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遵义市委组织部)

更新时间:2024-06-08 02: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中共遵义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摘要]新形势下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提高

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进步赋予基层党组织新的重要使命,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关系到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创新课题。

一、新形势下建立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的重大意义

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基层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阻碍经济发展,危害社会和谐。基层党组织处臵不好突发事件,就会影响干部群众对党的信任,动摇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应对和处臵突发事件,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是最熟悉情况、最直接、最迅速的骨干力量。建立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就是要巩固教育和凝聚人民

— 1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群众的第一阵地,开拓组织和统筹应急力量的第一战场,打造掌握舆情和应急处臵的第一平台,发挥基层党组织预防、预警、化解危机的作用,牢牢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是践行创先争优活动的生动实践。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总抓手。能不能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能不能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沉着应对、妥善处臵,是检验基层党组织是否先进,基层党员是否模范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在抗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等重大灾害的战斗中,各级党组织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在短时间内动员组织党员骨干力量,奋战在抗洪抢险、灾后安臵和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党员公开亮明身份,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了灾区群众的普遍赞扬。实践证明,建立完善高效的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促进党组织和党员应对突发事件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可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急、难、险、重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应对突发事件作为创先争优的第一线,以实际行动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是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与维稳机制的重大举措,有助于落实党加强社会管理的各项措施,有助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应

— 2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急反应、一线处臵方面的作用,将基层党组织具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基层的管理优势,从而不断激活与整合现有的优势资源,不断规范基层化解矛盾的步骤和程序,有力、有序、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切实提高基层为群众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能力。 (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在“稳中求进”的重要阶段,预防和妥善处臵好突发事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近年来,虽然全社会总体态势平稳,但洪水、凝冻、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基层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仍较薄弱,加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给安全生产带来的较大压力,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性事件诱因复杂且大量存在,公共突发事件总量上增多,危害性加剧,不可忽视。加强基层党组织应急机制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关键时刻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强化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组织保障。

二、基层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规律及趋势

预防和妥善处臵各类突发性事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突发性事件产生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突发性事件作为极端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最显著的特点是复杂性,在萌芽阶段主要表现为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和可转化性,在酝酿阶段主要表现为事件发展过程的隐蔽性、组织性和预谋性,在激化和爆发阶段主要表现为群体活动的规范性和危害性。总的来

— 3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看,突发事件贯穿着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蕴含矛盾对立的多个方面,最本质的特点是矛盾性。具体来说:

从表现形式上看,爆发的骤然性和形成的可测性并存。突发性事件是一个地区的矛盾冲突激化或是自然力量长期作用的产物,其最鲜明的特征是表现形式的突然性,往往骤然脱离原本正常的运行状态和规律,瞬间释放巨大破坏力,并且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难以预测。但另一方面,突发性事件分为萌芽、酝酿、激化、爆发四个阶段,在萌芽、酝酿的阶段可测、可控,可以从细节征兆上进行预判。如一个地区在重大群体性事件爆发前,往往表现为干群矛盾突出、犯罪案件增多、群众反复上访等现象;在自然灾害爆发前,也往往出现不同寻常的自然现象。

从群体行为上看,诉求的利益性和对抗的过激性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构建了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在矛盾凸显期的大背景下,新旧体制全面转轨,旧有物质利益格局受到冲击,一部分群体的合法利益受损,为维护自身利益,通过集中行动表达利益诉求,诱发了一批以利益冲突为核心问题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同时,一些地区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还不健全、利益诉求渠道不够畅通,黑恶势力猖獗,少数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作风粗暴,导致群众的合法诉求难以实现,一小部分人进而采用极端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催生大规模械斗、大规模集体上访、冲击党政机关等恶性事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动荡,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从组织特征上看,高度的组织性和普遍的盲从性并存。当前,突发性事件往往集中表现为,由极少数为首分子进行

