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一棵树
更新时间:2023-09-01 02: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森林里的一棵树
阿姜查
序言
阿姜查提醒我们佛陀只能指出修行的道路,却不能替我们修行,因为真理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与奉送的。阿姜查教导:“所有的教导只不过是譬喻,用来帮助心灵看到真理,如果在心里建立起佛陀,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切事物,视一切事物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异。”
许多阿姜查自己用来教导的譬喻来自於他广泛的森林生活经验。他的修行就是注视,同时完全地敞开心胸,觉察所有发生於自己身心内外的一切。他曾说,他的修行并无特殊之处,套一句他说的话,他像森林里的一棵树。“树只是树。”他曾这么说;而阿姜查就只是阿姜查。然而从这“并无特殊之处”中却产生了对他自己以及世界的深刻了解。
阿姜查经常说:“在任何时刻,佛法一直在示现著,但只有在心灵宁静的时候,我们才能了解佛法所教导的,因为佛法不用语言文字教导。”阿姜查有这种奇异而神秘的能力能接受此非语言文字之法,而用一种新鲜易解,时而幽默、时而诗意盎然的譬喻形式,来把
的心灵深处:“我们好像蛆一样啊!生命宛如落叶,心如雨水。”
阿姜查的教导充满了像这种譬喻及比喻。我们以为把它们搜集成册当成一种灵感的泉源会是一个好点子,对那些想中止世间热恼的人们,他们可以从“森林里的一棵树”下的清凉、茂盛的树阴中得到一些休息。
第一部分
我们必须藉由譬喻来谈佛法,因为佛法没有一定的形式。它是方的还是圆的?你说不来。唯一的方法就是透过这些譬喻来说明。
——阿姜 查
〖流浪汉〗
当我们失去了真正的归宿时,就像一个没有目标的流浪汉,流落在街头。这边走走,那边晃晃,一回儿落了脚又得流浪他方。在我们回到真正的家之前,
旅人。只有当他再次回到家时,才能真正轻松自在。 在这世上我们找不到真正平静的地方,这是世间的本然。就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代替向外的追求吧!平静是在你心中找到的。
当我们忆念起伟大的佛陀,他所说的是那么真实,我们感到他是多么值得尊敬啊!当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时,即使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实践过佛法,也仍看得到他教导的法。然而,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盲人〗
身和心不停地在生生灭灭,“行”一直处於迁变的状态中。我们无法如实地透彻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仍顽固地深信虚妄不实的事物。好像一位盲人带路,我们跟他一起旅行怎么安全呢?他只会引导我们走入密丛和森林之中,看不见的他,怎么能带我们走到安全的地方?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被“行”所蒙蔽,以至於在寻求快乐时造作苦:在寻求平静时造作了困难。我们真的想要解除痛苦与困难,但相反地,我们却去
是因为我们对外观的真相和“行”的真相毫无认识,而且还一再地去执取它们。
〖一瓶药〗
我们可以将修行比喻为一瓶医生留给病人的药。瓶上写了详细的说明,指示病人如何服药,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阅读瓶上的说明,无论读上数百回,都将困死在这儿,永远得不到药物的治疗。在他死亡之前,还会怀恨地埋怨医生无能,以及那些药物并没有治好他。他会认为医生是个江湖郎中,或说那些药物毫无作用,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瓶子以及阅读瓶上的说明书,却没有听从医生的叮咛而服药。不管怎么样,如果这位病人听从了医生的劝嘱,照著药方按时服药,他便能够痊愈。
医生开药方是为了除去生理上的疾病;佛陀的教法则是治疗心理疾病的药方,使心回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佛陀可称是一位治疗心理疾病的医生,而我们每一个人毫无例外的都有心理的疾病。当你看到这些疾病时,难道不会合理地去寻求佛法做为依靠,就如同拿药治疗你看书的病一般吗?
〖嬉戏的孩子〗
我们对心性反复地思惟之后,将会了解,心就只是心,不会有别的了。我们会明白,心就是心,这是它的本然。如果我们清楚地看清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去执著念头和感觉,只要持续不断地告诉自己:“它就是如此”,我们就不必要再加些什么了。当这颗心如实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虽然仍会有念头和感觉,但是,每一个念头和感觉都将失去作用。
就像刚开始被一个喜欢玩却会干扰我们的小孩烦扰得很厉害,所以我们责打他,但是,事后我们逐渐明白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於是我们会任他去玩。我们放下了,我们的烦恼也就消失了。为什么烦恼会消失呢?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孩子的天性,看法也已经改变了,而且已经接受事物的真实面目。我们放下,然后心将会变得更平静。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正见。
〖眼镜蛇〗
心理的活动就像能致人於死的眼镜蛇。假如我们不去打扰一条眼镜蛇,它自然会走它的;即使它非常
去捉它,它就不会来咬我们。眼镜蛇会照著它的本性行动,事情就是如此!如果你聪明的话,就别去惹它。同样地,就让那些不好的和好的顺其自然——依它的本性而随它去不要执著喜欢和不喜欢,如同你不会去打扰眼镜蛇一样。
一个聪明的人,将会以这种态度来对待在他心中升起的种种情绪。当善的情绪在心中生起时,让它自是善的,并且了解它的本然;同样地,我们也让恶的自是恶的,让它顺其自然。不要执著,因为我们什么都不要!我们不要恶,也不要善;我们不要负担和轻松,乃至不求快乐和痛苦。当我们的欲求止息时,平静便稳固地建立起来了。
〖椰子壳〗
欲是染著的,但首先我们必须有欲才能开始修行“道”。假设你到市场去买椰子,提著它们回来时,路上,有人问你:“你为什么要买这些椰子呢?” “买来吃啊!”
