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单选题集锦(共享)
更新时间:2024-02-01 09: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我与马克思主义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选题集锦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 C ) A.剩余价值学说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 ( A ) A.不仅指马恩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 C )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D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阶级斗争 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9、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化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C )。
A.贝克菜和休漠 B.谢林和费希特 C.叔本华和尼采 D.黑格尔和孔德 1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C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调查研究
16、1848年,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著作是( B ) A.《共产主义原理》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哲学
1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9.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D ) A .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3.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唯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6.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7.“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水、火等“原初”物质
9.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1.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D ) A、是否坚持唯心论 B、是否坚持辩证法 C、是否坚持唯物论 D、是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3、旧唯物主义不能彻底战胜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是( D ) A、主张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法驳斥唯心主义狡猾的诡辩 D、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 14、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C )。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 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 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
15、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C )。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1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具体性 D、可感知性
1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C )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存在 C、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2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C )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2、时间和空间( D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D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2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现( D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2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种观点( A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是 ( D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7、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B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2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29、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D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0、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1、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C )
A、形而上学 B、机械唯物论 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32、时间具有一维性,这是指它的( C ) A、可变性 B、无限性 C、不可逆性 D、连续性
33、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这种观点属于( C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历史唯心主义 34、 “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B )
A、意识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6、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 B )
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C、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 D、人工思维最终会超过人类思维 3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B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38、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3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0、古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
时间( D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4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B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顺序性 D.时间的重复性
4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 是 ( B )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44、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A )
A.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 C.发展引起运动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46、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B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4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B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4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5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C )
A、相互对立的 B、相互包含的 C、直接同一的 D、相互转化的 52.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5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54.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B )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55.量变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D )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56.量变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B )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57.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58.“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B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D )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60.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6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 C )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62、否定之否定规律( A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6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D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4.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B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65.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C )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6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6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6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D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70.“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72.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73.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 C )
A.重点论 B.均衡论 C.一点论 D.两点论 74.“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D )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7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 A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7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7.“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78.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D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79.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
种( B )
A、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80. “或然率”是指( B )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81. 在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C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82. 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 B )。
A.客观实在性 B.主观能动性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
83.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A )。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84.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 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8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86.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 依据是( D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8. 能够证明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D ) A.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牛顿力学理论 D.相对论
89.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指出,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一种 (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90.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91. 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 C )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科学实验 3、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5、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B )
A.先验论 B.反映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不可知论 6、对不可知论以最有力驳斥的是( C )
A.客观真理 B.客观事实 C.社会实践 D.规律规律
7、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论上说明( B )
A.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9、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C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 )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1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B )
A.概念、判断、推理 B.抽象性、间接性 C.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
1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
A.认识中的“源”和“流”的关系 B.认识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4、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C )
A.概念、判断、推理 B.抽象性、间接性 C.感觉、知觉、表象 D.形象性、直接性 15.实际工作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错误在于( D )
A.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把认识理解为主观思维的自我运行过程 C.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6、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17、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论断揭示了( B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 18、哲学史上有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 D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 D.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19、“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0.认识论上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 A )
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1、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C.反映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D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23、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差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D )
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2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6.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相对真理不断积累相加的过程 B.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C.真理与谬误相协调的过程 D.真理和谬误相斗争的过程 27、“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C )
A.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观 B.辩证真理观 C.唯心主义主观真理观 D.形而上学真理观 28.绝对真理是指( D )
A.绝对正确的认识 B.终极真理
C.永恒不变的真理 D.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 2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是( A )
A.前者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后者不认为真理具有相对性 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就是绝对正确 C.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D.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 30.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是( C )
