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更新时间:2024-06-06 18: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第一课时 备课人:周宁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和《论语》。

2、 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 伤、与、让等)。

2、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一、导入: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让我们想起了有这么一位老师,在他的课堂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如春风般的语短情长,他循循善诱、可亲可敬、尊重个性、善待学生,也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个性鲜明、胸怀志向、尊师有礼,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论语》,感受孔子及弟子的对话。 二、《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

止,景行行止。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那么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同时整理了“六经”。 四、解题:

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五、词句理解: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词句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四位弟子所述之志,以及孔子对他们志向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学习本文成功运用动作描写、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儒家思想中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孔子历经坎坷而不放弃理想的经历来激励自己。 教学重难点:

1、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性格的分析,以及孔子对三人所持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理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有志,就可以拨开人生的迷雾,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节课我们知道,文章围绕“志”展开,以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为线索展开,这节课我们围绕“志”进行分析。

二、细读文章,分析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之志以及从中体现出的三人的性格,孔子对三人的态度。

1、齐读文章的2----7自然段,思考: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是什么?结合他们的语言、动作分析三人的性格特点?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即使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三年,就可以治理的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可以看出他有抱负,对自己的才能很自信,直率的性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对曰”,也反映了他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在孔子指名后才发言的。冉有说治理一个小国,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十分谨慎,三年之后,他取得的成绩是“足民”,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他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有志于礼乐教化,但因为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很谦虚,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委婉说出自己的志向,“原为小相焉”。言辞简短,“愿”字、“学”字、“小”字,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善于辞令。

2、三人各述其志,那么孔子对这三人的志向持什么态度呢? 齐读文章的13----16段,思考回答。 (1)孔子对子路“哂之”,原因是什么?

“治国以礼”,而子路却不谦让,以勇为治国之策。重勇轻礼。 (2)对冉有的态度又如何呢?

对冉有的态度没有明确地表示,引导学生注意“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难道方圆六七十或者方圆五六十的国家就不是国家吗?即使治理小的国家,也不容忽视“礼”,为国应以礼。

提问:冉有治理国家的重点是什么?

“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知道足民是基本保障,礼乐是大事,却等待别人去做,如果没有君子来推行礼乐教化呢?难道你就不去推行?知礼而

不做,孔子“叹之”。

(3)对公西华的态度又如何呢?

引导学生注意“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之间的大事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反问句,孔子想说的是,这些就是诸侯之间的大事。宗庙祭祀应以礼、诸侯会盟应以礼、朝见天子应以礼,孔子认为礼是一件大事,无论涉外事务还是涉内事务,都应依礼而行。

但孔子又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一句该怎么理解?

委婉指出他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他有能力去做更大的礼却不去做。行小礼,弃大礼,孔子“惜之”。

小结:从孔子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弟子们出仕从政,孔子是赞同的,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他更希望弟子们在从政的过程中以“礼治’去教化百姓。

三、结合重点段落分析曾皙的志向,并通过资料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四位弟子个述其志,那么曾皙的志向又是什么?齐读8----12段,思考。 没有具体说自己的志向是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舞雩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见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因为求雨总与灾荒、贫穷等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人们生活富足安乐。

从曾皙的描绘中我们还可以推测,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精神方面是丰富的,也一定是有礼有序的。这幅图景本身,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是太平盛世下人们生活的缩影,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缩影,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不是秦朝的严刑峻法,不是杜甫时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战乱,不是白居易笔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贫苦不堪。曾皙希望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2、细读文本,曾皙是怎样言志的? 引导学生找到第9段。

从这里看到的是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琴声不是戛然而止,是声音慢慢的舒缓,最后停止,回答孔子的话时,“曾皙舍瑟而作”,也体现他对礼的遵循。

小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人处事要以礼,为国也要以礼。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

幻灯片出示“礼”。 儒家礼乐治国的理想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主张礼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为推行自己的礼治,周游列国,授徒讲学。

既然为国要以礼,师生之间的对话要以礼,那么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应如何呢?

幻灯片出示“名人趣事”

阳货(季氏家臣,而专鲁国之政 )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 孔子时(趁着)其无(不在家)也,而往拜之。 教师提问: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读出了什么? 孔子对礼的遵循。

3、补充相关资料,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而这个“礼”为西周之礼。

幻灯片出示:周礼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的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如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 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 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 、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乐舞数量也 有差异。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礼的贵族。

为维护周礼,儒家还有与此有关的思想主张,幻灯片出示。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晋国铸了刑鼎,孔子尖锐地反对)。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孔子认为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理想的努力 幻灯片出示: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前770年-前221年)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

教师提问:孔子生活的时代,他想维护周礼,能成功吗?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明确:春秋时期,那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人口、土地一级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历史上的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时代结束与公元前476年,而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生活的时代,春秋五霸已经兴起,他们以实力挑战着周王室,对小的诸侯国虎视眈眈,周礼很难维持,但是孔子依旧为此而努力。

幻灯片出示:孔子坎坷的仕途。(共五张)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子对季氏的僭(jiàn)越(古时指地位在下的人冒用地位在上的人的名义、礼仪或器物)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手中,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在出示幻灯片时,对“君君,臣臣”进行解释。即君主应有君主的尊严与地位,臣子应有自己的礼仪与忠诚,不超越本分。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结合前面的“名人趣事”进行理解。孔子不欣赏阳货,是因为他越权,在阳货专政时期,孔子未出仕。

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

一岁,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孔子计划受挫。 “堕三都”计划的实质是削弱大臣的势力,加强国君的统治,维护君主尊严与地位。但是以失败而告终。

孔子仕鲁,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

孔子颠沛流离,只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能够实现。

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从孔子三十多岁最初在鲁国出仕开始,至六十八岁返回鲁国以后编书教书,他的为政时间只有四年半。历经艰辛,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3)现在,你对“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此时已经对孔子的仕途经历有了了解,在此基础上回答,大部分学生都能有自已的认识。

教师补充:而今,孔子六十岁,已近暮年,在此时听到弟子曾皙能对古礼做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是得我心者,情不自禁地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这喟然长叹中,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坎坷,多少期待,多少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坎坷的曲折的仕途之路。孔子借“评志而传志”。 四、以后人的一幅赞孔子的对联结束本课

教师:后人有一幅对联赞孔子,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读。

幻灯片出示:

删诗书 定礼乐 创儒学 传经艺 师表万世 赞周礼 写春秋 立杏坛 育才德 桃李三千

教师总结: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桃李芬芳,他死后,弟子们以父亲之礼对待孔子,为他服丧三年,子贡更是在孔子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六年;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的智慧仍浸润着我们的心田;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为实现理想而奔走呼告,愈挫愈勇,从不放弃,直至人生的暮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圣人已化为秦时明月,我们依然踩踏着他不尽的坎坷与沧桑。

布置作业:课外搜集《论语》中的有关篇章,对你感兴趣的做一些摘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ff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