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打-泾川说明书A3-2

更新时间:2023-04-09 01: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概述

一、本次规划修编背景

二、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点对泾川的要求

三、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四、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

六、规划指导思想

七、规划期限

八、规划范围

第二部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第二章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

第三章县域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第四章泾川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旅游发展规划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七章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第八章县域对外交通规划

第三部分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目标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三章城市空间发展分析与规划

第四章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第五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第六章绿地系统规划

第七章城市设计框架

第八章城市空间管制规划

第九章旧区改造规划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一章城市发展时序及远景构想

第十二章市政工程规划(待)

第十三章综合防灾体系规划(待)

第十四章城区旅游发展规划第十五章规划建议

图纸目录

1.区位图

2.区位分析图

3.城镇体系现状图

4.城镇体系规划图

5.县域旅游总体规划图

6.县域文物古迹分布及规划图7.县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

8.县域建设分区规划图

9.规划范围图

10.用地现状图

11.工程地质评定图

12.“四区”划分图

13.城市发展模式分析图(待)14.中心城区旅游资源分布图15.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图

16.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1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18.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图(待)19.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20.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管制规划图21.旧城改造规划图

22.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规划图23.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图

24.中心城区旅游规划图

25.近期建设规划图

26.建设发展时序图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

前 言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06年4月底受泾川县城建局委托对泾川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成立了以任云英教授、刘宁副院长为项目负责的规划组,在对现场进行踏勘之后,于6月中旬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征求意见会,根据会议纪要对方案进行了多方案对比研究和调整。由于规划条件屡有变化,如银武高速公路选线及西平铁路选线等问题对城市布局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屡次调整和修改,并向西安建大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委员会进行了汇报,根据技委会的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了对泾川县政府和泾川人民负责,我们规划组不断根据条件的变化对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调整,并多次与规划主管部门及领导进行了多方沟通。

本着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与出发点,本次拟就泾川县城总体规划的主要问题和总体布局进行意见征求,希望汇集各方领导和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共同为泾川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科学决策,以便于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一部分 概 述

一、本次规划修编背景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银武高速、西平铁路的建设实施,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3.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后,泾川县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人口与用地的矛盾较为突出。1996年编制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按照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以及城市建设与发展都迫切要求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4.随着山川秀美工程、退耕还林工作的深化,泾川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银武高速公路的修建,成为跨泾河的城市南北分区之间的屏障。

5.建设部颁布的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于2006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也为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上层次及相关规划对泾川的要求 1.《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

泾川处于甘肃省五大经济区,陇东城市经济区的二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2020年10—20万。泾川处于南北一纵的交通结点:吴中—环县—庆城—庆阳—泾川—华亭—天水—澄县—阳平关;同时处于东西一横的交通结点:铜川—泾川—平凉—静宁—会宁—定西。

在甘肃省三大旅游区之一的以天水为依托的东部旅游区的北部旅游区——平凉、庆阳旅游分区。其中对于平凉为主的道教名山、王母文化、周祖文化旅游圈,是甘肃省未来的增长极之一。

2.《平凉市总体规划》

平凉市总体规划对泾川的人口规模定为6—8万人,城市发展定位为:平凉东部片区的中心城镇,是泾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的交通、商贸、旅游中心,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旅游业。

3.关中城镇群(辐射关系暂缺)

三、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

1.规划背景

最近一版总体规划《泾川县总体规划(1996—2010)》是在83年编制的《泾川县总体规划(1983—2000)》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规划期限近期为2000年,远期2015年,规划用地范围主要位于泾河南岸的老城区。 2.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确定为:以发展轻工、商业为主,积极拓展旅游服务业的文明城镇。 (2)人口规模:近期发展3.6万人,远期发展6.0万人。

(3)总体布局为:老城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火车站为综合开发区;公园路与甘家沟之间为工业区;甘家沟至泾灵路为生活服务区;何家坪为温泉疗养度假区;王母宫山为古迹名胜游览区。

3.规划评析

在当时指导思想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该规划对泾川县城的性质、规模确定较为合理,总体布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泾川县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规划的城市主要格局已基本形成。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山川秀美工程、退耕还林工作的深化,以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原有的规划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泾川县城旅游的职能没有能够得到强化;

(2)城市规模缺乏弹性,不利于泾川县城持续性发展; (3)缺乏对泾川县城建设风貌特色的探索; (4)缺乏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和控制; (5)对建设环境、城市管理等方面缺乏研究。

因此,根据现有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对原规划进行适当调整,统一思想,立足现状,放眼未来,长远规划,逐步实施,对泾川县城朝着同一目标,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实施状况

自上版总规制定以来,泾川县城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原312国道为依托的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县城现状由两大部分构成:一为老城区,自王母宫山至化工厂段,主要分布着行政、教育、经济、文化、商业等设施和住宅用地,为基本建成区;二是东部以温泉度假为主的经济开发区,已建项目有温泉宾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2

馆、凤郿管理所、瑶池山庄、长庆石勘局泾川办事处用地以及临街的餐馆、商店等服务设施。

四、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

1.与周边区域建立协调发展的合作关系,城乡统筹发展。

2.明确土地使用性质,划定土地建设的控制区(禁建、限建、已建、可建)。 3.确定城市性质、人口规模、发展方向、用地规模及布局。 4.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合理发展旅游业。

5.优化城区内交通状况,合理组织区域性交通网路。 6.合理利用水资源、明确城市防洪防灾等的重点措施。

五、规划依据

(一)规划法规与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文); (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文件

6.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7.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8.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

9.平凉市总体规划(2002——2020) 10.《泾川县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11.泾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2)

六、规划指导思想

1.充分认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从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高度,把握泾川县在陇东区域内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制定科学发展战略。

2.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3.充分认识泾川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现状特点等,塑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景观。

七、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2025年,其中: 近期(2006—2010) 中期(2011—2015) 远期(2016—2025)

同时对城市的远景发展方向以及产业提出一定的构想。

八、规划范围概述

1.县域范围:13个乡镇,面积约为1467.3平方公里。 2.规划控制区范围

城关镇镇辖范围,包括15个乡村,面积约为86.1平方公里。 3.生态景观控制区范围

东至南石窟,西至五里铺、茂林,北至田家沟,南面涵盖高峰寺,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 4.城市建设区范围

东至何家坪,西至王母宫西,南、北至南北山麓,包括了城关镇的杨柳、延丰、土窝、水泉、水泉寺、共池村、兰家山和东庵村,温泉开发区的甘家沟、蒋家坪和何家坪村,规划范围总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设面积约为10.69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 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陇东,陕甘两省交界地区。

位于东经117°6′~107°44′,北纬35°10′~35°31′。东与陕西省长武县接壤,西与平凉市崆峒区和崇信县毗邻,北与镇原县相接,南与灵台县交界,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辖区面积1467.3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黄土高原沟壑区

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30米—1462米,塬面破碎,沟壑纵横,3公里以上沟壑共计2480多条,呈现出山、川、塬三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5.8%、9.7%和24.5%,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由于泾河及其支流的长期侵蚀,形成了四条残塬和五条川谷,四条残塬占全县总面积的23.6%,分别为南塬、北塬、中塬、荔堡塬,其中北塬面积较大,荔堡塬完整,中塬窄小;塬面整体上以3°至7°的坡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平坦,且中央部分地面的倾斜不超过1°,土层深厚,适合于耕作。河谷川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4%,其中泾、汭河两川用地宽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作便利;黑、红河两川河滩狭窄,土地贫瘠,不利于生产和生活。

3.地质:鄂尔多斯台地

地质构造为长期稳定的鄂尔多斯台地西南部,基岩出露部分属下白垩系志丹群,基岩之上局部出露第三系红土,其余全部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

4.水文:泾河的中上游,季节性河流

境内流经泾河及其支流芮河、黑河、红河、蒲河5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938亿立方米,其中自产径流0.761亿立方米,占10.9%。干流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老龙潭,全长451公里,境内长58公里,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3

流域面积3145平方公里,全县河流都具有黄土高原河流的典型特色,即流量小、比降大,河床曲,含沙多;县境内地下水埋藏深度达150米—500米,深层水储量多,但开发困难。

5.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

泾川县地处中纬度内陆腹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春旱少雨,夏、秋季多东南风,且雨量多而集中;冬季多西北风,干旱少雨雪。年日照时数2315小时,日照百分率52%,年平均气温10°C ,无霜期148—208天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3毫米,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