A.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矛盾运动 D.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 31.我们承认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B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可以防止认识发展受到阻碍而僵化 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32、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同时只有一个
3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C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3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说明( A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5.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C )错误。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直观被动反映论 C.教条主义 D.经验主义
36、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C )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3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D)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3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 ) A.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 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 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3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B )
A.感觉—知觉—表象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40、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41、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 D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D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43、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这些现象表明( 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4、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 B )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5、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C )。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46、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A )
A.社会实践的需要 B.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
47、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D )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48、从2000年起,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C )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49、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 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这表明( B )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
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50、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C )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51、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52、下列关于价值属性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 D )
A.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主体性 D.价值具有一元性
53.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C ) A.认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认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认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认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54.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D )
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55.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没有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 B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56. 认识论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 B ) A.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B.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C.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D.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7.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B )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58. 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B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D )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国家政权 D.生产方式 3、国家的本质是( A )
A.阶级统治的工具 B.各阶级利益的调解者 C.人们相互约定的组织 D.真个社会的代表者 4、经济基础是( D )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段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B )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必然和自由的关系是( D )
A.只有摆脱必然性的制约,才能实现自由 B.两者绝对对立的 C.两者并无本质差别
D.自由必须建立在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基础上 7、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 )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8、人的本质在于( D )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人有阶级性 C.人有思想,有理性 D.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群体意识是( C )
A.集体主义的产物 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实践的产物 D.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10、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B )
A.属于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 B.属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C.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C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B )
A.历史唯物主义 B.历史唯心主义 C.历史主义 D.自然主义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
A.先进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B.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 C.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1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D )
A.宿命论的观点 B.机械论的观点 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5、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D )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6、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D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从群体意识中产生 D.两者相互依赖、作用和转化 17、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19、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D )
A.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 B.人的自我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 C.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D.人的自我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0、社会基本矛盾是( D )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D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22、区分国家性质的主要根据是( B )
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B.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C.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D.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2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D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4、生产里所体现的关系是( D )
A.人和人的关系 B.人和物的关系 C.物与物的关系 D.人和自然的关系 25、社会形态是( 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D )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互相作用 27. 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A )。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才式和多寡不同 D.社会分工不同 28、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C )
A.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 B.前者是人造的,后者是自然界固有的 C.前者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后者自发地起作用 D.前者可以被我们废弃和改变,后者无法废弃和改变
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总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30、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而广泛的物质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B ) A.信息传递系统 B.生产工具系统 C.动力系统 D.能源系统 31、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
A.道德 B.哲学 C.艺术 D.语言学 32、国家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权利的观点,这是对( A ) A.国家本质的错误论断 B.国家起源的正确论断 C.国家阶级性的正确论断 D.国家职能的错误论断 33、人的解放就是( C )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34、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35、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 D )
A.杰出人物 B.人性 C.人类之爱 D.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36、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C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3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 B )
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38、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 B )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39、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D )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是机械论和宿命论
C.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40、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A )
A.人的劳动 B.人具有理性 C、人具有自由 D.人有意志 4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C )
A.永恒不变的 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 42、人在价值关系中( D )
A.只能是价值主体 B.只能是价值客体
C.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D.既可能是价值主体,又可能是价值客体 43、“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4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45、“支配物理世界之运动的必然性,也支配着精神世界的运动,因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种观点( C )
A.是对必然性的科学揭示 B.正确地揭示了必然性的作用 C.会导致“宿命论” D.会导致“唯意志论” 46、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居于普遍性,它是( B )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D.革命阶级发对反动阶级的斗争 47、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指的是( D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相互作用形式 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48、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 D )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B.社会形态更替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C.它们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
D.上述事实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
49、“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的发展不受人思想和动机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50、“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 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51.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C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 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 5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B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53.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D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54.国家是代表( A )
A.统治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55.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A )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 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56.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57.“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C )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
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
5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B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是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 59.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D )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0.在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是( C )
A.产业革命 B.思想革命 C.政治革命 D.经济革命 6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D )。
A.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62.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D )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
63.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是( C )
A.改造自然 B.适应自然 C.制造工具 D.控制自然 64.社会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的区别表现为( C ) A.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
B.社会规律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D.
