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4-08 11: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

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生物视频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智能机器人做操、跳舞、与人交流,学生观看、思考。教师提问:智能机器人是不是生物?学生回答:不是。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观察

教师讲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首先要对生物进行观察。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观察?学生总结:①应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②观察应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等原则;③观察越细致越接近真实;④合作交流能综合各种信息,更快的获知真相。

让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提问:这段描写中鲁迅先生观察到了多少种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样才能准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呢?阅读后回答,学生总结出科学的观察应该是:①有明确的目的;②观察使要细致、全面、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③对长时期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④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过渡:学习了如何记性科学的观察你,下面我们就一起试试吧!

2.什么是生物

观察比较多媒体课件中提供图片(鸭子、铅笔、汽车、仙人掌),找出它们的不同

之处。

分组活动,小组长做记录。小组长陈述本组的发现。

3.生物的特征

①教师出示图I-1,I-2,I -5图片中的阳光下生长的小麦,捕食大马哈鱼的海豚,猎

豹追赶羚羊等都是生命现象,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②教师提问: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学

生回答: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教师提问: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学生回答: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教师给予掌声鼓励。

教师陈述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

③教师提问: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学生回答: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教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学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

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④教师讲述: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

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学生讨论后组长回答: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教师提问: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学生回答: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⑤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6

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1回答:“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学生2回答:“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教师讲解: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⑥教师出示I-7种子的萌发和I-9在生长的蘑菇图片,以及I-8破壳而出的幼鳄图,学生讨论。讨论后回答。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

可以繁殖。”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

样繁殖。学生思考后回答。繁殖方式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⑦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

征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8.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 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四)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法和比较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寻找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点,进而找到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

三、生物能排初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六、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六)作业安排

教材课后练习题1、2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学习难点:①理解生产者这一概念。

②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的。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设疑启思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学生观看一则报道:2010年8月7日,在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新闻评论《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教师请学生思考: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教师陈述:看来,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二)讲授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出示思考题。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草被网罩起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把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以及学校的花园等,都是生态系统。

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么,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资料分析”,组织讨论

①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树桩腐烂是由那些生物引起的?腐烂的树桩和苹果最终会消失吗?

③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④在生态系统中,除了有各种生物外,还有那些组成成分?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学生回答“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①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②树桩腐烂是由于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细菌、真菌将树桩和苹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给植物重新利用,所以树桩和苹果最终会消失。

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扮演的角色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

④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以为,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无机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阳关、空气等。

(2)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

3.食物链与食物网

(1)谚语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教师:我们知道这样的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谚语生动地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学生倾听,在教材上勾画概念。

(2)组织活动“尝试正确书写食物链”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并判断自己所写的食物链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讨论:

①食物链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③通常怎样写食物链?

④可以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吗?

学生观察图1-16,尝试写出一条食物链,并将自己所写的食物链与他人比较,判断正确的书写方式。学生回答讨论题:

①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它们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②生产者(绿色植物)

③食物链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

④不能,因为箭头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其方向总是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组织学生进一步正确书写食物链,并引导分析食物链。板书展示正确的草原生态系统食物链,引导进一步讨论:

①你数出几条食物链?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②这些食物链为什么会出现交叉?

学生尝试连接“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数出食物链的条数;逐一说出各条食物链。(数食物链的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间停止。)

学生回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样、数量庞大。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食草动物的食物,而一种食草动物即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成为多种食肉动物的捕食对象,致使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关联,这样就构成了食物网。

过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人类是否也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活动是否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呢?

(4)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思考

①那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最多?为什么?

②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①大鱼体内有毒物质最多。有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也不易排出,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②人类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教师以食物链:草→兔→狐为例,4人小组进行讨论

①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会怎样变化?

②兔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①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后一段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狐的数量会增加。

②不会,随着天敌数量的增加与食物的缺乏,兔的数量会相应减少;兔的数量减少又导致狐的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增加……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加。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生归纳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如某一种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者会先增加后减少,捕食者会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达到新的平衡。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分析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师提问:①在草原上适度放牧,草原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了,草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②这个例子有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①草原会被破坏,最后可能演变成沙漠。

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5.保护生态系统

人类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会影响到生态环境,你们知道有哪些实例?学生相互展示课前收集的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实例。

教师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凡事随心所欲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观点。

(三)巩固练习课后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七、课后反思: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最好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举例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尝试收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学习难点: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2)结合教材资源,在提供一些关于生物圈的资料,课前安排3名学生分别侧重了了解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知识。

2.学生准备

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多种生态系统等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制作的课件。学生欣赏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生物圈的概念吗?学生回忆生物圈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

1.生物圈的范围

教师提问: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存在呢?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

学生思考,并归纳得出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km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km左右的深度,整个厚度约为20km.

