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更新时间:2023-08-21 22:08: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6

中成药:胃苓丸,口服,1次6g,1日2次。

2.3 胃阴不足证 证候:胃脘痞满,隐隐作坠疼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烦渴喜饮,纳呆消瘦,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有裂纹,少津少苔,脉细数。治法:字样胃阴,和胃降逆。

方药:益胃汤加减:北沙参12g,麦冬12g,生地黄12g,玉竹9g,石斛12g,陈皮6g,甘草6g等。

加减:兼气滞,加枳壳12g以行气;气虚,加党参12g,黄芪12g以补气;兼血瘀,加桃仁9g,红花6g以活血;兼肠燥便秘,加郁李仁9g,火麻仁9g以润肠。

中成药:阴虚胃痛冲剂,冲服,1次5g,1日3次。 2.4 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痞胀,甚则胀及胸胁,嗳气频频,食后尤甚,舌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疏肝和胃,升降气机。

方药:四逆散加减:柴胡9g,白芍15g,枳壳9g,香附9g,延胡索9g,炙甘草6g。

加减:便秘,以枳实易枳壳,加槟榔9g,大黄(后下)6g以通便;腹胀痛,加白芍15g,川楝子9g以和中;气滞而排便不畅,加大腹皮12g,厚朴9g以行气。

中成药:①胃苏冲剂,冲服,1次1袋,1日3次;

第9卷第10期·总第114期 2011年05月·下半月刊

②气滞胃痛冲剂,冲服,1次5g,1日3次。

2.5 胃络瘀阻证 证候:脘腹坠胀疼痛,固定不移,形体消瘦,面色晦暗,食后或入夜痛甚,呕血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包煎)9g,蒲黄(包煎)9g,丹参12g,砂仁(后下)6g,檀香3g,莪术9g。

加减:体倦,纳差,加党参9g,白术9g,茯苓12g以益气健脾。 3 其他治法

3.1 单方验方 枳术黄芪汤:枳壳15g,白术9g,黄芪30g,水煎服。

3.2 灸法 取穴梁门、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胃脘胀痛者,加太白、公孙。每日施灸2次,1次5~10壮。 3.3 推拿 推拿分为腹部推拿和背部推拿。取中脘、气海、鸠尾、关元、脾俞、胃俞、关元俞、肝俞等。可采用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托法、振法等手法。

(本文主要起草人:唐志鹏) (张文娟 杨建宇 李杨 辑)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中医药标准化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0.091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0-0126-0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感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痢疾”、“泄泻”、“腹痛”等范畴。 1 诊断依据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 起病多缓慢,少数急骤偶有呈暴发性者。病程多迁延,呈发作与缓解期交替,少数可持续并逐渐加重。

消化系统表现:腹泻、便血和腹痛为最主要症状,直肠受累明显者可有里急后重。重者可见腹胀、纳差、恶心呕吐。

全身表现:可有发热、贫血、消瘦和低蛋白血症等。 肠外表现:可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部、肝胆等系统受累。 1.1.2 体征 部分患者有腹部压痛,轻者除下腹稍有压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题项目 [ZYYXH/T81-2008]

痛外,多无其他体征。重型和暴发型病例可见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部分患者左下腹可触及条索状物。

1.2 理化检查

1.2.1 结肠镜检查 为确定诊断的最可靠方法,可见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等炎症表现。重者有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慢性者结肠袋形变浅或消失,可有假息肉或桥形黏膜等。

1.2.2 黏膜病理学检查 有活动期与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活动期: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上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人固有膜;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

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细胞减少;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潘氏细胞化生。

1.2.3 钡剂灌肠检查 可见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

第9卷第10期·总第114期 2011年05月·下半月刊

127

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9g,薏苡仁18g;腹痛较甚,加乌药6g,延胡索15g,枳实9g。

中成药:①香连丸,口服,1次3~6g,1日2~3次;②香连止泻片,口服,1次4片,1日2~3次。 2.2 脾胃气虚证 证候:腹泻便溏,有黏液或少量脓血,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腹部隐痛喜按,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或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升阳。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桔梗9g,山药15g,白扁豆12g,莲子9g,砂仁(后下)6g,薏苡仁18g,甘草6g。

加减:大便夹不消化食物,加神曲15g,炒山楂15g;腹痛怕凉喜暖,加炮姜9g,肉桂6g;久泻气陷,加黄芪30g,炙升麻9g;久泻不止,加赤石脂15g,石榴皮15g,炒乌梅9g。

