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官职

更新时间:2024-02-19 05:40:03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东汉文武官职表

东汉文武官职表

汉朝武官

一品

大将军

二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

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

五品

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

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六品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六品护军)

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

文官

精编版,因为每个管都有很多属官,所以列出重要属官。

丞相一品

太尉

司徒

司空

(以上合称“三公”)

太常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以上合称“九卿”)

京北尹

右扶风

左冯翊

(以上合称“三辅”,京师官员)

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以上合称“三师”)

大司马(太尉),丞相(司徒),御史大夫(司空),(以上合称“三公”)

三品

少府卿,大鸿胪,太常卿,大司农,卫尉卿,宗正卿,太仆卿,光禄卿,廷尉(以上合称“九卿”)

中大夫令,大尚书,尚书郎,侍郎,中书令,执金吾,将作大匠,大长秋,郡守,国相,都尉,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副校尉,中常侍,散骑常侍,侍中,光禄大夫,大理少卿, 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以上合称“三辅”,京师官员)

左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右中郎将(统称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统称为虎贲羽林)

四品

御史中丞,丞相司直,丞相长史,太常丞,光禄丞,太中大夫,卫尉丞,宫殿掖门司马,太仆丞,宗正丞,大司农丞,少府丞,尚书令,

车郎将,户郎将,骑郎将(统称郎中三将),

五品

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符节令,庶子,中庶子,军师,丞相征事,礼官大夫,赞飨,太史令,太乐令,太祝令,太宰令,太卜令,太医令,食监,祭酒,博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常侍谒者,公车司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都侯,郡史,长史,右都侯,考工令,侍御史,御史员,尚书仆射(即左、右仆射),中郎

六品

从事中郎,县令,

七品

左长史,右长史,记室,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中书郎,参军,侍御史,丞相史,太常掾,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宰丞,太卜丞,太医丞,校长,给事谒者,尚书丞,县长, 八品

史令,丞相少史,监丞,县尉,县丞,

九品

侍诏,明堂丞,灵台丞,县史

篇二:东汉官职系统

2楼

太傅:一人,位在三公之上,负责教导天子,无日常职事。从前,光武帝任命卓茂为太傅,卓茂去世后,省去不设。后从此制,每有皇帝登基,皆设 太傅录尚书事,其人死后,省去不设。

属员:东汉初,太傅下有长史一人,掾属十人,御属一人,后全部裁撤。

太师:殷商时已 有,东汉不置。献帝初,董卓自任太师,至董卓被诛,废太师职。

三老、五更(“更”为“叟”之误写):无品秩。“三老”就是国家荣养的有德 育的老者,“五更”就是国家任命的有贤明的壮年。天子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这是表示天子以礼治国,尊老敬贤。

丞相及三 公:西汉初以丞相、御史中丞、太尉为“三公”。东汉时,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因三公月俸三百五十石,俗语云:“三公一岁食万石”,所以号“万 石”。

东汉制度:拜任三公时,天子以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诸卿要自报官职、名号向受任人下拜,由侍御史向其授予印绶。其人要礼让三次,才能接受。到安帝 时,三公权利、地位减弱,选举、赏罚,全由尚书。灵帝时,遣使在长安拜张温为太尉,在外拜任三公,自此而始。

朝臣见三公时皆拜,天子见三公,如果 坐着则需要起身,如果乘车时要下车相见。三公领兵朝见天子时,要由虎贲执戟,交与颈前,方可觐见。

汉旧制,如果发生如日食、冰雹等天灾,则免除太尉。安帝时,因天灾,同时免太尉徐防等三公,发生天灾则三公全免,自此而始。

丞相以及宰相 机构:古官名,秦、西汉时皆置,与御史大夫、太尉并称“三公”。东汉裁撤“丞相”、“御史大夫”,以太尉、司空、司徒总理事务。到了东汉中后期,事归台 阁,尚书台则成为实际的宰相机构。建安十三年,献帝撤销三公,复西汉旧制,以曹操为丞相。

东汉丞相官署:

左、右长史:各一人。

徵 事:东汉末年,曹操初置徵事二人。

东、西曹掾:本各一人,及曹操大军还邺,省西曹,仅保留东曹。

其他属员:诸曹掾属三十人,御属一人。

武 卫将军:曹操为丞相时,立武卫营,设武卫将军统领。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时设置,与护军一同管理禁兵。

护军:

