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青岛街区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18 01: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德制规划下的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研究
2012/12/8
摘要
自1891 年清政府命登州总普章高元派兵驻守而有建置至今, 青岛不过百余年历史。在近代经历过德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等多个国家多届政府管理后至今, 青岛城市从始至今, 较为完整的延续了一种相对循序渐进的、稳定发展的城市规划布局, 青岛的城市空间在今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街区形态与建筑风貌。本文主要描述对象是在青岛城市街区形成的历史上起到最为关健作用的德国殖民管理下的时期, 在德制规划下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空间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近代青岛 历史街区 德制规划 街网形态
正文
在青岛城市西部的老城区街头,老城区内的道路随地形高低起伏蜿蜒展开, 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笔直的方格网道路,又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的放射性路网道路的形态。同时, 又会惊奇的发现, 徜徉于老城的近代建筑群中,既能读出类似中国古典园林里所蕴含的传统审美“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美感,又有西欧中世纪以宗教建筑为空间焦点而向四周街区发散其震慑力的向心性。究竟如此奇妙的空间是如何形成, 在青岛城市百年历史中, 其街区的空间形态、功熊结构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传承过程; 形成了哪些珍有的特征乞才使得这座城市至今依然拥有迷人魅力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在青岛城市街区形成的历史上,曾有满清政府、德国殖民者、日本殖民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多个政权对其进行管理和规划工作。因每个政权对青岛城市功能诉求不同,如德国的初衷是将青岛打造成“远东样板殖民地”,日本则是侧重将青岛作为其工业生产和原料加工基地, 所以对青岛城市发展区域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本文着重讨论对青岛城市街区的形成历史和空间形态影响最为深远的德国殖民管理时期内,在德制规划指引下的青岛城市街区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形成的主要特征。 1 近代青岛的建置问题
据文献记载,青岛,“原来只是个小渔村, 位置靠近胶州湾人口附近的小岛, 因这个小岛郁郁葱葱的景色而得名。”明朝万历六年(1578) 即墨知县许挺在《地方事宜议· 海防》中曾记载“ 青岛”,这是有关青岛地名的早期记载图。清光绪十七年(1891) , 北洋大臣李鸿章偕山东巡抚张暇由威海抵胶州湾巡视, 返京后, 于是年6 月11日上奏朝廷, 提出胶澳(今青岛)设防之建议。6月14日, 清政府颁布谕旨,议决在胶澳设防,成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4 营清兵移驻青岛。胡存约《海云堂随记》中记载的青岛, 1896年10月,青岛口“原有商铺四十九, 今为六十一家”,第二年“商董首事集议本口察县商铺数目。除新近由即墨、平度、金口、海阳来此赁屋暂营者六家外, 计车马店九, 烘炉一, 成衣、估衣、剃发三; 油坊、磨坊、染坊六; 杂货、竹席、瓷器店铺七; 药铺二; 当铺一; 织网、麻草、油篓、木材八; 鞋帽、皮货各一; 纱布绸店、洋广杂货店三; 酒馆饭铺九; 酱园豆腐坊各一; 糕店茶食三, 计六十五家。
2 青岛城市街区的主要形成时期德占时期
德国在1897 一1914年对青岛的殖民统治对青岛街区形态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其后的日占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所进行的街区规划基本都是在德占时期形成的街区形态上的拓展和延伸。 2.1 背景概述
