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23 01: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试及复习注意事项: 1、题型:

单项选择题:20*2;名词解释:4*3;简单题:6*5;论述题:8+10

2、对应题型进行相对应的复习,复习要有针对性,并且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切勿死记硬背。没有很好的方法的同学,可以选择结合知识结构图进行复习。

3、以下是四月份的考试真题,复习中可以结合起来,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4、考试答题中:

最重要一点就是不许出现空白现象,不能记起来的就用自己所理解的去阐述;要做好审题,切勿粗心,特别是论述题(里面涉及选做题);

主观题答题的时候要条理清楚、要点明确;

选择题不能确定答案的时候,最好是相信第一感觉。

全国2012年4月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红色字体的为参考答案)

1.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称为( )

A.信息源 B.反馈者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C.信息 D.通道

2.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大小的关系是( ) A.韦伯比率 B.平行关系 C.正比关系 D.反比关系

3.在平常测验中,选择题考察的是( ) A.识记 B.保持 C.回忆 D.再认

4.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A.分类和比较 B.分析和综合 C.抽象和概括 D.具体化和系统化

5.一个实际年龄为4岁,心理年龄为5岁的儿童,其比率智商是( ) A.0.8 B.1.25 C.80 D.125

6.“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说明了情绪与情感具有( ) A.动力功能 B.健康功能 C.调控功能 D.信号功能

7.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为依据的人格测验是( ) A.罗夏克墨渍测验 B.明尼苏达人格测验

C.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测验 D.青年性格问卷测验

8.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 ) A.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B.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本能、合作需要和自我调控的需要 D.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保护的需要 9.下列属于逃避性心理防御机制的是( ) A.转移 B.升华 C.压抑 D.补偿

10.“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培养成任何一类的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持此言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劳伦兹 C.华生 D.弗洛伊德

11.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 ) A.反应变量 B.控制变量 C.环境变量 D.不可控制变量

12.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 ) A.20~20000赫兹 B.30~25000赫兹 C.40~20000赫兹 D.50~25000赫兹

13.信息由感觉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必要条件是( )

A.编码 B.注意 C.储存 D.复述

14.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增加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以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 A.启发式 B.手段——目的分析法 C.爬山法 D.算法式

15.表示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的指标是( ) A.再测信度 B.内容效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 D.构想效度

16.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是( ) A.需要 B.动机 C.诱因 D.兴趣

17.安静沉稳、寡言少语、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这类人的气质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8.有的人在群情激愤的群体中极易丧失理智,作出与其身份和个性极不相符、与平时判若两人的举动来,这种现象属于( )

A.社会干扰 B.社会助长 C.群体极化 D.去个体化

19.“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在心理防御机制中属于( )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反向

20.4岁左右儿童的大脑皮层各区的突触密度已经达到顶峰,与成人相比约为(A )P290第一段第五行 A.150% B.120% C.80% D.60%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概念P109 22.心境P178 23.焦虑障碍P272 24.依恋行为P297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5.简述观察法的优点和不足。P16 26.简述知觉恒常性的种类。P65 27.简述问题的组成部分。P115 28.简述智力的影响因素。P155

29.简述遗传对人格的作用。P200第二段 30.简述人际吸引的条件。P227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第3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

31.试用遗忘理论解释一篇长的文章为什么中间部分较难记住。

答案的主要内容:遗忘的概念,遗忘规律,主要是遗忘的原因:干扰(前摄和倒摄)

32.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温饱足而知荣辱,请用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解释这种说法。 答案的主要内容:马斯洛的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及其需要层次理论

33.一位中学生物老师走进课堂时,将装在盒子中的模型放在不显眼处,等到讲课需要时才亮出;上课时他先给学生讲这节课的目的与要求,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知识。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上述做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答案的主要内容:注意的三种类型: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论述题的参考答案只是给出题目对应的主要内容,但是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全面的,并且是结合材料和具体的案例进行论述)

2011年10月心理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关键期,挫折,长时记忆, 二、简答:

1心理健康标准, 2提高记忆的方法,

3弗洛伊德关于梦的与无意识的研究,

4知觉的特征, 5智力的发展趋势, 6人际沟通功能 三、论述: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举例子