御史 大夫:西汉时,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东汉时裁撤。建安十三年,复置御史大夫。

长史:建安年间,御史大夫不领御史中丞,仅置长史一人。

太 尉府:

太尉公:简称“太尉”,一人,三公之一,主天。秦官,汉初承袭。元狩四年,改为“大司马”,至建武二十七年,改回“太尉”。每帝新即位,太 尉多于太傅共录尚书事。因大司马王莽曾篡夺皇位,故太尉府无阙。

职权:

1, 执掌全国军事及考核官员政绩,岁末奏报加以赏罚。

2, 国家每有郊祭大典时,负责主持“亚献”礼。

3, 国家有大丧,则负责到南郊向上天祭告死者的谥号。

4, 国家将有重大的举措和疑难时,与司空、司徒共同商议对策。 5, 皇帝有过失时,则要与司空、司马共同劝谏。

长史:一人,千石,负责管理诸曹事物。

掾史属员二十四名,东、西曹掾,比四百 石;其他各曹掾比三百石。曹掾属官,比二百石。

西曹掾:比四百石,地位略高于东曹。掌管公府令史的任用。

东曹掾:比四百石,掌管二千石长 吏的升迁任命以及军吏。

户曹掾:比三百石,掌管百姓户籍、寺庙祭祀以及农耕事物

奏曹掾:掌管上书陈奏。

辞曹掾:掌管诉讼

法 曹掾:掌管邮递传送、驿站以及测定里程

尉曹掾:主管士卒刑徒的转运

贼曹掾:掌管捕捉盗贼

决曹掾:主管刑罚审判

兵曹掾:主 管军事

金曹掾:主管铸造钱币、盐铁官营

仓曹掾:主管粮食仓储的事物。

3楼

黄阁主簿:负责记录、审查诸事。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名:

御属:负责太尉的车驾。

阁下令史:掌管府内礼仪事 物。

记室令史:掌管各种文书以及陈奏的表章。

门令史:掌管府门。

其他各令史分别掌管诸曹文书。

司徒府

司 徒公:简称“司徒”,一人,三公之一,主“人”。光武帝即位时称“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建安末,改司徒为“相国”。

职 权:

1, 执掌百姓事物,凡有关百姓孝悌、恭顺、生老病死的事情,皆要商议并建立制度。

2, 负责督导百姓致力与本业,岁末上奏优劣并加以赏罚。

3, 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时,负责监察祭祀用的牺牲和清洗祭器。 4, 国家大丧时,负责安葬相关的事物。

5, 国家有大事时,司空、太尉共同商议对策。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名,令史、 御属三十六名。

辞曹:掌天下狱讼。

司空府

司空公:简称“司空”,一人,三公之一,主“地”。古官名,秦 不置,设御史大夫,汉承秦制。至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改回“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 “司空”。献帝建安十三年,罢司空,改回“御史大夫”。后御史大夫郗虑被免职,御史大夫从此不设。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名,令史、 御属四十二名。

军师祭酒:建安三年,曹操在许县设置,后避司马师讳,称“司空军祭酒”。选通晓法律者担任,负责典察军中刑狱。后,废司 空,改属丞相府,称“丞相军祭酒”。

大司马:古官名,汉武帝元狩四年,罢太尉,置“大司马”,用来作为将军的“加官”。安帝地节三年,设 置大司马,不用做加官,无印绶,也无官署。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设置官属,禄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又除去大司马印绶、官属,仍用来作为将 军的加官。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东汉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复置“太尉”。 “大司马”本不与“太尉”并置,至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太尉不变,自此,太尉与大司马同时设置。

仪同三司:又为“仪比三司”。后汉章 帝建初三年,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同三司之名,自此始也。殇帝延平元年,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自此始也。

4楼

九卿分属三公管辖:其中,太尉负责太常、卫尉、光禄勋。

太常寺:

太常: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助祭时戴平冕七 旒。以忠敬孝慎者居之。献帝建安年间,改为“奉常”。

职权:

1, 主管礼仪、祭祀。祭祀之前负责上奏祭祀的礼仪章程。

2, 举行大典时,引导皇帝行礼。

3, 考选博士时,上奏其才能高下。

4, 每月月终,巡视各处陵墓宗庙。

太 常寺丞:一人,比千石。多用议郎、博士担任。负责掌管小规模的典礼与祭祀;领导各曹事务,并负责检举庙中非法之事。戴两梁进贤冠,铜印墨绶。

太 常主簿: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管天文历法。年终时,上奏新年的年历;国家举行各种祭祀大典时,负责上奏吉日以及时节禁忌之类的事情; 当国家有吉祥的征兆、自然灾害或异常的征兆时,负责记录。

