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马兴国)

更新时间:2023-12-18 22: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辽宁大学出版社 马兴国

(摘自《日本研究》1994年第4期)

禁忌在民俗学中又称为“塔布”(tabu),就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具有心理信仰、习惯势力、群体趋同力所凝汇成的巨大驱策力量。由于中日两国人民处于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拥有2千余年频繁交往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信仰观念多有相似相通,因此,在作为民俗事象的禁忌方面亦多有相肖。

由于服饰与人的肉体相贴,被视为与本人有着同一性,附着本人的魂灵;又因服饰是某种权力、神威的象征,因此,它的禁忌俗信是显而易见的。

文身·腐衣·锦带

《魏志·倭人传》称:“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水人好沉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为饰。”指出倭人的文身,一是“厌大鱼水禽”,二是“以为饰”。

文身,是用荆棘或针等利器,在人体的皮肤上刺出一个个小点,连结成图案或自然物的形状,然后或染上颜色或不染颜色。文身是民族早期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一种风习,是人体装饰艺术最古老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作是古老的服饰——即有服装的功能,又起饰妆的效用

。文身风俗见于古代各民族,据称,在葬于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干

1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尸身上,就曾发现过文身。但是,引起我们兴趣的是文中“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与“今倭水人??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的相互关联。

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本周太王之长子,深信继位无望与弟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荆蛮义本,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越王勾践乃“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文身断发,披草菜而邑焉”。宋人金履祥在《通鉴前编·吴亡条》中说:“今,日本又云为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日本南北朝(1366—1396)时,日本禅僧中岩修在《日本纪》中称:“国常立为尊为吴太伯之后”。江户时代,林罗山在他的《神武天皇论》一文中说:“太伯逃荆蛮,??其子孙来紫筑,??是天孙降日向高千穗之谓耶???神武四十五岁东征,??呜呼!姬氏之子孙(吴太伯本姬姓)可本支百世,万世为群矣,不亦盛哉!彼强大之吴,虽灭于越,我邦之宝祚,于天地而无穷,于是愈信太伯之至德”。同时代学者藤贞干在其《冲口发》一书上干脆主张吴太伯是神武天皇的父亲。松下见林虽然反对“皇祖太伯说”,但却认为“夫差之前,吴不通日本,谨按国史及我诸书,有异域人响风慕义,来为臣民者,??其中有松野氏,《新撰姓氏录》曰: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之始也”。唐人类书《翰苑》引用已经失传的

《魏略》一书载有“其俗男子皆鲸面文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且不论此说真伪如何,但它毕竟反映了倭人文身与中国江南习俗的千

2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倭人的文身饰以什么样的花纹呢?应劭为《吴太伯世家》做注称,夏后少康之子,身绘龙的形状文身,水中免受伤害。据《后汉书·西夷传》,云南省西南部的哀牢夷的祖先曾于身体上刺龙文身;古代越南的安南王亦自施龙文身。可以认为龙(或蛇)的文身是为了避免遭受水中动物伤害,以便护身,分布于包括吴越、云南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由此可以判断,倭人很可能是施以龙状文身。吴越地区,特别是江南一带,自古以来盛产水稻,并且临水靠海,渔捞文化亦较发达,因此龙蛇信仰流行。大林太良认为,倭人的文身源于吴越、 特别是江南地区。

“记纪”神话。《古事记》垂仁天皇卷中有“沙本毗古王的叛乱”一则故事。沙本毗古王问自己的胞妹、皇后沙本毗卖:“丈夫和哥哥,你更爱哪一个?”当皇后回答“爱哥哥”时,沙本毗古王便要求她,趁天皇睡觉时,用短刀杀死天皇,以夺天下。但皇后当天皇枕在她腿 上睡着,准备行刺时,却因哀怜之情,三次举刀不忍下手,竟哭了起来,泪珠儿滴在天皇的脸上。天皇惊醒后,皇后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隐瞒,据实坦白。天皇发兵攻打沙本毗古王,已然怀胎的皇后因抑制不住对哥哥的思念,跑到哥哥身边。在天皇围城期间,皇后生下了皇子,天皇下令抱回孩子,抢回孩子母亲,“不管是头发也好,手也好,凡是能抓着的就抓住,把她拉回来”。但是皇后也料到了这一点,但剃光了头发,将假头发盖在头上;把腐朽了的玉手串缠在手腕上;把用酒泡烂了的衣服穿在身上,走出城外。力士们一接过孩子就去抓母亲。