中成药:①补脾益肠丸,口服,1次6g,1日3次;②香砂六君丸,口服,1次6~9g,1日2~3次。

2.3 脾肾阳虚证 证候: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或黎明前泻,脐中腹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食少神疲,面色咣白,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脉弱。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15g,干姜9g,白术12g,补骨脂12g,肉豆蔻9g,吴茱萸6g,五味子9g,生姜9g,大枣6g,甘草6g等。

加减:腹痛甚,加白芍30g;小腹胀满,加乌药6g,小茴香6g,枳实12g;大便滑脱不禁,加赤石脂15g,诃子6g。

中成药:四神丸,口服,1次9g,1日2次。

2.4 肝郁脾虚证 证候: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腹泻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关,黏液便,胸胁胀闷,喜叹息,纳差腹胀,矢气较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加减:腹满痞胀甚,加枳实12g,厚朴12g;腹痛甚,加延胡索12g。

中成药:①香砂枳术丸,1次10g,1日2次;②香砂六君丸(浓缩),口服,1次12丸,1日3次。

2.5 阴虚肠燥证 证候:大便秘结或带少量脓血,虚坐努责,腹痛绵绵,心烦易怒,午后低热,形瘦乏力,口燥咽干,舌质红,舌苔燥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益气健中。

方药:驻车丸合四君子汤加减:黄连6g,阿胶(烊化)15g,当归9g,炮姜6g,党参15g,山药15g,茯苓15g,白芍18g,乌梅9g,甘草6g。

加减:便秘,加白术30g,生地黄30g,黑芝麻12g;虚坐努责,加诃子6g,石榴皮12g;便下赤白黏冻,加白花蛇舌草15g,秦皮12g;心烦低热,加银柴胡15g,鳖甲(先煎)24g。

中成药:①麻仁丸,口服,1次6~9g,1日2次;②麻仁润肠丸,口服,1次6g,1日3次。

2.6 血瘀肠络证 证候:泻下不爽,下利脓血或黑便,

缺损;肠管短缩,袋形消失呈铅管样。

1.2.4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活动期有脓血。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和黏液,在急性发作期粪便涂片中常见有大量多核的巨噬细胞。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包囊、血吸虫卵及大便孵化,细菌培养(沙门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杆菌、需氧及厌氧菌)及真菌培养阴性。

血常规:急性活动期白细胞可以增多,伴有发热者多见。重’症患者可高达30×109/L,中性粒细脆可左移并有中毒颗粒,偶见嗜酸细胞增多。50%~60%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

血沉:轻度或中度增快,多见于较重病例。在病情演变中,常把红细胞沉降率作为观察指标。

1.3 诊断要点 诊断本病需先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肠结核、Crohn病、放射性肠炎等原因明确的结肠炎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至少有内镜或钡剂灌肠的特征性改变中的一项可以确诊;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典型肠镜或钡剂灌肠表现或病理活检证实亦可确诊。临床上有典型症状或典型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类型、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1.3.1 类型 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暴发型、初发型。初发型指无既往史而首次发作;暴发型症状严重伴全身中毒性症状,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除暴发型外,各型可相互转化。

1.3.2 临床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患者腹泻1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1 日6次以上,明显黏液血便,体温在37.5℃以上,脉搏在90次/分以上,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0mm/h。

1.3.3 病变范围 可为直肠、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全结肠、区域性结肠受累。 1.3.4 病情分期 活动期、缓解期。 1.3.5 肠外表现及并发症 如前所述。 2 辨证论治

本病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致使脾胃损伤,湿热内生,病邪滞留于肠腑,导致大肠气血壅滞、传导失司、通降不利而发病。其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胃、肾等功能失调亦有关。急性发作期以清热化湿为主,缓解期以健脾益气为本。由于本病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多属本虚标实,并有寒热错杂之证。所以健脾与化湿、温中与清热、调气与行血等法多相兼而用。

2.1 大肠湿热证 证候:腹痛,腹泻黏膜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白芍15g,黄芩9g,黄连6g,大黄(后下)9g,槟榔9g,当归9g,木香9g,肉桂6g。

加减:大便脓血较多,加槐花15g,地榆15g;大便

128

腹痛拒按,痛有定处,腹部或有痞块,面包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肠通络。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5g,小茴香9g,干姜9g,延胡索12g,没药12g,肉桂3g,蒲黄(包煎)15g,五灵脂(包煎)12g。