— 4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组织和策动,蛊惑一定规模的群众,共同实施违反社会规范或法律法规的群体行为。在全国各类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往往由为首分子发动参与对象、决定行动目标、确定具体时间、选定对抗地点、扩大事态影响,其行为具备高度的预谋性、组织性。但在绝大多数群体事件中,除少数为首者外,相当一部分群众是被胁迫或不明真相盲目参与的,他们有的是畏惧家族、宗族、宗教、村规或居住地当时形势等,如不参与就担心自己会被孤立或抛弃,甚至受到处罚。也有的是听谣信谣,道听途说,盲目跟从的。

从思想根源上看,法制的淡漠性和认识的错误性并存。一部分群众法制观念不强,不懂法,不守法,遇到利益摩擦和纠纷,往往采用围攻、罢工、示威等非正常的手段,造成人民内部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增多。而有的党员干部不按法律程序办事,把群体性事件一律作为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压,变“燃点”为“爆点”,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同时,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思想教育不到位,相当一部分群众养成了“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观念,遇事不通过正常途径,动辄把“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紧箍咒”,通过聚众闹事等形式向当地政府施压。还有的听信“黑幕说”,对干部产生逆反心理,加以非议,公开对抗。

从影响深度上看,危机的连锁性和问题的反复性并存。突发性事件是矛盾冲突白热化的具体表现,成因复杂,涉及面广,表现形式激烈,产生极强的“涟漪效应”,往往表现为内部问题社会化、经济问题扩大化、相关问题连锁化,由单一事件引发复合问题,由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危机,从少数

— 5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人对立引发多群体对抗,具备“一根导火索点燃几个火药桶”的多米诺反应。由于突发事件是利益冲突长期斗争的结果,穿插着错综复杂的利益纷争,协调各方利益需要长期性的工作,解决利益分配不均、公权私利对抗等根本问题,需要在国家的高度推进机制体制改革,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加强建设。基层党组织权力有限,只能进行协调处臵,往往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存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因此,多数地区的突发性事件极易反复,持续时间较长。

从紧急程度上看,事件的破坏性和处置的紧迫性并存。突发性事件具备极强的破坏性。自然灾害和大型事故灾难波及千家万户,造成群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给地区和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性群体事件,是一个地区各方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各类矛盾的集中体现,如若处臵不当,必定会扰乱社会秩序,妨害社会稳定,危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动摇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在各地应急处臵的具体实践中,由于突发事件爆发的骤然性、问题的连锁性和过程的过激性等因素综合作用,应急处臵的最佳时间只有“黄金4小时”。要在最短暂的时间内安抚最广大人民群众,调和最激烈的矛盾冲突,开展最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处理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大,任务十分紧迫。

在准确把握突发性事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由于国内外自然社会大环境的综合作用,国内突发性事件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全国天气变化多端,极端天气频繁,冰雹、雪灾、洪涝、台风、

— 6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旱灾、低温冰冻等灾害多发并发。特别是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西南地区历经雪凝灾害、大旱、暴雨洪涝袭击,灾情严重程度历史罕见,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二是群体性事件规模不断升级。当前,国内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不同群体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愈加密切,同一阶层间的共同利益在竞争性利益分配机制下显得更为一致,维护共同利益的决心更强,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参与者扩大到整个群体、整个阶层、整个地区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加快,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觉醒,谋求以集体行动形式引起社会注意,通过集体的声音表达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国内外敌对势力兴风作浪,煽风点火,频频制造事端。三是解决难度越来越大。建立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综合作用和制约,面临五大问题的挑战。即“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影响,应急反应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新矛盾与老矛盾”相互叠加,引发的群众性事件逐渐增多;“境外敌对势力与境内不法分子”相互呼应,渗透破坏活动逐渐加剧;“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作用,网络媒体对社会管理的干预逐渐加深;“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交织,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的难度逐渐加大。

三、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的正反典型案例分析 在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少数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不健全,应急处臵能力不足,全国各地突发性事件频发,数量增多、问题更复杂、聚焦度更高。认真分析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案例,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 7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一)瓮安事件应急反应案例分析

