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31 16: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书本绪论 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 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 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 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 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 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 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 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 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
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 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 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 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 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 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 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 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 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 ,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 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 程、方式和时间;
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第三,人类只 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 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
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 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 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 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 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 式而已。 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二 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
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 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 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
二是封国制度不断; 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四是家国同构。 (简记:家族国构)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
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二是经济基础稳固, 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
治;
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 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
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 人控严)
三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 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 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 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 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一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 ,其 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 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 。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 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 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
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 各种治国思想, 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 可以说, 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 百 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 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 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 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2000 多年中国古 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 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二 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 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 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 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 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 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 力的条件。
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 伦理道德内涵: “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
2 伦理道德内涵: 并服务于整体。 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的四次转变: “周礼” ,把氏族社会作为习俗法规的礼教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孔子对 “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地提升;西汉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宋明把”礼 “转化为神圣的、绝对的”天理“。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一、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
2 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 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无不打上了深刻 的宗教印痕;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
3 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 系。
4 很多文化是通过宗教的形式传播的。
二、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1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 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 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 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佛、儒思想由相 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 就儒家而言, 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 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 有所谓的“儒表佛里”、 “援佛入儒”的理学。
3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 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
道德,做文章。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4 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该学说置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 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其次,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的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 重证悟的“明心见性” 。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 一 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
1 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2 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 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 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3 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 的社会。
4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
二 什么是原始道家的智慧?
1 道家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出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 层去。
2 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 之忧。
3 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 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
三 谈谈中国哲学关于创造变化、与时俱进的观念?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在不断变化,创进不息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 遍联系的宇宙。 无论对我们民族来说,还是对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不能不尽心竭力去创造新的,改革旧的,这是天地万象 变化日新所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
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儒家利己利人、成己成物、 博施济众,道家万物与我为一,佛家普度众生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 总之,使人格向上发展,不离开现实世界又要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 中国哲学的真谛。
四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
一般来说,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 衍、动态平衡。 儒家中比较推崇的“名辩” ;墨家在分析思维上有光辉的成就,严格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 规则;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弱,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分析思维。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一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1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 稳定的生存系统,与这个系统相适应,孕育了伦理类型的中国文化。
2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被视为“智性文化”而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它重“德” 但并不是轻“智”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十分注重而这之 间的和谐统一,几乎到了一种伦理关系的地步。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
3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宗 法制度下的血 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4 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德学说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封建制度,国家最高集权 (皇帝) 为了保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教育”自己的臣民们应守君君臣臣之道,倡导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 纲,其实就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制定了这样的一个游戏规则,将封建社会塑造成一个强调等级伦理制度 的社会,因此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营造了中国独特的伦理性文化
二 结合本书的“上编” 探讨和分析中国文化的诸特点产生的原因? ,
1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东亚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的状态,是其形成的缘由之一。二中国 文化长期以来以明显的先进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住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演出“征服者被征服 “的戏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 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生产方式形成了重农, 尚农的社会共识,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我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均来源于农事,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重农思想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3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不仅由于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还犹豫 此后自然经济长期延续。宗族是为基本单位。 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在农业自然经济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极度分散,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 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由此产生了尊君的传统。另 外,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得民众的安居乐业。
4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理念。西周之疑天思想、敬德保民思想使得神学退位。道德从宗法中产生。儒学于 此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本性。道家则认为道德不源于“自然” ,道法自然也。就是没有认为道德是来源于 神的。
5 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一切的领域以“人”为核心,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中国文化的发展,从客观上去考察,自汉代以后,一直到“五四”运动之 前,中国两千余年的学术发展,实以经学为一大主流。
三 中国文化的诸特点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1 中国文化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 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2 中国文化的伦理性能鼓舞人们自觉的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
3 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琉 球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第十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什么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它有哪些主要内容?
1 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广 义地讲, 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 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 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就其性质而言, 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因此,中国文化文 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所 熟悉的,而不是高深莫测玄思妙想,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2 主要内容 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 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 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1)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 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指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 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2)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中 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刚健有为,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 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 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二 试比较中西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异同,二者对现代文化有何意义? 中西方文化都肯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人的生存与自然息息相关,但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对解决当信世界世界由于工业化和 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观念可以鼓励人们不断去开始未知世界,但是要 尊重客观规律。
三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关系如何?怎样对其进行现代评价? 1 传统的以民为本从根本上是地主阶级统治者为维护其自身的统治而采用的政策,其以民为 本,目的是使人们甘受其统治,以维护天下太平,而当代以人为本,是中共提出的科学理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同中共全心全意为人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2 但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的道德从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的精神的开 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有明显的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 的的倾向,只强调个人的义务和道德价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因为与现代民本思想 还有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四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如何?怎样构建中国当代文化的基本精神
1 中国文化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 们大家所熟悉的,而不是高深莫测玄思妙想,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精神始终贯穿着现代文化之中,而现代文化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仍不会抛弃这一基本精神。
2 在构建中国当代文化精神时,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精华部分进行吸收,对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 要的部分进行改造或摒弃。以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一 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何种地位?
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 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 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利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 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相抗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二 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
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天人之辩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天” 即广义的自然,“人”则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这样,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便构成一种价值关系。 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1 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儒家 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2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3 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4 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5 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6 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三 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及关系论?
1 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 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 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 群体认同的更深刻意蕴,是一种责任意识,按儒家之见,作为主体,自我不仅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且 总是群体中的一员,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 传统义利之辩有何现代意义?
1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义以为上”的观念 在培养崇高的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
2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功利意识的过分 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 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对于扬弃儒家道义 原则的抽象性,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4 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但是以功利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必然导致功利意思的过度膨胀,并使人的价值追求走向歧途。
5 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理欲关系。
五 儒道的人格学说分别代表了何种价值取向?
1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想,最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2 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3 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4 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5 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6 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 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正在阅读: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05-31
森林里的小精灵作文500字06-30
药物治疗学电大专升本判断题03-05
事业单位公基试题——政治04-27
妈妈的口头禅作文600字07-02
四川大学环境工程200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03-01
幼儿园个人工作总结12-22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1节 第2课时 炔烃 脂肪烃的来源及04-17
XX中学2019艺术节开幕式主持词 -10-13
夏天的风作文300字07-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课后
- 习题
- 中国
- 概论
- 答案
- 文化
- 提高铁路服务质量毕业论文6
- 承导线架设技术交底
- 乌鲁木齐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业务办理指南
- 轮机长岗位职责
- 巴蜀中学初2018届(二上)物理第一次月考
- 工程规费
- 水利工程造价习题及案例
- 课设报告模版 - 图文
- 竞赛复习题2011809版
- 2018年4月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试题及答案
- 高分子化学2011复习试题
- 2006-2011全国物理竞赛初赛试题 - 图文
- 餐饮加盟合同范本-精选word文档(12页)
- 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09农学
- 中式面点师中级理论知识试卷4
- 柳州二中2010级文科班地理强化练习1附参考答案
- 中国垃圾分类现状 - 图文
- 中石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分、子公司财务管理的挑战及应对
- 互助资金协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