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爱竹人生

更新时间:2024-02-20 20:4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郑板桥的个性人生

郑板桥的个性人生

姓名:金梅 班级: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1班 学号:41102250

摘要: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画闻名于世,一首《竹石》更是家喻户晓。但他之所以在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因为他的诗好、画绝,最重要的是他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是特别与众不同的,而且更能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下文就是要探索他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他落拓不羁的个性人生。 关键词:郑板桥、性格、原因

正文: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的“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诗、书、画名世,不仅传扬当时,亦为今世所宝。

郑板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家道破落。他的父亲郑立庵“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学授生徒数百倍,皆成就”,母亲为人“端严聪慧特绝”,板桥“幼随其父学”,且受其母影响颇多。板桥幼时读书非常刻苦,非常投入,不浅尝辄止,不贪多图快,而是务求专精,这与他幼时受到父母的影响有很大联系。“每读一书,必千百遍”,经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上可视为郑板桥性格形成的家庭背景。

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对郑板桥的性格产生重大影响。郑板桥青年时期的生活是非常穷困的,他是以卖画为生。在勤奋读书、求取功名的同时,他作画营生,分担家庭重负,“日卖百钱,以代耕稼”。但因为他的画“卖与东风不合时”,所以卖不上好价钱,以致“十字街头论担卖”。到了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愈发窘迫,正合了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爨(cuan)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当时生活穷困的情况,灶房里连烧饭的柴火都没有了,讨债的人却围上门来,把破旧的屋门敲得山响。当时他的子女经常缺衣少食,难得温饱。他的好友程羽宸仗义疏财,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慷慨解囊,奉千金为寿,才使他扫开寒雾,一洗穷愁,对此他心里十分感激。而正是这种穷困的生活,使他有机会与当时社会上中下层人士接触,充分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他又“喜与禅宗尊宿及期门弟子游”,这样就铸就了他世界观中以儒为主,儒、佛、道三者共存的架构。 儒家的经世致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鼓舞和指引着他孜孜不倦地在科举之路上辛苦跋涉。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要实现经世致用的宏愿,只有做官为宦,手中握有相当的权力之后才有条件得以实现。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能够通向权力的捷径无非有两条:一条是寒窗苦读,科举求达;另一条则是攀龙附凤,干谒权贵,通过引荐取得一官半职。同他那个时代的正直知识分子一样,他选择了科举致仕的道路。尽管他“平生不治经学”,不喜制艺,但也不得不寒窗苦熬,面壁苦读。“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无聊挂姓名。”这条路太漫长、太坎坷了,经历了清代三朝皇帝,他才脱颖而出。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尽管与那些皓首穷经、终生不第的知识分子相比,他还算是幸运的,但能在这么长的时间中坚持下来,不因为失败而放弃,绝非常人所能及。

郑板桥的前半生,正如他在《落拓》中自我写照的那样:“乞食山僧庙,缝衣歌妓家。年年江上客,只是为看花。”但他虽然生性落拓不羁,济世之志却从未泯灭四十岁以后还在为功名奔走,直到四十四岁中了进士。由此,我们就能看到他坚毅的性格。这里,就可以视为他的个性之一,坚定信念,为济世的目标不断奋斗。

说道这里,郑板桥的性格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共存的三位架构组成的世界观对他后来的为官生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的广结善缘、广施善政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功成身退的思想,支持他在范县、潍县做七品县令时,以民为先扶贫济危,让人民修养生息,从而获得“有政声、有恵政”的美誉。乾隆十一、十二年,山东潍县等地连年灾荒,发生了“人相食”的惨事。板桥目睹现状,痛心异常,决定开仓借贷。当时不少官吏怕出事,阻止他这样做,或是劝他先向上司呈报请示。

板桥激动地说:“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随即拨出一批谷子,叫百姓写领条借给,救活了万人的生命。秋后仍无收成,板桥便把借条当众烧掉了。他还沉痛地写下了《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等反映灾民悲惨命运的诗篇。以上就可以看出郑板桥关心百姓,以民为先的为官原则,他与其他的官吏不同,真正实现了为民做主的济世宏愿,而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也支撑着他在被罢官后又过起了卖画为生的平民生活。

青年时期这种落魄的生活与儒、佛、道三位架构支撑着的世界观,使他形成了落拓不羁、耿介正直的性格,形成了“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的独立人格,形成了同情劳苦农民,憎恶贪官污吏的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农民非常同情,评价甚高。认识到“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在当时那种封建的社会里,他的尊农贱士的见解,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可以看出他独特的人格见解。