加减:滞下不爽,加制大黄9g,槟榔15g,木香9g;腹痛甚,加白芍30g,三七粉(冲服)3g;腹满痞胀甚,加枳实12g,厚朴12g;腹部痞块,三棱12g,炒莪术12g。

中成药:①云南白药,口服,1次0.25~0.5g,1日3次;②失笑散,口服,1次6~9g,1日1~2次。 3 其他治法

3.1 单方验方 儿茶粉:0.5~2g,日服3次,并以5~10g加温生理盐水40~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

蒲黄浸膏液:以25%蒲黄浸膏液15ml,日服2次,

第9卷第10期·总第114期 2011年05月·下半月刊

同时以5%的稀释液100~150ml保留灌肠,1日1次。 3.2 针刺 主穴合谷、天枢、上巨虚。湿热重者,加曲池、内庭;寒湿者,加中脘、气海;脾气虚者,加脾俞、胃俞、关元;脾肾阳虚者,加脾俞、肾俞;阴虚者,加照海、太溪;血瘀者,加血海、膈俞。虚证针用补法,实证针用泻法,偏寒者加灸。

3.3 灸法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虚寒明显者,加神阙。用艾条或艾柱,1次灸30min。1日1~2次,腹部腧穴与背部腧穴交替灸。 3.4 灌肠 结肠宁(灌肠剂),1次取药5g,溶于50~80ml温开水中,37℃保留灌肠,每晚1次。或锡类散1~2支,1%普鲁卡因l0ml,温盐水5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

(本文主要起草人:陈治水) (张文娟 杨建宇 李杨 辑)

慢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概况

李彦知1,2,3 杨建宇1,2,3 范竹雯2 郑绍明2 许继宗4*

关键词:慢性便秘;中医药疗法;综述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0.09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0-0128-02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症状,其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往往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和烦恼,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尤其以老年人患者较多[1]。调查显示,欧美国家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高达20%~30%,亚洲资料显示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11.6%[2]。便秘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诱发直肠癌、结肠癌等,对老年人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老年便秘的合理治疗十分重要[3]。

目前对便秘的治疗首先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和饮水量、适当的运动、调整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如无效者或顽固性便秘则需要药物治疗,主要是各种泻药[4]。但各种泻药治疗,副作用大,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型。同时,滥用泻药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如加重便秘、水电解质紊乱、结肠黑变甚至危及生命等[5]。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甚佳,副反应少。且能个体化治疗,故有很大优势[6]。本文就近年来便秘中医治疗的概况综述如下。

※基金项目: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学术经验

传承工作室项目

作者单位:1 北京同仁堂中医院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学

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北京100051)

2 中华中医药学会光明中医杂志社(北京100036)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21)4 北京市延庆县中医医院(北京102100) *通讯作者

1 基础治疗

1.1 饮食治疗安排合理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应达30~40g或更多,同时增加饮水量,每日约6~8杯,忌烟酒和辛辣食物[7]。

1.2 行为治疗定时排便锻炼,逐步建立直肠的排便反射,可在餐后0.5~1h进行锻炼,尤以早餐后为宜,将双手压住腹部,做咳嗽动作,增加腹压以助排便,应集中注意力,不要阅读或吸烟[8]。

1.3 心理治疗目前认为,精神心理因素与便秘的发病明显相关,心理障碍越严重,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异常越显著。因此,应注重心理健康,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缓解压力与紧张,必要时可使用一定的抗焦虑药物[9]。 2 中药汤剂治疗

实秘两大证型。阴路广晁[10]将功能性便秘分为虚秘、

虚者治以滋阴润燥通便,用增液汤加减(玄参、生地黄、麦冬、柏子仁、瓜蒌仁等);阳虚者治以温阳润肠通便,用济川煎加减(肉苁蓉、牛膝、当归、枳壳、升麻、泽泻等);气虚者治以健脾益气润肠,用黄芪汤加减(黄芪、太子参、白术、火麻仁、瓜蒌仁等);气秘者治以疏肝顺气润肠,用六磨汤(用木香、乌药、沉香、制大黄、枳实、柴胡、莱菔子等);热秘者治以泻热导滞、润肠通便,用麻仁丸加减(制大黄、枳实、厚朴、火麻仁、杏仁、白芍等)。陈智慧等[11]将慢性功能性便秘分为气滞湿阻、胃热燥结、肝脾不和、阴血不足4型施治,气滞湿阻用四逆散加减,胃热燥结自拟清胃泄热通便汤(炒竹茹、炒枳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bc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