6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66.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D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67.社会意识是( 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 68.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69.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C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70.社会存在是( B )
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B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C.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72.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 C ) A.国家元首 B.意识形态
C.国家政权 D.政党
73.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 D )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C.人是符号动物 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4.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表明劳动( D )。 A.已成为可有可元的事情 B.已成为纯粹的娱乐和消遣
C.已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 D.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由、自主的活动 75.劳动对象是指(C )。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76.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C )
A.阶级妥协的结果 B.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使用暴力的结果 77.生产关系的根本内容是( B )
A.分配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参加生产劳动与否
7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反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79.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80.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81. 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 A )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82. 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这说明( A ) A.上层建筑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不同步性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经济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83. 生产力的含义是指(D )。
A.人的体力的支出 B.人的脑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关束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84. 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C )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 85. 人的价值的两方面是指( C )
A.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B.政治价值和精神价值 C.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D.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86. 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A )。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才式和多寡不同 D.社会分工不同 87.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C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选题:
1、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2、生产力和生关系的统一构成( C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方式 D.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3、商品是( A )
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直接满足生产者需要的劳动产品 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直接以税收形式上缴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二因素是指( C )
A.价值与价格 B.使用价值与价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交换价值和价值 5、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C )
A.商品的效用 B.商品的使用价值 C.商品的价值 D.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交换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7、商品价值是( B )
A.使用价值的内容与基础 B.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商品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 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B )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超额劳动时间 9、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 A )
A.反比 B.正比 C.没关系 D.在一定条件下按相同方向变化 10、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 B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 B.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C.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 D.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11、商品生产者要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 B ) A.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小于最高的个别劳动时间 1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
C.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13、货币的本质是( C )
A.生产关系 B.物品 奥特曼 C.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D.纸币 1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B )
A.价格等于价值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高于价值 D.价格低于价值 15、社会分工是指( A )
A.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B.同一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 C.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 D.企业内部的分工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带来剩余价值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 A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 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统一 18、资本增殖是发生在:( B )
A.流通中 B.生产中 C.购买中 D.销售中 19、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A ) A.劳动力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 B.商品的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20、作为资本的货币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 D ) A.能否买到商品 B.能否买到生产资料. C.能否买到生活资料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21、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 B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C.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 D.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22、同时属于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生产资料是( A ) A.设备 B.原料 C.燃料 D.辅助材料
2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 )
A.剩余价值 B.交换价值 C.商品的价值 D.社会产品
24、 在80年代中后期,由于温州很多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了在全国市场上抵制“温州货”现象。这表明( A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2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 A )
A.技术进步 B.社会资本增大 C.剩余价值率提高 D.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26、生产资料生产之所以优先增长是因为( B )
A.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生产资料 B.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生产资料生产比生活资料生产重要 D.生产资料生产周期比生活资料生产周期长 27、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 ( B )
A.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上升 2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 )
A.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B.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C.对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所付的报酬 D.劳动的价格 2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D )
A.人们不能认识它 B.人们不能利用它 C.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0、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关系是( D )
A.剩余价值>利润 B.剩余价值<利润 C.剩余价值≠利润 D.剩余价值=利润 31、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C )
A.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B.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利润 32、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 B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社会化大生产规律 D.竞争规律 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绝对过剩 B.生产相对不足 C.生产的产品相对于资本增殖的需要的过剩 D.社会生产混乱 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集中暴露了( D )
A.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加重 B.资本主义无法解决人民的就业问题 C.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 35、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和经济实质是( C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 B.垄断消灭了自由竞争 C.国家干预经济 D.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36、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 A )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37、在一个部门中,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但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则生产单位
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 C ) A.前者变化而后者不变 B.后者变化而前者不变 C.两者都不变 D.两者都变化 38、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 )
A.国会 B.总统 C.最高法院 D.最高检察院 39、资本主义选举的实质是( B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C.人民大家作主 D.每个公民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0、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D )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 C )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2、垄断的形成是( A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C )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C )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5、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 D )
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C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7、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C )