2,列出4个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3 案例中的小明沉迷游戏,学习不好,经常被家长和老师责备;在游戏中得到同学的夸奖,称“游戏高手” (1)为什么小明学习成绩不好,不爱学习,用成就动机理论解释 (2)如何帮助小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2010年7月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2.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 ) A.指向性和兴奋性 B.选择性和集中性 C.指向性和集中性 D.选择性和聚合性 3.催眠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与睡眠状态下的( ) A.相同 B.相似 C.部分相同 D.不同 4.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 ) A.反比例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负相关关系 D.正比例关系

5.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最为敏感的颜色分别是( ) A.红黄绿 B.红绿蓝 C.红黄蓝 D.黄绿蓝 6.知觉组织原则也称( ) A.构造原则 B.格式塔原则 C.连续性原则 D.接近性原则

7.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 ) A.整理过程 B.印象判断过程 C.印象管理过程 D.整合过程

8.人们一般觉得北方人粗犷,南方人细腻;男人勇敢坚强,女人温柔细致;这是一种( ) A.社会刻板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首因效应

9.人们对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等事实类信息的记忆,称作( ) A.程序性记忆 B.策略性记忆 C.陈述性记忆 D.知识性记忆 10.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又被称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语义记忆 D.感觉记忆

11.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这种学习策略称为( ) A.群集策略 B.组织策略 C.建构策略 D.聚类策略 12.问题解决的特征之一是( ) A.问题空间 B.操作序列 C.目标状态 D.认知性操作

13.心理学上对创造性或者说创造力的评估有许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 )

A.发散思维测验 B.思维流畅性测验 C.思维敏感性测验 D.思维灵活性测验 14.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适用于( ) A.成年人 B.儿童 C.所有人 D.青少年 15.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提出的智力理论,是一种( ) A.二因素论 B.多因素论 C.三维结构论 D.多元智力论

16.社会心理学家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 ) A.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B.归属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C.包容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安全需要 D.归属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17.家庭成员生病、取得杰出成就、调整工作、借贷大笔款项、经济地位变化等属于( ) A.社会性压力源 B.文化性压力源 C.躯体性压力源 D.心理性压力源 18.克服焦虑的原则之一是( ) A.幻想 B.投射 C.正面迎战 D.转移

1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其认知水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年龄是( ) A.0~3岁 B.0~2岁 C.0~1岁 D.半岁

20.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集中在性别社会化、道德判断的发展及( ) A.信赖关系的形成与类型 B.亲子关系的形成与类型 C.互动关系的形成与类型 D.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日节律 22.学习 23.群体 24.关键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5.什么是自然实验?简述其优点和缺点。 26.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27.简述智力的三元理论。 28.简述人格的特征。

29.举例说明社会惰化现象。 30.简要说明挫折的产生原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小题8分,第32小题10分,共18分) 31.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水平高者具有哪些特征?请试加阐述。 32.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几种类型上?请试加阐述。

2010年4月自学考试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有些学生考试时,如果监考老师站在身旁,常常会感到不能很好作答,甚至有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现象称为( ) A.社会助长 C.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D.去个体化

2.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 A.转移

B.反向

C.文饰 D.投射

3.工作时间或工作条件的改变会给人们带来压力,这种压力源属于( ) A.躯体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4.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C.两难故事法

B.对偶故事法 D.实验法

5.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2岁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特点之一是( ) A.自我中心 C.守恒

B.不守恒 D.不可逆

6.每个人都需要与人接触、交往,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这种人际需要属于( ) A.包容需要 C.情感需要

B.支配需要 D.本能需要

7.“双生子研究”通常被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影响人格形成的哪一种因素的最好方法?

( )

A.社会文化因素 C.自然物理因素

B.家庭环境因素 D.生物遗传因素

8.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科学是受到( ) A.社会发展的影响 C.文化发展的影响

B.自然科学的影响 D.社会科学的影响

9.在心理学发展历史中,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它主要活跃于( ) A.19世纪

C.1890年到20世纪3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D.20世纪

10.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环境出现干扰学习因素,仍能自觉、自动地将心理过程集中指向老师所讲的内容。这种现象叫做( ) A.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11.当人们脑电波为β波时,典型的意识状态是( ) A.深度放松 C.轻度睡眠

B.正常清醒状态 D.深度睡眠

12.从复杂的环境中将一些感觉分离出来加以组织,并根据过去经验做出解释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被称为( ) A.知觉 C.辨别