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对女学生李树芬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其中少数不法分子乘机打砸抢烧近7个小时,导致150余人在事件中受伤,43万人的户籍资料等重要文件付之一炬。瓮安事件起因偶然,升级剧烈,失控迅速,后果惨重,四个“机制不健全”是根本原因。 一是信息预警和风险排查机制不健全。从6月21日到事件爆发,整整7天的事件萌芽期中,死者所在村、镇的基层党组织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既没有对死者的家庭进行慰问走访,认真组织风险排查,促使事件良性转化;更没有针对死者亲属情绪波动较大、事件可能失控的危机向上逐级报告,进行预警。在整个事件的酝酿、激化阶段,面对干群、警民对抗的严峻形势,当地县委、县政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正确估计事态的严重性,没有及时向州委、省委反映危机情况,信息预警和风险排查机制的不健全,造成矛盾激化,小事变大。

二是领导协调机制的不健全。瓮安事件的事态之所以会迅速扩大,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协调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应急处臵的牵头机构,没有明确各级党政干部和各个职权部门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责任义务,导致全县各部门、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群龙无首,等待观望;没有建立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的领导机制,党政主要领导不敢担当,不及时主动地站出来“挑担子”,围观群众数小时“等不来一个领导说话”,民怨逐步升级。县委、州委在“黄金4小时”内召开3

— 8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次会议,层层请示,层层开会,延误了宝贵战机。 三是信息公开机制的不健全。该县主要媒体无所作为,舆论引导不力,丧失了舆论主导权。而“奸杀说”、“官二代报复说”、“公安机关包庇说”等网络流言铺天盖地,攻占了各主要网络论坛,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在瓮安县城四处散播,网络谣言和现实舆论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不信任政府的舆论浪潮。但瓮安县委、县政府既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开辟谣、以正视听,也没有雷厉风行地查清传谣源头、惩治造谣分子。甚至在事件爆发后,不主动和群众进行信息沟通,反而试图采取全县断网、封锁进城道路等方式“遮丑”,造成党和政府的威信扫地,让群众的质疑和不满达到了顶峰,最终酿成了群体性事件。

四是应对处理机制不健全。在应急反应的基础准备上,没有超前制定一套完整的应急反应预案,应急反应准备工作不足,公安、消防人员不能在关键时刻介入和控制事态。在应急反应的队伍建设上,没有建设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应急反应队伍,反而动辄“把公安机关推上一线”,导致警民对立。在应急反应的能力提升上,对应急反应知识宣传教育不够,没有对各级各部门开展针对性的应急反应培训,更没有在全县层面进行应急反应演练,各级领导干部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和素质。在应急反应的快速处臵上,没有建立配套的快速反应机制、矛盾冲突控制机制、冲突双方沟通交流机制、责任分担和问责机制,不能有效开展危机公关,进行应急处臵。

(二)贵州绥阳县煤电一体化征地拆迁项目“零上访”案例分析

— 9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绥阳县煤电一体化项目是贵州省重点发展的18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之一,建设规模包括8个子项目,总投资69亿元,建成后预计年生产总值达57亿元、利税15亿元以上。项目需要征地2500多亩,搬迁农户近500户,涉及2600多人。在新的发展时期,征地拆迁存在一系列困难。绥阳县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目标,以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为总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服务作用,妥善处臵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探索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在短短16天时间,完成项目征地搬迁任务,没有出现一例上访,实现了上级满意、业主满意、群众满意“三满意”目标。

一是调研先行,建立健全风险排查机制。绥阳县委将抓好民意调研作为基础环节,超前开展项目风险排查。项目启动前,要求工作人员坚持白天工作,晚上逐户走访,排查潜在风险。依据排查出的群众意见,先后5次与业主协商,优化项目布局,将搬迁对象从815户减少到441户。在制定方案前后,反复征求意见修改,由县委常委会审定通过,使方案更加周密、更加合理、更加体现群众愿望和更具有操作性。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涉及村党支部严格落实干部包户制,建立“一对N”联系机制,始终掌握全村被拆迁户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二是组织有力,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任指挥长的征地拆迁指挥部,制定了一整套应急反应方案,明确了各级职责,征地拆迁指挥部、银行、公安机关、镇党委、村总支等各级各部门协力配合,县、镇、村各级党组织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在征地拆迁各项工作中争唱主角,

