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

更新时间:2023-04-08 19: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概念、作用及气味的综合效应。

3、掌握升降沉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4、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5、熟悉毒性的分级、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与学时】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1/2学时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理论, 是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出来的用

药规律,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

偏性: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四气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

而总结出来的。

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寒凉药用于阳热证,温热药治疗阴寒证。

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则会贻误病情,如王叔和言:“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桂枝性温,以热治热,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加重病情,重则误人性命。同样道理,承气汤主药为寒性的大黄,以寒治寒,也会误病伤人。

寒凉药——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如“清热药类”中的药物(黄芩、知母、银花、连翘等)。

温热药——是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如“温里药类”中的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等)。

根据药性寒热在程度上的差异,寒与热的范围内又有大寒、大热、微寒、微温之分。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药性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寒热之性不十分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称之为“平性”药。寒证、热证均可应用。

二、五味

辛、甘、酸、苦、咸,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发挥。除五种基本滋味外,还有淡味、涩味。

阴阳配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行五脏配属:辛入肺属金,甘入脾属土,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咸入肾属水。

五味是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味不同,作用不同。”味相同,作用则相近。五味的真正含义指五味的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或润养

发散:如解表药(麻黄、桑叶)发散风寒或风热,治疗表证

行气:理气药(陈皮、青皮、香附、沉香)调理气机,疏通气滞。

行血:理血药(川芎、丹参、桃仁、红花)通行血脉,祛除血瘀。

润养:补益药(益智仁、补骨脂)补益肝肾。

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如补气药(党参、白术、黄芪)

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熟地)

补阴药(沙参,麦冬)

补阳药(杜仲、肉苁蓉)

均具有甘味,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治疗虚证。

缓急:饴糖、甘草等缓和拘急疼痛。

调和:甘草调和药性,称为“国老”。

3、酸、涩味——能收敛、固涩

如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山茱萸(滋补肝肾,涩精敛汗)均含有“酸味”,而“金樱子”味酸、涩,能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多用于治疗各种滑脱病症,如自汗、盗汗、久咳、久痢、脱肛、遗尿、崩漏。

酸性药兼有生津,酸甘化阴的功效;涩药则无。

4、苦味——能泻,能燥,坚阴

泄:通泄,大黄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杏仁降逆肺气,止咳平喘

清泄,栀子清热泻火,治疗热盛心烦

燥:燥湿,治疗湿证。

寒湿用苦温的苍术、厚朴

湿热用苦寒的黄芩、黄连

坚阴:如知母、黄柏味苦清相火治痿证,具有泻火存阴,即坚阴的作用。性味关系

每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性味是药物作用的不同方面,两者必须综合分析。同性药物由于五味的差异,作用因而不同。

如温性药:辛温(苏叶、生姜),散寒解表

酸温(五味子、山茱萸),补肾固涩

甘温(党参、白术),补中益气

苦温(苍术、厚朴),燥化寒湿

同味的药,由于四气的不同,功效有异。

辛味药:辛温(麻黄、桂枝),发散风寒

辛凉(桑叶、薄荷),疏散风热

辛寒(浮萍、牛蒡子),透疹解毒

辛热(附子、干姜),温里散寒

三、升降浮沉

含义——升和降,浮与沉是指药物作用的相对趋向。

升:上升提举,降:下达降逆,浮:向外发散,沉:向内收敛。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do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