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传奇中的美学_丑角不丑

更新时间:2023-04-22 05: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明清传奇中的美学——丑角不丑

王舒雅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本文从文本出发,将全面考察明清丑角形象在参与情节、形象塑造、美学意义等方面描绘出了明清戏剧传奇中丑角的美学面貌。尤其对明清作家特殊审美价值取向有一定关注与较为详细的分析。关键词:丑角  审美取向  桃花扇  “笑”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07)11(c)-0136-02

提起丑角,有人常常把它与丑联系起来。但这两个并不是同一美学范畴内的。所谓“丑”:是客观现实事物与美对立的一种审美属性。而“丑角”是戏曲角色当行之一,并不是按照所扮演的人物的思想品德善恶划分的,而是在戏曲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丑角所扮演的角色都是逗人发笑的滑稽人物,以滑稽、诙谐、幽默、风趣为表演特色,因此把“丑角”与“丑”混淆在一起是不科学的。

1 明清戏曲中的丑角儿

丑角作为一个行当,发展到明清时期,它的主要作用已不仅限于娱乐与讽刺的喜剧性的剧场功能,而是在一些重要剧目中,丑角充分发挥灵活调剂的优势,进行情节穿插,甚至直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如梁辰鱼《浣沙记》中的丑角伯嚭,就是一个在吴越战争之间具有重要意义的角色。《浣纱记》全剧共45出,伯嚭作为一个丑角戏份有15出。而这15出基本是吴越两国正面、侧面交锋的主流情节。第四处从泊嚭上场开始,他一步步走向吴王进谄献媚,在客观上帮助越王实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复仇梦想,没有他,越王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伯嚭以他宰相的特殊身份进入了战争的实质性决策核心,这个丑角深度参与到主流情节里去了。如果说像《浣纱记》中的伯嚭,《梦磊记》中朱腼,《鸣凤记》中的赵文华参与情节的传统,那么这时其实已经出现了以丑为主角的剧目,如《东郭记》——剧作家以攫取功名为纲,将齐人等一群丑官结在同一背景下,同一舞台上,让他们不择手段、寡廉鲜耻的种种丑恶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情形在《博笑记》中也有反映,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传奇剧作家对美丑善恶的现实体验与感悟,也体现了他们对丑角更深入的认识与把握。明清时期,丑角已经超越了滑稽取乐的欣赏审美层次,进入到讽刺泄愤的审美阶段。

种是以丘浚《伍伦全备记》为代表的道学风,一种是以邵灿的《香囊记》为代表的时文风。前者以极端的伦理说教和社会功利衡量戏曲创作,企图将戏曲演出沦为图解封建礼教的工具和高台教化的利器。后者则对时文规范来指导戏曲创作,刻意将戏曲创作当作炫耀个人才情的舞台。这两股风气笼罩明代剧坛。开始有大批作家开始创新新形式。追求剧场效果,突破杂剧、传奇结构的规范,变化出新。其中,尚趣求奇即是一脉。在尚趣求奇的喜剧精神指导下,剧作家大胆创新,创作出大量具狂欢意义的丑角戏。徐渭的《歌代啸》,还有被姚华称为“皆滑稽之雄”的孙仁孺的《东郭记》,吕天成的杂剧《齐东绝倒》都是很好的丑角讽刺剧。从这个意义上讲,丑角在明中叶以后的活跃繁荣,是对明前期“道学”“时文”之风反拨的副产品。但事实上又暗合了这一时期人们对丑角娱乐的看戏需求。两者的巧合将丑角真正推倒舞台表演的峰口浪尖。

3 透过丑角看美学

汤显祖在《邯郸记》和《南柯记》中分别塑造了卢生和淳于棼①这两个官僚士大夫,通过人物的双重性格,揭示了人类感性心理中善恶美丑两极的共存。这两人是前所未有的悲喜剧形象。人们既为他们的卑劣行迹感到震惊发指,又为他们的滑稽举动感到忍俊不禁。从这两个人物形象中可见剧作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审美追求。作者始终以揶揄的笔调,描绘了卢生仕途奔竞的丑恶与势焰熏天的权势,然而也有因功被诬,险些斩首,流放边陲,妻离子散的悲苦经理。淳于棼也同样善始恶终,他们二人也曾建功立业,卢生屡建河功,淳于棼治理南柯郡二十年,政绩卓著,出现“征徭薄,米谷多,官民易亲风景和”的“盛世”而他们善的同时,有恶的一面,贪图权势富贵,放纵骄横,不能善终。这些个“丑角”被塑造的真实而丰满,在他们身上浓缩了作者与仕宦况味和官僚心态的审美观照与哲学思考。是“作者对于理想任务的悲剧性的感喟和对畸形人格的喜剧性的嘲讽。”②

