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辨析题
更新时间:2024-01-10 23: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B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对立统一规律
白马非马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三)什么是辩证法
C
仓廪实必知礼仪。 错。仓廪实是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而礼仪属上层建筑,内容涉及精神文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D
1. 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对立统一规律
2. 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 第二次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书上:P71
4.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 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联系>事物的普遍联系
F
A.
G
非理性的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书上:P71
-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只要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自然就改造好了--序言部分 -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此观点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该论断的意思是说,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务,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此观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二是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在认识论上,该论断反映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
-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而已.”--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相参第二个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书上:P84{正确的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客观性/价值评价的主
体的具体性}
-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书上:101页
-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P107 - 国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 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性是国家的根本
属性。任何国家都是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的,都只能是一定阶级的国家,而对统治阶级的民主又恰恰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因此,没有全民的国家,没有不具有阶级性的国家。
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错误。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实质上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体现。国家绝不是超越于一切阶级之上的、为所有阶级服务、代表全民利益的社会组织,它不可能对一切阶级“一视同仁”。尽管国家政府也管理一些社会公共事务,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但这并不能说明国家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
H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对。和谐不是绝对同一,而是包含差别的同一,它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J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 乎逻辑的}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旧唯物主义是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
是世界观
静止是生命的产生条件--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社会的物质性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 可以认识的--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哲学形 态
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错误。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⑴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因而是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作为经济基 础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人类社由低级到高级的向前发展,因而 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最终也是由生产力的发 展决定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成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意识的多样化,不同所有
制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这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一个社会的指导思想,即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并不取决于所有制的多种构成,而取决于社会形态性质和处于统治的位的所有制关系。我国目前虽然存在我种所有制成分,但它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作为这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年于支配地位
K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书上P102 ☆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P124
L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普遍现象,所以是不需要条件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事物的
永恒发展
√理性的认识是对本质规律的认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
本规律
√联系构成运动--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事物的永恒发展 √逻辑证明和已经被实践所证实的正确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书上:P79 √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括个人意志的作用。 错误。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 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对“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人 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历史人物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历史人物可区分为杰出人物和反 动的历史人物。只有杰出的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反映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代表进步阶级 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等等。反动的历史人物则是指那些逆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 势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著名人物。
√历史的参与者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错误。唯物史观认为,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但是历史的创造者特指社会 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因此,历史的创造者必定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因此历史活动的参与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错。历史确实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只有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力量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阻碍历史前进者虽然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决不是历史的创造者。
M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认识论都是非科学的根本原因是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物质世界
的客观存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 是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总称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总称。从狭义上说,马克 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 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 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 “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 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 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 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 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他认 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 的虚幻的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 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
的泥潭。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 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 改造。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 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改造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答:错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创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就在于它确立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答: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这就是自然科学由分门别类研究进入从联系上进行研究的新阶段,其主要表现就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旧哲学已发展到最高阶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矛盾的激化和无产阶
级独立走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三方面条件的具备,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了历史必然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之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O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对立统一规律
R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以及在大多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人们认识的任务就在于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书上:P72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 对。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高级阶段以低级阶段为基础,包含着低级阶段的成分。但只有到了高级阶段,事物得到全面展开以后,才能深刻理解低级阶段的特征和表现。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时使用的术语。用来说明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的统一。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不是指个别人的思维,而是指整个人类的思维。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是能够完全认识客观世界的;而对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个别人来说,他的思维能力要受到种种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因而是非至上的、有限的。因此,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非至上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书上:P102 ㊣“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错。这是宿命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个人虽然难以预测未来的命运及特点,但不等于就此失去了主动权。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机会,终能获得成功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因而人类历史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错误。这是从一个正确的前提,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是说人们所面对的生产力,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既定力量,是前人创造出来而每一代人所直接
面对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但是历史又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参与就无历史而言。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正确。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 人类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 错。这是人本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错。人的本质不是从单个人中抽象出的共同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 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唯物主 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书上:P73 ㊣任何真理都只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书上: P75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劳动者--书上:P102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对。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两者相互区别。只有通过去粗取精、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透过现象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S
§世界观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
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世界统一于存在--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唯心主义哲学形态 §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社会的物质
性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
的基本形式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书上:P80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具有强大生命力,所以,实践性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最显著特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实践性这一特点外,还具有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所以,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书上P10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书p111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从,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p111
§“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主要是客观条件导致的。1.19世纪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重要成就:a.细胞学说 b.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3.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斯和恩格斯之所以能够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与他们两人不断专研前任成果,不断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思考,即他们的主观努力有关。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观点正确。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根据唯物史观,实践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①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本质上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因此,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合乎逻辑的。
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人们的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③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才得以形成社会的三大基本领域。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可见,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不仅仅是生产力。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要素是多元的。
错误。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物质要素,也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但是,最终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只能 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唯物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那种把决定作用和影响作用混同起来的多元论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活动受思想、意志的制约,因此,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
错误。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虽然受思想、意志的制约,但是,生产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其实质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人们的思想、意志本身是受制于社会存在,受制于物质生活条件的,因此,生产关系虽然包含有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但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错误。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错误。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同时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现代社会,网络作为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工具,体现着人们交往关系的
多样性。网络交往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但它不会取代生产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哲学启示?