郑板桥他同情赞美农民,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那些贪官污吏,对他们给予强有力的鞭斥。正因为他秉性耿直,十二年官场生活,两袖清风,从不送礼孝敬上司,在处理诉讼案中,也不袒护地方富豪。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以救民为要而开官仓,没把上司放在眼中,又令城内大户设厂煮粥,救济难民。这就更直接侵犯了豪商富贾的利益,为大官富商所不容。所以在乾隆十八年春,板桥六十一岁时,竟因“以请赈忤大吏”,又被诬告有贪污中饱之嫌,而被撤职罢官了。郑板桥早就不想当这知县官了,“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十二年的官场生活,使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他虽有“补天”之心,但并不是轻易能够“得志加之于民”的。他的宏图无法实现,他的才智无处施展,对现实极端不满,想改革时弊又困难重重。他只能以嬉笑怒骂之态,诗词书画之笔,既佯狂又隐晦地表露自己的思想。对现实的无力感使他感到非常苦恼疲惫,所以被罢官还家、官场失意不仅没有使他惆怅与苦闷,相反有了解脱、解放的欣喜。在郑板桥的两首《罢官作》中,其一就是“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那份恬淡、闲适,那份不夹杂一丝苦涩与无奈的欣然,那种看破红尘、参透禅机的怡然,既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也有佛家出世、道家功成身退、清静无为的理念。

以上我们应当看到,郑板桥的这种想法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础的。他青年未达时在私塾执教,就有“欲买扁舟从钓叟,一竿春雨一蓑烟”的想法,有“寄语长安车马道,观鱼濠上是天游”的觉悟,就是在做官之后,也看到“若不速去,祸患丛生”的后果,大声疾呼“速装我砚,速携我稿,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为自己选择好了后路。因此,他罢官后的恬淡自适、怡然自得的解脱与欣然,是他独特个性的又一体现。在当时人人争攀高枝的社会中,他激流勇退,宁愿做一个卖画为生的平民,真可谓是特立独行的,在那样争名夺利的社会中,他的这种性格是值得崇敬的。

据说,回到扬州郑板桥第一幅画就是画墨竹,画上题辞道:“二十年前载酒瓶,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回想过去的生活,回顾大半生的经历,忆昔抚今,感慨系之。数十年前,板桥就在屋前栽竹,爱竹如命,不仅自己赏竹,还挥毫画竹,以卖画为生。“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那时,板桥穷愁潦倒,无路可走,卖画糊口,实不得而己。后来,板桥虽入仕途,但在范县任上,已有以做官为苦的感叹,直视靴帽如桎梏,懊悔入了仕途。如今,板桥在官场的激流中勇退,又回故乡卖画为生了,总算遂了他的心愿,从此可以自由自在,不必再受官场瘴气的熏染。在宦海浮沉中经历了一番波折,亲自体验到了官场的黑暗、人生的辛酸,他终于又可以不再受到拘束,可以自由了。也因为这样,他很满足于卖画为生的普通生活。

板桥重返扬州卖画,名气已经很大,远近官绅士民,都向板桥索画,使得他应接不暇。为了谋生,板桥不能不收酬金,而且决不含糊,不让那些想占便宜者得逞。晚年,板桥年老体倦,更不愿在卖画酬金上与人纠缠,干脆标定价格,并赋一诗,以诗谢客:“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但是,板桥却不是见钱眼开,

有求必应。“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他声言:“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穷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可以看出他不屈于金钱的高洁品格。

此时的板桥,一如青壮年时代,仍喜离家遨游。回扬州的次年春,六十二岁的板桥就去杭州远游。到了杭州去湖州,逍遥自在一月游,接着,“过钱塘江,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是平生快举”。六十五岁时,板桥又去游高邮,写下了《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

郑板桥的一生是精彩的,他的人生起伏跌宕,但在沉浮间他都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志愿,这是值得人尊敬、崇拜的。不仅是他的高尚人格流传至今,他的优秀的诗词,摆脱了当时统治文坛的复古主义风气的羁绊,风格清新流畅,语言朴实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调。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都永远流传在人们心中,这些都是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篇二:赞竹情节