A.内容变化 B.作用性质 C.作用形式 D.作用力度 8、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B )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9、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企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 C ) A.获得平均利润 B.获得超额利润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消灭中小企业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 )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D )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
A.可以完全克服 B.不可能克服 C.有可能克服 D.可以克服其大部分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D )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4、资产阶级国家参与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是( D )
A.实现供求总量平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B.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生产力 C.实现充分就业 D.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15、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 C )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后资本主义 16、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D )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 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 C.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
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它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17、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B )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对外经济援助 D.技术输出 18、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依据是( B )
A.军备力量的强弱 B.资本和经济实力的大小 C.国土的大小 D.人口的多少 19、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B ) A.生产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国家资本 20、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C ) A.商业资本国际化 B.借贷资本国际化 C.产业资本国际化 D.金融资本国际化
21、跨国公司是( B )
A.发达国家共同出资建立的 B.是由一国或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C.是多国垄断组织的联盟 D.有关国际经济组织投资建立的 2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C )
A.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B.社会分工 C.科学技术革命 D.国际互联网 2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A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24、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 D )
A.只有消极的影响 B.只有积极的影响 C.无所谓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D.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 25、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是( A )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东南亚经济合作组织 26、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包括( D )
A.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 B.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C. 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D.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出现 27、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有许多,但不包括( C )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殖民体系全球化 D.资本全球化 28、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 B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29、不属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内容的是( C ) A.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B.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C.以自由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D.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
30、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迅速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 A ) 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D.对技术进步的阻碍 31、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D )
A.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 B.表明资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C.减轻了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D.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生产、资本、管理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这表明( A )
A.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 B.经济危机彻底得以消除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解决 D.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生命力 3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 C )
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C.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34、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B )
A.缓和并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C.全世界同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全世界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 35、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D )
A.用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B.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用国际垄断代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36、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 B )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3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D )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38、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有许多,但不包括( D )
A.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B.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 C.金融风险加大 D.经济发展机会大大减少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D ) A.从根本上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被剥削的地位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加深和复杂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 C )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C )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垄断的形成是( A )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私人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C )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垄断利润是( D )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6.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 A ) A.垄断统治; B.垄断利润; C.自由竞争; D.资本主义私有制 7.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C )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A )
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际垄断同盟; D.占领殖民地 9.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 D )
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0.把一些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是( A )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C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1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 B )
A.产业资本; B.金融资本; C.银行资本; D.商业资本 13.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B )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14.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C )
A.内容变化; B.作用性质; C.作用形式; D.作用力度 1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A )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 )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7.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B )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8.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企业竞争的目的是为了( C ) A.获得平均利润; B.获得超额利润; 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消灭中小企业 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 )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D )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2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表明( A )
A.资本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很快就要建立;
C.私有制已经被公有制所代替; D.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最完备的物质准备 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
A.可以完全克服; B.不可能克服; C.有可能克服; D.可以克服其大部分 2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节是代表着( A )
A.大垄断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B.中小资本家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 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D )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2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管理是( D )
A.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使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26.资产阶级国家参与社会再生产的目的是( D )
A.实现供求总量平衡,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B.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生产力; C.实现充分就业; D.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27.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 C )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后资本主义 28.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D )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 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 C.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
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它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29.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B )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对外经济援助; D.技术输出
30.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是( D )