辩证法关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这个论断是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思想或理论,哪怕是正确的思想,完全科学的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如果不把它用于指导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空洞的理论是无用的。第二,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和行动,用于指导实践,变成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使思想的作用充分发挥。由此可知,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W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的抽象出来的”--(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X
*新生事物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所以新生事物的存在是永恒的--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
*新事物就是内容重复更新、形式更为新颖的事物--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
展>事物的永恒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 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 了警钟。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 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 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 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
Y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有由于某种运动才 ☆得以生存、生活。”试阐述这段话中的哲学道理}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
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3.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 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4.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错误。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三) 世界的物 质统一性
☆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正确。首先,意识不是人脑中固有和自生的东西,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意识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翻造,而是经过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
错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存在,而且自身还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形态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对立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二者并不是相对独立的
☆一切思想,凡是引导我们与不断发生的可感觉的具体经验发生有利的相 互作用的,就都是真的,不管它们事先摹写这些具体经验与否/它是真 的,因为它是有用的/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第二章>第二节、真 理与价值--导言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P115
Z
◇哲学就是世界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什么是世界观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和具体科学之间
的关系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第二章>第一节:认识
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则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 --",p66
◇直接经验一定正确,间接经验不一定正确--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个来源--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
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就是客观对象的客观性--P74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P74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关系--P77 ◇真理问题和认识论问题的关系--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客观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人们认识真理却受到人们的阶级立场 世界观以及其他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中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 真理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就是规律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真理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 系。首先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其次,真理是对客观规律正确的认识。所以是第一性和第 二性之间的关系。
◇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只是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错误的。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其中,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是最活跃的、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一定的生产关系一经确定后,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不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自特征决定了一定生产方式在发展中既具有一定质的稳定性,又具有迟早发生变革的必然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这种说法是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中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生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造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和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将一事无成。
政权转移是社会革命成功的标志。 错误。革命成功,必然有一个政权转移的问题,但是社会革命成功所实现的政权转移,是革命阶级从反动阶级手里夺得政权。反动阶级的复辟也有政权转移的现象,但这不是社会革命,而是历史的倒退
“政府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不管这些少数人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 错误。任何政府都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政府作为国家政权机关是有阶级性的,是统治利的代表。在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使用一个人的名义,还是使用许多人的名义”,无论采取何种政体,其政府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终归是少数人的政府”。在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政府也是由少数人组成的,但它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为多数人服务的政府。上述说法混淆了不同国体的本质区别。
正在阅读:
马基辨析题01-10
非常强大的马基考试重点复习题附答案09-18
书法作品欣赏行楷02-12
武夷山配套设施11-24
第七个保姆10-08
我的书法作品作文700字06-20
我的心愿作文500字左右六年级下册10篇04-04
六年级下册作文教案04-14
2018-2024年中国齿轮减速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研究报告(目录) -03-18
银行工作总结ppt模板03-1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马基
- 辨析
- 刚芯(CFRTP)PP100热力管道资料 - 图文
- 浙江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学试卷(衢州卷)
- 大庆油田优良传统文化辞条
-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逻辑和语文学习》
- 浅析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邮差弗雷德》读后感
- 初中中学共青团团队工作计划,方案
- 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
- 投资大师简介 - 约翰 保尔森John Paulson
- 小学控辍保学工作措施
- 病理试题
- 高职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实践探索
- 年产23000吨高铝制品原料仓库工艺设计
- 精装修、验房程序和项目
- 审核合同需要注意的事项(下)
- 《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试题(1)
- 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 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案
- 广告文案的构思方法
- 《建筑给水铝合金衬塑管道(热熔连接)工程技术规程》 DBJCT50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