建迷信, 不劳而获, 要立足于地理环境, 面对现实努力奋斗, 要加强理论学习, 运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 作为当代青年要多自学、 多读书、 读好书, 要把过去不是很清楚的理论学明白、 说清讲透, 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等等, 只有理论学透彻了、 才能使人以理信服, 进而产生信仰, 理论清晰了, 眼光远了, 眼界宽了, 心胸就会开阔起来,信念就会足起来, 理想信念就能坚定起来。

学习黄大发同志善于团结群众。

他深知只有团结村里每一个人, 才能解决村里的饮水难题。 他把人民群众当亲人, 完全打成一片, 用村民听得懂的语言讲话、 信得过的方式办事, 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好干部。 途径三个村, 十余个村民组, 根据各家不同的困惑, 他挨家挨户地做工作, 注重思想宣传说服, 大家心理敞亮了, 各类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他急村民之所急, 盼村民之所盼的事情, 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拥护。学习黄大发同志坚忍不拔、 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在当时艰苦环境下, 修造这样一条高山清渠也许算不上一个大工程, 但对于闭塞通贫困的小山村来讲, 要成功却要面临重重困难,包括资金、 技术、 人力、 工具等各个方面。 黄大发同志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干, 遇到困难自己先上山找水源, 面对艰险从不退缩。 一次修渠因不懂技术而失败, 黄大发明白光靠蛮干是不得成功的, 主动申请到乡镇找人想办法, 到水利站学习技术。 几乎半文盲的他, 从零起步,一个字一个字地摹, 一张图一张图地画, 最后变成了技术专家。 黄大发有着难以想像的决心和毅力, 他 36 年来做一件事, 一辈子为一个目标, 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 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 过上好日子。而现如今脱贫攻坚的路需要千千万万个黄大发, 需要千千万万个新的愚公, 需要他们一心为民办实事、 不畏艰险、 志拔穷根、 克难攻坚的共产党员精神, 才能谱写“高山清渠”的影视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gg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