B.思维 D.推理

13.划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标准是( ) A.学习策略 C.学习内容

B.学习对象 D.学习方式

14.学生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属于( )

D. 调节功能

答案:D

13、在长时记忆中,占主导地位的编码方式是()

A. 声音编码 B. 视觉编码 C. 语义编码 D. 情景编码 答案:C

14.发散思维测验在下列哪种测量中最常用()

A. 智力测量 B. 创造性测量 C. 人格测量 D. 兴趣测量 答案:B

15.“饥择食、渴择饮”,这种行为动机属于()

A. 内在生理性动机 B. 外在生理性动机 C. 内在社会性动机 D. 外在社会性动机 答案:A

16.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之为()

A. 群体凝聚力 B. 群体规范 C. 群体的领导 D. 群体中的角色 答案:A

17、“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论点出自哪一个心理学流派()

A. 行为主义心理学

B、认知心理学

C、机能主义心理学 D.格式塔心理学 答案:D

18.听觉适宜刺激的振动频率范围在()

A. 0~200赫兹 B. 20~2000赫兹 C. 10~5000赫兹 D. 20~20000赫兹 答案:D

19.钢笔、铅笔、毛笔、签字笔、圆珠笔等各种笔,虽然外观不一、特点各异,但其共同属性是“可以写字”。如此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提取出来,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是()

A. 分析 B. 综合 C. 抽象 D. 概括 答案:C

20.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事件的看法都与自己相一致的人。这符合下列影响人际吸引的哪一个条件()

A. 接近性 B. 熟悉性 C. 相似性 D. 互补性 答案:C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随意注意

答案:指有预定目的,(1分)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分)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1分)

2.晶体智力

答案: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1分)由词汇、社会推理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2分) 3、认知方式

答案: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1分)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1分)也叫认知风格。(1分) 4. 关键期

答案: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1分)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1分)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1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答案:(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1分)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1分)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1分)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1分)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1分)

2.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

答案: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的整合存在以下特点: (1)首因效应。(1分) (2)近因效应。(1分) (3)晕轮效应。(1分) (4)社会刻板印象。(2分) 3.智力测验的性质。

答案:(1)对象是心理特质。(1分) (2)测量的间接性。(1分) (3)测量有误差。(1分)

(4)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2分)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1分)归属、爱的需 要和尊重的需要,(1分)自我实现的需要。(1分)

(2)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大;这些需要是天生的。(1分)

(3)一般而言,在低层次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高层次需要;但有时人也会在低 层次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层次需要。(1分) 5.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答案:(1)生物遗传因素。(1分) (2)社会文化因素。(1分) (3)家庭环境因素。(1分) (4)早期童年经验。(1分) (5)自然物理因素。(1分) 6.身体语言的功能。

答案:(1)象征:人们对身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2分) (2)说明:身体语言常作为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1分) (3)调节:身体语言在沟通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1分)

(4)情感表露:在沟通中,沟通者的身体语言也传达着很多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1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案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 。第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

1. 联系实际说明学习的策略。

答案:常用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以下几种:

(1)复习策略,复习策略可以避免遗忘,有利于信息的长久保持。 ①复习时间。应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1分)

②复习的次数。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1分) ③复习的方法。比较好的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1分)

(2)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2分)常用的组织策略:群集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分类;(1分)摘要、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1分)其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和结构。(1分)

2. 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案:(1)因素:①问题表征的方式;②无关信息的干扰;③功能固着性;④心向。(4分)(2)举例(4分,每一条举例正确得1分) 3.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部分灾区民众产生了焦虑障碍,请列举焦虑障碍的五种类型并分析焦虑的应对策略。 答案:(1)焦虑障碍的主要类型有: ①广泛性焦虑障碍。(1分) ②恐慌障碍。(1分) ③恐惧症。(1分) ④强迫症。(1分)

⑤创伤后应激症。(1分)

(2)焦虑的应对策略(以下六点,每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最高5分) ①认清焦虑状况。

②掌握克服焦虑的原则。 ③学会放松自己。 ④运用想象减轻焦虑。 ⑤进行理性思考。 ⑥接受专业治疗。

2008年10月全国自考心理学历年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注重人的独特性,认为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能的心理学流派 A. B. C. D. 答案:C 2.