3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然而,抓住头发,假发就掉了;抓住手,手串就断了;抓住衣服,衣服就破了,所以,只得到孩子,而没有得到母亲。后来,天皇终于杀死了沙本毗古王,他的胞妹也跟着死了。

再看《搜神记》。《搜神记》卷十一“韩凭妻”,叙宋康王夺舍人韩凭妻何氏,囚禁韩凭。“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

两则故事基本类同,一是夫妻抗康王,一是兄妹忤天皇。值得注意的是“妻乃阴腐其衣”,“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与沙木毗卖用酒泡烂衣服,待力士一抓到衣服,衣服就碎的“腐烂衣服”的智慧。透过假发、玉手串、腐衣,我们感觉到服饰后面潜藏着的神秘力量。

日木妇女穿和服时, 背部都要缠上一个看来既象小背包, 又象我国南方妇女背小孩用的褪褓似的东西。其实, 那既不是小背包, 也不是襁褓, 日木人把它叫作“ 带” 。用带系身可以不让和服松展, 显出体形的美, 同时也是为了装饰, 使艳丽的和服更加多彩。

然而, 从民俗学的角度, 我们更注重于“ 带” 所代表的禁忌意义。古代日本“ 纽” 与“ 带” 系法和代表的意义各有不同, 纽的语源是“ 圣裳” , “ 圣” 代表神圣, 裳本是横幅的布, 即今日的裙。系纽, 不仅将纽与人的心结合在一起, 同时也将人与神结合在一

4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起。如果说古时, 带侧重于装饰, 而纽侧重于信仰的话, 那末, 至奈良时代, 中国的女子礼服唐衣传至日本, 女性亦开始着上下分开的裙装后, 纽开始系在衣内, 起带的作用, 而带则不为重用了。待到镰仓时代以后, 类似于现代和服的狭袖便服(小袖)流行, 纽由衣内改为系在衣外, 恢复了带的作用, 此后几经改造, 发展为今日美丽的腰带。

我国苗族居住地区, 广为流行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 居住在深山峡谷里的苗族人, 经常遭到毒蛇伤害。有一位苗家姑娘, 织出一条与蛇长短相同的花纹带, 握在手中, 结果十分安全, 姑娘将这一经验传给父老乡亲, 于是织花带便风行于苗乡。直至现在, 苗家女儿从5 、6岁时起, 便学习编织。故事同样表述了“ 带” 的超常力量。

日木的腰带在背后打有不同的花结, 象征不同的意义, 表达着本人的信仰和祈愿。据统计, 日木带的普通结法就有289种, 一般长三至四米, 需要腰上缠三、四圈。值得特殊介绍的是一种供日常系用的“ 名古屋带” 。这种带宽三十厘米弓长三点六米。据说, 它是这样由来的:桃山时代, 日木女性曾用细带束腰, 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广。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时, 驻兵名古屋。当时云集在名古屋的艺妓头扎大发髻, 身穿小袖衣, 腰缠由中国工匠织的青红两种颜色的筒状绵带, 很是艳丽。这种时髦的打扮, 立即不胫而走, 这种带亦被称作“ 名古屋带” 。

色彩禁忌

5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就某种意义而言, 服饰是特定民族文化、审美情趣、阶级结构、社会意识的外现。人们穿衣打扮, 追求美, 其中就寓意着对色彩的追求。因此, 色彩和质地、款式, 成为服装的三要素。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领域中, 色彩被分为尊卑等级, 与种种迷信观念附会一起, 因此使社会心理对服饰色彩更产生一种神秘的观念。