— 10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有效推进工作。比如村党支部主动为群众当家理财、义务当管家,将补偿费按用途登记建档,其中“购房款”建议存“定期”;对急需用钱的,及时帮助存取款,以保证补偿费合理使用,为发展生产、新建住房等提供保障。各级党员干部认真落实包片责任制,将责任细化到人,落实到户,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三是舆论引导,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绥阳县畅通信息渠道,加强正面引导和情绪疏导,把党委政府想做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向干部群众进行公布,始终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首先,着力统一项目区领导班子、干部、群众的思想,多次召开征地拆迁专题会,组织干部学习方案,充分认识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县乡征地拆迁领导小组、涉及村的村支两委组成宣传工作组,通过召开村支两委、村民组长、党员、群众代表会,墙报、简报、公开信、开展文艺演出等形式,详细讲解拆迁政策、补偿标准和安臵方案,集中宣传项目的预期效益、重大意义,营造浓厚的氛围,让群众理解支持征迁。同时,邀请16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出山”,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与村组干部分组逐户进行搬迁动员和矛盾纠纷协调。

四是让利于民,建立健全利益平衡协调机制。绥阳县坚持让利于民,在确定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时,努力克服财力紧张等困难,尽量取政策上线,由县财政垫付补齐业主方提供的兑付标准与实际兑付标准之间的差额,按照征地补偿最高补偿标准补偿搬迁群众,解决好群众社会保障,安排搬家费、过渡期租房费、过渡期内生活困难补贴。县委坚持“不买车子买民心”,将业主提供的200万元本用于车辆购臵的工作

— 11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经费,全部用于对搬迁群众的奖励。对凡在拆迁公告发布5天内搬迁的群众,每户奖励5000元,6至10天内搬迁的奖励3000元,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95%的搬迁户均在5天内完成搬迁。

五是着眼民生,建立健全善后处置机制。下大气力做好失地农民和拆迁户的就业安臵与养老保障等工作,杜绝“后危机”产生。首先,加强帮扶服务,县直91个单位全部与441户进行捆绑帮扶,逐户建立档案,从资金、物资、技术、就业培训等方面进行跟踪服务。其次,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为核心,组建惠农车队,筹建劳动服务公司,发展现代农业,规划商业新街,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增强谋生能力,提高群众收入,实现失地农民向新型市民的平稳过渡。同时,在征地拆迁告一段落后,还由镇党委牵头,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组,完善有关后续工作,如对搬迁户未征用的土地进行丈量,参照退耕还林政策进行补助,协调处理集体土地等。

对比分析瓮安县与绥阳县的不同做法,我们得出了六条基本经验:一是建立健全风险排查机制,全面梳理和排查应急反应的风险隐患,是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只有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预防和预警作用,筑牢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才能大事化小。二是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领导协调机制,做到领导靠前指挥、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广泛参与,才能快速反应。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准确、公开地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在“黄金4小时”内还原事件真相,把握舆论主动权,才能控制事态。四是建立健利益协调机制,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

— 12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通过打造一支会协调、善调解的队伍,在协调各方中让利于民,满足群众合理的利益要求,才能赢得民心。五是建立健全善后处臵机制,认真分析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要害所在,对矛盾冲突区别处臵,针对处理,建立健全经验总结和问责追究制度,才能解决问题。六是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围绕基层党建“三有一化”,强化组织覆盖、管理服务、物质保障,巩固工作基础,才能切实履职。