赞竹情节

春天来了,三月的草香,就在我的窗子外头,雨绿江南,处处春意盎然。遥想老家村旁的那块竹园,在这春风春雨的滋润下,长得更加茂盛了。

故乡的山上有成片的竹林,绵延数里,无头无尾。远望,竹叶青青,碧波荡漾,竹影婆娑,秀色醉人。竹林深处有个小村庄,那便是我出生的地方。村上人都喜欢竹子,有人把山上的竹子移栽到村前的小溪旁,不几年功夫就成了一片竹林。所以,进我们村只有走到近前才能看得清楚竹叶掩映下的红墙黛瓦。竹子是喜水的,那条小溪的涓涓细流穿林而过,翠色把白亮亮的水染成青青的,连溪里的小鱼也染绿了。晴天,阳光照进竹林,闪烁着碎金;雨天,细雨洒在竹叶上,沙沙作响。每天早晨,浣溪女用甜美的笑声,唤醒林中的雀鸟;每天黄昏,各家各户升起的袅袅炊烟盘旋在竹叶之上,使整座村庄都笼罩在氤氲里。由于竹林能调节气候,我们村冬暖夏凉,连三伏天的晚上在那露天地里乘凉睡觉也凉风习习,极少会被蚊虫叮咬。月亮透进密密的竹林,洒下几缕银色的光华,使小村更显幽远。

我自幼在竹林中长大,自然是十分爱竹。我爱竹叶青青,四季常绿,更爱春生竹笋,那般生命的跃动和能量的释放。我们那个地方的竹子,除了碗口粗的大毛竹外,还生长一种只有拇指粗的小水竹,那些小水竹,长在灌木丛中,满山遍野,到处都是。一到春天,绵绵春雨打湿了空气,打湿了地皮,大小竹笋,争先恐后地拱出地皮,破土而出,那毛竹林里的竹笋,长长短短,冲天而立,就像等待发射的排排火箭;那水竹林里的竹笋,东一丛,西一丛,躲在灌木丛中探头探脑。细心的人如果夜间侧耳细听,千万竹笋拱土时的噼噼啪啪声,就像过年放鞭炮一样,振聋发馈。毛竹林里的竹笋,农家是舍不得吃的,那要让它长成大竹子好卖钱或做事用。可是小水竹出的竹笋,就成了农家的下饭菜。出笋子时节,姑娘、大嫂和小牧童们每人每天都拎着大箩筐,到山间讨笋子。回来后剥了壳,或炒菜吃,或涝了水晒干备作冬用吃。干笋子只要用温水一泡,仍然鲜嫩依旧,可炖可炒,各具风味。这是老天爷的赐物,自生自长,无需施肥管理。城里人说这是绿色食品,有事没事地到乡下找这东西。

幼时的爱竹是朦胧的、肤浅的,仅仅是为了一饱口福而已。成年之后,为生计奔波,对竹子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古人有诗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着竹篾,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然而真正认识竹的用途之广,还是去年到毛竹之乡西湾去搞调研时,有幸见识了那里的山乡竹海和山里人家的种竹生涯。

车子从宋阳拐进通向西湾的公路,沿着一条山垅驰去,向前行是蜿蜒几十里的山地,两旁这座山连着那座山,郁郁葱葱,愈进愈见丛丛簇簇的竹渐多,将寥落的山里人家点缀得清幽宜人。山峰丹壁若削,竹海苍翠参天。山风过处万顷波涛,如呼啸冲杀的勇士;宁静时又像水波不兴的湖面一样安谧,竹冠遮天蔽日,即使骄阳如炙林中依然如临清凉世界。间或有一两座寺庙座落其中,隐约显现几分神秘。倘若走进竹里人家,那简直就是一个竹的世界。但见那些农舍的房前屋后皆种竹,屋内的器具和摆设无不与竹相连,竹房、竹门、竹床、

竹席、竹椅、竹筷,还有人们手上拎的竹篮子,肩上挑的竹萝筐,场上晒的竹团筐,甚至连围菜园、鸡、猪的栅栏都是用竹子做的。姑娘们上山采茶背着竹篓,小孩下河摸鱼捞虾,用的是竹筲箕,筲箕一兜,水渗走了,鱼儿在筲箕里蹦跳着,孩子们高兴得乐不思返。山里人家的日子是用竹子编的。他们闲来无事,上山勾竹梢扎扫把,砍来毛竹,削出薄薄的青篾皮、青篾丝,编成粪箕、萝筐和各种各样的竹篮子。篾儿就像棉线一样在匠人们的手上跳舞,不需多时,一只只结实美观的篮子便活脱脱呈现出来。商品经济大潮涌进山里竹乡,山里能人又纷纷招商引资,就地办厂,生产竹拉丝、竹栅栏、竹地板和竹制工艺品,自销出口到海外。现在的竹乡,山上忙着抚育管理,山下忙着加工办厂,汽车拖拉机络绎不绝的在那条进山公路上跑进跑出,昔日的偏僻山乡,变得热闹非凡,山里人家的口袋子也渐渐鼓起来了,小日子就像春风拂幼的竹子一般,悠悠地晃着。

