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12课《满江红》同课异构教案设计

更新时间:2023-05-07 04: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满江红》同课异构教案设计

平生肝胆付蛾眉

——《满江红》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这是著名爱国人士秋瑾的一首词。词中蕴藏着词人对祖国沦陷的忧愁,对个人遭遇的不平,体现了词人的苦闷彷徨和内心涌动的英雄气概。古诗词的教学层次有三:品词析句,得法入境,悟理通神。本篇教学设计立足让学生通过词、境的品析,感悟词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

2、品味推敲,读出词的情境;

3、角色朗诵,读出词的情怀。

教学重点: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

教学难点: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初一学过一首汉乐府《花木兰》,认识了一位巾帼英雄木兰。

这节课的作者也是位女英雄。出示楹联:

江湖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女侠魂。(孙中山)引出作者——秋瑾

解题:《满江红》是词牌名,之前岳飞也写过,一首什么样的词?(生答)

二、读出词的韵味

1. 读准字音,请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拭、蛾眉

2. 读出句读,无标点朗读。

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3. 读出韵味

对比: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通过朗读感受句式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三、读出词的情境

古人作词时讲究起承转合,现在我们一起探寻词中秋瑾是如何安排的。

1. 起——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小住”表明时间之短,只有几个月;“又是”中秋本该团圆,毫无

欣喜,寄寓他地;“黄花开遍”表明菊花盛开,点明时令。“秋容如

拭”写出明净秀丽的自然景观。

2. 转——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渐。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

屑!

“四面歌残”用典故“四面楚歌”,表明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晚清

如同被汉军包围的项羽。(国家破败)

“八年”“徒”结婚八年,白白地蹉跎青春无可奈何;“徒思浙”写

出她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个人孤寂)

“苦”、“强”国家、个体的境况使其苦闷,不愿做贵妇人的郁闷。

“殊”“!”极言自己的不甘心,不甘心为女子,想要报国!

上阙由清秀明丽的自然景观转到对国家、个人的哀叹,抒发对国家孤

立无援的忧虑,对个人命运的失落无奈,营造出以乐景衬哀情的情境。

3. 承——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承接上阙,四个短句如同敲击心灵的鼓乐,抒发自己想要报国的热情。

“肝胆”“热”表现了词人的豪爽磊落,有“大丈夫”的历史责任感

和救亡意识。

算平生________,因________常热。(丹心爱国等)

4. 合——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

湿!

“俗子”“英雄”的对比,俗子指丈夫和一些毫无救亡意识的国人。

英雄指一切的爱国人士包括自己。

尘世苍茫,知音难寻,因此“青衫尽湿”!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无人与其同道的寂寞孤独之感在结尾句汇合。

起转承合的布局营造了词中苦闷彷徨的情境。再读词,感悟。

四、读出词的情味

1. 背景介绍

本词写于1903年春,时值八国联军入侵不久,秋瑾目睹民族危机深重和清政府腐败,决心献身于救国事业,但她的丈夫却无心国事,她内心悲愤孤独,写下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涌动的英雄气概。

“我同胞处于四面楚歌,犹不自知。”——《普告同胞檄稿》

“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

2. 把自己想象成秋瑾,再读此词。

3. 秋瑾们,你们写完这首词之后准备为祖国做些什么呢?

秋瑾1904年东渡,广泛结交爱国人士,参加“三合会”“共爱会”,回国后,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于救国运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孙中山亲题“巾帼英雄”

五、总结

吾辈爱祖国,尚敬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俗人后?

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曙光新放文明候,独立占领鳌头。六、作业

阅读《如此江山·萧斋谢女吟<秋赋>》和《翠楼怨》,感受秋瑾爱国爱国情怀。

一脉豪情书青史

——秋瑾《满江红》教学设计

六安市裕安中学施忠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cd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