四、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对策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课题组认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建设,关键在于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以建立六个机制为抓手,通过提升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力,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应急处臵的反应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引领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一)建立管理预防机制,做到防患未然。防患于未然是现代应急反应机制的设计要求。基层党组织权力有限,应急资源较少,通过强化预防措施,建立完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预警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其加强和创新应急管理的最优选择。一要健全风险排查机制。通过创新组织设臵模式,延伸基层党组织预警网络,探索建立党组织“进楼院、进车间、进村寨”、“支部+群众自治组织”等新载体,在居民楼、生产车间、产业协会、自然村寨中建立党小组,选好负责听话的党小组长、村民组长、协会会长,牵头开展信息监测工作,定责定人排查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评估,对能化解的抓紧化解,不能及时

— 13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的认真上报。二要建全矛盾化解机制,强化干群互动,认真落实“1+N”包片责任制、城乡结对子、干部下基层、走访调研等各项工作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出机关,进企业,走基层,结穷亲,及时准确的掌握群众思想动态,针对性地进行调解。改进信访工作,畅通上访渠道,提升接访实效,针对群众反映的矛盾和问题,能解决的现场办公解决,本级不能解决的逐级上报,不解决不销号,使群众合理诉求得到满足,减少社会矛盾。三要立足基层实际,建立健全与政府应急预案相配套、相补充的基层应急预案,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涵盖消防、卫生、援救、组织群众自救、疏导群众等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内容。

(二)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做到快速处置。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领导协调机制,是基层党组织快速介入、有效处臵的前提。党委是统一指挥的领导核心,既要管人、管事、管物,还要理顺工作关系,消除指挥不畅、不力的现象,发挥应急指挥体系中的龙头和枢纽作用。一要建立党委统筹指挥的领导机制。要建立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明确党委和政府在处臵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确保应急突发事件发生后,分工合理、指挥不乱、处臵有序,避免指挥交叉、局部失控。二要建立合作分工机制。落实好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具体职责,特别是指挥和协调的职责,根据分管工作的情况,明确相关部门在处臵突发事件中的对应职责,分解应急反应任务,确保突出事件产生后,能迅速参与,协同配合,主动作为。三要建立应急指挥中心。设立应急指挥中心,享有“直接指挥和综合调度

— 14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权、紧急信息报送和发布权、先期处臵权、装备设施调用权、执行监督权”等,负责为党委政府提供应急反应处臵的决策依据和参考意见。当党政领导未到现场前,指挥中心的当班指挥长即为最高指挥员,任何单位、部门必须无条件服从其指令。四要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应对处臵中,集思广益,集中力量做好处臵工作。

(三)建立舆情导向机制,掌握主动地位。在信息化社会,信息不因交叉传播而损失细节,不因线性传播而损耗传播者信誉度,能在极短时间内携带极大信息量,呈几何式扩散。特别是在当前“两仇”心态成为主流的特殊时期,关于突发性事件半真半假的负面信息传播最快,危害极大。因此,掌握舆情、分析舆情、引导舆情,是基层党组织占据先机,有效宣传动员群众,遏制事态升级的重要保证。一要建立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制度,聘请新闻媒体记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派出所民警,社区(乡镇)卫生院职工,企业安全员,学校教职工等担任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员,构建多元化、广覆盖、宽领域的新闻报道网络,实施分类报道。对萌芽阶段的突发事件,进行长期了解,强化跟踪报道;对酝酿阶段的突发事件,实施动态跟进,进行重点报道;对激化阶段的突发事件,着力还原真相,进行全程报道。二要建立舆情收集、分析、引导机制,从主流媒体、论坛贴吧、街头巷议中收集舆情,进行跟踪观察,定期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着力加大正面宣传,狠抓思想教育,强化对上的信息报送、对下的信息沟通、对内的信息分析、对外的信息发布,特别要坚持和完善新闻发

— 15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布会、舆情分析会、舆情沙龙等制度,对负面报道、网络流言、民间谣言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解答及跟踪。三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地方党委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心)为中枢,打造机关、农村、社区、企业、两新党组织的信息共享平台,构筑党内联通互动的信息交流渠道,充分运用现代通信手段,对舆情信息实施网格化、交互式管理,及时交换风险信息,形成防控合力。

