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07 00: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1.区域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指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及其所经历的变化过程。

2.区域分析(regional analysis):是指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资源承载力(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物质生活水平下,某资源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优势: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

4.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

5.绿色GDP(Green 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即在通常的GDP指标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

6.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是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一种衡量人类发展的指标体系,从1990年开始,每年发布一个《人类发展报告》,对全球主要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 (1)人类发展指数是在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 健康状况: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 ? 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

? 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 ? HDI=1/3预期寿命指数+1/3教育指数+1/3 GDP指数 7.区域竞争力(regional competitiveness):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和控制市场的能力。 (竞争力(Competitiveness):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争夺资源和控制市场的能力。 )

8.区域优势:也称为区域发展优势,指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从而使该区域更富有区域竞争力。

9.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独特的价值创造战略时所形成的优势。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区域在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生产某些产品所拥有的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

10.区域分工(地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11.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2.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状态。(它是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加强和关联水平提高的动态过程。是否充分发挥了区域优势可作为判断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 13.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保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演进的正常趋势,即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

14.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时期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5.战略(strategy):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16.区域发展战略(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和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7.土地利用(land utilization):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18.农业产业化(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也就是农业产业走市场化和集约化的道路。 19.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当代科学技术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不仅生产硬件(物质产品),也生产软件(信息产品)。

20.综合运输网:是指由多种运输方式的线路、港站和枢纽共同组成的,彼此协作、相互补充、紧密联系的交通运输网络。

21.城镇体系(urban system):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即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的集合。

22.区域生态环境规划: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生态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简答题与论述题

1、论述区域分析的内容;

区域分析(regional analysis):是指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福利水平,区域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区域资源环境状况的评价: 是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资源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三)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

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是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这种新的历史背景对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区域研究也呈现出新动向。

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信息资源为主 2.扩大区域研究的范围——强调区域间的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关注“新产业区”现象

4.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区域研究必须以PRED的协调为目的

3、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它是如何计算的?并对近期我国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的排名进行分析。

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是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一种衡量人类发展的指标体系,从1990年开始,每年发布一个《人类发展报告》,对全球主要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1)人类发展指数是在三个指标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健康状况: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

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

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 HDI=1/3预期寿命指数+1/3教育指数+1/3 GDP指数 (2)、出生时预期寿命:25岁和85岁;

成人识字率:0%和100%;为15岁以上识字者占15岁以上人口比率。 综合入学率:0%和100%;指学生人数占6至21岁人口比率(依各国教育系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100美元和40000美元。

4、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按照主导产业、制造业结构和人类追求的目标划分,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主导部门序列变化的过程): 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 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胡佛-费希尔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5、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关系

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创造和维持其竞争优势。(1)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要素禀赋结构差别很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竞争优势理论解释了要素禀赋结构相似条件下的国际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现象。(2)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而竞争优势是一个管理学概念。比较优势主要涉及各国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则涉及各国之间同一产业的关系。

6、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滨湖论事用于生产要素的丰缺程度来解释国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其商品流向的理论。其代表认为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内容,地区是分工和贸易基本域单位,地区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他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根本原因。各地区或国家出口的那些密集使用本地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地相对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对国际贸易有很大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2.内容

穆勒认为比较成本说只指出了两国进行贸易时,决定交换比率的范围,但不能决定其实际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界限内,国际间商品的实际交换比率是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通过大量交换,两国利益应是均衡的。均衡贸易决定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对各自对方商品需求的程度,国际交换比率越是接近外国的国内交换比率越对本国有利。

3.评价(1)该理论从需求方面和交换比率方面解释了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2)缺陷:该理论以物物交换为前提,而且只说明经济相当的两个国家的贸易,与现实差异大。

7、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社会消费(需求总量与结构变化的影响) 2.资源状况(影响资源型产业结构) 3.科技水平(决定产业结构水平)

4. 基础与传统(原有产业结构的影响)

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要素与商品流动的影响)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分析内容: 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产业结构的效益如何。

8、区域规划的特点

(一)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 1. 目的性

规划是为了明确方向,制定目标,并为实现某种目标或状态才进行规划。 2. 前瞻性

规划是以构想和安排未来为己任。 3. 动态性

规划不应该是静态的,而应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规划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对未来进行选择的过程。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1.综合性(区域规划是综合性规划)(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部门之间、各区域之间的关系——“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优中选优) (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1)规划时间跨度长。(一般在20年以上) (2)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3)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由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决定) (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各方所得利益的不均等) 3.地域性(区域规划是特定地域的规划)(1)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把规划区作为一个整体)

9、规划工作步骤(区域规划的一般程序)

根据区域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要求,区域规划的一般程序分为7个步骤: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f7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