晚年的我,对竹更加偏爱。那年回乡站在竹林旁,望着那些腾娜云宵的冲天大竹,更觉得一片竹林就是一片强健的生命。但见那片片狭长的叶子,新生的,临风吐出浅浅的嫩绿;茁壮的,在阳光下亮出庄重的新绿;苍劲的,时而翻动着成熟的墨绿。她们飘逸地、雅致地点缀在枝头,显得错落有致,矫健多姿。天地钟灵秀,心血植正气,历历竹节,足以言志。不知从何时起,我也爱起郑板桥的画竹来,那铮铮铁骨,棱棱竹节仿佛就是人生,就是人生之路走过的、正走的、未来的人生之路。我仰视参天之竹,聆听竹叶摇佩鸣玉般喧响,仿佛那首托物言志的《咏竹》诗又浮现于我的脑际: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一生清高清风里,绿竹风姿誉古今。我想这就是竹之景、竹之韵、竹之魂的大写生,总概括。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就像虚心有节的竹子,每向上挺立一段就要园一个节,画上一个园满的句号。这种人生过程又是与竹的生长过程何其相似啊!

竹,无论是独立悬崖,还是结丛成林,皆成风景。入画成仙境,出音即天籁,竹就是诗,诗就是竹。竹兼具物质与精神的丰富世界,渗透在我们悠远的历史和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它不仅通身是宝,更具品格高尚。竹从人身上觅得了自己的品格,人又从竹身上获得了自己的禀性,刚直挺拨,虚心清韵,生生不息,这便是我要颂扬的竹子精神!

篇三:赞竹情节

赞竹情节

春天来了,三月的草香,就在我的窗子外头,雨绿江南,处处春意盎然。遥想老家村旁的那块竹园,在这春风春雨的滋润下,长得更加茂盛了。

故乡的山上有成片的竹林,绵延数里,无头无尾。远望,竹叶青青,碧波荡漾,竹影婆娑,秀色醉人。竹林深处有个小村庄,那便是我出生的地方。村上人都喜欢竹子,有人把山上的竹子移栽到村前的小溪旁,不几年功夫就成了一片竹林。所以,进我们村只有走到近前才能看得清楚竹叶掩映下的红墙黛瓦。竹子是喜水的,那条小溪的涓涓细流穿林而过,翠色把白亮亮的水染成青青的,连溪里的小鱼也染绿了。晴天,阳光照进竹林,闪烁着碎金;雨天,细雨洒在竹叶上,沙沙作响。每天早晨,浣溪女用甜美的笑声,唤醒林中的雀鸟;每天黄昏,各家各户升起的袅袅炊烟盘旋在竹叶之上,使整座村庄都笼罩在氤氲里。由于竹林能调节气候,我们村冬暖夏凉,连三伏天的晚上在那露天地里乘凉睡觉也凉风习习,极少会被蚊虫叮咬。月亮透进密密的竹林,洒下几缕银色的光华,使小村更显幽远。

我自幼在竹林中长大,自然是十分爱竹。我爱竹叶青青,四季常绿,更爱春生竹笋,那般生命的跃动和能量的释放。我们那个地方的竹子,除了碗口粗的大毛竹外,还生长一种只有拇指粗的小水竹,那些小水竹,长在灌木丛中,满山遍野,到处都是。一到春天,绵绵春雨打湿了空气,打湿了地皮,大小竹笋,争先恐后地拱出地皮,破土而出,那毛竹林里的竹笋,长长短短,冲天而立,就像等待发射的排排火箭;那水竹林里的竹笋,东一丛,西一丛,躲在灌木丛中探头探脑。细心的人如果夜间侧耳细听,千万竹笋拱土时的噼噼啪啪声,就像过年放鞭炮一样,振聋发馈。毛竹林里的竹笋,农家是舍不得吃的,那要让它长成大竹子好卖钱或做事用。可是小水竹出的竹笋,就成了农家的下饭菜。出笋子时节,姑娘、大嫂和小牧童们每人每天都拎着大箩筐,到山间讨笋子。回来后剥了壳,或炒菜吃,或涝了水晒干备作冬用吃。干笋子只要用温水一泡,仍然鲜嫩依旧,可炖可炒,各具风味。这是老天爷的赐物,自生自长,无需施肥管理。城里人说这是绿色食品,有事没事地到乡下找这东西。

