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更新时间:2024-06-21 01: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宏观经济学把总体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它所研究的是经济中的总量。在各种总量中,衡量一个经济活动的基本总量是国民生产总值。因此,阐明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有关总量衡量的规定与技术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是宏观经济学的前提。

联合国统计司分别组织东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各国使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制定了两种不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一种是适用于市场经济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英文缩写为SNA),另一种是适用于中央计划经济各国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英文缩写为 MPS)。这两种体系,先后于1968年和1971年公布。作为宏观经济学前提的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现在,随着计划经济各国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些国家也逐渐采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是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一、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N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例如,以前所生产而在该年所售出的存货,或以前所建成而在该年转手出售的房屋,等等。

第二,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在实际经济中,许多产品既可以作为最终产品使用,又可以作为中间产品使用,要区分哪些是最终产品,哪些是中间产品是很困难的。例如,煤炭在用作冶金等行业的燃料或化工等行业的原料时就是中间产品,而用在人们生活中的燃料时就是最终产品,这样,把哪一部分煤炭算作最终产品,哪一部分作为中间产品就不容易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计算时采用了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增值法(见表)。

┌─────┬─────┬──────┬─────┐ │ 生产阶段│ 产品价值│中间产品成本│ 增 值│

├─────┼─────┼──────┼─────┤ │ 棉 花│ 8 │ │ 8 │ ├─────┼─────┼──────┼─────┤ │ 棉 纱│ 1l │ 8 │ 3 │ ├─────┼─────┼──────┼─────┤ │ 棉 布│ 20 │ 11 │ 9 │ ├─────┼─────┼──────┼─────┤ │ 服 装│ 30 │ 20 │ 10 │ ├─────┼─────┼──────┼─────┤ │ 合 计│ 69 │ 39 │ 30 │ └─────┴─────┴──────┴─────┘

在上例中,服装是最终产品,其产值为30,用增值法计算也是 30,如不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则会有重复计算39。只要用增值法,无论把上例中哪种产品作为最终产品,都不会造成重复计算。

1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 第四,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这样就引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务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其二,价格是变动的,所以,国民生产总值不仅要受最终产品数量变动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我们这里简单介绍这三种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1.支出法

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各国在按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具体项目的分类不尽相同。在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中,按支出法计算包括这样一些项目: 个人消费支出(C) 耐用品 非耐用品 住房租金 其他劳务

私人国内总投资(I)

厂房 设备

居民住房

企业存货净变动额(年终存货-年初存货) 政府购买支出(G) 联邦政府支出 州与地方政府支出 净出口 出口(+) 进口(-) 总计:GNP

2.收入法

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各国在按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具体项目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在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中,按收入法计算包括这样一些项目: 工资和其他补助 净利息 租金收人 利润

公司利润 红利

2

未分配利润 非公司利润 合营企业 农民

企业税 间接税 公司税 资本折旧 误差调整 总计:GNP 3.部门法

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在用这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各物质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本部门的增值。商业、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生、教育、行政等无法计算增值的部门则按该部门职工的工资收入来计算,以工资代表他们所提供的劳务的价值。 各国对各部门的分类法不同。在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中,按部门法计算时可以分为这样一些部门: 农林渔业 采掘业 建筑业

制造业 运输业

邮电和公用事业 电、煤气、水业 批发、零售商业

金融、保险、不动产 服务业

政府服务和政府企业 统计误差

合计:国内生产总值 加:国外要素净收入

总计:GNP

按以上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同一国民生产总值。但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如果按收人法与部门法计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最基本总量,但国民收入核算中还有其他总量。这些总量与国民生产总值有密切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本节则介绍这些总量及其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民生产总值之外还有另外四个重要的总量:国民生产净值、

3

国民收人、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五个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国民生产净值(英文缩写为NNP):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国民收入(英文缩写为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个人收人(英文缩写为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PDl):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 GNP-折旧=NNP NN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在以上五个总量中,国民收入可以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与狭义的国民收入,前面所讲的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这五个总量。这种国民收入也可以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所讲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

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如前所述,国民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称为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

某国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Pq?Pqtott?100%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是重要的物价指数之一,能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按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增长率,实际是由于价格水平上升引起的,只有按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增长率,才反映了产量的变动情况。

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在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中,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居民,常住本国但未人本国国籍的居民。国民生产总值应该包括以上三类居民,在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这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本国与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反之,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小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在分析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生产总值时,这两个概念是很重要的。

