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史料构筑起具有历史意味的课堂(罗马法)

更新时间:2024-06-16 05: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用史料构筑起具有历史意味的课堂 ——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为例

贾海燕

【背景分析】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是人教版历史必修Ι第2单元第2课的课题。罗马法是古代罗马留给人类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它虽然原本是奴隶制国家的法律规范,但却有着超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新课程目标的重要原则在于体现时代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尤其是西方的法治潮流,从历史的角度追寻法治的源头和传统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课的内容标准是: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对此,本人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这样的提法似乎不应该是历史课、倒更像是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历史课应该更关注“罗马法何以成为罗马法”,进而理解其精神遗产对欧洲近现代国家的深远影响,从而达到对当今世界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这才是“公民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其次,了解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这一表述似乎也值得商榷。我们知道罗马法实际涵盖的时间上限远远超过罗马帝国建立的时间,难道罗马法对于“罗马共和国”就没有发生过作用吗?再者,罗马法的作用仅仅是“维系统治”吗?它是否也有由于固执地坚守奴隶制度,结果使罗马社会呈现紧张局面,甚至发生起义等激烈对抗,直至冲击罗马统治的另一面?

从教材内容编排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与古代希腊的民主共同构建起世界古代的政治制度,以期在时序上对应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作好准备和铺垫。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的

1

发展与完善,这两个子目即为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维系统治、影响后世,这个子目是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但是,在这两大块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需要教师搭建“脚手架”,使内容和结论变得有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意义建构。

此外,本课内容涉及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6世纪千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内容中关于法律的专有名词较多,比较抽象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有鉴于此,需要教师创设恰当情境,以达到尽可能地冲淡时空隔膜的目的;本课应特别强调定位在“历史课”,而非“政治课”或“法律史”。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课的教学要旨应当在于,以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为载体,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和揭示罗马法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挖掘其精神内涵,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和认识罗马法对西方乃至世界法治传统的深远影响,这恰是学生的认识难点。

据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研读《十二表法》的部分条文,理解罗马法的发展是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比较罗马法的“自然法”理念与《法经》的“重刑轻民”及《汉谟拉比法典》的“君权神授”,体会罗马法的精神内涵,感受罗马法代表着人类对公平和正义的不懈追求,从而认识罗马法在人类历史上的深远意义。

史料运用方面,重点将放在罗马法发展历程的节点上,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材料解析上。 【过程设计】 一、课题导入:

出示图片:司法女神朱斯提提亚

提问:这是司法女神像。她一手拿剑一手持天平,紧闭双眼,你知道这有什么寓意吗?

一手持剑一手持天平,天平表示“公平”,宝剑表示“正义”,紧闭双眼表示“用心灵来观察”。造像的背面刻有古罗马的法律格言:“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

2

地裂”。今时今日,司法女神庄严的身影,已远远越出了罗马城,遍布了全球130多个国家。那么,司法或者说法律和古罗马何以联系如此密切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从现实追问历史。以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习兴趣。) 二、课题展开:

[环节一] 鸟瞰:罗马法的历程—— 一部罗马史

出示四幅地图:罗马城邦、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东西罗马帝国分裂 讲述罗马法发展历程,在变化的节点处设置探究问题,提示变化发展的历史因素。

问题一:为什么要产生《十二铜表法》?

通过讲述根据《古代的罗马》一书第317—319页的内容改编的故事①,说明《十二表法》产生的背景。

临近的部落马上就要进攻罗马,但平民的情绪却非常激愤。因为在他们外勇敢作战,却分不到新占领的土地,他们家人的生活也很艰难,常因欠债而破产。平民们集中在集议场,大声发泄内心的愤恨。忽然,跑来许多衣衫褴褛的人,他们浑身是伤,身体瘦弱,头发乱蓬蓬的。其中的一位老人控诉说:“同胞们啊,

[苏联]卡里斯托夫、乌特钦科主编:《古代的罗马》,萧家琛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317—319页。