学生们正在教室上课,突然一只小鸟从窗口飞过,大家不约而同转过头去看,这种现象叫 A. B. C. D. 答案:B 3.

人类可见光波的波长范围是()A.

100~400毫微米B. 400~750毫微米C. 750~1000毫微米D.

1000~2000

毫微米答案:B 4.有些学生在平常学习的教室里考试,往往能考出好成绩;在其他教室考试效果却不好。这 是一种()A.

情境依存性效应B.状态依存性效应C. 刻板效应D. 首因效应答案:A

5.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一个问题可分为①初始状态;②目标状态;③认知操作。这三个 部分共同界定的是() A.问题空间 B.抽象空间 C.知觉空间 D.具体空间 答案:A

是()

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认知心理学

做()

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后注意

6.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测验,被称之为()

A. B. C. D. 答案:C 解析:(P155) 7.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作者情绪状态的写照,这种情绪状态是() A. B. C. D. 答案:A 8.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 阴阳平和五种类型,称之为阴阳五行说。它与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的人格类型三模式中的哪种模 式相一致()

A. B. C. D. 答案:C 9.

研究婴儿期母婴依恋的特点和规律,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是() A. B. C. D. 答案:B 10.

A. B. C. D. 答案:C

根据三原色说,人视网膜上具有三种不同状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对三种颜色最为敏感,因 红、黄、蓝 红、黄、绿 红、绿、蓝 黄、绿、蓝

而称这三种颜色为“三原色”。“三原色”是()

测验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单一型模式 对立型模式 多元型模式 综合型模式 心境 激情 应激 热情 智力测验 性向测验 成就测验 人格测验

11.

A. B. C. D.

复习是一种重复学习,但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一般提倡哪种程度的过度学习() 30% 40% 50% 60%

答案:C 12.

A. B. C. D. 答案:B 解析:(P109) 13.

A. B. C. D. 答案:A 14. ()

A. B. C. D. 答案:C 解析:(P186) 15.

A. B. C. D. 答案:B

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成员每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 社会助长 社会惰化 群体极化 去个体化

时偏少的现象称为()

独特性 稳定性 统合性 复杂性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使

人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生活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这体现了人格特性的哪方面

提出智力由“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能力和记忆 瑟斯顿 加德纳 卡特尔 斯皮尔曼

能力”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的心理学家是()

脊椎动物的范围包括鸡、鸭、猪、狗、虎、豹、鱼等,这些是脊椎动物这个概念的哪个方 内涵 外延 定义 属性

面()

16.

A. B. C. D.

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教育水平 职业 社会背景 态度

答案:D 17.

A. B. C. D. 答案:C 18.

A. B. C. D. 答案:D 19.

A. B. C. D. 答案:B 20.

A. B. C. D. 答案:D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社会性发展

答案: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1分)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 社会情境的人格,(1分)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1分)

当我们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来看同一个物品时,它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会发生改变,但我们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对它的认识却往往不变。这种现象称为()

四岁的丽丽知道明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却不知道自己是明明的妹妹。这种现象体现了儿童 可逆性 不守恒性 自我中心性 守恒性

思维具有下列哪种特点()

关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稳定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年龄为划分依据

受不合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称为() 压力 挫折 焦虑障碍 应激

2. 晕轮效应

答案: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1分)然后再从这个判断 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2分) 3.

短时记忆

答案: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1分)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 入短时记忆。(1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1分) 4.

推理

答案: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1分)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 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1分)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1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需要考虑哪些变量?

答案:(1)自变量,(1分)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1分) (2)因变量,(1分)即实验者所需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1分)

(3)控制变量,是实验者设法控制的自变量以外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1分) 2.

简述注意的功能。

答案:(1)选择功能,(1分)注意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能够 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1分)

(2)维持功能,(1分)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般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 (1分)

(3)调节功能,注意帮助人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1分) 3.

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答案:(1)感觉通道的性质;(2分)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2分)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1分) 4.

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

答案:(1)发展的水平差异;(2分) (2)发展的智力结构差异;(2分) (3)发展过程的不同形态。(1分) 5.

简要分析人格结构中的自我调控系统。

答案: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1分)包括自我认识、(1分)自我体验、(1分 )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1分)

主要作用:对人格各成分进行调控,使之完整统一和谐。(1分) 6.