6.土壤:黄绵土、黑垆土构成主体

全县土壤面积217.88 万亩,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淤育土、潮土等。黑垆土广泛分布于塬面上和泾河两岸的台地上,面积58.03 万亩,占26.63%,土层深厚,通透性、宜耕性和保肥能力较好;黄绵土分布于泾、汭、黑河两侧的黄土梁峁、沟壑山区和塬边,面积134.82 万亩,占61.88%,土层较薄,生产力水平低;淤育土分布于泾、汭、黑、红河四条河流的川、台地,面积15.29 万亩,占7.01%,肥力较高;潮土则分布于川区一级阶地上,面积3.90 万亩,占1.79% ,土层深厚,夹有砾石、粗沙,透水性较强。

7.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草原过渡地带

自然植被以稀疏草群落为主,县境内广泛分布冰草、蒿类、本氏羽茅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20科100余种;天然残留植被有紫荆、文冠果、枸杞等;乔木以白杨、洋槐为主,次为泡桐;灌木有酸刺、酸枣、狼牙刺等。 二、资源条件

1.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占平凉市域的12.9%,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43公顷,为平凉市人均值的84%。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996年),耕地5.45 万公顷,占37.2%;园地1.32 万公顷,占9.0%;林地3.17 万公顷,占21.6%;牧草地0.65万公顷,占4.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93万公顷,占6.3%;交通用地0.14 万公顷,占1.0%;水域0.33万公顷,占2.2%;未利用土地2.67万公顷,占18.2%。

2.水资源

全县人均拥有水资源285立方米,亩均69.3平方米,属水资源贫乏县。地表水源主要来自泾、汭、黑、红河等4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938万立方米,其中自产水0.761万立方米,占10.9%;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泾、汭、黑、红河川区及黄土塬区,泾河川区水层最厚,一般为6-9米,埋深小于20米,开采条件和水质较好。

3.旅游资源

泾川历史悠久,建郡设县已2100多年。地处丝绸古道要冲,历代皆为重镇,有许多驰名的古今人文景观。泾川温泉驰名陇上。王母宫、瑶池遗址、南石窟寺、罗汉洞等和古风犹存的“泾州八景”构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资源。西王母文化遗存——回山王母宫、瑶池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人前来寻根谒祖;南石窟为陇上石窟双明珠之一;泾川温泉日出水1920立方米,水温37℃,富含氟粒子,为重碳酸钠型医用矿泉水,建有宾馆、旅游馆等旅游设施,是度假休闲的极好去处;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作为国家水利部生态保护科技园区,2004年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县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

4.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品种繁多。常用造林树种28科,36属,并有果树7科7属20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20科100余种,野生中草药有黄麻、甘草、柴胡等80余种,野生动物有狼、狐、雀、稚等几十种。 三、历史与沿革

泾川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代建有阮、共国。秦统一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县,为置县之始,东汉初撤,十六国时复置。后秦置庸州,北魏置泾州,均为州治。唐代因之,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改名保定县。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泾川县,因水得名,元、明、清相沿。1949年泾川解放,属平凉分区,1958年曾一度将崇信、灵台并入,1962年重又分开至今。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4

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泾川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经济指标见表2。2005年全县共有277所学校,其中普通中学24所,职业中学3所,小学252所。在校学生人数共为7.3万人,其中高级中学学生人数为2.58万人,职业中学为404人,小学为4.36万人。专任教师数为3296人。全县拥有县级卫生机构8个,病床261张,农村卫生院14个,病床255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79人,千人医生数0.62个。

1、人口

2005年底泾川户籍总人口为34.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8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农村人口为31.46万人,占91.7%。人口密度为232人/平方公里。县域辖14个乡镇。

2、产业结构

2005年底泾川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6.36亿元(当年价,下同),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2.7%。在三产中,第一产业产值为5.0亿元,第二产业为5.08亿元,第三产业为6.28亿元, 三产的比值为30.56:30.97:38.47。从整体上看, 泾川县第一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二产业较薄弱。 3、工业

2005年底泾川县工业总产值为14.2亿元(现价),比去年增长了12.1%。实现增加值3.89亿元,增长12.3%,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980万元,占10.2%;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为3.46亿元,占88.9%。

主要产品为罐头、啤酒、棉纱、果汁、

面粉等,主要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

表2:泾川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4、农业

泾川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发展受地形环境的影响较大。2005年耕地面积为6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39%,其中山地、川地、塬地的耕地面积之比为39.7:11.4:48.9,

可见近一半的耕地位于塬区。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42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为6.39亿元,占67.8 %;林业总产值0.64亿元,占6.8 %;牧业总产值2.22亿元,占23.6 %;渔业总产值327万元,占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1400

万元,占1.5%。在大农业发展中,结合自然环境特征积极推进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两大体系的建设,组织

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2005年完成成片造林12.05万亩,退耕还林8.45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2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9%。 五、泾川县在平凉市的经济地位

泾川县在平凉市所属的1区6县中,经济基础条件较好。七项指标对比有1项第2名,3项第3名,2项第4名,工业基础较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排名最后。详见表3。

表3:平凉市各区县主要指标及泾川县在平凉市位次(2004年)

第二章 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发展背景分析

(一)西部大开发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国家增加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和政策优惠,并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带动西部的资源开发和城镇发展。因而这将给甘肃省以及泾川县的经济和城镇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二)平凉市的区际地位

平凉市位处陕甘宁三个西部大省的交汇中心,平凉市与三省省会西安、兰州、银川均相距约300公里。泾川县位居平凉市的东部地区,依托于省级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城镇体系网络,接受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的辐射,将为平凉市及泾川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区域基础设施的不断提高

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未来5年内甘肃省的区域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1.公路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5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将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新建和改造通乡油路13000公里,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万公里,基本建成兰州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和酒泉嘉峪关、张掖、天水、平凉、陇南5个省级公路辅枢纽。未来中西部交通大通道银-武高速公路将从泾川境内穿过。 2.铁路

开工建设西北至西南新通道兰渝铁路,扩能改造陇海、兰新、兰青等干线铁路,建设西安至平凉、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形成陇海与宝中、兰新与青藏铁路干支线相连接的铁路运输网络。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00公里,路网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3%和65%。 在全省铁路干线网络中,西平铁路从泾川境内穿越,将极大地改善泾川县对外交通的状况。 二、优势条件分析

1.优越的区位条件

地处陕甘交汇地带,可以便捷的接受两省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技术、信息扩散,而且有利于泾川接受开放的市场氛围和最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及时更新自身在区域内的战略定位。

泾川县城距西安市仅220公里,距兰州市约400公里。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中强烈地受到西安市、兰州市的带动和影响,今后随着罗定高速公路与西平铁路的贯通,泾川县可以融入到中西部大通道(银-武高速公路)和我国东西向一级发展轴线——陇海兰新经济发展轴带当中,并可纳入到西安市3小时经济圈当中。这将极大地提高泾川县的对外联系与交往程度。

2、丰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浓厚的文化气息

泾川县历史文化悠久,境内荟萃了以西王母宫为主体的道教文化、泾州大云寺、南石窟寺、百里石窟长廊为主要内容的佛教文化,以及完颜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平凉市的文化旅游系统中,西王母朝圣区为重要景区之一;在自然景观方面,已形成以田家沟生态景观区、官山林场生态景观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境内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平凉市东线旅游的重要节点。

3、优质的温泉资源

泾川县的温泉资源品质优良,被授为“优质温泉水”称号,目前开采利用的泾参1井常年水温为38.2°C ,日出水量1920立方米,每升水中含有偏碳酸25.1毫克、锶0.24毫克、溴化物0.18毫克、矿化度1127.3毫克,此外水中还含有铁、锰、锂、钡、氡、镭等多种活性微量元素,是十分理想的医用矿水。

4、丰富的农副资源

泾川县较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为多种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目前除粮食生产外,果菜、草畜和优质牧草等已经形成特色农业资源,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基础。 三.泾川县的制约条件

(1)环境容量有限。泾川县境内的地貌特征以山地为主,川地和塬地面积少,整体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境内泾河污染较严重,其生态质量不仅关系到本县,而且直接关系到下游区域的发展。

(2)资本短缺制约明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3)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4)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

第三章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一、泾川县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与结构特征

“十五”时期泾川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较快提高,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了16.36亿元,年均增长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68元,年均增长8.6%。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708万元,同口径年均增长9%。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072元和1890元,分别增长10.2%和6.0%。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扶贫开发稳步推进。