3

我曾经是一位勇敢的战士,我参加28次远征,与罗马的敌人打过几百次仗,受过多次奖赏。可当我远征回来之时,发现我家的房子被烧了,牲畜被赶走了,我的战利品也被贵族抢走抵债了。利息越滚越多,终于使我失去了最高贵的东西——自由。我被戴上镣铐,送进采石厂,每天出苦力挨鞭子”。平民们听后愤怒到极点,决定不再出征打仗。忽然,可怕的消息传来,敌人打过来了! 执政官出面了,他保证这次打了胜仗后,要保护平民的利益。平民们得到许诺后纷纷报名出征。后来,当罗马军队凯旋而归的时候,一位平民被人告知,他家的房子和财产已经被变卖抵债了,妻子和孩子也被变卖为奴了。他听后怒不可遏,感到受骗了,他迅速跑向集议场。那里聚集着和他命运一样的人群。大家决定采取果断手段,到附近的“圣山”安营扎寨。元老院和贵族们惊慌起来,平民走了,谁替他们种田和打仗呢?万般无奈,他们只好表示让步,同意废除债务奴隶,并设立平民保民官。平民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 【史料运用解析】

为了让学生理解《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选择讲述由历史书籍《古代的罗马》改编的故事,而没有使用论述共和国初期贵族与平民如何矛盾重重,如何斗争产生保民官,如何成立十人立法委员会等相关史料。这样选择的目的是试图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可以在情节的进行中,借助教师的引导获取到如下信息 :

1.平民承担着耕种土地、缴纳赋税和服兵役的沉重义务,却没有享受权利的机会;

2.平民的斗争方式——“撤离运动”,即平民以集体离开罗马或退出军队的方式迫使贵族做出让步。

3.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制定成文法。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才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使得贵族与平民斗争缓和,保证了罗马共和国内部的巩固,罗马才得以积极向外扩张,

4

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问题二:又何以要扩展为万民法?

罗马共和国在建立后的数百年间,不断扩张,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面对如此巨大的版图和众多的人口,帝国元首奥古斯都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他们的麻烦因何而生呢?

罗马政府歧视和虐待被征服的凯尔特人,……于是,强烈的愤懑遍布于被征服者的全境。……有些统治者建议扩大被征服地区公民的权力,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已经开始担忧罗马和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公民法只允许外人移入而不开放公民权,这法律关系便很难与实际状况相调和,罗马的统治陷入困难之中。

——摘自[德]蒙森《罗马史》

【史料运用解析】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后提问:随着罗马国家的扩张,当时国家面临什么困难?是怎样的原因导致了困难?为了应对困难,罗马帝国做出了什么调整?调整的效果如何?

5

《十二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补充、后五表的补充。

古罗马的西塞罗曾说:“儿时所学惟一的诗,是《十二铜表法》。”③法律竟然可以和诗一样吗?我们也来读读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下发的材料④:

第3表:

第8条:对叛徒的追诉,永远有效。

第3条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第8表:

第1条: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唱歌侮辱他人歌词的,处死刑。 第2条: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形体”。 第3条:折断自由人一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

第18条: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 第10表:

第2条:对丧事不宜过分铺张……火葬用的木柴,不得用斧削光。 第11表

第1条:平民和贵族,不得通婚。 第12表

第5条:前后制定的法律有冲突时,后法取代前法。 【史料运用解析】

教材“学思之窗”选取的《十二表法》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认为十二表法就是十二条。这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再有,通常见于教师课件中的是一幅《十二表法》的图片,问题更多。其一,原物早已毁损,其二,表文居然还是汉字,如果教师不作说明只能给学生传达错误的信息。这显然不符合教学的科学性的原

③④

任茂棠等编:《阎宗临先生百周年诞辰纪念文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9页。 参考臧嵘主编:《历史(必修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31—237页。

11

则要求。

此处按顺序选用了《十二表法》的若干条文。原因如下:

一、表文内容文句流利,理解简易,因此内容虽多却并不构成学生阅读和理解上的难度。

二、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非常必要。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条阅读条文,推断可能是什么样的社会现状导致产生了相应的法律条文。之后,针对材料,让学生给这些材料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然后,整理归纳出这些条文反映出当时罗马国家怎样的状况。

学生一般会按政治、经济、思想,或积极、消极来分类。通过这个小环节的设计,学生能够认识到:罗马共和国初期,在政治上,外部有战争,内部有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奴隶地位十分低下;经济上,商品贸易发展,出现许多债务纠纷;而思想上,体现出人性关怀,务实节俭,法律因时而立,仍然受到氏族时期野蛮陋俗的影响等内容。

所有这些认识都是通过对《十二表法》的分析解读获得的,学生自然能够对《十二表法》的历史学价值有所体会。

步骤三:细品——博弈的果实

针对上述条文材料,继续追问:《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结果。以上这些条文,哪些能反映平民的妥协?哪些又反映贵族的妥协?你认为,哪些因素使得这部法律产生成为可能?

在学生思考、回答,有所感悟之时,教师适时小结:真正的罗马法是从《十二铜表法》开始的,而《十二铜表法》的建立与巩固完全是罗马共和国建立不久贵族与平民斗争、妥协的结果。在这个使罗马跨入伟大民族之列的历史过程中,斗争的坚决、妥协的明智、平民的成熟、贵族的开明,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环节三] 透视:罗马法的精神——自然法理念

在罗马人编制法律时,中国有没有法?就世界而言,此前有没有法?学生大

12

多能想到中国的法律和《汉谟拉比法典》。那么,为什么如今说到法律言必称罗马,为何把法制的源头都追溯至罗马法呢?

英国法史学者梅因说:“我找不出任何理由,为什么罗马法律会优于印度法律,假使不是‘自然法’理论给了它一种与众不同的优秀典型”⑤。那么,什么是自然法?它到底怎样使得罗马法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有“自然法之父”之称的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这样说道⑥:

【史料运用解析】

之所以要选择这则史料,一则是它有助于理解罗马法的理念和精髓,再则可以为学习近代启蒙运动时期相关内容做好认识上的准备。

由于自然法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主要由教师帮助学生来分析。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是罗马共和国后期一位著名的辩护律师、执政官和法学家。他学识渊博、文笔优美,被人称为古罗马的“第一雄辩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罗马的版图急剧扩张、罗马军队横扫欧亚非三大洲、把地中海变成罗马人的内湖的时代。曾因在元老院鼓吹“法治”和“公民自由”,反对“人治”和“寡头专制”而被凯撒派兵逐出了元老院。公元前43年,也就是凯撒

⑤⑥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5页。 转引自谭建华《自然法思想与罗马法的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1期。

13

遇刺身亡的这一年,他被安东尼派人杀害。西塞罗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研究和整理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文献,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引入罗马,为罗马法的进一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腊的一些哲学家认为,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理性,这些理性神秘而伟大如同神一样;理性借助自然界的客观物质表现出来,正如同自然界对人类无比重要,理性当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塞罗吸收了这些思想,他认为人间的法律就是那种神秘理性的具体化。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人为制定的法律之上还有一套更高的法律,这个法律是所有的人,不分地区、国别、种族都必须遵守的。这样就使得法律的地位得到了大大提高,人人必须服从法律。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自然法的传入使罗马由保守的、狭隘的市民法发展为灵活的、适用于各民族的万民法。同时由于自然对人无所挑剔,那么人在自然面前也就无所谓高低,也就是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概括起来说,自然法的精髓就是:人人生而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高无上。以之为精神内涵的罗马法体现出的正是:以民法为核心,以公平正义为原则,以维护个人权利自由为特点。

正如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中国也有法律,古巴比伦也有法典,它们甚至比罗马法形成得早得多,那么为什么是后来者罗马法而不是它们成为法治的源头呢?它们的精神特质到底与自然法有何不同呢?