幼时的爱竹是朦胧的、肤浅的,仅仅是为了一饱口福而已。成年之后,为生计奔波,对竹子的认识又深了一层,古人有诗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着竹篾,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然而真正认识竹的用途之广,还是去年到毛竹之乡——西湾去搞调研时,有幸见识了那里的山乡竹海和山里人家的种竹生涯。

车子从宋阳拐进通向西湾的公路,沿着一条山垅驰去,向前行是蜿蜒几十里的山地,两旁这座山连着那座山,郁郁葱葱,愈进愈见丛丛簇簇的竹渐多,将寥落的山里人家点缀得清幽宜人。山峰丹壁若削,竹海苍翠参天。山风过处万顷波涛,如呼啸冲杀的勇士;宁静时又像水波不兴的湖面一样安谧,竹冠遮天蔽日,即使骄阳如炙林中依然如临清凉世界。间或有一两座寺庙座落其中,隐约显现几分神秘。倘若走进竹里人家,那简直就是一个竹的世界。但见那些农舍的房前屋后皆种竹,屋内的器具和摆设无不与竹相连,竹房、竹门、竹床、

竹席、竹椅、竹筷,还有人们手上拎的竹篮子,肩上挑的竹萝筐,场上晒的竹团筐,甚至连围菜园、鸡、猪的栅栏都是用竹子做的。姑娘们上山采茶背着竹篓,小孩下河摸鱼捞虾,用的是竹筲箕,筲箕一兜,水渗走了,鱼儿在筲箕里蹦跳着,孩子们高兴得乐不思返。山里人家的日子是用竹子编的。他们闲来无事,上山勾竹梢扎扫把,砍来毛竹,削出薄薄的青篾皮、青篾丝,编成粪箕、萝筐和各种各样的竹篮子。篾儿就像棉线一样在匠人们的手上跳舞,不需多时,一只只结实美观的篮子便活脱脱呈现出来。商品经济大潮涌进山里竹乡,山里能人又纷纷招商引资,就地办厂,生产竹拉丝、竹栅栏、竹地板和竹制工艺品,自销出口到海外。现在的竹乡,山上忙着抚育管理,山下忙着加工办厂,汽车拖拉机络绎不绝的在那条进山公路上跑进跑出,昔日的偏僻山乡,变得热闹非凡,山里人家的口袋子也渐渐鼓起来了,小日子就像春风拂幼的竹子一般,悠悠地晃着。

晚年的我,对竹更加偏爱。那年回乡站在竹林旁,望着那些腾娜云宵的冲天大竹,更觉得一片竹林就是一片强健的生命。但见那片片狭长的叶子,新生的,临风吐出浅浅的嫩绿;茁壮的,在阳光下亮出庄重的新绿;苍劲的,时而翻动着成熟的墨绿。她们飘逸地、雅致地点缀在枝头,显得错落有致,矫健多姿。天地钟灵秀,心血植正气,历历竹节,足以言志。不知从何时起,我也爱起郑板桥的画竹来,那铮铮铁骨,棱棱竹节仿佛就是人生,就是人生之路——走过的、正走的、未来的人生之路。我仰视参天之竹,聆听竹叶摇佩鸣玉般喧响,仿佛那首托物言志的《咏竹》诗又浮现于我的脑际:“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一生清高清风里,绿竹风姿誉古今。”我想这就是竹之景、竹之韵、竹之魂的大写生,总概括。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就像虚心有节的竹子,每向上挺立一段就要园

一个节,画上一个园满的句号。这种人生过程又是与竹的生长过程何其相似啊!竹,无论是独立悬崖,还是结丛成林,皆成风景。入画成仙境,出音即天籁,竹就是诗,诗就是竹。竹兼具物质与精神的丰富世界,渗透在我们悠远的历史和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它不仅通身是宝,更具品格高尚。竹从人身上觅得了自己的品格,人又从竹身上获得了自己的禀性,刚直挺拨,虚心清韵,生生不息,这便是我要颂扬的竹子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fp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