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荟萃 德才兼备 - 2017年全国卷1诗歌鉴赏解析(袁其顺)

更新时间:2023-09-29 13: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群英荟萃 德才兼备

——2017年全国卷1诗歌鉴赏解析

开平市第一中学 袁其顺

【原题】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知识储备】

诗人介绍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当时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宋初文风,沿五代余习,刻意雕琢,讲究骈偶。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据史料记载:“至和嘉祐间,场屋举子为文奇涩,读或不能成句。欧公力欲革其弊,既知贡举,凡文涉雕刻者,皆黜之······及放榜,平日有声如刘辉辈皆不与选,士论颇汹汹”。欧阳修主持贡举后大举改革,使应试举子一片哗然,甚至闹事。但是不良的文风,终于给扭转了过来。嘉祐四年的这次考试对于宋代文风的革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选诗评价

1、彰显改革创新,唱响时代主旋律 北宋年间,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这一时代背景与当代的时势极为吻合。

2、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也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

说理透彻。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这种文风需要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朝廷及整个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在追求公平正义的今天,欧阳修的这一做法,正体现了国家选拔任用人才的潮流。

【诗歌赏析】

译文

贡院里燃烧的香烛烟雾缭绕,温暖的春风轻柔地吹佛进来,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就像进入紧张肃穆的战斗之中,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考场上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的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国家的执政大臣等待着你们。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的感情。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不仅是朝廷的一件大事,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工具,因此被寄予厚望;同时,也是莘莘学子踏入仕途的捷径,不论寒门还是贵族。于是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本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应考的景象。其次,宋代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

这首诗,诗人是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的。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贡院考场的环境——试院中紫色的案桌上焚起了香,代表了对考生的美好祝愿;在初春时节,香气四溢,春风轻轻地吹来;更给考场环境一缕清香,增添庄重肃穆的气氛;这时候,偌大的庭院中群英们早早就来候考,静静的,没有任何的喧哗,不愧是“群英”。“群英”,是对全国选拔来的人才的褒奖。首联的环境描写,为下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场景,考生们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也许是在思考,也许是在默念,那样的专注和静穆。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即将上考场的考生比喻为即将奔赴战场的战士,准备为国家建功立业,无敌无畏,勇往直前;准备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考试之中,接受国家的选拔。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以动衬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考场的静谧和考生的专注。这一联也历来受到推崇,首先,比喻贴切生动,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其次,以动写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第三,侧面暗示,从侧面表达诗人看到群英们如此表现而内心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颈联表达了对国家选拔人才的褒扬。面对考场众生,心底由衷喜悦,这些被推荐上来的考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以德才兼备为准,人才济济,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朝廷列爵”等待着你们去掌管,国家的未来在你们手中。这一联还隐含着对自己年老的感慨,但诗人充满信心,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对比抒发感慨之情。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尾联作者谦称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一起来完成。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人不托大,不倚老卖老,这里指要与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一起为国家选拔人才。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

鉴”。当然,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整首诗透露出诗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表达了国家人才辈出的喜悦之情。 【考题评价与解析】

这首诗作为2017年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极符合考生的实际,与考生的考场体验如出一辙,因此,诗歌在内容上没有设置难度。这也与全国卷11的高考作文“高考四十年”遥相呼应。诗句也写出了考生的临场体验,艺术手法上考生亦可心领神会。

第十四题,选项上相较往年简捷许多,都不超过一行,其中的B项就有明显错误,大多考生都可以选出。主要错误是“奋勇争先”理解有误。其次是E项,“承认”理解有误,这里是自谦之词,诗人不托大,不倚老卖老,而是要和其他考官一起为国家选拔人才。这道试题,按照诗歌句子的顺序都是从内容上理解诗歌。

第十五题,这道题型是考生熟悉的题型,分值6分,至少要回答三点,考生应该都能分点答题,主要是从诗歌的艺术手法上鉴赏诗歌。规范的答案是:这一联广受后世称道,它的精妙之处在于:(1)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考生做好了考试的充分准备,考场上奋笔疾书,写出了考生的专注和自信。(2)从手法上看,运用比拟手法,把考生比喻为战士,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以动写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3)从表达的感情上看,从侧面表达诗人看到群英们如此表现而内心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eh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