“你连壳也吃吗?”
“当然不!”
椰子呢?”
好,你怎么说?你要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是靠著欲望起修的,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就不会去修行。你知道吗?!这样思惟可以产生智慧。例如:那些椰子,你要连壳子也一起吃下去吗?当然不!那又为什么要椰子壳呢?因为椰子壳的用途是将椰子给包起来,吃了过后,再将壳给扔掉,就没问题了。
我们的修行也是如此。我们不是要吃壳,只不过现在还不是丢掉壳的时候。我们先将它们收藏起来,就如我们依靠欲望修行一样,修行便如此。如果有人 硬要说我们连椰子壳也吃,那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只要我们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够了。
〖烹饪〗
首先我们要训练我们的身和口远离秽恶,这就是功德。有些人认为要有功德必须整天整夜地背诵巴利文的经句,但事实上,只要使你的身、口清争无瑕疵,就是功德了。这并不难解,就像在烹调食物,我们放一点点这个,放一点点那个,直到恰到好处、美味可
何的东西,因为正确的佐料都已经加了。同样的道理,确定我们的身行和言语没有缺失,这样就可以带给我们“美味”和恰到好处的功德。
〖疯子〗
假设一日清晨,你正走在路上要去工作,有个人无礼地向你叫喊辱骂,霎时,你一听到这辱骂声,正常的心便立刻转变了,你觉得很不舒服,觉得很愤怒和受辱,所以你想要报复。
几天以后,另一个人来你家拜访,并且告诉你:“嘿,那几天辱骂你的那个人,他疯了!而且已经好几年了!他都是这样辱骂每个人,但是没有人会去在意他说的话。”当你听到这儿,霎时,自在了起来。那以往积郁在你身上数日的愤怒和不快,完全地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你已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前你还不知道时,认为那个人是正常的,所以你会憎恨他,同时也导致你痛苦。一旦真相大白,事过境迁:“噢,他是个疯子!事情原来如此。”
当你了解到这点时,你觉得很舒服,因为你已亲身体验。了解了以后,你就能放下。假如你不明白真
你可能会杀了他,但当你发现事情的真相——他精神失常,你便觉得舒服多了。这就是了解真理。
一个见法的人也有类似的经验。贪、嗔、痴的消失,是以同样的方式消失的。当我们不了知这三毒时,我们会认为:“我能够怎样呢?我的贪和嗔是如此炽盛。”这并不是清明的认知,跟以为那疯子是神智健全其实是一样。只有当我们最后知道他精神失常时,我们的焦虑才得以释怀。没有任何人能告知你这些,唯有当心亲自体认时,它才能绝灭和舍弃执著。
〖一杯水〗
来拜访我的人中,有很多在社会上已有著高等的地位,他们当中有富商、大学毕业的、教师与政府官员。他们内心充满对事物的种种看法。他们太聪明了,以致听不进别人的话。这就像一杯水。如果一个杯子里充满了肮脏不新鲜的水,它并没有什么用处。只有当脏水倒尽,它才有可用之处。你们必须先除去你们充满意见的心,然后才能领悟。我们的修行是超越聪明与愚痴的,如果你认为你很聪明、富有、重要、是佛学专家,这就掩盖了“无我”的真谛了。你所见到
的。那些太聪明的人将永远学不到东西,他们首先必须除去他们的才智——空掉他们的“杯子”。
〖筑堤〗
在定力的训练里,是去修行以使心能安定和坚毅,这能带来心的平静。通常,我们这颗心是摇摆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难。心随著感官外驰散乱,就像水到处流窜一样。虽说如此,人类却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益於人类。人类很聪明,他们知道如何筑堤防水,兴建大型水库和渠道——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治理水,使水能更充分地被运用而不致於到处乱窜,最后流到最低处,而浪费了水的功能。
同样的,这颗已经“筑堤”、被控制、经常训练的心,将会获得难以计量的利益。佛陀自己教导说:“已被控制的心,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因此,为了最大的利益,你们得好好训练你们的心!”相同地,我们周遭所看到的动物——大象、马、水牛等等,在它们能被利用来工作之前,都必须先受过训练,也唯有在训练 之后,它们的力量才能带给我们利益。
同样的道理,已“筑堤”的心将带来比一颗未经
我们都一样在同一个方法下起步——有一颗未经训练的心。但是,看看他们后来是如何成为我们所尊敬的对象,并且看我们能从他们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看从这些曾经体验心的训练而为了达到解脱自在的人们身上,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利益给整个世界。在所有的职业中或任何的情形况下,一颗受过控制与训练的心是套更好且能帮助我们的设备,训练过的心可以保持我们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应手。并且要发展和培养理性,以便控制我们的行动。只要我们追随这颗训练得宜的心,最后,喜悦也会随著增长起来。
〖深洞〗
