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督查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更新时间:2024-04-28 05: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部督查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一)

国家教育信息化专刊〔2013〕第3期

时间:2013-05-21 来源:中国教育部 作者:

2013年4月28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部署,认真总结和督促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细化2013年各项重点工作部署,2013年4月2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议,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教育部相关司局结合自身业务对年度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了工作进展,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介绍了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教育部相关直属单位和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代表一并参加会议。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的讲话已通过《教育部通报》印发,现结合教育部相关司局、有关企业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代表会上发言和汇报材料,编辑简报印发各地、各校和有关单位,供学习参考。

★科学技术司

一、教育信息化重在转变观念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印发后,我们一直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二是坚持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这两句话非常关键。以前教育信息化基本上是强调建设,推动的主体多是从事信息技术的企业、电教馆系统和信息中心系统,推动的方式主要是建设项目。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应该着重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学管理部门,主力应该是教师,推动的方式主要靠典型引路,从事信息技术的企业、电教馆系统和信息中心系统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撑和做好应用服务。这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投入多少资金、配备多少设备的问题,不能一提教育信息化就是“生机比”。教育信息化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围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来开展,只有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变成常规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不断地、有目的地加强设备建设、软件建设和资源建设,要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应用导向”。

为落实应用导向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必须要创新机制,不能继续采用以前那种“要项目、建设备”就结束了的建设机制。首先,要建立“试点先行”的机制,要通过试点培育一批骨干学校、一批骨干教师和一批骨干课程,通过试点探索不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总结典型经验推而广之,不断提高学校、老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还要探索运行费、网络使用费、教师的资源购置费如何解决等相关的配套政策完善的问题,探索通过增加公用经费支付教育信息化设备运维、资源购置等经常性经费的解决途径。其次,要探索“强化应用”的政策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行政手段,促使老师逐步地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成日常的教学活动。再次,努力探索“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学校购买服务”的机制。逐步改变完全靠项目、靠自己的队伍去建平台、建资源的格局,实现资源和服务由企业提供,政府负责规划引导、评估推荐,学校和教师自主购买的政策环境和运作模式。

今年印发的《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三条工作方式。一是落实推进责任,调动各方力量。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在统筹的基础上开展。应用要求要由相关业务司局来提,要以教学部门为主体,教师为主力来推进。二是强化试点引导,推广典型经验。试点工作主要是为了培植典型、总结经验,也是为了探索新的机制。现在涌现出的典型,已经探索形成了很多新的机制,但也还有很多新的机制要探索。三是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工作成效。今年教育部已经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专项督导,希望通过督导能够有效推进应用,有效推进新的机制探索,而不是单纯地推动设备建设。

二、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思路

(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对于设备配置,我们给出了基本方案和可选方案,最简单的方案就是保证老师只要会用电视机就会使用这些设备。根据调研情况,有的地方师资力量还很薄弱,各地要根据本地教学点的师资力量、基本环境、网络条件等实际情况,统筹决定设备配置内容、建设标准和要求。不要盲目地提高配置,也没有必要全省统一一种模式。项目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落实以县为单位、依托中心校组织教学点开展教学,是探索设备配置到位后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点办学质量的机制,今年的目标是使每个教学点都能开好1门以前开不好的课程。

(二)三通两平台

第一,宽带网络校校通。有些地方把“宽带网络校校通”简单理解为学校的宽带接入,这是不全面的。“宽带网络校校通”的概念除了学校外部的宽带接入以外,还包括校内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建设,主要内容是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按一定比例配备教师用的备课计算机或电子备课室;同时给教师提供一套基本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工具;并使一定数量的教师得到适当的培训。这就包含了有些地方理解的“班班通”内容。“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实现要有新的机制,要充分利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利用现有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由企业提供宽带接入,教育系统主要负责校内的网络环境建设,并争取逐步把它变成学校标准化建设内容。各地要把工作重心放到教师培训和推进应用上来。

