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4-05-20 07: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听读、初读、选读、悟读、研读),让学生读准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悟,学习积累。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疏通文意、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忠君爱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教学方法:

五读法、质疑法、合作研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蔺相如面对贪婪蛮横的秦王,机智应对;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慷概激昂。这些都是《战国策》耳熟能详的故事,书中记载的“士”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士”的形象。 二、解题。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三、作品作家、背景。 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1

关于刘向: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同时,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另外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关于背景:

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 四、课文朗读。

1.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教师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注意长句的停顿和朗读节奏。 重点字的正音。(课件出示) 指导重要句子朗读。(课件出示)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此/庸夫之怒也

(3)公 / 亦尝闻 /天子之怒乎?

(4)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 / 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 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5)安陵君受地 /于先王/而守之 (6)虽千里/不敢易也

表示突出强调的地方,一般都要停顿使意思更明确 。 3.学生自由初读,读准字音和读出停顿节奏。

思考: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课文主要讲了安陵国的使臣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圆满完成出使任务的故事。

五、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理清文章结构。

思考: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原因是秦王想通过诈骗吞并安陵国,被安陵君拒绝,让秦王很不高兴。 故事的经过是唐雎与秦王正面交锋。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2.选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bi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