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5:30:35调整到2005年的31:31:38。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支柱产业规模效益逐年提高,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5.72亿元,年均增长9.2%。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增加值达到3.89亿元,年均增长10%。旅游产业开发形成一定规模,旅游业综合收入快速增长。

3、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累计列建各类国家投资项目123项,争取资金3.4亿元,建成各类项目150多项,完成投资13.1亿元,相继建成了凤嵋一级公路、王村泾河大桥等重点工程,发展条件有了新的改善。

4、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完成退耕还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2.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8%。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全县耕地连年实现占补平衡。

5、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泾川县作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已通过评估验收。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效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新建、改建各类学校167所,消除危房6.8万平方米,泾川一中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共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日趋完善。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3%、96.5%,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4.29‰,老龄工作协调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二、发展目标

1.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建立取得较大突破,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全县总体实现小康,使其建设成为甘肃东部经济强县。

2.主要发展指标

近期(2010 年)GDP 总量达28亿元,增长率为11%左右,人均GDP 为1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财政收入达到 7115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28:39:33。

远期(2025年)GDP 总量达36亿元,增长率为8%左右,人均GDP 为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财政收入达到 2.2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6

25:38:37。 三、产业调整思路

1.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1)以产业链条延伸为方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县粮食、果菜、畜禽和优质牧草等资源,突出“名品牌、高科技、无公害”,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保鲜、贮存、加工项目,大力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农产品贮存加工的专业村、专业乡,鼓励发展一批外向型农产品加工、经销企业,把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经济优势。

(2)以优势骨干企业为带动,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经济。以县城东部工业集中区为平台,按照资源共享、项目集聚、市场运作的原则,强化功能分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挥优势,凸显水果、草畜、蔬菜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泾河川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努力将泾河川区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建成3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为目标,集中培育南北二塬优质红富士苹果产业带、泾河流域特色水果产业带和山台地杂果、加工专用苹果产业带;草畜产业以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生产为目标,以优质肉牛、优质瘦肉型猪为重点,发展壮大南北部山区草畜产业开发经济带;蔬菜生产以标准化、无公害为方向,坚持露地栽培、设施栽培与间作套种、复种相结合,重点发展地膜洋芋、优质胡萝卜等大路菜和反季节精细菜,形成主导品牌,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5万亩。

(2)全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切实改善发展条件。

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范围,逐步实现农村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县乡公路改造,所有县乡道路通油路,村级道路全部达到农一级以上标准。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多方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力争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0%以上。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有效提高用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需求。

(3)多方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小康示范村建设。

按照“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的要求,坚持产业开发、小康住宅、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精神文明相配套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建设一批农村小康示范村。继续加快以村屯绿化、“三荒”绿化、道路绿化和庭园经济为主的农村环境建设步伐,积极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循环利用,加强危旧房的更新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 (1)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积极开发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新优势。以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开发为重点,按照西王母文化、石窟文化、生态、民俗、温水五大板块,精心打造台湾——泾川“西王母之旅”精品线路,做

大做精大云寺、西王母旅游品牌。按照“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要求,加强大云寺、王母宫、温泉、田家沟、隍庙等重点景区建设,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景点等级和服务水平,努力把泾川建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上特色鲜明的旅游大县。

(2)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积极发展信息、金融、咨询、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等新型服务业和土地、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加快推行现代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商贸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推动家政服务、体育健身等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为周边大城市、大企业和西平铁路、银武高速等大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务。 四、城镇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以区域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产业结构的非农化推动地域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从区域城镇体系现状出发,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等级规模结构与职能组合结构,强化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城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形成适应地域特征的城镇体系结构。

2、发展方针

(1)明确中心城市对城乡发展的整体提升作用

城乡关系的协调与整体发展首先是中心城市具有相当的规模与足够的实力,中心城市的发展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的重点途径,是一、二、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最强大力量,也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向农村转移的组织者与推动者。理顺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中心城市对城乡发展的整体提升作用。泾川中心城市尽管在全县城镇体系中居首位优势,但就提升城乡整体功能而言,仍存在中心弱、外围散,产业与人口联系不足等问题。

(2)强化小城镇的要素集聚与产业支撑

小城镇是城乡关系的重要纽带。泾川县各级小城镇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产业支撑,要素集聚程度低,难以实现对山区人口的吸引。小城镇发展中缺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强化小城镇的要素集聚与产业支撑,增加小城镇就业岗位,在理顺泾川山区城乡关系方面尤为重要。

(3)加快村庄集中,完善设施配套

从泾川目前的农村与集镇分布看,过散、过小、设施难以配套仍是城乡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泾川山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最大。理顺城乡关系,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必须同时加大村庄集中与设施配套的建设力度。 五、城乡空间管制分区

本轮总体规划突破以往总体规划“就城区论城区”,并相应地对建设用地、农林地及重点的生态控制区域在空间上协调布局,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二图合一”,保障城乡居民点、产业基地、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的城乡统筹安排。结合《泾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全县土地分为以下分区:

1、城镇建设发展区 (1)点轴发展区城镇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7

注重处理好城镇对外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交通线加强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避免对外交通在城市中穿越,严格控制沿交通干线建房的红线距离。

(2)点状发展区城镇

发挥集聚效益,实施开发性移民,使居民“下山出沟”,向中心城镇集中,控制城镇数量的增长。 (3)集镇乡村

乡村建设应符合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城市发展生态要求,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农村居民点应集中连片建设,统筹安排道路、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一律向农村工业园区集中,严禁分散建设。

2、农业生产区 (1)范围

是指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林、牧、副、渔和果菜的广大农业区。 (2)控制措施

①坚定不移地贯彻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规模,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 ②加强农田林网化工程,加强农业生产区生态环境保护。 ③严格禁止可能导致农业污染、土地污染的经营活动。 ④村镇建设用地占农业生产用地的比例应控制在3%以下。 3、生态脆弱区 (1)范围

主要指县境内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包括沟谷、沟豁的坡面等。 (2)控制措施

①积极鼓励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鼓励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②严禁在本区域内大规模进行资源开发和城镇建设,禁止在大于15°的坡地上开垦耕地。 ③对分散的村庄居民点适当迁并,大幅度降低区内人口密度。

④鼓励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与防风固沙林。

4、水源地保护区 (1)范围

指为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水资源的水源地和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的水库、泉水、地下水汇集和赋存地带。

(2)控制措施

①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城镇水源地及其保护区,不得向水源地保护区排放环境污染物。 ②鼓励在水源地保护区进行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 ③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不得作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用地使用。 ④水源地保护区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比例应控制在0.5%以下。

⑤不同城镇共有的水源地应由共同上级有关部门统一管理,严禁各自为政,无序、恶性开发。跨市、县的水源地开发建设由所跨市、县的共同上级有关部门统一管理。

5、河流廊道区

(1)范围

是指与城镇相关的主要河道分布地带,泾川县境内主要是指泾、汭、黑、红河4条河流。 (2)控制措施

①严禁向河道中排放未经处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水,不得向河流两侧倾倒垃圾、工业废杂等固体废物。

②在沿河地带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绿色产业,严禁污染型产业的发展。 ③严禁在河流两侧取土挖沙,不得随意破坏绿色植被。 6、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区 (1)范围

是指为保护特殊的人文、自然景观而划定的区域,包括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等。县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

(2)控制措施

①本区的发展和经济活动必须服从保护要求,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区总体规划 ②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各种破坏景观资源行为的发生。

第四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县域总人口预测与城镇化水平

(一)县域总人口预测

泾川县2005年县域总人口为34.31万人,比1985年增长了6.74万人,1985-2005年平均增长率11.6‰。近20年由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的自增率得以稳定控制,人口增长大幅下降,全县人口增长主要是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率波动较大。

1、增长率推算法

总人口的增长是受到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影响,从近20年资料来看,自然增长率总的趋势在逐渐降低;机械增长长期以来波动较大,但从近10年来看,已趋于稳定,规划期内总人口综合增长率近期按11‰考虑,中期按10‰考虑,远期按9‰考虑,则根据下列模型求得总人口(万人):

Pt = P0(1+r )t (其中r 为人口综合增长率,t 为时间)

2、时间序列相关回归预测法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8

1985-1991年间县域总人口增长率较高,平均值达到16.5‰,且波动的幅度也较大,1992-2005年人口的增长趋势逐渐放缓,平均值为9.2‰,且趋于稳定,故依据1992-2005年的总人口数据,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