第二,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两通”都是应用的概念,不是建设的概念。所谓“优质资源班班通”,是要使拥有基本网络条件的学校,大部分班级的课堂教学能够使用优质数字资源,并能够通过优质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不同的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中的应用变成一种常规行为。这就要求重新进行制度设计。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优质资源班班通”还应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也要引起各地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简单理解为在资源网站开通实名注册的个人空间,“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概念的确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概念要进一步深化。要把“网络学习空间”建成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基本平台,建成一个实名制的、组织化的、可控可管的体系,逐步形成网络条件下教学活动管理、组织和服务的基本体系。网络学习空间首先应该是以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师、学生、家长为服务对象的一个网络化的社交平台,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互动提供支撑。其次应该是一个使教师尽快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要有主动推送资源的功能,要使教师能依托空间快捷地获取相应资源,以克服海量信息带来的寻找合适资源的困难。这个平台还应该提供容易使用的开发工具,帮助教师提高自主开发资源的能力。再次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汇聚优质资源能力的平台。为各个资源提供者提供高效的资源交易服务,起到“资源超市”的作用,以使教师和学生有更丰富的优质资源可用。最后还应该是一个管理的平台。

学校的机构空间应能管理所有的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应能统计教师利用网络从事教学活动的频率、效果和教师内生的、自己创造的课件资源的数量,应能对网上教学活动进行组织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所以我们强调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整校推进,资源服务和空间建设要统一到一个平台上,优质资源服务和空间建设服务必须是一体化的。这样一个平台是需要不断改进升级、提升服务能力的,平台的建设一定要贯彻“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建设提供、学校购买服务”的思路。因此,“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对教育部门来讲,主要是一个组织应用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建设问题。必须依托电信运营商和企业的力量,建设好应用环境,提供并持续改进服务。相信只要形成好的机制,教育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到组织应用上,广大师生真正应用起来,网络学习空间就会越做越好,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促进教育公平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建设要和空间建设与服务有机结合。各省要组织开发本地化的资源,提供给各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要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政府评估准入”资源建设机制,政府要做好资源建设的规划引导、评估推荐,逐步形成免费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格局,充分调动企业和各类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将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部署,在中央和省两级建设数据中心,由教育部信息中心统一组织主要应用系统的开发,为中央、省、地市、县、学校五级提供应用服务。省级数据中心应建成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云服务平台,为本省所有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教育管理服务。对中西部省份的省级数据中心建设,中央财政将给予一定的补贴。今、明两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生、教师、学校资产3大类、20多个主要系统的应用部署,这些系统已经基本开发完毕,将逐步在各省部署应用。

★基础教育二司

一、完成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由于教学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教育教学等方面一直是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是发展的短板。中央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能按时将数字资源配送到位,基础二司和中央电教馆共同研究拟定了配送方案,讨论确定了资源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邀请了有关信息技术和课程方面的专家对资源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了审议,组织调研组赴部分省市进行实地调研,听取省市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教学点校长和老师对资源结构和内容的意见。下一步,将按照各方的意见对数字资源进行修改,之后再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作最终审定。各地要做好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本地教学点的各项准备工作,由于各地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完全统一,中央电教馆目前只能提供人教版的相应数字资源,因此,各地要做好使用其他教材版本教学点的数字资源配送工作,确保每个教学点至少能够利用数字资源开好1门此前无法开好的国家规定课程,使农村教学点的教育质量逐步达到基本要求。

二、配合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环境建设

宽带网络环境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各地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时,要统筹考虑“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已经配备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使其尽早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相协调,“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教学设备类项目,也要为已接入宽带网络的学校优先配备信息化教学设备,为学校创造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各地要充分利用宽带网络条件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资源,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提供适用、实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基于宽带网络的数字化课堂、网络教研等,将学科资源、网络教研、学习研究、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与日常教学紧密融合,弥补一些地方学科师资缺乏、教学水平不一、教育质量不高等不足。

三、促进基础教育领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

(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巡展活动。为贯彻落实好延东同志对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所做的“切实做好推广工作”批示精神,准备今年下半年开展主题为“教育梦?中国行”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巡展活动”,将首届展演活动中的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汇集为教学应用、专题片、专题培训、现场体验和新技术讲座5个专题,通过赴各地巡回展示的方式送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发挥优秀成果的宣传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中小学校长和一线教师能够了解、体验和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阔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将开发常态化网上共享交流平台,将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进行网上展示。鼓励各地梳理、总结本地优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地方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成功做法,分享教师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研和教学活动的经验,基础二司将从中选择好的教学案例进行总结、推广。目前,已和中央电教馆共同制订了巡展活动的初步方案,并与部分省市教育部门领导同志、中小学校长和企业管理层交换了意见,整体方案拟于近期报部领导审定。在巡展过程中,各地要积极予以配合,在观展人员组织、场地安排布置等方面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二)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指导各地做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挥效益的核心环节。如何以“应用”为驱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制定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标准、创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同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应有不同的方法,在起草

