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

更新时间:2024-01-18 15: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

前言

余永梁先生在甲骨文例后记中提出---商代文化颇受外来影响。其理由依据安得生先生的甘肃考古记,就甲骨文而言:甲骨文与索米特克相似之处颇多,如鸟、人、山、水等,与甘肃辛店期彩色陶瓷花纹的鸟、人也相似。因此,他怀疑中国文字外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徐中舒先生怀疑---古代环渤海湾而居的民族---商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者。

辛店仰韶文化是西方民族的遗迹,商民族西渐时,这种文化在东方失去传播。周入据中国以后,承用商人旧文化,并稍加改革。此时,商民族被周人驱逐,离析成数部---留在故都(朝歌)和东徙的还有最后与周人抵抗的------驱其所服之象,迁于江南。 徐中舒先生作此说,主要有三个理由: 1, 殷周显然是两种民族

2, 周的铜器中,不见周成王以前的。

3, 文化的进展,应有一定次第,层累而上。

考证过程

大致分三个部分,即“产象” “服象” “南迁” 一 产象

引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象为南越大兽,此后世事。古代黄河南北亦有之……” ,且王徽君先生也说:“吕氏春秋古乐篇‘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此殷代有象之确证矣”由此可以得出--- 殷代产象,有甲骨为之证明 殷人服象之说,有信史的价值

实物和传说,二重证明-----殷虚产象之说得以证实

禹贡豫州之豫,是象邑二字的合文

“邑”----“予”的演变,不但二字字形相同,并与古代地名从邑之例相合。 这又为古代河南产象之一证。 二 服象

先引《殷墟书契考释》“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又指出,铜器及石鼓中的“为”字,仍有牵象之形。 据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载,殷人服象之事及孟子卷三所说的必为古代的信史。对这一文本的可信度进行考证,并使之成为服象的佐证。 服象的起源

作者提出可能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陈民族,舜的后裔。有2则传说: 帝王世纪:“舜葬苍梧下,群象常为之耕”,又从各种文献中得出,历山在河东。最后推出,河东产象,在殷商以前,或为事实。

舜弟象封于有库,或作有鼻,库,实一字。 从各种资料中看出,凡以象,鼻等为名者,疑皆象曾栖息之。

从地名上看,舜居妫汭,当亦以服象得名。

从姓氏上来说,陈姓妫,妫字从为,显然为是服象的民族。

三 南迁

在上文中,作者提到---舜居妫汭,春秋时陈国于宛丘,合而观之,其渐次东南迁之趋势,尤为显然。

在周时,周成王开始,象便南迁。春秋战国时,象就生息于长江流域,且文献中又有记载----“楚王奔随,使子期执燧象”,可知,此地必产象,不然何从得此?

到了秦,由于政治地理的因素,中原民族渐次向南开拓,象也随之南迁。 方法

全文,充分的利用了古代历史文献进行考证,并且也通过考释甲骨文,金文等古字进行佐证。利用了“二重证据”法,将实物和传说两者充分结合,使考证更具科学性,并毫无可疑性。文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不同的时代其文字会有不同的形态,文字是其生产生活的反映。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利用考释文字这一方法,能更好的帮助我们去了解那个时代的相应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f5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