德国在占领青岛之前, 对青岛所在的胶州湾及其腹地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做了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工作。德国从最初只想在中国沿海取得一个储煤站, 后来在海军的支持下变成一个军港, 接着又变成一个商业据点,最后决定要求一个地点能适于作为一个殖民地基础的出发点。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 德国近代著名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意见起了重要作用。早在1860年, 李希霍芬就受普鲁士政府的派遣, 首次来华调查土地与资源;1868一1872年间, 他又先后7 次来华考察旅行。在1882年, 他已公开谈到一个以胶州为中心的铁路网计划, 并专门写了《山东及其门户—胶州湾》及《胶州的地位及其将来的意义》等论著。他首先从区域发展观, 认识到胶州湾优越的地理条件, 认为胶州湾具有“未来的重要性”, 因为“此地的港口符合一个伸展到华北的铁路网的海岸据点的条件”。
在1894一1896年间,德国政府又通过多人多次的实地考察, 确认胶州湾不仅有良好的建港条件, 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优越。不仅足以控制山东乃至控制整个
华北的进出口货物,而且它的腹地资源丰富并有消纳力量,随后,德皇威廉二世于1 897年6月18日批准了夺取胶州湾的计划, 并于1898年先后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胶澳租地合同》、《胶澳土地条约》等条约,(如图3)这些条约的制定对于青岛的规划打下了稳定的基础。条约同时基本杜绝了土地投机者囤购土地, 利用政府开发道路及其他一切公共设施, 高抬地价, 不劳而获之暴利。
2.2 城市地理
国内外多数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德国殖民者结合自然地形规划青岛城市,是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1897年德占青岛之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外交部、海军部和规划者就一直在胶州湾就选一个点来建城进行权衡论证, 当时有两种方案, 一是德国海军部建议选址于靠近胶州湾东岸的港口区域,二是青岛的规划者认为应在山岭南麓选址。经过反复比较, 最终根据青岛气候及城市景观特点, 选定在前海风景区山岭南麓建城。就气候而言, 冬天青岛盛行猛烈的北风, 夏天则因海上吹来的南风减弱了酷暑。青岛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的建房经验: “村庄北边几乎都有高坡遮挡。房屋北墙既无窗也无门”。德国规划者因此也充分借鉴了这一经验, 将城市建在山岭南麓。从景观方面考虑, 选择面对前海湾的山岭南麓建城, 可以“眺望蓝海的美景, 黄色的沙滩和海上的岛屿, 到处是丘陵风光, 岩石山岭的天然美
景” , 防止破坏性垦伐风景区以及开垦山脉。
此外, 德国的规划者还借鉴香港样板, 并遵循中国园林建筑艺术, 即按照风景画中山水对比这一始终呈现的主题进行规划, 将山、海、建筑物相结合, 增 加城市艺术审美空间。 2.3 规划措施
(1)《胶澳青岛区总体规划方案》(1898)与《青岛城市规划》(1900)。德国人根据城市功能定位, 在1898年率先明确了后海港口和通向胶州湾腹地的胶济铁路位置后, 选择靠前海平坦地区作为市区的主要选址, 以“青岛湾畔的新城”命名, 为青岛制定了第一个市区规划。该方案于1899年2月9日在德国《插图报》上以“ 今后的胶州” 为题公布(见图4)这一方案后来又经过修改,成为青岛城市规划最初的蓝图。从图中可见, 在最初构思中青岛城市空间是围绕前海货运栈桥和火车站展开的。
德国殖民者在1900年正式推出《青岛城市规划》,(见图5)。规划充分结合青岛海滨丘陵地形, 采用整体较为放松的自由式与局部典型欧洲城市格网式相结合的城市空间布局。根据规划, 城区主要有欧人区、华人区、商业区、港口区、别墅区、休闲区组成。德国汉堡工业
大学教授华纳认为: 青岛城市规划者从正反两面借鉴了香港和上海的经验, 在城市布局中引人富有弹性的功能分区观念, 使青岛在开埠初就明显优于大连等城市。
通过最早的规划图可以解读出, 德国当时是将青岛作为重要的远东港口和通往胶州湾腹地的铁路运输总站同时兼有贸易口岸功能来考虑的。在这个思路下, 将港口、铁路及市区放在交通便利的位置,同时三者又紧密联系。在注重功能的同时, 又没有忽略景致最好的前海, 行政和别墅区基本沿前海展开布置。在目前青岛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火车站将城市空间割裂的问题, 其实形成的根源是在这个时期。
(2)《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1900)除去完成城市规划图纸的工作外,德国殖民当局于1900年通过颁布《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将城市规划的意图体现到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这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国家通过有组织的城市管理机构,将规划的制订作为政府干预城市发展的重要职能。
德国殖民当局将租借地划分为内外两界, 外界为李村, 内界为青岛。对内界做九区划定“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
滩、会前”。每区由胶澳总督任命一名区长, 再由各区集体推选一名董事共同管理本区事务。为实现华、欧分区规划和建设, 九区分为欧人区和华人区。在修筑道路方面规定: 凡欧洲人区每辟一条新路, 须同时在道路两侧栽种树木(刺槐)