纲要的同时,已经开始按照不同学科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指导。

(三)建设分级分类的优质教育资源。充足和高水准的数字资源是保证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基础。基础教育覆盖面广,各个学段特点突出,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仍显不足,基础二司将和电教馆一起,在现有基础教育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做好优秀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开征集和遴选,挖掘优秀资源,提高建设效率,推进资源应用。通过整合、征集、购买、开发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资源,为农村教学点、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分别提供适用、实用、好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引导普通高中利用网络公开课、优秀开放资源等开好选修课。各地除做好国家数字资源的接收和使用外,还要在国家数字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做好配套资源的组织、征集和开发工作,对于国家未能提供配套资源的教材版本、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地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主建设,将本地的各类优质资源和国家免费提供的资源统筹使用好。

(四)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教学应用服务,是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多维度、多层面,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跨区域、跨学校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名校开办网络课堂,共享优质资源。建立“一对一” 的共建共享模式,通过宽带网络等形式,将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传递到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应用指导

宽带网络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只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教师的应用意愿和能力水平才是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效益的关键因素。目前基础教育各学段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各地要针对这些不同学段的教师能力水平和实际应用需求,开展分类应用指导,比如,对于教学点教师硬件设备和资源不会使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较弱的情况,要针对某个课件如何操作、应用,多用案例教学,首先从能用信息技术上好一节课开始,逐步教会他们自主制作和使用课件;对于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不均衡、教师能力水平差异大等情况,要鼓励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通过跨学校、跨区域的网络教研平台,开展教师协作教研、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活动,创新网络协作教研模式、理念和方法;对于普通高中教师学科背景单一、无法开出足够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的情况,要在提供充足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帮助教师利用网络公开课、优秀开放资源等开出至少1门选修课。

五、建立支持服务保障机制

在实施教学点全覆盖项目时提出,要建立技术、制度双重保障机制。技术方面要建设三支队伍:一是硬件支持,负责硬件设备、宽带网络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二是软件支持,负责优质资源组织、传输和使用的资源保障;三是应用支持,负责帮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机制保障。制度方面要建立资源使用的评测制度,跟踪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评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今后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等工程时,也将采取这种技术、制度双重保障的方式开展支持服务。各地要配合相关工作,担负起本地支持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做好教学点全覆盖项目和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的同时,深入学校和教学点,了解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提供及时、必要、全面的技术支持、应用指导等服务。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一、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信息化工作近期的进展

去年以来,职成司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部党组的部署,把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整体部署,并结合工作实际在重点环节予以大力推进。

(一)加强规划指导。一是去年5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这份文件是与同年3月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相配套的,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提出了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17项政策措施。二是去年12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鲁昕副部长出席并讲话。会议总结交流了近年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进展,部署了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8项任务。三是启动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2013-2015年)》编制工作。拟明确从现在到2015年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线图,指导和推动各地进一步细化落实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具体部署。

(二)加强基础建设。一是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开通了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使其成为宣传政策、交流信息、实施职业教育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载体。以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网为平台,进一步完善了网络教育质量监管体系。二是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作为教育部的7个部颁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之一。三是与有关单位合作,研究起草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推进和规范数字校园建设,目前正形成标准的框架稿。四是推进职业教育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截止去年底,仅湖南就已建成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50多万个,发布教学视频78万个、文章1269万. 篇。今年他们还要再增加10万个学习空间。除湖南外,各地也都非常重视网络学习