A.自由竞争; B.垄断; C.社会化大生产; D.大量过剩资本 31.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表明( B )产生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国际垄断同盟; C.金融寡头; D.资本输出 3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市场的手段是( D )
A.资本输出; B.商品输出; C.占领殖民地; D.建立国际垄断同盟 33.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依据是( B )
A.军备力量的强弱;B.资本和经济实力的大小;C.国土的大小; D.人口的多少 34.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B )
A.生产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国家资本 35.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C ) A.商业资本国际化; B.借贷资本国际化; C.产业资本国际化; D.金融资本国际化 36.第二资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组织( A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37.跨国公司是( B )
A.发达国家共同出资建立的; B.是由一国或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C.是多国垄断组织的联盟; D.有关国际经济组织投资建立的 38.经济全球化( A )
A.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 B.与生产力高度发展无关; C.阻碍了生产力高度发展; D.是少数国家推动的结果 39.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是以( A )
A.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 B.国际分工的发展为基础的; 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基础的; D.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 40.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 A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41.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 D )
A.只有消极的影响; B.只有积极的影响; C.无所谓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D.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 42.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是( A )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东南亚经济合作组织 43.组建跨国联盟反映了跨国公司主导作用( A )
A.增强; B.减弱; C.不变; D.将消失 44.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包括( D )
A.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 B.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 C. 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 D.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出现 45.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有许多,但不包括( C )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殖民体系全球化; D.资本全球化 46.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D )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47.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 A )
A.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关; D.是一种反全球化运动 48.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 B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49.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C ) A.从世界各地获得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5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表现为( A ) A.矛盾与协调并存; B.只有协调没有矛盾 C.只有矛盾没有协调; D.协调与妥协并存 51.不属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内容的是( C )
A.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B.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C.以自由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 D.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 52.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迅速发展和停滞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 A )
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D.对技术进步的阻碍 53.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D )
A.提高了劳动者的实际工资; B.表明资产阶级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C.减轻了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D.没有减轻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54.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的阶段是( C )
A.股份公司; B.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国际垄断同盟 5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生产、资本、管理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这表明( A )
A.为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B.经济危机彻底得以消除;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解决; D.资本主义制度具有生命力 56.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 C )
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C.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57.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B )
A.缓和并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C.全世界同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全世界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 58.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D )
A.用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B.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用国际垄断代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 ) A. 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B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B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 )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C )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C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D )
A.进行阶级斗争 B.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A )
A.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B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D )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C )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实现共产主义
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
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B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D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 )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D )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B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19、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政治前提是( D )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0、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D ) A.党的路线和组织原则问题 B.党的战略和策略问题
C.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D.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问题 2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2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3、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4、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 D )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25、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 B ) 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 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 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
2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 27、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A )
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28、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 A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 )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30.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 A )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31、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 C )
A.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B.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C.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D.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
3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B )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D )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
A.《 共产党宣言 》 中的一段话 B.《 共产主义原理 》 中的一段话 C.《 哥达纲领批判 》 中的一段话 D.《 资本论 》 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C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看待社会历史的基本趋势这个问题的正确观点是(A )。 A.社会进步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观点 B.循环论的观点 C.倒退论的观点 D.直线式连续发展的观点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D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江泽民所说的“远大理想”是指( A )
正在阅读:
马克思主义单选题集锦(共享)02-01
3.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04-15
.NET服务器常用报错解决方法04-06
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及落实办法01-09
不定代词习题(附答案)09-06
民用机场供油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印刷稿)01-10
加减法中的巧算05-03
单片机程序模块化编程06-10
人事招聘流程及制度,相关表格04-22
初级日语(一)模拟试卷和答案03-03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选题
- 马克思主义
- 集锦
- 共享
- 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使用方法及常见问题
- 安徽省合肥一中、安庆一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物理试题
- 浅析施工组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 甘肃省兰州市2015届高三3月诊断考试数学(文)试题
- 瓦乡调查日记
- 优化课堂讲授 提高教学有效性
- 浙江工商大学入党积极分子的考试
- 关于在经济分析会上的讲话
- 施工许可证申请表 - 图文
- Win10Win8.1磁盘占用100%的解决方法
- 镇政建235号镇江市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二版)(9.10) - 图文
- 毛中特、近现代史、思修和法基分析 答题 技巧 WORD版本
- 捐赠活动简报 - 图文
- 某某化工有限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 图文
- 高中物理第五章曲线运动7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测试题2
- 《基础会计》课后习题答案1
- 学校师德标兵Microsoft Word 文档
- 02-案防知识题库-多选题20%
- (文明礼仪)校本课程 - 图文
- 过电压报告 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