线形回归公式:Y=0.3161t-599.09 R 2=0.9802 指数回归公式:Y=30.352e

0.0124(t-1991)

R 2

=0.9792

其中Y 为规划年份的人口,t 为规划年份,将t 分别取2010、2015和2025代入上述公式,得到结果

3、结论

综合上述预测结果。同时考

虑到未来自然增长率的进一步降

低,本次规划预测市域人口规模为:近期(2010年)36.5万人,中期(2015年)38.0人,远期(2025年)为42.0万人。 (二)城镇化水平

1、现状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测度一般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的。这里的城镇人口指居住在城镇建成区内的人口,它包括城镇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居住达一年以上的外来“暂住人口”。按此口径,泾川县2005年城镇总人口统计为6.42万人,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为2.6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4%和7.8%,因此泾川县现状城镇化水平为19.4%。

表4:泾川县2001-2005年泾川县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水平测度 (1)时间相关回归法 由于缺乏历年城镇人口数据资料,因此规划以历年非农业人口的增长率为参考进行预测,1985-2005年间城镇非农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4.2‰,近期城镇人口年增长率取45‰,中期为

46‰,远期为47‰。则城镇化水平预测结果如下:

(2)根据〈泾川县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10年泾川县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将达到26%。

(3)结论

综合以上方法,泾川县近期城镇化水平为25%,中期为30 %,远期为40 %。

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供水:2010年人均最高日综合用水量城市达350升,建制镇200升,城镇自来水普及率95%,小城镇普遍建起能独立经营的自来水设施。到2025年,城市人均最高日综合用水量达450升,建制镇达300升。

·排水排污:2010年城镇排水满足基本要求,服务面积达到75%以上,2025年城镇逐步形成雨污分流的管网化的排水系统,服务面积达90%,城市污水处理能力90%以上。

·道路交通:2010年人均道路面积10平方米,2025年达到12平方米;城市公交、出租车辆运营实现网络化,并与流量大体平衡。

·防洪设施:防洪能力设施城市达到50年一遇标准,建制镇达到20年一遇标准。

·城镇绿化: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面积达到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5%,2025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0%。

·能源供应:2010年,市区集中联片供热普及率达40%,到2025年,供热普及率达60%。 二、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2004年底县域总人口为34.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79万人,占8.2%,低于平凉市的平均水平。 全县辖6镇8乡,2004年城镇非农业人口为2.6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8%。城镇密度为10.2个/千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为6.6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19.4%。

(一)城镇规模和等级结构

从现状规模来看,泾川县的城镇规模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县城,人口规模达到4万人以上,第二级为荔堡、玉都,人口规模为0.5—1.0万人,第三级为王村、窑店、高平,人口规模均在5000人以下。

表6:现状城镇规模与等级结构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9

(二)职能结构

泾川县为陇东传统的农业县,因此城镇的职能类型较为单一,基本上是属于农村集贸型城镇,各城镇在农副产业上各有特点,但发展上却各自为政,相互间的横向联系较弱,从

而导致城镇体系职能同构现象严重,难以充分发挥各个城镇的优势条件,形成合理的职能分工与协作。

(三)空间分布

城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交通指向性,6个城镇有4个分布于312国道上,其余则在次要干道上。

在地域空间分布上,王村镇和城关镇位于泾河川道中,而北塬的荔堡镇和玉都镇位于梁状塬面上,南塬的高平镇和窑店镇则位于破碎塬面上,体现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即大的川道和塬面是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区域。 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规划城镇的空间结构为:一条主轴加四条副轴形成的枝状发展形态。

“一主轴”指的是312国道沿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该轴带上城镇分布较密集密集,分布有城关镇、王村镇、高平镇、窑店镇。该轴带也是泾川县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通过加强该轴带上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将有力地带动市域经济的发展。

“四副轴”分别为:泾党公路沿线、巨荔公路沿线、泾灵公路沿线、泾崇公路沿线,这两条轴带目的是为了带动南北塬村镇的发展,开发山区独特的农副资源,加强沿线小城镇的相互联系及对外联络机会。

2、功能引导

(1)城镇经济区的划分

根据县域城镇形成的不同规模层次,将县域经济区划分为二个等级:县域一级城镇经济区和县域二级城镇经济区。县域一级城镇经济区即为整个县域,泾川县城为中心城市。县域二级经济区为三个经济片区。即北部经济片区、中部经济片区、南部经济片区,中心城镇分别为玉都、荔堡、泾川县城、高平。

北部经济片区包括党原乡、玉都镇、丰台乡、红河乡、荔堡镇三乡二镇,2005年乡村人口为13.1万人,耕地面积为27.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3.2%,人均耕地面积为2.1亩。该区地形以梁状塬为主,塬面平坦,适合于粮食生产、林果种植等。

中部经济区包括王村镇、城关镇、罗汉洞乡、泾明乡、开发区二镇二乡一开发区,农村人口为8.2万人,耕地面积为1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8 %,人均耕地面积为1.6亩。该区川地面积较大,具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合于蔬菜种植,在山坡地带应注重水土保持,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南部经济区包括汭丰乡、太平乡、高平镇、飞云乡、窑店镇、张老寺农场二镇三乡,农村人口为7.9万人,耕地面积为21.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5.0 %,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该区属黄土高原残塬地区,地形支离破碎,应加强水土保持力度,农林牧综合发展。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泾川县城(城关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旅游、商贸、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玉都镇:为北塬果畜、商贸流通中心。 荔堡镇:以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为主。 高平镇:南塬商贸中心,是优质果品基地。 王村镇:商贸型城镇 窑店镇:交通型城镇 3、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针对现状城镇规模结构中,中心城市的实力较弱,中心镇规模较小、小城镇数量少的问题,依据合理组织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的要求以及社会经济等级扩散的原理,本次规划确定“积极发展中心城市,鼓励中心城镇发展”的原则,一方面壮大这些中心城镇的规模,另一方面新增加建制镇,使城镇在空间分布上较均衡,推进全县的城镇化进程。

(1) 规划新设4个建制镇

近期重点发展现状建制镇,新增党原为建制镇,推动北塬经济的发展。 远期新增芮丰、太平、罗汉洞为建制镇,带动南塬经济的发展。 (2) 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三级规模结构体系。 表7:泾川县城镇等级结构划分如下 :

4、重点城镇发展 ①泾川县城(城关镇)

泾川县城关镇地处泾汭河川区,境内有南石窟寺、王母宫、大云寺、高峰寺等

旅游景点。交通区位优越,312国道从境内穿越,东距西安市240公里,西距平凉

市70公里,联系便捷,城区基础设施配套

较完善,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在地。

今后应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发挥农副产

业集聚的优势,形成全县的产业基地,带动全县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0 ②玉都镇

玉都镇地处泾川县北塬,距县城20公里,属陇东八大集镇之一,是泾川北塬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玉都镇的对外交通条件较好,省级泾(泾川)镇(镇原)公路穿境而过。目前已形成了以烤烟为龙头,果品、畜牧、蔬菜、编织共同发展的农村五大支柱产业,建立了平凉地区唯一的万亩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今后玉都镇应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强化和完善陇东商贸集镇的地位,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工促农,推动县域北部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玉都镇历史悠久,境内有商代闻仲墓、端贤唐槐、明代壁画、明代窑洞民居等,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相关服务业。

③荔堡镇

荔堡镇位于泾川县城东北部四十余公里处,海拨1270米,被红河、蒲河、泾河三条河流相切成东西方向独立的带状塬面,为泾川、镇原、宁县、西峰“三县一市”交汇之处,泾肖公路、巨上公路横穿全境并与312国道相接,镇区通往西安、平凉、泾川、西峰等地班车12趟(次)。目前荔堡镇的特色产业有铁皮加工业、屠宰及肉制食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

今后荔堡镇应充分发挥边际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形成能辐射三县一市的区域商贸中心,推动泾川县东北部农村和乡镇经济的发展。

④高平镇

高平镇位于泾川县南塬中部,地处312国道沿线,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文化历史悠久,是全县经济文化重镇。高平镇果品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优势,是全县发展优质果品的主要基地,全镇果品产业发展形成了产、贮、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建成312国道沿线千亩优质红富士基地、铁佛千亩优质果品示范园区、东坡千亩优质果品示范园区、袁家城、原尚果品专业示范村,果品远销海南、广州、银川、西安等地;全镇建成还建成了原梁、塬边、后庄、东坡、杜家5个千头牛村形成以种草促养牛、以养牛促种草发展基地。

