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概论1

更新时间:2023-10-20 15: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流概论(1.2)

主讲:吴清一

1.2 物流科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1.2.1 物流科学的产生 1.物流科学的产生过程

物流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人类社会开始有产品的交换行为时就存在物流活动,而物流科学的历史却很短,是一门新学科。物流学本来的意义可以从物流管理和物料搬运等学科方面去追溯它的历史渊流。但是以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军方后勤部门的科学研究结果开始的。因此物流学在欧美还广泛使用“后勤学”这样的名称,“后勤学”原文logistics的含义是军事用语“兵站”,是指向供给各种军需品的前方机关,它的业务包含军需品的订货、生产、储存、供应、通信等。由于当时前方战线变动很快,如何组织军需品的供给,即军需品的供应基地、中间基地、前线供应点合理配置,各级供应基地合理库存量的确定,由后方向各级供应基地运输的路线和运输工具(飞机、轮船)的合理使用,这些形成了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军需品的供应不足将影响战争的顺利进行,而军需品的过量储存又将造成浪费。为了合理解决上述问题,美国军事部门运用运筹学与当时刚刚问世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科学规划,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物流科学的萌芽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产品数量急剧上升,生产成本相对下降,从而刺激了消费,使得市场繁荣、商品丰富,在流通领域出现了超级市场、商业街等大规模的物资集散场所。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问题是流通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而言有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流通费用在商品总销售价格中的比

重逐渐增加,影响了商品的竞争能力。因而人们不得不对各种物流活动的规律进行认真的研究,试图找出降低流通费用的途径。由于着眼点是流通费用的整体而不是其局部,这就必须确定考察对象的范围,并且对其结构做出分析。流通费用是在运输、保管、装卸搬运等物流活动中产生的,这些活动具有共同的本质,与“加工”是改变“物”的形状与性质的功能有所区别。物流活动的功能都是为了实现物资的空间效果或时间效果,它们各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属于同一个物流大系统,在理论上可以用时间维和空间维的物态变化来揭示这个系统的本质,这样就结束了各种活动处于孤立、分散、从属地位的历史,使得原来在社会经济活动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并且以此为中心开展研究活动,形成了现代物流科学,并且日臻完善。 2.物流的后进性

物流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久远的历史,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和交易行为形成的同期就有物流活动的发生,但是物流科学的形成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物流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生产技术,物流科学的产生也比加工科学历史短暂。物流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物流的后进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运输、仓储、搬运等是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它们被作为辅助环节来完成特定的功能,彼此没有发生联系,它们只相互孤立地处于从属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流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逐步地走向现代化,如运输技术由人力和畜力的运载工具演变成汽车、火车等,但上述的从属地位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物流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潜力的发挥。只有到了生产高度发展、产品较为丰富的20世纪50年代,流通成本相对上升的矛盾突出以后,物资流通科学的重要性才

被人们所认识,从而促进了物流科学的研究和产生。也就是说,物流学是在生产高度发展之后适应社会的需要才产生的,这是形成物流后进性的根本原因。 (2)形成后进性的另一个原因是:物流科学是在融合了许多相邻学科的成果以后逐渐形成的,如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等都是物流科学形成的重要基础。现代物流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社会经济和生产发展的价值体现,也必须依赖于电子计算机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物流科学只能在这些科学与技术之后得以诞生和发展,了解这一点,能使人们不会由于物流科学的新颖性望而却步,也不致使人们因为物流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久已熟悉的客观事物而不予重视。

1.2.2 我国物流的发展阶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物流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初期发展阶段(1949—1965年)

这个阶段,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国民经济尚处在恢复性发展时期,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薄弱,并且出现了重生产、轻流通的倾向。物流的发展刚刚起步,只是在一些生产和流通部门开始建立数量不多的储运公司和功能单一的仓库;运输业无论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等,都处在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搬运和仓储环节比较落后,物流业远远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初步建立了物资流通网络系统。在物流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如组织定点供应、试行按经济区域统一组织市场供应等。

2.停滞阶段(1966—1977年)

1966年开始的持续十年的“文革”动乱时期,给国家在经济上、政治上及其他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破坏,当然物流的发展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在此期间流通渠道单一化,从整体上看物流基础设施基本上没有发展,甚至连原来的一些设施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期间虽然也搞了一些个别项目建设,但对整个物流影响不大,实力没有多大增强,物流理论的研究和物流实践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3.较快发展阶段(1978—1990年)

在此期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特别是物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的发展较快,新建了大量的铁路、公路、港口、码头、仓库、机场等,不仅增加了物流设施,而且提高了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同时开展了水泥、粮食的散装运输、集装箱运输,开始建设立体自动仓库。尤其是有关物流学术团体在此期间都相继成立,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国内国际物流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中国物资流通学会于1989年5月在北京成功地承办了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对我国的物流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物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正式确立,一些物流学的专著和译著也出版发行。物流学研究开始被人们重视,人们在观念上逐步改变了孤立的对待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信息情报等机能,开始以系统的观点对它们的作用进行研究,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

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以运输为例,截止到1990年底,我国陆、水、空运输网线总长度有了较大增长,其中1/4以上是在这十余年期间建成的。尤其是公路建设更为突出,已建成高速公路、汽车专用公路多达4000 km。这十多年来新建和改建的高速汽车专用公路超过了前30年建设总和的3倍。其他水运、空运、管道运输也都有很大发展。

4.高速发展阶段(1991年以后)

这个阶段正是我国进入“八五”计划建设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8%,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物流体系迅速现代化以与之相适应。正因为如此,国家为高速发展物流业而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八五”规划中明确地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业作为重点,在此期间动工兴建的10项特大型工程中,物流业就占有5项,而且全部是运输方面的。

进入“九五”规划时期,我国总货运量持续快速增长,1997年已达到12.55亿吨,相应的货物周转总量达到23337亿吨。因此,我国物流事业面临任务十分艰巨,同时也意味着开展物流研究、提高物流水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一定会被人们所认识,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前景也是光明的。

在此期间,我国也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建设,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由于引进不少家用电器生产线和汽车生产线,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得到传播,有力地推动了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物流机械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成为机械工业中引人注目的领域。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物流业正稳步地走向现代化。 1.2.3 物流科学的性质 1.物流学是综台性交叉学科

物流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物流学的产生就是以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矛盾——流通成本上升而开始的。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da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