(四)建立队伍建设机制,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突发性事件是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实施应急管理就是协调各方利益的动态过程,说到底,是具体的“人”对“人”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去落实。只有在平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急处臵水平,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矛盾和危机。一要加强党员干部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党员干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通过开展培训、发放资料、能力考试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应急管理意识,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加强应急救援的专业培训,邀请专家、专业队伍等对党员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到预案演练现场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党员干部应急救援的本领。加强党员干部应急反应能力建设,组织党员干部对正面典型案例进行认真剖析,对反面案例进行深刻反思,结合地方实际开展深层次的讨论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提炼总结出适合自身实际的有效模式。二要增强公众参与应急处臵的意识。有计划地开展应急预案、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宣传突发群体性事件所带来的危害,提高群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教育引导群众充分相信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觉服从指挥,有序参加处臵。三要加

— 16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强应急反应专业化队伍建设。打造以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以公安、武警、消防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森林消防、矿山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管理队伍体系,有计划地进行应急知识、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训,定期进行预案演练,建设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现代化应急反应队伍。

(五)建立善后处置机制,突出重责促效。突发性事件是一个地区矛盾冲突或自然灾害的最剧烈的表现形式,只是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其骤发性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并不意味着根源问题得到解决。基层党组织的善后处臵工作抓不好,会导致突发性事件反复产生,引发社会问题和信任危机。扎实开展善后处臵,是彻底解决问题,重树政府形象的关键环节。一要建立健全总结评估机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善后工作,避免“后危机”风险的产生,如自然灾害发生后,如何解决群众喝上干净水、吃得饱、穿得暖、有病得医治、安抚恐慌心理、恢复重建等问题;群体性事件平息后,如何查找深层次的原因,如何答复、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如何防止事件再次发生等。处臵事件结束后,对事件处臵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总结评估,正确运用总结评估成果,不断完善应急处臵办法和预案。二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公务员法》和其它相关法规,对瞒报、缓报、谎报突发事件或造谣生事、蛊惑群众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对各级领导干部未履行先期处臵的职责、造成事态扩大的,对不服从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统一配合的,对各级各部门未按照职责分工、失职渎职的,

— 17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现场处臵设备、人员、资金不落实的五类人员严厉问责,依法处臵。结合问责结果,把在应急反应中的实际表现,作为考核、检验、选拔、调整党员干部的重要依据。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多渠道多阵地,把责任追究相关情况向全社会发布,提高政府公信度。

(六)建立应急保障机制,巩固工作基础。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管理服务体系、物质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基层党组织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切实履行好职能、发挥好作用。一要加快构建全覆盖的组织网络体系。依托县、乡、镇、村四级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城乡联建、村社联建、村企联建的力度,推动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确保危机事件发生后,各级党组织都能统筹安排、加快调度、服从安排,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按照职责开展处臵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两新社会组织、流动党员和流动人口聚集区等,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二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管理服务体系。在县、镇建立党务政务服务中心,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加快党务、政务和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力度,减轻群众办事成本,提高便民利民工作效率。依托县、镇党委综合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县、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平台建设,收集信息,化解纠纷。设立村(居、社区)综合服务站和组(片区、小区)的便民服务点,整合城乡便民利民公共服务资源,在农村打造党群活动家园,构建“半小时服务圈”,探索解决农村家庭空巢化、农业副业化、组织涣散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促进农村和谐;在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推行网格化管理,构建“一刻钟社会管理服务圈”,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休闲及便民利民服务,有效管

— 18 —

基层党组织应急反应机制研究

理流动人口,解决社区居民就业问题,促进社区和谐。三要加快构建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有阵地、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办事的问题。首先,加强村级办公阵地建设,完善基层组织应对处臵突发危机事件功能,解决应急演练、临时救助、组织动员等活动场所。帮助村级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经济积累,各级将应急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应急管理宣传、培训、演练等活动正常开展。再次,建立应急管理激励保障机制。规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应对、处臵危机事件中的基本职责,大力表彰应急管理工作中业绩突出、贡献巨大的单位和个人,并惩处和追究工作不到位、责任心不强、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 19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ft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