而在《桃花扇》中,孔尚任更是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鲜活动人的丑角形象——柳敬亭。他虽是个说书人,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时代责任感,积极跻身与时代发展的潮头。作者并没有把他当作一般江湖艺人来看,而是极力摹写他的侠骨热肠,使他的说书绝艺为剧

情发展和人物塑造服务。技艺成为其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还渲染了柳敬亭善于排忧解难的游侠精神。第5出“访翠”通过狡黠讽刺阮大铖。极力摹写了他滑稽调笑的才能。当然作者着力赞赏的是柳生幽默调噱的辩才和任侠骛行、重义解难的古代游侠风范。左良玉东下就粮。必然导致江防空虚。在次情势之下,柳敬亭挺身而出,送札阻左。作为一个民间艺人,兵防空虚与之何干,但他却显露出强烈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时代责任感,义侠气概“跃然纸上”。在第31出“草檄”中,他被逮投去狱中,仍能语出诙谐,显露真性情。这是何等的豁达与洒脱!柳敬亭这一鲜明的丑角不丑的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卢生、淳于棼以及柳敬亭一类丑角形象的出现,体现出明清戏曲作家对美丑不相协调的审美现象的关注。前者表现为对个体外形与内质不协调性的关注,后者表现为美善个体与丑恶社会、个体之间的不协调的关注。他们都表现了明清戏剧作家深沉的人生思考和美善的审美取向。卢生、淳于棼是剧作家对世态人情、人性情感复杂性多元性和深刻性的感悟的审美创造。柳敬亭是剧作家对美善被丑恶吞噬的社会现实的审美反拨。

此外,这两种形象都渗透出剧作家悲观的感性心理,都负载着一种时代的悲情和剧作家内心深处郁结的失望情怀和悲剧色彩的渗入。使明清传奇中的丑角形象不仅蕴涵美与丑的审美判断,而且蕴涵悲与喜的情感反思。这样丑角不再是单纯意义供人谑笑讥讽的喜剧角色,而有了深邃的美学意义。

4 丑角不丑

“丑角”的“丑”字,含义是滑稽而不是丑恶,不论丑角扮演的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要在鼻梁间涂白粉,画“豆腐块”以揭示其滑稽本质。人物性格也具滑稽性,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表现手段是要经过提炼、净化而创造出艺术的形式来。从而给人以丑角艺术的美感享受。

丑角艺术给人的审美感受,以强烈的滑稽感为特色,表现形态是戏剧性的笑。从审美对象来说,丑角形象的滑稽性是引人发笑的客观原因;从审美主体来说,丑角所扮演的人物性格的滑稽性,特别是丑角正面人物的出奇制胜和丑角反面人物的弄巧成拙,所造成的观众的“精力过剩”“心力节省”,才是引人发

2 生动丑角频登台

由于丑角深度参与情节,就是足够情节作

为支撑,来塑造鲜活且具立体感的动态性丑角形象。明清传奇中,一改北杂剧和南戏中模糊单一的丑角形象,已经有一大批生态性的丑角活跃在戏剧舞台上,这不仅是戏曲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时代选择的结果。

在明代前期,剧坛曾弥漫着两种风气,一

136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学 术 论 坛

笑的主观原因。③

丑角艺术所引起的喜剧性的笑,虽然在生理形式上相同,但由于喜剧性的笑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情感活动,包含着特定的社会生活内容。所以,不同的丑角形象所引起的笑也是不同的——

a)赞美的笑:这种笑由丑角正面人物的肯定性滑稽所引起。它包含着对人物的崇高品质、美好心灵的直接肯定,特别是对正面人物利用自己的智慧出奇制胜战胜丑恶感到顿悟式的惊喜和由衷的赞美,帮助人们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生活思考,从而给人们以巨大的生活乐趣。