任骋的《中国民间禁忌》一书中, 将服饰的颜色禁忌, 归纳为一是贵色忌, 即忌用一度为皇室或权贵人士所专用的黄色、紫色和香色等。这种服饰的高贵颜色的禁忌, 实质上仍是身居高位的人体禁忌的变形, 把颜色当成了人体禁忌的隔离物。其二是贱色忌, 即忌元、明、清时只有娟妓、优伶等“ 贱业” 中的人才用的服饰颜色。其三是凶色忌, 即忌与丧事相关连的白色和凶色。其四是艳色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为服饰的色彩应当与人的年龄、相貌、品行、德才相符合, 如果不符便有“ 超越本分” 之嫌, 被视为“ 越轨” 行为。因此忌讳浓妆, 穿着华丽。.. 可以说, 这些禁忌, 不同程度地都与日木色彩禁忌有相似之处。

《礼记》载, 天子服装因季节而颜色不同, 按季节的阴阳五行, 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推古天皇十一年(605年), 圣德太子颁布“ 冠位十二阶” , 按阶位用冠。从上至下是德(紫)、仁(青)、礼(赤)、信(黄)、义(白)、智(黑)。这六种颜色和冠位又分为大小两种, 共十二阶, 同于《礼记》所载的色彩规定。至于增加的紫色, 也源自中国的色彩信仰。早在春秋时代, 齐桓公就格外垂青紫服。待到春秋晚期, 卫国哀公十七年, 浑良夫由于服紫衣、坦裘、带剑而被

6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斩首, 因为“ 紫衣, 君服” 。唐太宗贞观四年定百官朝服颜色, 亦紫列朱前;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排;六品深绿; 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武则天时, 赐僧法朗等以紫裂装.. 唐代宗时, 赐道士李泌以紫衣。宋时因循唐制,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 决定五品以上可用紫服佩鱼, 都反映了古人对紫色的敬重。

日木历史上曾定桔黄色、深红色、青色、深紫色分别为皇太子、太上皇、天皇和亲王的礼服用色, 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深红色和深紫色, 更不准皇室以外的人使用, 这种规定一直持续到1945年。在日本高松深古坟壁画上, 除有唐装男子和女子的画像外, 尚有作为四方镇守神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黑龟)画图。直至今天, 在日本的一些地方穿着和服时, 非隆重仪式, 一般不选用白色和红色。因为白色代表神圣、红色象征魔力。

古代日木的服装几乎都是素地, 不绘图案, 随着隋唐文化的传人, 自天平胜宝年间(750一756年),兴起服装用的花纹, 到平安时代发展为日本独特的各种图案。

有些和服用的图样, 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而绘制。如平安时代天皇的冕服, 上衣的大袖, 红地上绘有日月星辰, 龙凤虎猿.. 御垮上有半黑半白、半青半黑色的花纹, 是受《礼记》的影响。有些图样, 在中国传人的图案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而成:云鹤、波涛、菱、桐和蔓草等图案, 多在我国唐时传人日木, 平安时代的艺人们又在此基础上, 予以加工。例如以蔓草为基调, 再配上其他花木, 制成了葡萄蔓草、菊花蔓草、牡丹蔓草等惹人喜爱的花色。绿色的蔓草图案的大包袱皮

7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儿和柜套, 至今也是姑娘们出嫁时不可缺少的用品。据传, 日本的麻叶形图案是镰仓时代的艺人, 受宋朝的正六方形图案启发而绘制的。和服用的装饰图案中, 松竹梅居多。清黄遵宪《日本国志· 工艺志》称:“缩缅(络纱)者, 引之则仲, 放之则缩, 多绘为柳丝、梅点、竹竿、桃叶、清丽宜人。” 由中国传人的动物图案也颇受欢迎。代表瑞兆的我国想象中的动物, 龙、麒麟、凤凰的图案,不仅装饰朝廷礼服, 而且出现在农民、渔民喜庆节日时的服装上。民间艺人手工染织的牡丹与狮子的友禅棉布座垫, 至今仍为新婚夫妇所喜爱。龟在日木是吉祥的动物, 平安时代的流行花样就是鹤龟与松, 镰仓时代发展为鹤龟松梅, 到了室叮时代又增加了竹。

