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表格式教案2

更新时间:2024-03-06 21: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教师活动 节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1、生自主发言。 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景色秀美、山峦起伏2、读题。 学生活动 一、引入 的庐山, 你游览过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学任务,自读自悟。 远、近、高、底)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力) 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1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三、自主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探究,理诗意和哲理。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 解感悟 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学生有感情朗读。 欣赏,积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累诗句 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作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写法 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 课文,拓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展延伸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生读题。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

2

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 二、学习古诗 三、品读欣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1、学生感情朗读。 2、举例子。 赏,感悟道理 悟出道理。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3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作业设计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第一首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3、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 1、说说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2、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思考: 学生分段。 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5

学生活动 1、猜谜。 2、读题。 3、对课题质疑。

六、教学第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回答。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第2自然段 1、 2、 指名回答。 (1)学生默读,画出有关句子和词语。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 2)小组讨论。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3、朗读第3、4句。 4、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词语。 一二自然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段 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质疑。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6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教学环节 一、复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听写生字。 二、导入课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 文 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2、提问、出句子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说说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 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思考后回答。 三、学习第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3自然段 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

7

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3、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1、自由读。 触--→巴--→拉--→贴 4、齐读 2、听录音,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5、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样在墙上爬的。 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6、指导朗读 7、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8、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3、 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4、齐读 5、自己说、提名说。 6、朗读。 7、讨论、汇报。 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4、 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质疑。 师生评议。 七、评议学读学生的观察日记。 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8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虎的脚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9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你见过蟋蟀的住宅吗?你想知道蟋蟀的住宅读题。 导入,揭是什么样的吗?一起读读这篇法国昆虫学家示课题。 的作品吧。板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是不是想看看蟋蟀的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注意住宅到底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边读课文边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画生字读一读。 2、学生试读后,同桌互读互认生字。 3、出示生字,抽生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 课文,整 体感知。 2、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5、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正音。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4、学生介绍学的方法,师指出“蔽、搜”等字的写法。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能在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整体上围绕上个环节的两方面提出。)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 10

(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四、小结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 课文,课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堂练习。 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听写,同位互相检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查,及时改错,必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要时集体订正 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细读课文。 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小组内交流。 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二、精读课文,安) 深入理解。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11

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三、积累佳句,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1、找出来读一读,感悟写法 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体会一下。 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找出相关的语句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多读几遍,体会这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样写的好处,再摘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抄下 四、总结布置,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拓展延伸 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附板书:

7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12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作业设计 1 、抄写生词。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 (shèn sèn) 重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4、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教师导入:

教师活动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13

学生活动 读题。 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板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初读要求。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检查自学情况。 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题中提出的况下发现了什么? 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疑问 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四、解释从课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出示图示,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五、小结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 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14

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重点

1.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齐读课题。 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将进入童话单元的学习。提问。 学情估计:学生会提到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座花园?这个问题,教师以此展开教学。 粗读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采用比赛等方式,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并作简单的批注。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认读生字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学情估计:学生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15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花园,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2.3、在这里,学生反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 复阅读,方式要多漂亮? 3.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 样,如:赛读、品读。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4、学生再次读课文,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并自己做简单的分 析,教师巡视指导。 (1)第6自然段:春天到村子里时, 巨人的花园还是隆冬。 A反复读3.4句,要读出村子和花 园不同景色所蕴涵的不同情感。 B同是春天巨人的感受是什么?想象重点阅读,体孩子们又在做什么? (2)第7自然段:孩子们在时,花会道理 园草翠花开;孩子们离开后,花园冰雪覆盖。 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B体会“与此同时”。 C朗读本段。 (3)第8.9自然段:小男孩用手摸了一下树枝,桃树开花了,巨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A巨人终于明白了,他究竟明白了什么? B讨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是什么意思?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1)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 唤来春天的,。 (2)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注:要结合讨论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教师要引导。 (3)反复阅读这两句话,在读中深化感受。 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学会的生字 2.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溢、墙、牌?? 需要重点讲解的字:溢:满;拆──折。 3.指导书写 16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识字,再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酷”左右差不多,其他的是左窄右宽。 4.学习剩下的生字“允、覆、” “允”和“充”可辨析,“覆”的上面部分同“西”辨析。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快乐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不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你所懂得的道理来说一说。明白了道理,那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请大家再读读课文。 1.自读课文 需要指导的有: 要求:提出不懂的问题。

(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2.全班交流 笑声。 方法:洋溢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哪 个词语?(荡漾)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解决细节问么? (2)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题 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方法:巨人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必要时要引导。 (3)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方法:从第一次你体会到了什么?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想象画面,并(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用自己的语情景。 言说、写 2.交流汇报 建议:学生说的时候,要进行语言规范性的指导,同时要引导学生尽量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17

学生活动 读课文。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 的画面。 2.交流汇报 。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分角色朗读课文 9.巨人的花园 分享

冬────────────春 (孩子)

10、*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8

教学环节 一、课前谈教师活动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学生活动 生读题。 话,引入课文 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 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2、出示思考题。 1、指名朗读全文。 2、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四、分析课文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的起因 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质疑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1、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2、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提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问,激发兴趣 2. 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

1、(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1、学生回答。 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19

文,想想三个2、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2、朗读课文后小组内说牧童分手后,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说,然后汇报。 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1、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1、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福是什么? 话划下来,小组合作交流。 2、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3、自己思考; 三、朗读全文3、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小组讨论; 归纳中心思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想 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 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1、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2、总结深化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四、总结深化 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20

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11、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学会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揭题导入,导入课题。 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齐读课题。 2.课题质疑。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生进行交流。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去年的树和鸟在一起是怎样的情1、自由读1——4自然段,形?自由读1——4自然段,你的感受是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朗读。 什么? 、默读7—14自然段,概括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 2 分手时的约定 鸟的寻找过程,反复朗读小鸟询问的话,体会小鸟的心指导学生朗读。 2.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你的体会情。 3、生说感受或疑问。 是什么? 学生朗读 3.(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说感受或疑问。 (1)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她看到了什么?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朗读。 (2)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它在想什么?

21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激趣,1.谈话激趣。 2.小结上节课情况。 复习巩固。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1.四人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2.指名一小组上台表演。 3.全班进行评价: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儿?你认为谁读得还不够,你能读读吗?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字的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三、指导四个 板书预设:

大树(图) 小鸟(图) 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

22

12、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 教学难点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读课题。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b)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d)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学生说一说。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c)说: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d)谈体会: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 四、熟悉故事情节 五、拓展训练 教师分好角色,巡堂指导。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小木偶的故事

启示:仅有一种本领是不行的,人应该多方面发展。

23

2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er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