道路多以德人显赫之人之地命名, 例如亨利亲王大街(现广西路) 、威廉大街(现太平路)、柏林大街(现曲阜路)、维里恩街(现青岛路) 等。华人区则以中国地名命名,如山东街(现中山路北段)、北京街(北京路)、天津街(天津路)等。欧人区道路口间距一般为80一1O0 m, 华人区道路FI 间距约40m。
在建造房屋方面规定: 盖房前, 必须先向工务部出示详细的房屋图纸和构造设计。欧人区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 层, 建筑高度不超过巧m , 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宅基地面积的60 % , 邻舍中间之距离至少3 m ,有窗之面至少相距4 m 。立面形式不得重复, 建筑风格须具有欧洲文化特点。
(3)《青岛市区扩张规划》(1910)。辛亥革命前后, 大批满清官僚逃来青岛购地建房, 寻求保护和避难, 许多华商也纷纷来青置房经商, 城市迅速膨胀并已越过规划区域向西发展, 城市建设又迎来一个高潮。1910年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出城市扩展规划。1912年德殖民当局取消华欧分区的禁令, 华人开始进人青岛城区居住。同
时将内界九区合并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四个区, 重新编制《青岛市区扩张规划》, 城市规划范围较先前扩大4倍, 约80平方公里。整个规划目标调整为将青岛建设成为集港口、交通、商贸和经济于一体的商埠贸易城市。新规划沿着胶州湾东海岸自南向北延伸, 形成南北狭长的城市格局。北至海泊河边, 胶济铁路东侧, 贮水山的西北范围内, 计划兴建规模较大的商业区, 与台东镇遥相呼应, 形成港埠区和鲍岛区之间的新商业中心。至1914年城市格局初具规模,城市风貌基本形成。青岛区、大鲍岛区、港口区基本已经连片, 其外围台东台西与别墅用地也基本形成(如图6一8)。 3、结论
3.1 德占时期初步形成的青岛城市街区形态特点
l) 华洋分治对街区形态的影响: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街区大的布局特点是同社会等级相关的, 青岛区是西方人居住区, 大鲍岛区是华商、公务员及从事贸易及水手聚集区, 台东镇基本是华人劳工, 台西镇基本是做苦力的贫民聚集区。社会意义上的华洋分治, 在规划具体街区时通过城市区位、公共设施配置、道路密度、建筑形式、建筑密度、给排水管网、绿化配置等方面都得以体现。而通过这些具体措施所建成的街区环境, 又影响着后来的城市发展中的社会结构。(从图9)中可以直观的看到濒海的青岛区街区尺度最为宽松, 居其北侧的大鲍岛区其次, 而位于图纸左上角和右下角的台东镇和台西镇的街区密度最高。所以在青岛区和大鲍岛区, 我们可
以想象当时沿海一线,高贵的银行, 优雅的别墅, 雄壮的总督府, 鳞次栉比的铺面, 绿树成荫的街道, 确实无愧于“东亚最完美之商埠”的称号。
2) 别具一格的街网形态: 街网形态的辨识度最高, 也最易表现城市的形态。自然生长的城市, 多数的街道自由而灵活, 无规则排列, 经过设计的城市则大多采用方格网形式, 因为这种形式使城市功能运转效率最高。青岛的街网基本采取以下三种形态: A、在局部丘陵区域, 在不破坏山体的情况下, 街网环绕山体,建筑结合植被穿插其中。如青岛山, 观海山, 观象山周边。B、在城市重要地段则采取放射状道路与广场结合, 突出城市中心, 并起到衬托主要建筑物、疏散大量人流的作用。如总督府、火车站和大港车站。C、安置华人的区域基本采用方格网的形式, 无论是商业区和住宅区, 密集的方格网划分出大小适中的地块,方
便土地的承租和出让。如大鲍岛区, 台东镇, 台西镇。
3)街区自身风格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德国殖民者在青岛的规划, 特别是欧人区内, 充分尊重自然条件, 合理利用地貌特征, 把自然环境同城市布局 充分融为一体。城市布局首先考虑的是气候影响。因市区位于胶州湾北侧, 夏天有凉爽的海风毫无遮挡的从黄海吹来, 冬天则是猛烈的西北风。所以, 欧人区基本位于青岛山, 观海山, 观象山南侧, 夏天可以充分沐浴海风, 冬天则可依靠这几座山作为屏障。城市绿化也是当时德人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这为青岛的街区空间中绿树成荫打下了良好基础。殖民当局设立了专门的“林务署”。在德占17年间建成中山公园园蒲, 封山育林19800余亩, 引进培育650种树木, 极大改善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德人造林的种类, 包括除非洲之外四大洲的所有树种, 试验性栽培达650多次, 取得了良好效果。青岛的树木在街道两侧以梧桐最多, 至今仍是这样。在1910年一年内培育了15000多棵梧桐数苗。经过了十一二年的努力, 在青岛南部可以见到郁郁葱葱的森林,尤其是伊尔第斯山(今太平山) 附近, 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在当时全国享誉盛名,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都派人来学习参观, 甚至聘请青岛林务署人员亲临指导, 反映出当时青岛城市绿化建设之成功。