b)讽刺的笑:这种笑从丑角反面人物的否定性滑稽所引起,是丑的直接否定,对反面人物弄巧成拙的嘲笑。在这嘲笑声里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它的美学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它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一方面又可以帮助人们荡涤身上庸俗不洁的东西,而变得高尚纯洁。

c)幽默的笑:幽默的笑是对丑角艺术最直接而正常的反映。轻松、温和、快乐也可以是对正面人物歌颂而呈现出的会心的笑,也可以

是对不失为正面人物的缺点的善意的讥讽。

丑角不丑,相反具很强的美感。人物的滑稽性引起各种性质的笑。包含丰富生活内容,又具很强的娱乐性,而且笑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心灵。对健康也不无裨益。丑角艺术应当发扬,并善用笑的力量去摧毁、埋葬人间的丑恶,在笑声中创造和美化我们的新生活。

研究的现象,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值得我们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注解

①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以净丑心胸,而借正生面孔”以生角的表演规程,展示净丑性格灵魂的形象。而与之相反的是《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苏昆生“正生借用净丑”,同样体现了剧作家独具匠心的审美设计,在脚色与人物的倒错中实现审美超越。

②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83页。

③出自于《中华戏曲(第一辑)》第158页,林清奇先生之《丑角研究》。

5 明清丑角,谁与争锋

明清传奇情节容量的拓展,为丑角深度参

与情节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中期开始的“尚趣求奇”的审美取向和创作主张又为生动丰满的丑角形象出现提供了外部条件。戏曲体制的变化和对现实的审美感受都促使剧作家对丑角进行重新审视和把握。这必将促使丑角形成更为鲜明的行当特征,这些形态变化在明清戏剧丑角身上有充分表现。因而,明清传奇中丑角的文学面貌,可以说代表了丑角在不同时期文学形态的最高水平。

这时期,作家独特的审美取向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令今天的人看来也颇有感触和共鸣。这独特的“丑角”审美流是十分值得

(上接135页)

果两国按照此比较优势生产,结果如何呢?

美国专业化生产小麦,然后按照1:1的比例进行交换,6单位的小麦可以换得6单位的棉布,而这6单位的棉布美国自己生产要用1.5小时,这比分工前节省了半个小时,或多获得了2码布。

再看英国,6码棉布换得6蒲式耳的小麦,这6单位小麦在英国国内生产要用6个小时,而6小时全部用来专业化生产棉布的话,可以获得12码棉布,这比分工前多获得6码棉布节省3小时。由此,可以看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通过贸易还是可以获益的。

3 利用暂时的比较优势取得长久的绝对优势

通过理论可知,贸易可以同时得到鱼和熊掌,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较利益论的假设前提在今天有一定不切实际、不彻底的成分,分析也只是看到静态的短期利益。比如:坚持劳动价值论.即: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在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模型中(生产要素通常是指劳动),商品相对价格的唯一基础就是相对的劳动量.相对来说,单纯地用劳动价值论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和交换价格,上述结论具有完美的逻辑对称性,但是,一旦放弃劳动价值论,例如用要素价格衡量商品的价格(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等),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其要素价格会存在差异,因而总有一些国家在某些产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即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的那部分生产要素是其要素禀赋高

的生产要素.虽然,发达国家可能在所有产品方面,其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产品的价格是由多种要素价格水平共同决定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国际交换价格依然具有绝对优势.所以,对于广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存在的规律不是发达国家在所有产品方面的绝对优势,而是对不同的要素密集度产品,各国依据本国的要素丰裕度具有各自的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的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贸易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相对来说大一些,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发展的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利用是为了取得绝对优势。虽然现在发展中国家的绝对优势很有限,而且大多数的发达国家也不愿意看到发展中国家有更多的绝对优势,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着眼于长期的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在生产要素的其他领域实现更多的绝对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获得静态的贸易利益,更是为了获得动态贸易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贸易实实在在地能使人获得好处,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方便,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是为了保住贸易中的既定成果,同时取得长远的利益,开辟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更广阔的空间,仍需要为取得绝对优势而努力。

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英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地位程度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美国)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小麦),后者(英国)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棉布),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那些在各方面都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可以通过贸易同时拥有鱼和熊掌的。

参考文献

[1] 陈宪等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尹翔硕编著.国际贸易教程[M].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1.2.

4 结语

大卫 李嘉图由个人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应该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美国)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3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df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