简述中年危机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答案:(P312)(1)中年危机由来自于自身生理变化方面,家庭生活变化方面和事业变化方面 的压力构成。

(2)具体表现:

①人到中年无奈容颜衰老,功能衰退

②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庭,“空巢”父母感到孤独、失落; ③事业的巅峰期后,对未来没有期待。

2)应对策略:①正确认识挫折,(1分)②改变不合理观念,(1分)③加强修养,勇于实践,(1分)④优化自身人格品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分

。第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

1.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

答案:(1)影响因素:①智力因素;②人格因素;③环境因素;④动机因素。(4分)(2)创造性培养:①建立目标与意向;②训练基本技巧;③获取某领域的具体知识;④刺激与好奇心;⑤建立动机;⑥建立自信、鼓励冒险;⑦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⑧培养有关创造力的信念;⑨提供选择发展机会;⑩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想的策略和技术;善于运用例子。(4分,每答出一条给1分,最高4分)

2. 试用工作动机理论说明如何激发人的工作动机。

答案:工作动机理论:

(1)X理论:人工作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物质利益的驱动,常被外来刺激所吸引。 (1分)

(2)Y理论:人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物质利益,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 的内驱力。(1分)

(3)V理论:个人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有雄心的人个人价

值观比较高,并且会努力在工作中寻求实现和证明。(1分) (4)Z理论:个人的价值观与组织目标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

(1分)根据工作动机理论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提高工资及福利,进行物质刺激;(1分)

(2)创造自由的工作环境,让工作者有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要;(1分)

(3)把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1分) (4)提高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1分)

3.面对5·12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挫折,灾区的很多民众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请列举心理防御机制5种常见的方式,并分析挫折的应对策略。

答案:(1)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10种: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等。(每答其中1个给1分,最高5分)

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这是

( )

A.知觉理解性 C.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D.知觉恒常性

2.在心理学中,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 A.随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D.集中注意

3.“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其含义是( ) A.行为 C.整体

B.精神 D.人本主义

4.有一种记忆系统的特点是:保持时间为几十至几百毫秒,存储形式为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就会自动消退。此种记忆系统是( ) A.瞬时记忆 C.短时记忆

B.工作记忆 D.长时记忆

5.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此种学习称为( ) A.接受学习 C.意义学习

6.在认知心理学中,表征是指( ) A.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C.形象代码

B.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 D.语义代码 B.发现学习 D.机械学习

7.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首创这一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

A.赫尔 C.梅耶

B.詹姆士 D.吉尔福特

8.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称为( ) A.首因效应 C.倒摄干扰

B.近因效应 D.前摄干扰

9.在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的能力是

( )

A.流体能力

B.晶体能力

20

C.模仿能力 D.创造能力

10.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 ) A.80 C.120

B.100 D.125

11.当活动难度较大时,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的动机强度为( ) A.低 C.中等偏高

B.中等偏低 D.高

12.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由低到高排列的第四层次为(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13.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表明人格具有( ) A.独特性 C.稳定性

B.复杂性 D.综合性

14.反应慢、但精确性高的认知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C.系列型

B.沉思型 D.同时型

15.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特质,属于( ) A.共性特质 C.中心特质

B.首要特质 D.次要特质

16.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是( ) A.反向 C.转移

17.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群体极化 C.从众性

B.社会惰化 D.匿名性 B.投射 D.退行

18.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产生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属于( ) A.躯体性压力源 C.社会性压力源

B.心理性压力源 D.文化性压力源

19.儿童知觉开始形成并有所发展是在( ) A.儿童前期 C.儿童后期

B.婴幼儿期 D.青少年早期

20.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时他人在场不但不能促进个体行为效率的提高,反而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为( ) A.从众

B.群体思维

21

C.去个体化 D.社会干扰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道德感 22.实验法 23.聚合思维 24.关键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5.简述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26.简述社会认知的过程。

27.简述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 28.简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29.简述动机的功能。

30.简述人际交往的三种基本需要。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

分。第3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 31.试述问题解决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8分)

32.试述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的意义,并对如何培养提出建议。(8分) 33.试述心理挫折的应对策略。(10分)

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哪种特征?( ) A.敏感性

B.流畅性

C.洞察性 D.独创性 2.下列哪个不是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 ..A.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B.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C.知、情、意、行是否具有一致性 D.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3.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它们是( ) A.首要特质和次要特质 C.首要特质和中心特质