空间的建设。

(三)加强资源开发。一是推进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首批共立项86个共建共享课题,已有400多所中职示范校参与建设,扩大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参与面和成果受益面。目前正在汇总梳理成果,即将组织验收,届时将推出一批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成果。二是推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共开发28个专业类295门课程,其中11个专业类141门课程已上网运行。三是推动继续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全国103所普通高校向社会免费开放了1000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和1000门视频讲座,并为农民工群体建设了专门学习网站。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共建成109个分中心和10个典型应用示范点,整合了近2.5万门继续教育课程,资源总量达21.5万条、55.5TB。15所电大建设了15个城市或行业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聚集了数万个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实行向社会开放。四是积极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资源。与欧特克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几年来累计向1400多所职业院校捐赠了正版软件。目前正在协商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四)推行电子政务。一是完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充实信息化建设、集团化办学情况等模块内容,作为示范校数据采集的重要指标。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具备了项目申报、评审、监控、检查、验收等全过程网上管理的能力。二是会同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单位对中职学生管理系统进行了验收,并着手推进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和应用。这个系统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五)完善建设机制。一是配合部信推办遴选确定179所职业院校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通过试点引领、先行示范的方式,探索通过信息化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二是连续三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2012年大赛共设置6个比赛项目,来自全国各省区市36个参赛队的609份作品参赛,参赛教师达1146人。大赛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成为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机制。二、今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考虑

(一)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加强宏观指导首先是树立新理念,要革新传统的、封闭的、僵化的旧观念,树立现代的、全面的、变化的新观念,还要有市场的意识、全球的视野。比如,近日媒体广泛报道的大数据,就应及时思考。其次是要做好宏观规划。尽快出台《教育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2013-2015年)》。推动各地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切实把实现“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第三是加强标准建设。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实施好职业教育数字校园示范点建设项目,指导和支持各地和职业院校建设数字校园。

(二)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各类平台建设。一是继续加强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

等资源和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建设机制,充实网站功能,强化信息安全。要加强与职业教育其他主要网站的信息共享,共同完善国家和地方网站互为补充的职业教育骨干网络。二是加快推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以及职业教育其他重大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快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一是要指导和推动各地积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机制,加快推进职业院校空间、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建设取得新进展。二是指导各地和职业院校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仿真实训教学水平。

(四)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机制。一是继续推进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在完成首批项目验收基础上,启动二期建设,实现建设的持续良性发展。二是继续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开展数字化资源征集工作,引导各地和职业院校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覆盖面和应用水平。今年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遴选覆盖职业学校19大类专业的网络课程400门、虚拟仿真系统50套。三是支持建设一批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引导各地和职业院校将信息化手段和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发挥好信息化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四是继续举办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实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着力提高教师、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五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加强学习和借鉴,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水平。

(五)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取得成效。一是会同部信推办,推动各地落实好179所职业院校信息化试点工作任务,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支持保障。二是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分类指导,推动试点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全面落实试点工作方案,努力形成建设特色。推出一批在不同方面取得进展的典型案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整体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六)推动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强对现代远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工作的指导,积极推进开放大学建设和网络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课程开发的指导。扎实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三是进一步加强网络教育质量监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三、对各地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议

加快信息化步伐,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这项工作要求迫切、任务繁重,需要各地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和真抓实干。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信息化本身就有统筹、整合的意思。各地要加强对本地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将其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围绕教育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的研究制定,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要打破界限,着眼于大职教、大教育的改革发展,研究制定规划。要注意统筹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建设的合力和持续发展机制。院校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职业院校要统筹好院校内的信息化建设,切实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二)应用优先,突出重点。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看作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产业革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应用导向。要突出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进专业教学与生产服务一线信息化的同步发展。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本地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弱点和重点,围绕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和措施,重点突破、有序实施,取得经验后全面推进,努力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目标。

(三)真抓实干,加强督查。湖南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之所以可圈可点,有很强的内生动力,就是真抓实干的结果。对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来说,信息化早已超越了工具意义,只有真抓实干,才能落实好工作任务。各地要在细化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督查和考核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强化过程管理。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督促指导本地区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确保各个环节工作有序推进。

(四)试点先行,及时总结。179个职业教育试点院校要先行先试,努力探索经验。要建立自评机制,边试边建,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各地对试点院校的工作,要及时梳理总结,查找薄弱环节予以改进,提炼好的经验加以推广。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让社会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新进展,吸引各方面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供稿:教育部职成司)