大多数人想行善只是为了功德,但是他们却不愿舍弃恶行,这就叫做“洞太深了”。
假设有一个洞,洞下面有东西,现在,只要有人将他的手伸进洞里却摸不著底面的话,他就会说:“洞太深了。”如果有百或千个人将他们的手伸进洞里,他们也同样会说:“这个洞太深了。”可是,却没人会说是自己的手太短了!我们必须回到自己身上,退一步
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透这点,那么,在你的性灵道上便能更上一层楼,进而寻找到快乐。
〖脏衣服〗
当我们的身体是脏的,而且穿上脏的衣服时,我们的心也将感到不舒服和沮丧,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我们保持身体洁净,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便能使我们的心轻快高兴起来。
同样地,不守戒律,我们的身行和言语也就不清净,这就是造成心理的不快乐、苦恼而沉重的原因。如果我们远离了正确的修行,这会障碍我们彻见存在我们心中的法的本质。健全的身行和言语在於一颗正确训练的心。因为是心传达命令给身和语,所以,我们必须由“训练我们的心”来不断修行。
〖玻璃杯〗
我如何找到正见呢?我就简单地以手中正握著的杯子回答你们。它对我们而言似乎是清洁实用的,可用来饮水,更可以长时间的保存。所谓的正见是要将它看做是破的玻璃,仿佛已经碎裂了。不久以后,它
是元素所组合而成的杯子的形状,终归破灭。那么不论它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有任何烦恼。同样的道理,身体就像这杯子,它也将破碎、死亡,你们必须了解这个道理。但是,了解这个道理并不表示你应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不应该因此去打碎这杯子或丢掉它一样。杯子是个可以使用直到它自然破损的东西。同样地,身体有如一辆车子,利用它直到它回归自然。你们该做的是去了解一切事物的本然。这种正见可以使你们无系缚地生存於整个变动的世界中。
〖醉酒的人〗
任何人执著於感官就好比一位肝藏还没被破坏的好酒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喝得够。他继续沉浸其中,不知节制地喝,喝上瘾了,到后来必定会生病受苦。
〖鸭子〗
你的修行就好像养鸭一样。你的责任便是喂它和给它水。不管鸭子成长得快或慢都是鸭的事,与你无关。放下,然后尽你自己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修行。如果修行的速度迅速或迟缓,清清楚楚即可,别去强
〖空〗
人们响往涅盘,不过,一旦你告诉他们那儿空无一物时,心里马上起第二想。但那儿什么也没有,空无一物。看看这儿的屋顶和地板;屋顶代表“有”,而地板也代表“有”,你可以站在屋顶上,也可以站在地板上,但是,在屋顶和地板之间的空间却无处可站。没有“有”的地方,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涅盘即是“空”。人们一听到这儿便退却不想去了。他们怕会见不著自己的孩子和亲戚。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健康、快乐。”他们就会很高兴,可是,一旦你谈起“放下”和“空”时,他们便不想 听了。但你是否见过一个外表美丽、体力充沛或非常或非常幸福的老人?没有!然而我们却说:“长寿、美丽、健康、快乐。”他们也非常欢喜。他们执著“有”, 执著生死轮回。他们欢喜站在屋顶和地板上面,很少有人敢“站”在中间的“空”间。
〖家庭〗
如果你想寻找佛法,它不在森林里、山里或洞穴
的语言”。概念与经验之间有极大的差异。就以一杯热水里,都会有相同的经验——热,我们可以用不同语言的文字来表达。同样地,任何人只要深入地洞察内心,不论什么文化、地域或语言也会有相同的经验。如果在你们心中,赏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你们会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犹如父母、兄弟、姐妹,因为你们已赏到了与所有人都一致的“心的本质”。
〖肥料〗
我们的杂染好似我们修行的肥料。如同我们取一些脏的东西——鸡屎、牛粪,洒在我们的果树上,长出来的果实才会丰硕且香甜。在痛苦之中,有快乐;在烦恼(混乱)之中有宁静。
〖火〗
世上没有一朝可成之事,所以刚开始在我们的修行里,是看不到什么结果的。
就像我常告诉你们的譬喻:一个人试图磨擦两根木棍取火,他告诉自己说:“他们说这里有火。”於是便开始使劲地磨擦。他很性急,不断地磨擦,就是没什么
所以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后来又再开始,但是到了那时候,热度都已经冷却,所以进展得很慢。他就是磨擦持续的时间不够久,以致一再地磨擦又磨擦,直到疲倦了,就将整个工作停顿下来,再说,他不只是疲倦,同时也变得愈来愈灰心,最后完全放弃且很坚决地说:“这里根本没有火。”
事实上,他一直在做,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热度可以引火,火一直潜在那儿,只是他没有持续到最后。除非我们能达到平静,否则心将依旧如前。因此我们伟大的导师说:“只要继续做,继续修行。”我们可能会认为:“如果我仍然不懂,我该怎么办才好?”但是,除非我们如法修持,否则智慧是不会现前的,所以我们说要持续地修行。只要不停地修行,我们就会开始思索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修行。