出示材料:(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囚)》、《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

——《晋书》卷三十《刑法志》

【史料运用解析】

中国古代法律浩如烟海,而《法经》是战国以降中国历代法律的蓝本,是千年封建时代法律的基石,它很能代表中国封建法律的特质。因此,选择了《法经》

14

作为与“自然法”的对比项。

这则史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适当注释和讲解。如:“盗”是指偷盗、强盗。“贼”指伤害、杀人。“囚”指拘禁、断狱。“捕”即逮捕。“杂”包括诈骗、赌博、贪污、违反制度等各种犯罪行为。“具”是根据罪犯的表现或加刑或减刑,相当于现代的刑法总则。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认识: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精神特质是——重刑轻民,即以刑法为核心,以不平等和重刑主义为原则,而以人民百姓承担沉重义务为特点。

请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石柱上雕刻的两个人分别代表谁?体现了怎样的思想观念? 归纳出《汉谟拉比法典》体现的法律观念——君权神授,维护专制。正是基于这种法律观念,法典体现更多是神化王权,以及为了巩固专制王权而制定的严刑酷罚,民权人权被弃之如敝屣。

讲到此处,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教材中提到2世纪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说:“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您刚才也讲到查士丁尼编纂《民法大全》也有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那罗马法与《汉谟拉比法典》岂不是没什么区别? 教师解惑:法律毫无疑问会体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哈德良之所以有

15

这样的权力,把自己的命令等同于最高法律,其理论依据还是体现了人民的权利。出示材料:

“一切权利都是从人民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⑦。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

查士丁尼于539年规定:“每一法官只应服从法律,并按照法律规定做出判决,就是在皇帝颁布了命令或者事务上的措施使诉讼沿着一定轨道进行判决的时候,法官也只应服从法律”。

——《民法大全》

可见,自然法的精神自从进入罗马法传统,就始终贯穿其发展历程,在《民法大全》中依旧如此。 【史料运用解析】

运用这两则材料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进一步加深对于罗马法精神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编排。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自己独立再次阅读教材,完成自我的意义建构。

在此,可以让学生试着比较罗马法、《法经》和《汉谟拉比法典》,谈一谈对“法治源于罗马”这一观点的理解。

学生发言:略。

学生表达的过程也是互相启发提升认识的过程,经过教师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罗马法体现平等、正义的法律理念;《法经》体现出的是重刑轻民的特点;《汉谟拉比法典》是君权神授思想下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三者比较,罗马法尽管有时代的局限,但是在理念上最接近现代的法制理念,因此,才会有“法治源于罗马”这一观点。

小结本课:

德国19世纪杰出的法学家耶林曾这样说道:“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

汤唯、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2页。

16

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⑧。罗马法经历千年,横跨过历史的潜流,仍然活在当代。当我们回首梳理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罗马法是因时而立的,罗马的法制文明是循序渐进的;罗马法曾对罗马国家的发展和强盛起到过无与伦比的推进作用;罗马法充分诠释了人类对于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其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无怪乎有人慨叹:“罗马,虽几全毁,世无与汝相等者!只此残迹,已见汝完全时之伟大!”⑨ 【教学反思】

记得上个学期辛苦任教高三毕业班,有一次中午为学生答疑时,有一个学生翻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苦恼地对着我嘟囔:“什么呀!真没劲。那么几条法律条文吹到天上去了,有什么呀,咱们中国几千年那法律多了去了,也没像罗马那么不谦虚。”她的几句话引得旁边几位同学随身附和,齐声抱怨这课的内容实在太枯燥。抛开学生们观点的出发点、逻辑的正误不看,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我重新审视、研究这节课的动力和斗志。经过痛苦的阅读、整合、锤炼和设计,也许这节课仍有种种不足,可我在这个并不算愉悦的过程中却收获了对这节课以及对史料教学的新的体会和理解。

一、史料之于教学,正如血肉之于躯体

如果把一节历史课比喻成一个人,那么课堂立意无疑就是“头脑”甚至“灵魂”,结构或者说框架则好像是“骨架”,而历史课堂的血肉正是“史料”。

在本课的授课中,我始终秉持要凸显历史意味的信念,力图呈现给学生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揭示罗马法影响后世成为法治源头的原因所在,即其精神遗产——自然法理念。因此,我在教学环节上做了如下设计:

鸟瞰:罗马法的历程—— 一部罗马史

问题一:为什么要产生《十二表法》? 问题二:又何以要扩展为万民法?

