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公司股利分配政策问题的成因分析

更新时间:2024-05-01 22: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2高派现象严重

格力公司的法人股占绝对的控股地位,大股东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出现了严重的权力滥用现象,从而导致高派现象的出现。通过格力公司2007-2009三年的现金分红情况表可以看出,格力公司出现了异常的高派现行为,2009年现金分红金额占合并报表中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32.24%,最近三年平均现金分红金额占最近年均净利润的比例的23.69%。格力公司的高派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3.3股权结构不合理

表3: 2005-2007年格力公司市流通股份情况表 单位:股

年份 数量 比例 2005 324,000,000 60.34% 2006 324,086,190 60.36% 2007 399,931,491 49.66%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从我国证券市场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就设计出三种不同性质的股票,即法人股、国有股和公众流通股。在05年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在我国证券市场占有较大比重的法人股和国有股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这种股权分支问题造成公司股权为人为割裂,而非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5%左右。从2005-2007年格力公司未上市流通股份情况表看,格力公司的非流通股份的比例占公司总股份的60%左右,正是由于非流通股的控股地位使得格力公司中小股东权益遭受严重侵害,使得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缺乏共同利益基础,往往导致股利分配政策制定缺乏共同利益的指导。非流通股股东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公司决策,获取控制收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但格力公司这种非流通股占控制地位的股权结构使得格力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既不能直接分享红利带来的股票上涨的利益,也不能分享股票红利带来的股票价格变现的价值,从而出现了高派现。这样严重阻碍了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成为格力公司不合理股利政策形成的重要原因。

3.4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格力公司相对于国外上市公司起步较晚,公司的治理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只是停留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层面上,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格力公司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缺少可以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人,使得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格力公司管理层为尽可能的占有控制资源,也会不惜侵占股东的权益,在没有很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将利润留存而不愿分配股利。

4.格力公司股利分配政策问题的成因分析

4.1加剧投机行为,影响股价的稳定

表4: 2005-2010年格力公司股价市场表现一览表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涨跌15.30% 109.47% 374.99% 41.90% 131.97% 幅

在资本市场上,股票的价格是以股票价值为轴心上下波动的。股票的价值是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未来前景为基础。而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则是衡量公司经营业绩和未来前景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来说能够保持稳定连续的股利政策的公司,通常是业绩优良且发展稳定的公司。投资者对这种公司报有好的预期,其股价也相应保持稳定。从格力公司近年来股价市场表现的情况和股利发放情况对比来看,更多的表现为股价与股票股利呈正相关,而与现金股利呈负相关,2005年格力公司的利润分配率为43%,而当年股价上涨15.30%,2007年利润分配率为237%,当年的股价上涨374.99%。这就导致了格力电器的业绩不能同步增长,从而出现股价剧烈波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

4.2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格力公司的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控制资源,在制定股利政策时,通常会制定符合大股东利益的股利政策,这样意味着格力公司不但并没有为中小投资者创造应有的利润,甚至也会不惜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使得中小投资者对格力电器的未来前景感到担忧和不安。

4.3 股权分置的影响

公司国家股的股权结构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被固化了,这是一种控制权不可竞争的股权模式。再加上国有股的特殊性,这种股权结构模式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更甚于私有经济的可能结果。国家股是单一的国有资本形式投入到企业中形成的,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被控制在国有股股东手中,国有股应发挥大股东对经理层的控制作用。股权大量集中在产权残缺、行政负担严重的国家股股东手中,首先造成了大股东监控的无效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大会既没有真正反映国家股东的利益,也不能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4.4 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2010 -4.38% 国有控制比重大的上市公司,内部人的范围不仅包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内部职工,还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所有者缺位,内部管理者成为公司事实上的主人,反过来控制公司董事会。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所有者与经营者(内部人)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双方作为理性的经纪人具有不同的效用目标,都力图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当所有者缺位或其目标非理性时,来自公司外部的和内部的对经营者行为的监控处于失控状态,内部人控制就出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ge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