四、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4

国民生产总值有助于了解一国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有助于了解一国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这两个概念都是很重要的。

用同一年的人口数量,除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则可以得出当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从支出法、收入法与部门法所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致性,可以说明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本平衡关系。总支出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而总收入和总产量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供给。因此,从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恒等式;

总需求≡总供给 理论研究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所以,我们从两部门经济入手研究国民经济的收人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经济中的恒等关系,进而研究三部门与四部门经济。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两部门经济指由厂商和居民户这两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也是一种最简单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相应的收入,并用这些收入购买与消费各种产品与劳务;厂商购买居民户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各种产品与劳务。这时,居民户与厂商之间的联系,即收人流量循环模型就是如图所示(见黑板)。在这个循环中,只要居民户把他们出卖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人用于购买厂商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与劳务,即居民户出卖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与厂商出卖各种产品与劳务所得到的收入相等,这个经济就可以以不变的规模运行下去。

如果居民户把一部分收入用来购买厂商生产的各种产品与劳务,把另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如果厂商在居民户的消费支出之外又获得了其他来源的投资,那么,收人流量循环的模型如图所示(见黑板)。如果通过金融机构把居民户的全部储蓄都转化为厂商的投资,即储蓄等于投资,这个经济仍然可以正常运行下去。

我们来分析这种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在包括居民户与厂商的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分为居民户的消费需求与厂商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可以分别用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来代表,消费支出即为消费,投资支出即为投资。所以: 总需求=消费+投资

如果以AD代表总需求,以C代表消费,以I代表投资,则可以把上式写为: AD=C十I 总供给是全部产品与劳务供给的总和,产品与劳务是由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所以,总供给是各种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供给的总和。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地得到的收入的总和来表示,即用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来表示。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是居民户所得到的收人,这些收入分为消费与储蓄两部分。所以:

总供给=消费+储蓄

如果以AS代表总供给,以C代表消费,以S代表储蓄,则可以把上式写为; AS=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就是:

AD≡AS 或者

C+I≡C+S 如果两边同时消去C,则可以写为:

I≡S

三、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5

三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与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是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来实现的。政府通过税收与支出和居民户及厂商发生联系,这时收入流量循环的模型如图所示(见黑板)。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人流量循环,即居民户、厂商与政府之间的经济联系。这时,经济要正常运行下去,不仅要储蓄等于投资,而且还要政府得自居民户与厂商的税收和向居民户与厂商的支出相等。所以: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如果以G代表政府支出,则可以把上式写为: AD=C+I+G

三部门经济的总供给中,除了居民户供给的各种生产要素之外,还有政府的供给。政府的供给是指政府为整个社会生产提供了国防、立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由于提供了这些“公共物品”而得到相应的收入——税收。所以,可以用政府税收来代表政府的供给。这样:

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 如果以T代表政府税收,则可以把上式写为: AS=C+S+T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就是: AD≡AS

或者

I+G≡S+T

四、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是指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所组成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国外的作用是:作为国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向国内各部门提供产品与劳务,对国内来说,这就是进口;作为国内产品与劳务的需求者,向国内进行购买,对国内来说,这就是出口。这时,收人流量循环的模型如图所示(见黑板)。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人流量循环,即居民户、厂商、政府与国外之间的经济联系。这时,经济要正常运行下去,不仅要储蓄等于投资,政府税收等于支出,而且要所有的出口与所有的进口相等。

在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不仅包括居民户的消费需求、厂商的投资需求与政府的需求,而且还包括国外的需求。国外的需求对国内来说就是出口,所以可以用出口来代表国外的需求。这样: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如果以X代表出口,则可以把上式写为:

AD=C+I+G+X

四部门经济的总供给中,除了居民户供给的各种生产要素和政府的供给外,还有国外的供给。国外的供给对国内来说就是进口,所以可以用进口来代表国外的供给。这样 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如果以M代表进口,则可以把上式写为: AS=C+S+T+M 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就是: AD≡AS

或者

I+G+X≡S+T+M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这种恒等式是一种事后的恒等关系,即在一年的生产与消费之后,

6

从国民收入核算表中所反映出来的恒等关系。这种恒等关系,也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出发点。但在一年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总是相等的。有时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也有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我们将详细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这种关系。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ej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