★教师工作司

一、近年来主要工作

2012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颁布的第一个全面部署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信息技术具有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巨大动能,对教师教育起着革命性的影响。

(一)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截至2012年底,培训中小学教师600余万人。(二)开展教师网络远程培训。推动网络远程培训试点,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师300多万人,创新形成了“专家—资源—服务—教学—组织”一体化的远程培训模式。“国培计划”也将远程培训列为重要内容,为广大的农村教师创造了接受高质量培训的机会。

(三)启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试点项目。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在全国21省56个县市启动实施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项目,推进教师研修常态化,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四)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2012年,“教师网联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六所部属师大通过此平台实现了跨校资源共享,开通了免费师范生“同步课堂”,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实现远程攻读教育硕士,教师职后教育在成员高校间开始进行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试点。

(五)提高教师管理信息化水平。建成并投入使用了部分教师管理专项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师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包括全国教师资格认定管理信息系统、“特岗计划”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学特级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优

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申报评审管理信息系统等。

二、2013年总体考虑

在国家和各地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全国的教师工作信息化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必须认识到,面对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推广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国的教师管理信息化水平还不高,教师教育院校还在用工业时代的标准和方法培养数字时代的教师,不同教育类型、不同区域的发展还很不均衡,城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还不够,广大师范生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观念、知识结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必须提高广大师范生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必须全面推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2013年,教师工作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深化教师教育信息化

1.加强国际交流,高端引领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支持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和国内高水平教师教育院校举办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了解国际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聘请国际专家为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出谋划策、指引方向,高端引领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

2.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为整合资源,发挥相关项目的整体效能,2013年,教师工作司计划将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微软携手助学项目、乐高创新人才计划、中国移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等项目进行整合,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从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采用新型教师培训模式、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大纲、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国家级培训、整合国际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合作项目、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6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专项培训,重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能力、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促进信

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对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100学时的专项培训。

3.共建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一是启动教师教育资源技术、课程、质量标准研制工作,调动各地资源建设的积极性,筛选优质资源,促进资源共建。二是拟于2012-2015年间通过转型升级、立项建设和遴选准入3种方式,支持建设350门左右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提供优质教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筹备建设教师教育资源交易的“银联”或“淘宝”,政府制定资源建设标准,资源提供方根据标准建设资源并定价,需求方购买并评价,实现资源优胜劣汰,促进优质资源进行学分互认。

4.开展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到2014年,建设一批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研修常态化,切实发挥校本研修在教师全员培训中的基础作用。

5.支持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如此便捷的今天,以手机为终端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将带来教师培训模式尤其是远程培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教师工作司将继续支持基于手机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建设,支持移动学习软件开发,为每位教师提供移动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

1.建设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2013年,在信推办统一规划下,将与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共同开发建设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全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建设内容,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成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师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教师基础信息数据库;二是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建设教师专项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教师教育发展数据库。拟建立教师教育发展数据库,形成国内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平台,掌握国内教师教育发展动态,预测发展趋势;促进教师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培养培训质量;开展教师教育政策研究,形成政策报告,提供决策参考。

三、进一步推动教师工作信息化的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将教师工作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来抓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能否深度融合,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水平是开展各种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希望各地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将教师工作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将建设与应用相结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快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协同创新,推动教师工作信息化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新生事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将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信息技术怎样更好地与教师教育和教师管理全面深度融合,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必须充分发挥各方智慧,共同努力,协同推进,促进教师工作信息化科学发展。希望各地加强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并不断实践,积极探索数字时代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思路,探索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和交易机制,探索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和软件开发,调动资源建设和共享的积极性,为全面推广总结经验。

(三)抓好落实,确保教师工作信息化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1.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各地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督导评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切实提升1000多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

2.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各地要以国家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认真组织实施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加强建设指导和资金支持。

3.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这是下一步推进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相关省和县(区、市)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教师工作司将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经验,确保试点成效。

4.全国教师管理信息建设。各地要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进行建设部署和运行管理,尤其在已建成本省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时,更需要密切协作配合,进行调整或对接,保障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供稿:教育部教师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13年1月5日,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杜部长代表教育部,与中国电信王晓初董事长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定双方将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与培训、教育信息化试点、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全面合作。这正是贯彻教育部关于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教育需求、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创新机制的具体体现。