在街区内部的道路与建筑物的布局上, 运用“对景”和“借景”的设计手, 如江苏路正对前面海中的小青岛, 中山路正对栈桥, 采用欧洲放射性路网设计手法的街区, 道路尽端多正对位于高地上教堂的尖塔。在建筑单体的设计上多采用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的“ 红色牛舌瓦屋面, 中黄色拉毛墙身, 老虎窗, 毛石基座” 的建筑形象, 青岛的建筑风格由此基本确立(见图10)
通过对近代青岛自有建置以来, 至1914年德国殖民者离开青岛这段时间中, 德国殖民者制定与颁布的比较重要的城市建设、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历史进行梳理,我们会发觉: 青岛的城市历史街区发展经历了一个基于理性规划, 而后一步一步不断深化拓展, 进而形成今日之形态的过程。
本文内容主要描述的是在近代中国历史上, 对青岛老城区街区的形成影响最为关键的时期—德占时期街区规划的特点。但其实穿插在自青岛有建置至建国后还有第一次日占时期(1914一1922 年)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1922一1929年), 国民政府时期(1929一1937年) ,1937 年青岛沦陷后的二次日占时期, 还有1945年抗战胜利, 国民政府二次执政等多个时态。每个时态都曾对青岛的街区形态产生过影响, 特别是日本二次占领时期, 制定过详细的(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与《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1939年) , 对其影响更大些。
对于城市发展史而言她永远是一种“现在完成时” ,即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和延续过程。历史街区的形成并不与历史事件或划定的时间范围一一对应, 建设的过程始终是持续不间断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状青岛城市已是各历史时期
所积淀下来的历史综合体。历史在当下延续, 当下仍处于历史当中。特别是当下我们把历史当成一个整体而综合的对象加以研究的时候, 更应该关注这些不同时期对于青岛城市街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47
王桂云. 山东地方史志纵横谈【M】长春: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85;55 汪坦.中国近代建筑总览: 青岛篇【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17 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69 甘永龙德人经营青岛之成绩【M】东方杂志, 1908
刘善章, 周荃.中德关系史译文集【M】青岛: 青岛出版社,1992;50
正在阅读: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青岛街区 - 图文12-18
熟悉的人作文450字07-07
2021-2022年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无纸笔测试题04-02
质量通病防治监理实施细则03-25
最新城镇安监局工作汇报模板03-08
热计量安装合同03-17
曹胜高国学智慧网课答案12-19
小学五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05-08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建筑史
- 近现代
- 青岛
- 街区
- 中国
- 图文
- 新HSK6级真题2010年6月
- 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
- 公务员职涯体系的构建 - 图文
- 中学英语学科教学基本功考核具体安排
-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和性能
- 2016尔雅当代中国经济课后练习答案(1.51-1.61)-分章节
- 数字信号处理第二章作业评讲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方案
- 第五章习题
- C语言考试题库及答案(1)
- 煤矿地质学试卷
- 2009年度申报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企业专业人员考试(金属)试题及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英语10月月考试题
- 人力资源测评理论与方法试题1(含答案)A
- 电工基础 - - --陆荣(计算题)
- 学前教育日本法规
- 2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 精细化学品化学实验讲义
- 2004年大事记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