配铜印墨绶,戴进贤一梁冠,身着绛色朝服。

太史丞:一人。

明堂丞:一 人,比二百石,负责守护“明堂”。

灵台丞:一人,比二百石,负责守护“灵台”;并负责观测日月星辰。

协律都尉:

国 子监: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原称“仆射”,东汉时改称“祭酒”。

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执掌教育博士弟子,国家有疑难时,负责答疑 解惑。 易博士:四名,负责教授“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种《易经》。

尚书博士:三名,负责教授“欧阳氏”、“大夏侯 氏”、“小夏侯氏”三种《尚书》。

诗博士:三名,负责教授“鲁”、“齐”、“韩氏”三种《诗经》。 礼博士:二名,负责教授“大戴氏”、 “小戴氏”两种《礼经》。

春秋博士:二名,负责教授“严氏”、“颜氏”两种《公羊春秋》。

太祝令:一人,六百石。举行祭祀大典 时,负责宣读祝文,并负责迎神送神。 太祝丞:一人,负责小规模祭祀时的祝神。

太予乐令:一人,六百石。本名“太乐令”,东汉永平 三年改“太予乐令”。掌管乐伎、乐器。国家举行大典时,负责与奏乐的相关事宜。

汉太乐律:身份卑微的人,不得给宗庙祭祀时的伴舞。舞者要选取官秩 二千石

到六百石间,以及爵位是关内侯到五大夫的后代,取身高五尺以上,年龄十二到三十,外表和顺,身体循理者。

大予乐丞:一人。

高 庙令:一人,六百石。负责守护汉高祖庙的巡逻清扫。

世祖庙令:一人,六百石。负责守护汉世祖(刘秀)庙的巡逻清扫。

先帝陵园令: 每个陵园设一名,六百石。负责守护陵园,巡逻清扫。 长陵令:二千石,因为是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故增其秩。

陵园丞:一人。

陵园校 长:一人。掌管守护陵园的兵卒,负责捕捉盗贼之类的事物。

食官令:每个陵园设一名,六百石。掌管每月十五、月终以及各时节的祭祀。

秘 书监

秘书令:桓帝延熙二年,设置秘书令一人,负责管理图书、校对内容。后省。 秘书郎:负责掌管校对图书。

秘书校书郎:兰台、东观 为东汉藏书、著书之所,文学之士,在其中校对图书,故名“校书郎”。

校书郎中:以郎中的身份任“校书郎”的,称“校书郎中”。

著作东观: 此非官职,东汉以名儒学者入值东观,撰述国史,称为“著作东观”。 5楼

光禄寺:

光禄勋:一人,九卿之一,中二千石。本为郎中令,东汉时改为光禄勋。建安年间,又改为郎中令。

职权:

1, 值宿禁中,负责掌管宫殿门户内的警卫。

2, 安排郎官轮班守卫,考察其道德品行并加以升降。

3, 郊祭时,负责主持“三献”礼。

光禄寺丞:一人,比千石。多以议郎、博士担任,铜印黄绶。

光禄主簿:

诸郎官:除 “议郎”外,所有的郎官都要参与“守卫宫门”、“皇帝外出时的随行护驾”的任务。

南、北庭主事,三署主事:负责在郎官中察举茂才高第者。

五 官郎署:郎官中,年龄在五十以上者,属五官署。

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负责管理“五官郎”。

五官中郎:比六百石,无定员。

五 官侍郎:比四百石,无定员。

篇三: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网络资料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六卿

封人

三公

丞相

少府

将军

令史

尚书

别驾

主薄

三老

亭长

可汗

六部

提刑

提辖太傅 大保工正 相国宰相 御史洗马 大夫六曹 合阁郡守 太守列侯 主事三馆 学士通判 孔目少师 少傅庶长 令尹太尉 九卿博士 郎中仆射 侍中长史 从事三省 行台总管 元帅押司 大人少保 太宰 柱国 公主 太仆 廷尉 侍郎 中郎 内史 刺史 督邮 县令 都督 录事 留守 判官 内阁 厂卫 少宰 驸马 宗正 议郎 州牧 县尉 护军 巡检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占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

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

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gb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