〖鱼〗
我们不想要欲望,但是,如果没有欲望,为何修行呢?我们要有修行的欲望。“想要”与“不想要”,两者皆是杂染、烦恼、无明和愚痴。佛陀也有欲望。欲望一直存在著,它只是心的一种现象。有智慧的人
网中抓一条大鱼一样——我们需要等待,直到大鱼筋疲力尽之后,便可以轻易的捕获它。但我们得一直盯着它使它无法逃脱。
〖鱼和表蛙〗
如果你执著於感官,就跟上了钩的鱼儿一样,当渔夫来了尽管你怎样挣扎,都无法挣脱。事实上,你并不像一只上钩的鱼儿,而更像一只青蛙。青蛙是把整个钓钩吞进肠子里头,而鱼儿祗是口被钩住而已!
〖鱼笼〗
如果你清楚地看到了事物的利害关系,就不须等到他人来告诉你。回想一下一位在他鱼笼里找到东西的渔夫的故事。他知道有东西在里面,也听到它在鱼笼里面拍动。他认为是一只鱼,於是便将手伸进鱼笼里,竟发现是另一类生物。他看不见所以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可能是修鳗,不过也有可能是条蛇。如果将它扔掉,他也许会后悔……,如果是条鳗,就可以成为晚餐的佳肴。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如果他持续不放,最后竟发觉是条蛇,它可能就会咬他,不过不敢确定。
是条鳗。在他抓出的那一刻,霎时见到是条蛇时,不论如何,都会毫不迟疑地马上扔开它,而不须等到他人喊:“嘿,那是条蛇赶快扔了它!”亲睹蛇时比听人家的警告更清楚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呢?因为他认识危险——蛇会咬你,并且会导致你死亡。这还需要有人告诉他吗?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修行直到我们见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就不会去干预对自己有害的事物了。
〖渔夫〗
我们的禅定(静虑)的修行可以使我们开解。举个例子来说吧:譬如有个正在收网的渔夫,网中有条大鱼,你能推想他收网时的心情是如何吗?如果他深怕大鱼跑掉,就会迫不及待地硬扯那网子,在他觉察之前,鱼儿已经因为他操之过急而让它跑掉了。
古时候,他们会这样教我们:你们应该慢慢地来,小小心心地收网,以免让鱼儿脱逃。我们修行也正是如此,慢慢地靠修持来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小心地收网以免遗漏了。有时,我们会遇到不喜欢修行的时候,也许我们不想了解,也不想知道,但是我们却要继续
正在阅读:
森林里的一棵树09-01
2017年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复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05-03
如何情书送给女生02-17
JAVA程序改错04-02
山东省烟台市2015年中考物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04-20
整理后的音乐作业06-11
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专题03-08
JavaWeb宠物店课程设计报告09-06
双汇MBO之路 - 图文11-13
高三尖子生的地理笔记(值得参考!)03-10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林里
- 一棵树
-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
- 微生物
- 国际商务礼仪期末论文要求
- RFID中间件实时事件处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在网络安全事件流中异常检测的方法
- 对商务谈判策略和技巧的体会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一二单元试卷附答案
- 复旦研究生综合英语1-Unit6
- 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练习题
- 2018年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培训《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盐城专用)2014届中考历史: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教育与思想文化 新人教版
- 医疗废物分类回收登记表
- 产品经理手册
- 2015-2022年中国无铅回流焊接机产业研究及发展前景报告
- 74VHC86NX中文资料
- 卡特尔16种性格因素测评量表
- 房源描述模板____整理1109021新改的
- 工程设计说明书1
- 性格测试游戏:画猪
- 三品PLM基础操作培训(雅康201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