教师讲述: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这一薄层的区域内,却生活着各种各样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

学生体会地球之大、生物圈之小。

教师提问:在这个约20km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成几个圈层呢?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猜测出生物圈根据环境因素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在这三个圈层中的生物因素有什么不同吗?请三位同学分别介绍一下,然后大家一起归纳。

学生听取同学们的介绍,思考生物圈三个圈层中生物因素的特点。介绍结束后,学生概括出生物圈的三个圈层中生物因素的特点。

教师提问: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哪些圈层?

学生分析得出人类活动可以到达每一个圈层。

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教师讲述:在生物圈中由于环境差别大,生物种类也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一些资料,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猜猜你看到的是哪个生态系统。教师出示视频。

学生欣赏视频,认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猜猜自己看到的生态系统的类别。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么多种生态系统,他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明确生态系统的分类依据主要是根据起生物与环境的差异来划分的。

教师提问:每一种生态系统都有它独特的特点,你能阐述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吗?

学生分组学习,通过教材的图片,再结合课前学生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进行讨论,把自己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全班交流,阐述自己小组学习的这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师提问: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

①各生态系统之间是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的吗?

②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个生态系统相关联?

③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通过分析,结合先前归纳的内容,推断出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归纳其关联主要表现如下。

①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②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也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③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很多生物可以到大不同的生态系统。

教师提问:阅读开篇的“想一想,议一议”DDT事件的图文资料,思

考为何在一部分地区使用DDT也能危害到南极的生物呢?

学生讨论,思考DDT的流通途径,归纳小结得出:DDT→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南极海洋鱼)→食物链(磷虾、企鹅)。

教师提问:联系实际,你还能举例说明各类生态系统之间有联系吗?

学生通过分析身边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一个生态系统受影响、牵连到其他生态系统也受影响的事实,从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分析,进一步明确整个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小结: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起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存在一定的联系。由此可见,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四)归纳小结

正因为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旦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牵一发而而动全身,影响到其他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的范围

1.生物圈的概念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

生物圈的范围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类型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六)作业安排

课后阅读“生物圈号”的资料思考人类与生物圈如何和谐共处。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效果不错,因为想到只单纯地介绍各生态系统会比较沉闷,就把两个相似的生态系统作比较,从它们的不同点而说明它们的特点,课本又介绍到沼泽,很多同学对沼泽对我们人类有害为什么还要保护感到迷惑,这一生态系统的介绍我安排了同学作了一个短暂的表演,把掉进沼泽地的过程表演出来,既让学生清楚遇到沼泽地时要如何自救,也进一步加深了关于湿地生态系的认识。最后因为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也安排了一些关于我们和生态系统受到哪些伤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讨论,同学们反应激烈。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设计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

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1.取镜和安放

2.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

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3.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4.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情况可能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

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

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第二节植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

物绘图的前提)。

教学设计:

观察植物细胞

①:观察、识别

②:四人一组为单位识别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①: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玻片标片。

②:按小组准备永久切片、涂片、装片各一。

实验方法步骤

一、制作临时装片

1.示范

准备

擦→滴

制作临时装片

取→展→盖

提前参加培训的几位学生作为“小先生”示范制片,边示范边讲解。

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

协助介绍、补充说明(尤其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陌生的材料用具,如染色剂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板书提示制成的主要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

引导众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注:应用此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验当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操作。

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的

方法步骤提问、思考,以解决不解之处,扫除制片中的障碍,以便下一步自行操作能顺利进行。

2.变化制作方法和步骤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用具考虑取材、染液、染色如何改革一下?

提示:

①取村:黄瓜改“刮取果肉”为“削取薄片”,挑选最薄的一片制片;番茄可挑取果肉或吸取果汁;

②染色剂:尝试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如何?

③染色:可在盖上盖玻片之前直接滴加染色剂染色(黄瓜、番茄不必染色)

3.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自行选择一种所给材料及相应的染液和方法,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及时指导:

发现制作较好的装片,展示。

二、观察临时装片

使用显微镜观察,初步感知细胞,注意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参考教材和教具)。同时注意观察制片的效果。考虑:有了污点怎么办?细胞、气泡有什么区别?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

三、再次制片、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1细胞壁2细胞膜3细胞质4细胞核5液泡(叶绿体)

选取其他材料(相应变化染液和方法),制成临时装片,逐渐熟练操作,加深体会,避免不规范操作,力求完善、成功。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提示观察示范镜鼓励

①: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

②: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这样更直观。

第三节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教学设计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样获得?

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

发现由于取材、染色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效果。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1.细胞膜

2.细胞质

3.细胞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axl.html

Top