着装禁忌

思格斯说:“在远古时代, 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 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 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 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 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木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鬼魂崇拜思想, 我国古已有之。据说周武王气绝后, 有十二个小臣分别拿着武王常穿的冕服, 分头爬各处屋顶上面, 面向北方大声叫喊:“ 天子回来啊!” 连叫三声后, 又回来把冕服盖在武王身上, 希

8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望武王的魂魄可以跟了衣服回来。《礼记》的“ 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 之幽之故也。” (《檀弓下》)“ 故死者北首, 坐者南乡” , (《礼运》)也反映了古人相信灵魂不死, 而且死者灵魂的去处为北的迷信思想。日木也有用衣服“ 招魂” 的习俗.. 人们或者在死者的枕边, 或者登上房顶朝向高山大海, 或者挥动死者衣服大声呼唤死者回来。出于同样的迷信, 为死者洗用过的衣服时, 要面北而洗,夜半晾晒。洗完晾干后, 必须整整齐齐叠好, 收藏一段时期后再用棒敲打几下, 生者才能穿用。因此, 人们在日常浆洗衣服时, 都绝不朝北晾晒, 而且夜间也不挂在外面。在城市,正月初一, 大部分家庭都不洗衣服。古俗, 每月的一日、十五日、二十八日, 甚至彼岸等祭日也不得洗衣。这固然是节假日需要好生休息, 也是畏惧这一天祭祀对象的魂灵飘游而过时附在晾晒的衣服上。新穿刚做好的衣服时, 有的地区(如纪州)先将衣服披在柱子上;有的地方要口唱 “ 我也千年, 柱也千年” 、“ 衣服单薄, 身板结实”(冲绳)。即使不先给木柱穿, 也是叠好后敲打两下再用。这些都是出于担心衣服上藏有某种魂灵的缘故。收藏一段时间后用棒敲打,或者先给木柱穿, 从主观愿望来讲, 希望起到化解的作用, 去灾避邪。

《无何集》载.. “ 毋反悬冠, 为似死人服” , 河南沁阳一带有“反穿罗裙, 另嫁男人” 的说法。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有异常着装戴帽的禁忌俗信。由于死者另一个与现实阳世全然相反的阴间世界, 所以死后要反穿衣、反戴帽。日木习俗, 人死了下葬时, 要左向掩衣襟, 意味着死者的一切装束都与生者相反。所以, 平时人们穿衣服时,

9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最忌讳领子窝在里面, 或者以后为前, 以里为面。

旧时, 我国曾有大年初一不宜动针的禁忌, 还流传有用针扎在写有仇人姓名的偶人身上, 可以置仇家于死地之咒术。看来, 缝衣针虽小, 魔力甚大!日本关于针的禁忌很多。例如, 不在深夜十二点借月光或灯光动针;不在大凶之日动针;不在自己生日那夭动针等。用过的废针不能随便乱扔, 必须精心保存, 待到每年的针供养, 即关地区的2月8日, 关西和九州地区的12月8日那天, 或者将不要的针插在豆腐上, 放到大海里流走.. 或者交给寺院、神社, 举行超度仪式。这天, 人们也一定停针休息, 开怀畅饮。