今后要充分发挥交通优势,立足于果品产业和畜牧饲草产业,发展果品深加工工业和畜牧相关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其成为县域南部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

四、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1、区域交通规划 (1)发展现状

(2)县域交通规划(规划目标、公路规划、铁路规划) 2、市域水资源开发利用

(1)水资源现状特征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2)水资源“十一五”期间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3、区域供电规划 (1)变电站 (2)电力线路

第五章 旅游发展规划

一、县域旅游资源现状

泾川悠久的历史留给泾川人丰富的历史遗存。如国家2A 级旅游区回山王母宫、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南石窟寺和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王母宫石窟寺为主的佛教文化艺术长廊等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史前人类活动场所。泾川县的旅游资源类型也比较全面,涉及到的方面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其中尤以人文资源见长。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泾川县的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初步形成的旅游景点有:西王母温泉浴苑休闲度假区、王母祭祖朝见旅游区、田家沟生态旅游区、南石窟寺、罗汉洞石窟寺等一批旅游景点,其中一些景点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尤以王母宫吸引了港澳同胞和一些外国友人也慕名前来参观、考察。但是,从总体发展来讲,泾川县的旅游业仍存在以下的几点不足:

(1)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政府的财政收入不高,使得投资机制不够完善,旅游开发资金短缺;

(2)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配套,管理欠规范,设施环境建设薄弱,综合接待能力低;

(3)景点发展各自为政,系统性不强、投资无序,宣传力度不够,导致资源开发不充分、知名度不足。

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一)规划原则

(1)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合理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2)尽可能的把开发的旅游景点纳入到上一层级的旅游大网络中,使其形成良好的旅游链。 (3)在现有的区域交通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服务设施为旅游设施,同时可根据旅游项目的需要,对交通系统进行合理的调整改进。

(4)对各景点的开发,应考虑一定的发展余地,同时应保持景区的美观性、经济性与生态性相结合,尽可能减少工程设施建设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二)规划目标

根据泾川的资源现状,以其特有的西王母文化为载体,深入挖掘积淀的精神,努力培育自身资源,合理整合并开发泾川县最具价值的资源,挖掘资源的独特性,力求把泾川打造成休闲度假型旅游城市。 三、原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新增景点的开发

泾川县已开发的旅游项目有:王母宫景区、温泉度假村、田家沟生态风景区、南石窟寺佛教景区。 新增的景点有:王母宫瑶池景区、大云寺、完颜民俗村、红色旅游景区(四坡战役纪念地)、夸父峰景区、百里石窟长廊、泾明牛角沟景区。 四、旅游区划分及线路组织

1、景区划分:

北部黄土文化旅游区、南部林牧生态旅游区、中部特色旅游区。 2、线路组织: (1)省级旅游线路:

1)西安——乾陵——南石窟寺——回山王母宫——崆峒山——伏羲庙——炎帝陵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1

2)陕北延安——庆阳老区——泾川红军革命教育基地 (2)市级旅游线路:

崆峒山——五龙山——回山王母宫——南石窟寺——古灵台——石供寺石窟——紫荆山——古成纪遗址——平凉

(3)县域旅游线路:

1)泾川西部景点游路:回山王母宫——大云寺——完颜村——羊圈洼战斗战场遗址——吴焕先墓地——农业观光——县城城隍庙

2)泾川东部景点游路:回山王母宫——大云寺——田家沟生态风景区——南石窟寺——温泉度假村——夸父峰——县城城隍庙

3)百里石窟长廊游路:大云寺(佛舍利)——王母宫石窟寺———蒋家桥僧房窟——北魏南石窟寺——罗汉洞石窟寺——丈八寺石窟寺——凤凰沟石窟寺——太白寺石窟寺

4)红色游路:羊圈洼战役故址——红军楼——红军树——吴焕先牺牲地——吴焕先墓地——吴焕先纪念馆

(5)县城旅游线路

1)朝拜游:王母宫前区广场——王母宫石窟寺——回屋——铁钟——蟠桃园——瑶池——王母宫大殿

2)县城游:王母宫(朝拜)——大兴国寺——南石窟寺——温泉度假村——夸父峰——县城城隍庙 五、旅游产品战略 (1)西王母文化体验旅游

以西王母文化为载体,形成观光、朝拜、体验(蟠桃园)、感受等一系列的旅游项目,打造品牌效益,建造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2)石窟长廊观光游

以北魏文化为基础,形成不同的石窟观光特征,如博物馆展览、近距离参观、远观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构成石窟文化观光游。 (3)大兴国寺佛教文化游

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形成以兴国寺博物馆,佛教文化展示、体验、购买一条街的佛教文化游。

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一、现状生态环境现状及评价 (一)水环境

泾川境内5条主要河流,泾河和汭河段的水普遍受到污染,泾河水质污染极为严重 ,其拦洪坝监测断面的水质为劣五类。从泾川县境内排入泾河的污水总量为93.94万吨,其中工业污水23.38万吨,工业废水中COD 排放量1129.12吨;生活污水排放量70.56万吨,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系数90g/人·日,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产生量919.8吨,排放量63.5吨。汭河的污染主要来自上游崇信县的工业污水和两县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有COD 、悬浮物、挥发酚、硫化物、石油类及氨氮等。泾川地下水水质良好,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河流的泥沙含量较高,多年平均含沙量79.8kg/m3,输沙量6202万吨。最多的红河含沙量为350kg/m3。 (二)空气环境

空气污染主要集中在泾河河谷,特别是县城城区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全县大气污染源共计113处,其中炉窑48(砖瓦厂)处,燃煤锅炉65台,除尘设施29套。锅炉超标排放污染突出,烟尘、SO2等主要控制指标超出标准范围。冬季河谷风速小,容易出现逆温天气,加重了大气污染。农村空气污染主要来自秸秆燃烧产生的烟尘污染,农村居民区污染主要有畜禽粪便、厕所等对空气的污染。 (三)土壤环境

泾川正处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期,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土壤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使得土壤受到了化学污染,大量的残留地膜造成土壤的白色污染,另外作物秸秆焚烧造成土壤养分损失。 (四)水土流失及治理情况

泾川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表水流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威胁性很大。泾川县1467.3km3的范围内,无明显流失面积仅占10.4%,有水土流失的面积占89.6%,水土流失程度分类情况见下表。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泾川县就开始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截至2003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4.76km2,治理程度达到82.4%。原棉实行条田化,现有条田29.37万亩,塬坡实行梯田化改造,现有梯田面积41.74万亩,沟壑实行林草覆盖,购地建设淤坝拦蓄工程等措施。 (五)林业

2003年,全县有林地面积69.6万亩,林木蓄积量

146.4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34.9%,村庄绿化率达到30.8%。自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还草以来,泾川县新增造林面积42.39万亩,完成道路绿化341km 。县城园林绿化面积达到了9.3万m 2

,绿化覆盖率25.8%。 二、 生态功能分区 (一)分区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3、 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

4、 相似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虽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但必须注意这种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2 5、 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对象的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二)功能分区

1北部黄土残塬旱作农业水土流失生态功能区 2泾汭河谷城镇与灌溉农业生态功能区 3南部黄土丘陵沟壑林牧生态功能区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3

第七章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一、历史文化资源与现状分析

泾川县历史悠久,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古遗迹、古墓葬、古建筑以及石窟、名字古画和碑文刻字,构成品类丰富的文化宝库。

其中以南石窟寺和王母宫山石窟寺最为有名,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泾川县境内的省级文物古迹点有10处,县级的文物古迹点有37处,针对其不同的级别以及所处的周边环境,从而提出不同的保护要求。 二、规划原则

1、以利用与维护相结合、变更最少、区别对待、恢复生命力以及严格控制和在严格控制下合理利用文物建筑的原则;

2、以追求遗产的原貌为首要考虑因素,以经济效益为次之的原则,适度开发;

3、以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适度开发;

4、对具有开发价值,目前没有开发技术及能力的,应严格控制开发。 三、规划目标

保护泾川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历史文化深层内涵,凸现遗产特色;充分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通过保护遗产资源,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城市整体风貌及特色的形成。 四、保护方法

1、对于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和王母宫山石窟寺,进行一级保护,在周边应明确划定其保护范围以及风貌协调区的范围,同时在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应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严格执行其保护要求。