B.共性特质和个性特质 D.根源特质和表面特质

4.智力三元理论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22

A.斯腾伯格 B.卡特尔

C.吉尔福特 D.斯皮尔曼 5.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 ..A.相似性与互补性 C.个人品质

B.接近性与熟悉性 D.身体健康状况

6.人在整个夜晚的睡眠过程中,从慢波睡眠到快速眼动睡眠要经过数次循环,在每次循环中,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 A.早期所占时间较短,后期所占时间逐渐延长 B.早期所占时间较长,后期所占时间逐渐缩短 C.早期与后期所占时间是不变的 D.早期没有,后期仅有较短时间

7.以下哪种动机驱使青少年特别重视伙伴关系?( ) A.交往动机 C.自尊动机

8.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 A.7±2个组块 C.9±2个组块

B.8±2个组块 D.10±2个组块

B.成就动机 D.自身价值动机

9.以下哪个是人格结构中自我调控系统的内容?( ) A.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B.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C.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 D.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10.下列不能说明挫折内涵的是( ) ..

A.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B.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C.挫折对人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D.挫折既包括挫折情境,又包括挫折感受

11.对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具有某种问题行为的中小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属于( ) A.理论领域

B.应用领域 D.边缘领域

C.兼有理论与应用领域

12.飞行时差常常导致旅行者在到达目的地后出现较长时间的身心困扰,原因在于( ) A.长时间飞行导致的旅途疲劳 B.环境改变后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 C.地球引力的作用 D.人自身生物节律被干扰

13.青少年的主观化自我阶段反映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处于哪种层次?( ) A.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

23

B.对自己思维、感情、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C.区别“自我”与“非我”的意识 D.对自己机体及其状况的意识

14.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哪种特性?( ) A.整体性 C.选择性

B.恒常性 D.理解性

15.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采取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的策略,称作( ) A.逆向工作法

B.爬山法 D.算法式

C.手段—目的分析法

16.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及原因。他用的是( ) A.观察法 C.测验法 A.视觉

B.调查法 D.实验法 B.听觉

17.婴儿发展最早的感知觉是( )

C.味觉 D.触觉 18.下列不能说明学习内涵的是( ) ..A.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B.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C.学习是主体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的过程 D.学习是生理成熟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

19.平行的铁轨向远方延伸时,看起来趋向于相交,因此,在画面上两条直线越趋向接近, 就表示距离越远,这是哪种深度线索在起作用?( ) A.纹理变化

B.遮挡 D.线条透视

C.视野中的高度 质叫做( ) A.胆汁质 C.粘液质 21.气质 22.感觉阈限 23.心境 24.人际沟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26.儿童如何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

24

20.《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心理学上把类似于林黛玉式的气

B.多血质 D.抑郁质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7.用信息加工观点阐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28.用适当的知觉知识解释立体电影的原理。 29.什么是心理研究的测验法?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0.失眠的类型。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任选1题,2题均答者,以前1小题计分,8

分。第33小题必答,10分。共18分) 31.试述服从与从众的联系与区别

32.教师用激励性评语、作业纠错后得好分、为进步学生发奖状等方法使学生努力学习。请用需要、诱因、动机的关系加以解释。

33.二十年前,大学毕业的刘姓夫妇与初中毕业的张姓夫妇各自的女儿在同一间产房出生,由于护士的疏忽,刘姓夫妇的女儿彤彤与张姓夫妇的女儿娟娟被调换。现在,被刘姓夫妇抚养的娟娟已经是音乐学院三年级的大学生,被张姓夫妇抚养的彤彤中专毕业后在家待业,两人命运迥异。有人认为,该实例说明,在人的智力发展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遗传的作用。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

2005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1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出生时就有【 】 A.情绪 B.情感 C.成就感 D.美感

2.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发现,最难辨认的表情是【 】 A.怀疑 B.悲哀 C.惊讶 D.恐惧 3.“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了人格的【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4.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 】 A.反应快,精确性强 B.反应慢,精确性强 C.反应慢,精确性差 D.反应快,精确性差

5.心理学家把类似燕青的气质,如聪明过人、灵活善变,情绪丰富且外露叫做【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6.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为【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去个体化 D.群体极化 7.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舒茨 D.奥尔波特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dg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