服饰是人类特殊的民俗事象, 因此它必然与标志人生重大转折点的人生仪礼休戚相关,发挥重要作用和民俗功能。

冠礼, 是我国古时表示成年的礼仪。男子大约在20岁左右时加冠,从这一天起, 冠者便被社会承认己为成年。

天武天皇十一年(683年) , 日木仿照唐冠礼制, 制定了结发加冠制度, 当时的冠, 有漆纱冠和圭冠两种。冠礼仪式又称“ 元服” , 《汉书· 昭帝记》载:“ 元风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 颜师古作注称:“ 元, 首也;冠者, 首之所著, 故日元服。” 《续日本纪》记载,和铜七年(714年)六月,“皇太子加元服” , 此处所指的皇太子, 就是后来的圣武天皇。将元服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 是在平安时代的清和天皇(858一876年在位)时。古代日木,元服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请贵人为冠者束发。我国《大戴礼记· 保傅》称:“ 束发而就大学, 学六艺焉” , 将儿时的“ 总角” 、“ 垂髻” 束成髻,

10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表示已达成年。二、由大宾加冠。由于封建等级地位的不同, 加冠时又分为用冠和用“ 乌帽子”(古代的一种礼帽)两种。平安时代, 官职三位以上和四、五位中经特殊允许可以进人清凉殿的人(相当于唐职的云客、鸳鸯以上), 加冠时方可用冠.. 六位以下没有上殿资格的人则用乌帽子。随着时代的变迁, 到了镰仓幕府时期(1185一1333年), 冠礼时, 一般使用乌帽子而不用冠了, 因此, 成年式又叫“ 乌帽子礼” 。历史进人十六世纪, 用乌帽子加冠的仪式, 高贵者限于贵族上层社会和神职人员, 而其他人仅剃去额头上头发, 留个名为“ 月代” 的发式,就算成年。三、着成人服装。近代, 在平民百姓中尚出现了以系兜档布祝贺成年的礼仪。孩子到了13岁左右, 母系的亲属赠其漂白布或红布表示祝贺。

日本女子成年仪礼的标志, 在奈良和平安时代是着裳和结发。裳, 指下衣, 着裳就是将下衣系在腰上, 相当于男子元服时着成人衣裳。中世纪以后, 与男子兜档布相适应, 女子在13至17岁左右, 月经初潮时系腰带。初潮也是成年的象征,被称作“ 初花” 、“ 初出” 。系兜档布和系腰带, 很大程度是为了保护性器, 代表着性的成熟。我国旧俗, 女子到了15岁左右要“及笄” 、上头, 花蕊夫人《宫词》称:“年初十五最风流, 新赐云鬓便上头。”日木的结发, 相当于我国的及笋, 用替子(笄)来束发, 表示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婚姻是组成家庭、蕃衍家族的中心环节, 婚礼是人生仪礼中的一项大礼, 因此, 对婚服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清稗类抄》云:“ 然《续通典》所载, 则日庶人婚嫁, 但得假

11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 所谓凤冠霞被, 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至国朝, 汉族尚沿用之, 无论品官士庶, 其子弟结婚时, 新妇必用凤冠霞被, 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说明我国民间婚俗, 新郎可穿九品官服, 嫁娘可用凤冠霞被。虽经时代变迁, 此俗已简单化, 但各民族的婚服都强调新, 强调吉祥火爆。因此一般新嫁衣崇尚红色, 忌讳白色, 而且汉族新娘上轿前尚蒙上盖头, 遮住头面脖肩, 以免为人看清面目。红色象征火, 象征吉祥, 可以防邪。但是, 台湾民间新娘出嫁时, 有的则内着纯白的上头衫和仔裤, 以取“ 忠贞洁白” 之意。嫁衣要由福寿双全、儿女双全的妇女来缝制。其俗也各有不同, 汉族有的地区忌新嫁娘的礼服缝有口袋, 免得带走娘家的财产和福气;礼服要用整块布料裁制, 忌两块布拼接, 以表“ 从一而终”。入洞房宽衣解带后, 新娘忌将衣服压在新郎的礼服上面, 以免阴阳倒置,男受妇气等等。