一、领导重视,专题部署,全力落实战略合作协议

协议签署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在集团层面成立了由孙康敏副总经理牵头、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政企客户事业部具体承接的专项工作组,各省公司也分别成立了推进工作组。

围绕战略协议的落实,特别是支持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中国电信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举措,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大力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支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针对这种情况,在发达地区,中国电信将依托城市光网,建设“千兆骨干、百兆到校、十兆教室”的新一代校园信息网络。针对中西部地区,2013-2015年,中国电信计划支持10-15万所中西部中小学的宽带网络接入,做好已实现宽带接入的8-10万所中小学校园3G无线网络覆盖。今年年初,就布置了此项工作。从落实情况看,目前全国31省已经完成中小学校宽带网络勘察,制定了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建设计划并落实了投资,2013年计划新装宽带2.7万条、提速3.6万条,实现中学不低于30M、小学不低于10M、教学点不低于4M的提速目标。

在这方面,中国电信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努力和成本投入。今年2.7万所校园宽带的新增、3.6万所校园宽带的提速和光纤化改造,整体投资预计达到35-40亿。在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等西部地区,尤其是宽带网络资源未覆盖的农村中小学,由于距离县局超过5公里就必须通过光纤接入,每条宽带的投资更是高达20万-50万元,随着学校距离的增加还会相应增加投资。目前,中国电信重庆公司已经通过“点亮村小”工程,为100所偏远农村小学接入光纤,投入近七百万元。此外,在资费方面,中国电信也给予中小学当地最优惠的资费,90%以上的地区免收一次性费用,学校仅需按月支付使用费即可。

(二)以万所智慧校园应用推广为抓手,积极支持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建设结合教育信息化需求,按照“三通两平台”建设思路,借助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中国电信制定了智慧校园整体方案。一是针对宽带网络校校通,提供“光纤宽带+无线网络”;针对优质资源班班通,提供“网络教学系统+iTV校园教育频道”;针对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供“翼校通+电子书包”。二是以“移动教务+校园监控+校车监控+电子学生证”助力教育管理云平台建设。例如小学生通过佩戴“天翼学生证”进入校门,同时即可触发平安短信发送至父母手机,学校可以调取校车实时监控视频,了解校车运行轨迹。三是以“云平台+精品资源库+教育资源集市”助力教育资源云平台建设。教育作为公共服务,教育内容应当触手可及、公平共享且内容安全可控。通过中国电信云计算、云组播(CDN)等技术,可以有效实现上述目标,降低教育运营成本。最新数据表明,使用教育云技术进行资源共享,至少可降低40%的硬件投入成本。

今年,中国电信将重点支持万所智慧校园应用的推广。目前,四川公司已经与省教育厅达成合作,面向中小学提供移动教务、学籍管理、资产管理、数字图书馆、以及教师在线等应用。陕西公司与省教育厅共同建设陕西公共教育与教学服务云平台,包括学校电子政务系统、家校互动应用系统、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系统、学生学籍卡应用管理系统、校园总机服务系统等。中国电信教育基地支持广东、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公司开发iTV教育

频道,将老师白天的讲课内容搬到家庭iTV上,支持各类高质量课件的播放。

(三)以教育信息化教师与专业队伍培训为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刘延东同志强调:“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其关键是广大教师如何使用好信息化手段。中国电信将按照战略协议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支持教育信息化培训。

2013-2015年,中国电信将提供“中国电信学院(上海)”的教室、会议室、住宿设施、教学配套设施等硬件资源和一定的资金支持,配合教育部以集中面授形式,组织开展面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学校主管领导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目前,上海电信学院正在开发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高端研讨班以及智慧校园信息化专题培训班相关课程。

面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中小学学科教师和中职学校教师,中国电信将提供资金支持,双方联合开发培训课程,采取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2013-2015年计划培训30万人次,今年预计完成10万人次的培训,从而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四)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为目标,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市和千所智慧校园标杆学校建设工作