2、对于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宋天圣碑和金大安铁钟、镇海寺蒙文碑、南石窟寺之碑、牛角沟旧石器遗址、城隍庙大殿、泾州古城遗址进行二级保护,在其周边应明确划定保护范围,同时可进行适当的开发建设。

3、对于其他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在明确其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周边尽量不进行开发建设。

4、对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县文物局要求对其进行可行性保护。

第八章 县域对外交通规划

一、 交通区位、现状

泾川县位于秦陇交界处,地处甘肃省二级发展轴带,陇东经济区内。距兰州480km ,距西安240km 。有国道312、省道304、202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比较条件便利。在建的银武高速与拟建的平西铁路将使其交通优势更加明显。

2005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1112Km ,公路密度78.9km/百平方公里。其中国道59.5Km,省道66.89Km ,县道138.75km 、乡道167.8Km 、村 道679.604Km 。县乡公路中有一级公路0.6km ,二级公路1.8km ,三级公路46km ,四级公路277km ,等外661km 。 二、规划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

要实现“质”和“量”的全面推进, 不仅要增加总量和规模, 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 实现“均”和“衡”整体优化, 既要实现不同运输方式各自的发展, 更要突出其相互之间合理搭配, 不能顾此失彼。

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扩大路网规模, 增强交通运输的有效供给能力; 要进一步改善各种运输方式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体系结构、交通运输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等, 促进整体结构的优化; 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装备提升交通体系的技术水平、专业化程度和运输服务质量。

2、协调发展原则

各种运输方式内部的协调发展,规模和结构要搭配得当; 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交通的协调发展;城乡交通的协调发展, 强调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加大农村地区道路及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 缩小城乡交通发展之间的差距。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4 3 、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通过完善交通体系, 提供足够的服务能力,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求; 要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角度, 鼓励和优先发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运输方式,尽可能减少交通对资源生态环境的伤害;在社会公平层面,要充分考虑社会各个阶层和每个公民的交通需求。 三、规划布局

1、铁路:为平西铁路复线电气化及泾川火车站的规模扩大预留用地。随着泾川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货运量特别是货运量将显著增加,公铁联运的作用将进一步明显,铁路运输潜力将进一步增大,规划将泾川火车站按三等货运四等客运站考虑,扩大货场、增加股道数,进一步提高泾川火车站的运量及运力;修建火车站广场,围绕车站广场及站前路,进一步调整并完善车站周围的用地形态,使其具有高效便捷的调度、转运、仓储、商贸和初步加工功能,并配以基本的生活与公共服务设施。站前区与县城的联系近期主要通过安定桥。

2、公路:规划目标:以现有公路为基础,以国家“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契机,着力于公路等级的提高和成网建设,规划要求县乡公路在规划期内均达到上等级要求,要求村与村之间油路通车率达到100%;以公路运输为主,协调好公路与铁路之间的联系,为公铁联运创造便利条件,进而形成良好有序的综合交通系统。

规划远期将G312按一级公路规划。通过G312东南方与陕西永寿、礼泉、乾县、咸阳、西安等地联系;向西加强平凉、定西、兰州等地联系;将省道304、202按二级公路规划,向南与灵台、陕西凤翔、宝鸡的联系,西南与崇信、华亭、陕西陇县、宝鸡等地联系,向北通过庆阳与G309、G211联系,进而与固原、兰州、银川及陕北、内蒙等地的联系。

对县乡公路进行重点升级改造、提高路面铺装率、完善桥涵配套设施:逐步对张太、太高、飞长、泾镇、蒋丰、巨荔、党玉、玉丰、丰上等县乡公路升级改造,使其在规划期内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形成三纵三横县域公路主骨架,加强各乡镇及各乡镇与县城的联系,为城乡统筹及城乡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通过国省道及县乡公路形成一个高低比例相对协调、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四、对外交通设施布局 1、客运站场

保留原来的长途汽车站,并扩大其规模,在火车站附近新建一个长途客运站,占地1.2公顷左右。 2、货运站场

货运站场的布置主要以铁路站场为主并结合城市仓储用地布局综合考虑。在火车站以东规划修建仓储货站,方便货流的铁路、公路联运。

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1)遵循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准确定位,综合评价,科学规划,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2)优化城市现有资源配置,全面整合、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3)注重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各种要素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机理,实现社会、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

(4)尤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

(5)充分结合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发展潜力,创新规划理念,寻求最佳发展途径。 二、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充分提升现有资源基础条件下的城市发展能动因素。 (2)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充分体现人文与自然环境特色。 (4)注重与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

(5)注重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建设性保护思路。

(6)基于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生态示范县的有利条件,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提升其影响和知名度。

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规划区范围

(一)规划控制区范围

为城关镇镇辖范围,包括15个乡村, 面积为86.1平方公里。

(二)规划用地范围

东至南石窟,西至五里铺、茂林,北至田家沟,南面涵盖高峰寺,包括了城关镇的杨柳、延丰、土窝、水泉、水泉寺、共池村、兰家山和东庵村,温泉开发区的甘家沟、蒋家坪和何家坪村,规划用地内农业人口为1.89万人。规划用地范围面积合计为20.5平方公里。 二、城市功能定位

(一)相关规划对城市定位的考虑

1、《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对于泾川县城的定位。

根据《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泾川县在平凉市域中处于东部片区中心的地位,在平凉市四级规模体系结构中,处于二级结构的层次中。

2、上一轮《泾川县城总体规划》对于泾川县城的定性为:以发展轻工、商贸为主,积极拓展旅游服务业的文明城镇。

(二)发展目标定位

泾川县的发展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1、在全县范围内,强化其作为县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发挥在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的作用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5

2、在平凉市范围内,建设成为平凉市东部中心城市,突出作为陕甘边贸城市的特色。

3、在全省范围内,强化其自然优势资源,弘扬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特色,积极开发旅游业,将其建设成为与周边城市联动与发展的、山水环境优美的陇东新型城市。

综合以上三个层次的分析,泾川县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为:规划远期撤县设市,力争将泾川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环境优美的园林化城市。

(三)发展优势

1、邻近西安都市圈的地理优势

未来随着罗定高速公路和西平铁路的贯通,泾川县城可融入西安经济圈3小时交通圈当中,可进入西安都市圈的直接辐射地带。

2、可与周边城镇互补发展

在区域产业布局中,泾川县东部是渭北黑腰带,西部的平凉市和北部的庆阳是甘肃省的能源基地,均以能源产业为主导职能,而泾川县是以传统的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优势,可与周边城市在职能上形成互补优势。

3、县域要素集聚态势明显

在县域城镇体系结构中,由于政治、地理、历史的原因,其市域人口、经济要素向中心城市集中的态势明显,形成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极核与轴带”。依托泾川中心城市与312国道主要发展轴线,有利于促进全县的经济发展。

(四)功能定位

结合泾川县“生态立县、果畜富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以及果菜、草畜、农产品加工、旅游等优势产业,泾川县城的功能定位主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旅游职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逐渐成为21 世纪新兴产业。泾川县的山水环境、温泉疗养、石窟走廊、王母文化、大云寺遗址等成为平凉市乃至甘肃省的特色资源。规划期应加强大云寺、王母宫、温泉、田家沟等重点景区建设,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景点等级和服务水平,努力把泾川建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上特色鲜明的旅游县和甘肃东部重要的旅游节点。

2、工业职能

泾川县水果、草畜、蔬菜为特色农副资源,今后应以城东工业集中区为平台,按照资源共享、项目集聚、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恒兴果汁公司、育才酒精公司等骨干企业,带动聚集一批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规划期内把城东工业集中区建成基础设施完善、运行机制规范、服务体系健全的工业集群发展区,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依托啤酒、果汁、酒精和食品加工等产品资源,论证开发下游产品,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形成全县经济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板块。

3、商贸职能

泾川县地处陕甘交界地区,商贸较活跃,未来随着罗定高速公路、西平铁路的贯通以及北区的开发,泾川县的人流和物流将大幅度增加,泾川北区的商贸职能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泾川县位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北联系不畅,今后随着全县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中心城市与周边乡镇的经济联系将日益密切,

客观上也要求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发展,为南北经济区的沟通和联系起到桥梁作用。

4、生态环境建设

泾川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近几年随着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泾川县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2002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泾川人的自豪》和评论员文章《山川秀美大有希望》,对全县人民多年来持之以恒、矢志播绿的壮举进行了宣传报道,全县完成退耕还林24.2万亩,配套山荒造林24.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4.9%提高到37.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2.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8%,县城建成了污水处理、垃圾填埋场等一批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项目,节水、节能取得新进展(据泾川县人民政府网站)。区域大环境的改善为泾川县城各项产业的发展应在了良好的环境。