日本婚服以纯白为基本色调。白色是纯洁无瑕的处女象征, 因此, 古来称新娘和式嫁衣为“ 白无垢”。过去夫妇换盂仪式分阴阳两种。阴式仪式, 新娘身着纯白的“白无垢”;三天后的阳式仪式, 则改换花技招展的艳装。为此, 时至今日, 出席婚礼的女性, 也忌着纯白色的和服或裙装, 以便突出嫁娘的风彩。嫁娘穿衣方面, 身着今日盛行的西式裙装婚纱时, 一般佩上一件从娘家带来的饰物, 如发卡等, 以流传年代欲久欲珍贵, 作为吉祥的象征。着传统和服时, 婚礼场合, 忌着羽织(外褂), 这是因为羽织是男性和式礼服的代名词,江户时代禁止女性着羽织, 此后只允许深川的女艺人着用, 因此, 与新婚喜庆气

12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氛是很难般配的。

丧葬礼是人生的最后一项仪礼, 它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追念和哀思,同时也反映了鬼魂崇拜的主导思想。

汉族古俗, 丧服按血缘关系的亲疏, 分为五等, 均用麻布制作, 俗称 “ 披麻带孝”。丧期, 人员以白、黑衣饰为基本色调, 忌鲜艳颜色。唐宋时期, 厌白尚采风习流行于民间,《宋史, 舆服志》中有“ 禁服白衫” 的文字;《清稗类抄》亦称:“恶其色白, 近丧服也” 。黑色的服饰禁忌尚不见官方之文字, 可见源于民间的约定俗成。时至今日, 丧事期间, 人们都佩黑纱, 戴白花, 直系亲属有的则着黑装系白腰带。

殓衣, 亦称寿衣, 是死者临咽气时或咽气不久, 所着的衣服。其衣料以绸料多, 而忌缎料, 这是出于“ 绸子” 与“ 稠子” 音同, 可疵佑子孙兴旺;“缎子” 则音同“ 断子” , 有断子绝孙之嫌。着衣件数, 汉族习俗取单数而忌偶数, 以防丧事再降。着硷衣时, 多反穿,且不系带, 以别阳世。死者取“ 葬于北方、北首, 三代之达礼也, 之幽之故也”(《礼记·檀弓下》), 在北向安放枕头, 让死者头向北面朝西而卧, 额头蒙块三角形巾或纸, 谓“ 天冠” 。

古代日木皇族和贵族的丧服亦有规定, 也称丧服为凶服。天皇及其父或母辞世时, 俗称为“ 谅阁” , 在此期间, 天皇(或下届天皇)以下的宫内所有人员, 一律着接近于黑灰色的“ 钝色”丧服。《荣华物语》中写道:“ 世间皆呈谅阁, 殿上人之橡袍, 看上去宛如乌鸦一般。” 《源氏物语》“ 薄云” 中亦称:“ 殿上人都为黑一色, 就如

13

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

万物不毛的春日夜晚”。一般的丧事用丧服, 丧服以素服为主, 古时由藤蔓纤维纺制, 后来由麻布制作。其颜色亦为黑灰色, 依与死者血缘的远近, 色调浓谈有别。宫中的服丧, 不只限于衣裳, 其束带、冠等也均换成无地的黑灰色。古时日本民间丧服习俗不详, 但今日的葬礼期间, 无论是和服还是西装, 都着黑衣, 着西装时尚系黑色领带, 臂佩宽五、六厘米的黑色布带。

关于殓衣, 以白绵布为普通, 由近亲的女性缝制, 缝时不回针, 绵线不系扣打结。穿着时, 左向掩襟。死者北枕, 以“ 北头面西” , 颜面复盖白布。

〔注释〕

1引文转引自《日本研究》1994年1期,刘予苇文章《大陆多元文化的向○

东辐射是日本文明的唯一起源》。

2〔日〕值原和郎等著《日本人的诞生》, 集英社, 1986年版,96页。 ○

3《古事记》中文译本,1979年版, 第93一95页。 ○

4《搜神记》, 中华书局, 1979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41一142页。 ○

5任骋著《中国民间禁忌》, 作家出版社, 1991年版,232页。 ○

6《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析学的终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219 一220页。

7〔日〕宫田登.. 《神的民俗志》, 岩波书店,115 页口。 ○

(责任编辑、校对 崔新京)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e5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