结合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和试点内容,中国电信各省公司重点围绕光纤宽带、校园监控、校车监控、翼校通家校互动、移动教务及教育资源云应用(含电子书包)等产品及应用,支持教育部门打造示范市和示范学校,这方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也将投入几百万资金进行支持,积极开展全国50个基础教育信息化示范市和2000所智慧校园标杆学校的建设工作。

(五)以新技术新应用研发和推广为纽带,增强合作的可持续性

今年3月1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召开“中国电信行业信息化应用基地运营单位授牌仪式与启动会议”,教育信息化应用基地首批正式挂牌运营。教育信息化应用基地、中国电信三大研究院将共同支持国家和省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下一代网络及教育信息化领域设立的重大科技项目。目前,通过信息技术强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参与性的电子书包应用正在广东、上海、江苏、福建、四川、陕西等6省试点;可对高中学生手机远程管理的天翼绿网应用正在浙江、湖南等省小范围发展。

二、积极谋划,布局未来,持续增强支持教育信息化新能力

下一步,中国电信一方面要把已经明确的重点工作继续落实好、做到位,另一方面,也将按照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议的精神,优化调整相关工作内容,继续支持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时,中国电信非常关注新的技术和应用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城市光网、移动互联网和各类应用型终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得随时学习、交互学习、自助学习等新方式成为可能。通过信息技术强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参与性,这是中国电信推出电子书包整体解决方案的初衷。孩子的左脑负责抽象、逻辑,右脑负责具象,能否让左右脑同时接受教学信息,这是中国电信和一些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研究先进教室和未来教育的目的。信息时代,原有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希望通过这些新技术新应用的研究,持续增强中国电信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度应用与融合。

(供稿: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以及教育部的战略合作伙伴,一直秉持“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顺应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把优先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1年9月15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为首家与教育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运营商,2012年9月又有幸现场参加“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做工作汇报。

根据会议精神,并领会贯彻九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文件要求,结合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今明两年7项重点工作要求,中国移动第一时间启动了全国移动系统内的工作部署,强化机遇意识、强化执行意识,全力支持“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有效推进与教育部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地。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推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线与试点。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国移动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与试点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该平台于2012年12月28日成功上线试运行,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省540所学校、16016名老师、94479名学生开通空间,日均访问量101297次。

(二)开展“农村学校宽带网络覆盖试点”,探索在边远农村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在甘肃开展农村学校宽带网络覆盖试点,克服“地域偏远、施工条件艰苦、学校经费紧张”等诸多困难,探索出了“企业送一点、政府贴一点、学校出一点”的建设机制,形成了“基于基站传输延伸、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技术方案。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移动已为全国5000多所农村中小学实现宽带“校校通”。

(三)大力支持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教育部统一组织下,中国移动筹集了2500万元以上的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目前,已经完成与教育部基金会协议签订,计划到2015年将在全国培训20万名信息化教师。

(四)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科研合作。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中国移动与教育部已设立超过6000万元的专项基金,借助高校科研力量,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发能力。目前,与北师大开展的“移动学习”联合实验室已正式启动,双方将以“三个一工程”为目标深入合作;与中南大学合作的“移动医疗”联合实验室,正在积极沟通,加快推进;20项联合科研项目陆续签约启动。

(五)持续支持全国性信息技术大赛,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在全国广为开展的“校讯通”杯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论文大赛,受到了参与师生的热烈欢迎,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12年,电脑制作活动年参赛作品超过2万件、参

加人数超500万;教师论文大赛累计投稿6.16万篇,较上年增加3000篇。2013年两项赛事活动已经按照预定计划推进。

既往实践,一方面给中国移动创造了履行社会责任、回报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了教育事业与移动事业良性发展、互动双赢的大好局面。

二、下一步工作

一是高度重视。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中国移动行业信息化的头等大事。各省成立专门团队,主动做好与教育主管部门对接。把各项工作目标分派到位,纳入到政企客户重点工作考核体系,形成常态化的通报分析机制,全面部署、全力推进。

二是强化执行。围绕“三通两平台”,发挥运营商优势,一方面,加大云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试点项目和各省有需求的教育云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国移动基站覆盖广、可就近接入的优势,重点做好 “宽带网络校校通”服务。

三是不断探索合作机制创新。积极发挥企业特点,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不断创新教育信息化合作机制、联动机制。

(供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f9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