江平、米健:《罗马法基础》,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1987年,第43页。 任茂棠等编:《阎宗临先生百周年诞辰纪念文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2页。

17

问题三:哪些历史因素催生了《民法大全》? 聚焦:罗马法的起点——《十二表法》

步骤一:遥望——可疑的材质 步骤二:近观——丰富的条文 步骤三:细品——博弈的果实 透视:罗马法的精神——自然法理念

从教学环节的名称即可大致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意图。而几乎所有的环节关节处都需要有不同类型的史料作支撑,才能使得这节课有血有肉,真正丰满立体地呈现罗马法的凡此种种,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二、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史料

刚刚接触本课时,心里一直胆战心惊,直觉前途一片渺茫。除了有个《十二表法》,关于罗马法哪里有什么史料?在搜寻的最初两天,确实让人有点沮丧。先是读教材,翻教参,网上搜索,似乎大家用的都是那么几则大同小异的史料。正绝望之余,突然看到某课件中的一幅图片《十二铜表法》,灵光一闪,紧接着查阅各种论文和专著,果然又有新的发现。

难怪前人教导我们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学来说,教学史料一定是有的,只不过需要我们费些功夫,动些心思,揭开层层烟幕去发现它们。不管寻找的最初如何艰难,随着阅读的拓展,问题的产生,思考的深入,将会不断地有可用的史料涌现出来。

昨天刚刚从网上了解到,史学家邢义田编译有《古罗马的荣光——罗马史资料选译》(共两册),只是在台湾才有售,大陆购买稍有难度。想来,如果能查阅这两册资料,本课的一些环节可能会有更好的设计!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啊。

三、于无疑处生疑,树立追问意识

人教版教材在注释中言之凿凿:“由于这些条文镌刻在12块铜板上发表,故名。”岳麓版教材在正文中也有类似语句。如果不是一张图片突然点燃我的疑惑,只怕我会依旧将之作为真相传达给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尚且如此笃信,如果以

18

此投诸课堂,一定会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探究兴趣。这不仅是教给了学生关于《十二表法》的“真实的”史实,还具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功能。

教学不仅是艺术,还是一门科学。我想,在今后的备课中,应该精益求精,凡用史料则必追问。教师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清楚所用史料的来龙去脉,对于运用史料进行智慧的设计也不无益处。

四、史料运用须灵动,培养能力在其中

史料恰当使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精妙的史料没有运用时的“点睛之笔”也会失之累赘,有不如无。而正所谓“教无定法”,对史料的使用正可谓不拘一格,没有通行的套路,“内功心法”大概可以归纳为:务求灵活多变,从各个角度和侧面“不择手段”地帮助学生培养能力,形成认识只不过是水道渠成。

回顾本课的史料教学,对《十二表法》背景的故事史料我运用了讲述法,注意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民法大全》产生的原因,我让学生找清角度、划出关键信息,意在训练学生“概括”的方法;通过对《十二表法》条文的阅读、分类、按类别归纳其中反映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关注点则在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而“自然法理念”与“重刑轻民”及“君权神授”的分析、解读、比较,重在渗透“比较”的思维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时须注意比较项同质等。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是对史料教学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尝试,自己感觉确实是收益匪浅!史料教学,大概算得上是“历史学科特色”了吧!身为中学历史教师,身体力行地去摸索、实践和反思史料教学是我们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希望与各位同仁们在互相交流、启发中携手前行,一起走向更高远、更开阔的境地!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fz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