甘肃省泾川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距县城3公里,已建成为一个以水土保持、地文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生态旅游、文化展示、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风景旅游区,今后随着城市各项功能的提升,田家沟水土保持区在中心城市的生态保育功能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城市性质

综合上述分析,决定泾川县城定位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从宏观区域的需求出发,泾川县应成为平凉市东部的中心城市;二是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泾川县城应成为人居环境优良的旅游疗养型城市和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中心。

因此,泾川县城中心城市性质为:甘肃东部黄土高原旅游、工贸、山水宜居城市。

四、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1、现状人口

2005年泾川县城总人口为500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2090人,农业人口为18899人,暂住人口为9100人。

2、规划人口预测

①非农业人口

1990—2005年间,泾川县城非农业人口呈稳定增长趋势,十年间年综合增长率为48.4‰,因而,近期年综合增长率取为48‰,中期取50‰,远期取52‰,采用递增率法计算,近、中、远期非农业人口分别为2.79万、3.56万和5.91万人。

② 农业人口

近期人口自增率取10‰,农转非率为10%;中期人口自增率取9‰,农转非率为12%;远期人口自增率取8‰,农转非率为15%,则近、中、远期农业人口分别为1.79万、1.65万和1.52万人。

③ 暂住人口

现状暂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2%,近、中、远期按暂住人口占总人口的20%、21%、22%计,则近、中、远期暂住人口分别为1.2万、1.4万和2.1万。

⑤合计总人口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到:县城近期(2010年)总人口为5.78万,;中期(2015年)为6.61万;远期(2025年)为9.53万。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6 ⑥根据《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泾川县城2020年人口将达到6-8万人。 ⑦结论

县城近期(2010年)总人口为6.0万,;中期(2015年)为7.0万;远期(2025年)为10.0万。 (二)用地规模

城市现状建设总用地505.4ha (包括远期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村镇用地),人均建设用地100.9m 2/人。该数据统计包括了村镇建设用地情况,刨去了现状水系的滩涂用地,不包括远景发展预留地。现状人均居住面积为27.8m 2

/人,其中包括了规划区范围内的村镇居住用地87.4ha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县城的居住用地的土地利用率较低,也反映了县城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特别是公共绿地缺乏。规划在现状基础上根据泾川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结合泾川将建设园林化城市的目标,其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绿地、道路广场用地的比例采用较高指标,工业用地比例取国家标准的低线,将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按照105m 2

/人(总人口)进行控制。

表12:市区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

备注:2005年泾川县城总人口为50089

规划期末泾川县城总人口为100000

表14:城市建设用地统计——城北新区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7

备注:规划期末城北新区总人口为40000

备注:规划期末城北新区总人口为3.5000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8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分析

一、发展条件分析 1、发展优势:

⑴ 区位:位于大城市西安至兰州交通中心位置,“左右逢缘”,又处于西安一乾陵一崆峒的旅游线上,是陕甘区域旅游体系中的重要“棋子”,同时又位于两省三区交汇处,具区位优势。

⑵ 交通优势:位于312国道之侧,泾灵、泾崇路交汇于此,规划的西平铁路、银武高速也途经县城,交通方便。

⑶ 用地优势:泾河两岸、汭河东岸有大片的川地,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建设备用地。 ⑷ 环境优势:县城依山傍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是我国古代城市选址的最佳选择。随着生态环境的建设,势必形成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大环境氛围。这种山水城、绿碧交映成辉,必将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具有其它城市所缺少的独特的环境。

⑸ 资源优势:突出表现在旅游资源上:东有全国罕有的百里石窟、南石窟;中有温泉资源、夸父峰自然景观;西有高峰寺、王母宫、瑶池等。所有这些,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2、不利条件:

⑴ 城市功能单一,仅表现为行政、居住、交通、商贸四大功能,与现代城市复合型生产、休闲功能相比差距甚远。

⑵ 缺乏公共活动场所,县城中,除设施简陋的中心广场外,没有其他公共活动场所,难以符合现代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需求。

⑶ 城市环境质量差,虽然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城市建设却缺少必要的绿色空间:作为县城,商贸活动是其主要职能之一,因缺乏专用场所,摊贩临街设市,使环境面貌日渐恶化,环境质量差。

⑷ 城市建设缺乏特色。

一者城市道路,建筑布置与山、水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城观山,受山前条形建筑的遮挡;山观

城,密集、杂乱的“火柴盒”式建筑一片;滨河两岸荒凉空旷。所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泾川县城作为“山水城市”应有的面貌。二者建筑形式、色彩、材料的地方特色没得到体现,大多数建筑都为全国通用的“火柴盒”造型,建筑设计水平低。建筑是体现城市面貌和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主要元素,这种单一、通用的建筑形式又使城市面貌黯淡无光。三者缺乏标志性的构筑物或建筑物:城市标志在城市面貌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烘托主体的作用,而全县则没有这种“点睛之笔”,城市面貌平铺直叙。

⑸ 生态环境、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没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西王母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而王母宫山又被公认为是西王母的发祥地,在海内外具有较大的品牌效应,但这些宝贵财富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现围绕王母宫山进行的活动主要为朝拜和庙会,缺少其他活动的支持,且周围环境差,没有必要的服务设施,很难将游人留住。以温泉宾馆为中心的温泉旅游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设施标准低、内容少、吸引力差。总之,县城的环境资源、文化遗产、温泉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利用,旅游业呈现内容少、环境差、服务水平低的状况。 二、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1、工程地质条件(用地评定):

本规划的工程地质评价通过在用地范围内的若干单项建设的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分析比较得出,本次选择的几个地点基本能覆盖规划范围,分别为:中部:泾川县城关镇夜明综合服务大楼;西部:泾川县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北部:城关镇政府在建行政楼;南部:百富家具城职工住宅楼;东部:城东住宅开发小区。经分析研究,泾川县城现状建设用地及本次规划用地的区域地质构造为长期稳定的鄂尔多斯台地西南部,基岩出露部分属下白垩系志丹群,基岩之上局部出露第三系红土,其余全部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无不良地质构造发育。地貌上属于贺兰褶带南端,陇西系旋卷构造六盘山旋回褶带的中部以东,山前坡地,泾(汭)河Ⅱ级阶地。工程地质情况普遍良好,符合城市建设要求。由于泾川城市建设用地除原有城镇建设用地外,基本上曾经用作农田,因此表层普遍为杂填土和素填土(耕土),素填土以下则就是承载力较好的基土层。基土层下依次为粉质粘土和粉土互层、圆砾,其中,粉质粘土、粉土互层埋深较浅,地基承载力f ak ≈120kpa ,不宜直接作为重要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圆砾属中等强度地基土,地基承载力f ak ≈400kpa ,可作为建(构)筑物深基础的持力层使用。

表17:场地分类表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19

注:1.表中未列项目可按其复杂性比照推定;

2.从Ⅰ类开始,向Ⅱ类、Ⅲ类推定,六项中其中一项属于Ⅰ类即划为Ⅰ类场地,依次类推。

2、规划区建设分区分析 (1)禁建区

考虑到防洪及水土涵养的需要,设定山体禁建区,同时,城北铁路线北侧以及老城区沿山公路南侧全部设定为护坡禁建区;

积极保护泾河、汭河水系,河面及堤岸后退30米范围内确定为禁止建设区域; (2)限建区

城南、城北各有两处大面积的水源地区域,应该积极地予以保护,但由于处于城市建设区范围内,适当的建设是需要的,可以设定详细的保护边界,并且对建设规模、容积率、建设项目应该有较为严格的限定。

汭河王母宫山一侧现状有大量村镇建设用地,出于王母宫景区风貌的协调控制,计划将大量农宅异地安置,用地可营造山体绿化景观,设定为限建区,应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建筑体量。

另外,水泉寺西部及沿汭河西部方向为基本农田,在规划期限内应该予以保护,限制建设,但可考虑作为城市远景发展的备用地。

(3)适建区

长庆油田泾川基地、规划铁路站场东部、现状110KV 变电站西部用地适宜设置为生态防护绿地,也可以考虑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但具体建设行为应该进行深入的地质评定,同时综合考虑城市防洪的需要。

(4)已建区 即现状城市建成区。

3、区域交通框架和大型设施布局的影响

对外交通用地:拟建的西平铁路和铁路站场,以及将要开工建设的银武高速将对县城的发展和用地布局带来较大的影响。对高速和铁路附近的用地应抱着谨慎的态度使用,减少城市与其相互间的干扰。 三、用地发展方向分析

随着泾川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到来,城市的发展水平将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将会日益扩大。因此,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方向将会直接影响县城的布局结构及布局方式。

现状泾川县城沿泾河呈带状发展,北部紧邻泾河,西侧靠近汭河,未来必须跨河发展;北部现状为农田,至泾河尚有1km 左右的发展用地,对于建设一个展现泾河沿岸城市特色的生态城市来说,借泾河景观资源形成城市特色是合理的;东西两侧现状也是农田,对于一个未来的生态城市来说,无限制的规模扩大

是不合适的。因此,根据城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周围环境的特点,未来泾川的发展方向是主要跨河向北(发展到邻近铁路线),可以适当向东(发展到温泉度假区)、向西(发展到泾川一中);铁路以北可依托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适当发展一些物流、仓储用地。

第四章 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现状用地问题及分析

1、现状道路狭窄,建筑密集,用地建设较为混杂,各种性质用地之间相互影响;

2、缺乏城市开敞空间,现有的中心广场及街边几小广场,活动内容单一,沿312国道形成的休闲带,由于处于城市边沿,人流量较小,利用率不高;

3、 现有的环境质量与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不相符,城市建设缺少必要的绿色空间;

4、城市建设特色不突出,山、水和城没有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

5、历史遗迹保护和旅游资源价值尚没有得充分的利用和开发。 二、布局原则

城市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方面,是城市发展战略得以在空间上落实和实现的依据和手段,结合泾川县的实际情况,总体用地布局的原则包括: 1、 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预留合理的空间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应当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要求,要反映出城市的性质、职能和社会经济特征,反映城市对外经济的流向和内部经济的有机联系,反映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特征。 2、符合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的发展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用地布局应处理好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规划期内生态廊道在城市结构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尊重城市文脉,积极利用、深入挖掘周围山体、水系的自然景观,保护城市自然与文化遗存,并将其有机纳入未来城市的整体空间构架之中,使其成为重要的城市遗产和城市特色,打造山、水、城一体的城市空间格局。 3、 有利于城市交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不同的用地布局结构和土地利用格局将会导致不同的交通发展模式,城市用地布局应有利于减少交通要求,优化交通结构,发展公共交通和大运量捷运系统,适应交通机动化的趋势和城乡一体化的趋势。 4、强化城市用地的空间时序配置的弹性安排

城市结构和规划布局要同时考虑土地开发的空间安排和时间安排,以保持规划期内各阶段用地布局的相对完整与集中,以应对规划期内突发性机遇和远景发展机遇的空间适应性。 5、有利于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和综合开发以及城市中心的形成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说明书

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 XAUA T

20 针对现状建成区内土地利用性质混乱,但用地空间格局呈组团式发展的格局,规划要采取相对集中的手法,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规划符合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实力的组团式发展模式。 三、规划结构

综合考虑城市外围自然生态环境及城市内部各用地关系,建立与外围环境相适应的城市空间与功能结构,使城市的人工构架与自然生态构架得到有机统一,其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

一心、两带、七区

一心——王母宫山作为全城的核心,在视觉和空间上统领全局,其他的用地布局和空间划分都要慎重处理与王母宫山主景区的关系。

两带——泾河北岸城市发展带和泾河、汭河南岸城市发展带

泾河北岸划定银武高速至河堤100米范围为绿化带,其间可布置一定休闲娱乐设施及景观小品建筑;泾河南岸原312国道一侧已形成沿线绿化及滨河公园,随着312国道交通功能在未来大量转移至高速,原国道线泾川段将成为城市的滨河公路,可将其沿线绿化系统整合,局部放宽,形成更大规模的滨河绿化公园,提供老城区居民良好的游憩场所。同时规划在汭河上拦河蓄水,打造水上公园,两侧依托王母宫山景区的优质景观资源形成汭河滨水风情线。

七区——大云寺旅游区,城北核心区(行政科教商贸)、城北工业物流区;城南温泉度假休闲区 、生态工业园区、老城生活商贸区、汭河休疗养度假区。

其中泾河以北城市新区功能包括:大云寺旅游区、行政文教区、车站商贸区、铁路以北工业仓储区以及居住区等功能区。

泾河南老城区功能包括:温泉度假休闲区,生态工业园区,老城生活商贸区,汭河沿岸高级疗养生活区。

此外,王母宫景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划分一区。 四、规划布局

远期的泾川城市坐落于绿色环境的包围中,依托于外围生态环境构建城市的生态构架,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构架将城市划分为既有功能侧重又有机联系的多个片区,使城市既与外围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又有利于组织各个层级的城市公众生活。 1、生态构架

本着将泾川县城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城市的目标,依托于城市外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城市内部的生态构架,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础之一,同时也是构筑良好人居环境的平台。环抱泾川县城的泾河、汭河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将成为构筑城市生态构架的重要支撑,此外王母宫山、南高峰寺山、五龙山作为天然的城市绿色背景,将共同构筑城市生态构架。除带状的沿街绿地外,由泄洪渠绿化廊道、生态公园、山体冲沟绿化走廊楔形插入城市的绿地也将使城市更富于生态特征。 2、城市构架

主要指依托于城市路网、围绕公共设施展开的公共生活主轴。基于县城现状发展的条件,确定了未来泾川县城的两条主轴:河北新区东西向城市发展主轴,老城区北新街至温泉度假区城市发展主轴。 3、老城区

公共生活、旅游服务中心。依托现状进行功能结构、用地布局的调整,使之成为集商业金融等公共

服务设施及居住生活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生活中心。 4、北部片区

以商贸旅游为主导,集大云寺旅游服务、行政办公、文教科研、商贸服务、仓储工业及居住等6个功能区为一体的城北新区,同时具有新时代形象的城市行政、商务中心。其中科研文教区将结合周边大云寺寺良好的文化资源、绿化景观,布置城市的科研教育用地及与之配套的居住生活用地,同时也因为交通疏散条件较好,设置了城市的体育中心。大云寺的修复及其相关旅游设施的配套完成,将形成城北新区独有的旅游功能。 5、东部片区

温泉度假休闲区,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用地的区位关系、交通关系、铁路运输及泾川城市核心区的总体考虑,在高速线南侧布置一定量的生态工业用地,并配以仓储设施用地;同时依托现有的温泉度假基地,开发百里石窟长廊的展示旅游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度假区。 6、西部汭河片区

汭河沿茂林方向地势平坦、环境景观俱佳,适宜布置高档次休闲疗养用地,以配合泾川县建设山水宜居城市的的宏大目标。 7、王母宫山旅游风景区

作为泾川县的自然和人文优势资源,我们要树立精品意识,充分认识和挖掘。规划将现王母宫山风景区整体、汭和沿岸、县城泾河西段统一纳入王母宫山旅游风景区,并将城区西南泾崇路沿线用地作为远期王母宫山景区旅游开发备用地予以控制。 五、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

现状居住用地139.4ha ,人均27.8m 2

,在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农村居住用地87.4ha 。其中主要问题是建设相对零碎,局部市政设施不完善;多为单位家属院的形式,前面办公,后面居住。房屋以多层为主,建筑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齐全,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城南及城东有大片村民住宅临近居民区;目前只有城东一处集中成片开发的商品住宅区,全部多层;拟在现状城关镇以西空地开发一处商品住宅区。

根据现状情况,结合城市发展实际,以发展与改造并重的原则进行城市居住的建设。其中,改造是指改平为楼(房),改低为多(层),完善市政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扩大城市公共绿地,改善居住质量;发展主要指在城市新区开发集中成片的居住用地,其中,中部片区组团以居住与行政办公、商业服务互为依托,西片区以居住与科研文教互为依托,东部片区为较为独立的居住区,主要为仓储物流和生态工业生产提供居住生活服务。

老城区的居住建设除进行必要的改造外,利用现存的空闲用地建设现代化居住小区,并注意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各小区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关系,形成集约效应,尽量按照城市居住区的建设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各城市新区的居住建设应按现代化城市居住区的建设思路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

居住区、居住小区内应按国家标准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建筑应以多层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等方面的因素,可考虑在西南部片区汭河沿岸开发较高档次的低层居住区,但要注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严格控制建设密度,不能破环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cw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